组织机构/年会活动: 中国交易银行50人论坛 中国供应链金融产业联盟中国供应链金融年会 中国保理年会 中国消费金融年会 第三届中国交易银行年会

信贷配给与农业供应链金融—基于风险控制角度

时间: 2016-06-16 17:39:42 来源: 银行家  网友评论 0
  •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的一项重大历史使命,是“十三五”规划设计纲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归根结底就是要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来源:银行家

文/彭路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中国农业银行总行


农业供给侧改革、农业供应链与金融支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的一项重大历史使命,是“十三五”规划设计纲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归根结底就是要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实现农民生活富裕。农业是关乎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产业和战略产业。当前,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上,保持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这是因为,保增长的基础支撑在农业,扩内需的最大潜力在农村,保民生的重点难点在农民。因此,在经济新常态下正确认识和理性探究新农村建设中经济发展的一些新现象、新关系和新规律,有利于更好地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2014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努力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并明确鼓励发展混合所有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动集群发展,密切与农户、农民合作社的利益联结关系。2016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提出了要持续夯实现代农业基础,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推动农村产业融合,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等核心内容。农业产业化发展是提高农产品价格稳定性,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带动上游农户致富的重要途径。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矛盾是当前我国农村工作的主要矛盾,抓住这一主要矛盾,其他矛盾可以迎刃而解。我国农业领域存在供求结构失衡的突出问题。在农产品品种上,一些品种如玉米,阶段性地供大于求,一些品种如大豆比较短缺;在农产品质量上,一般性产品多,精加工、深加工产品少,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同时,农产品价格低、生产成本高、土地收益低、土地撂荒等问题也较为严重。因此,农业也面临着一场“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改革的目的是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使丰富多彩的农产品满足消费升级的需要,使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发展方向应当是产业化与高效农业相结合,推动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农业供应链作为农村的现代化产业模式,体现了一种新型的农村集体分工和高效的生产方式。


要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促成农业产业化和农业供应链的健康发展,一个高效的农村金融体系不可或缺。《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强调要以新的发展理念推动发展。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也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应当以新的发展理念统领金融业改革,以新的发展理念指导农村金融工作。根据中央精神,“十三五”期间,金融改革将会聚焦四个方面的业态: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创业金融和互联网金融。农业供应链的金融支持都与这些业态密切相关。与农业供应链生产方式紧密相关的现代农村生产组织体系,科技推广体系、物流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以及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等等,都要求相应的农村金融产品和现代金融服务与之配套。


目前,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开始重视县域金融市场、农村金融市场。中国农业银行作为支农大行十分重视县域机构竞争力的提升;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等国有大行大力实施重返县域战略,抢占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利用网点优势加快发展县域资产业务;城市商业银行在区域内加快设立县域分支机构的进度,分享县域经济发展成果;股份制商业银行则通过设立村镇银行的方式进入县域和乡村;农村信用社改革日趋完善,大批农村商业银行问世或正在组建。县域金融机构的发展为农业供应链金融服务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农村金融存在其特定的风险特征,农业供应链金融的风险也比一般的农村金融业务风险更为复杂,需整体识别和控制。为农业供应链提供金融服务的同时做好风险管控,是我国商业银行支持现代农业发展所面临的迫切问题。


对于农村金融而言,农户在金融交易过程中往往由于贷款额度小、经营分散和抵押能力弱而被冠以“小、散、差”的头衔,商业银行由于获取农户真实信息和信用状况需要花费与收益不相匹配的高昂成本,往往不愿意为农户提供借贷资金。解决农村金融问题,需要借鉴信贷配给理论。


信贷配给理论主要指在确定的利率条件下,由于信贷市场上需求大于供给,只有一部分的贷款申请能够得到满足,信息不对称使得信贷市场上普遍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在农户信贷市场上,借款农户一般知道自己的财务情况、生产能力与盈利能力、农产品预期产量和销路、违约风险大小等,而银行一般不完全知道农户的财务状况和还款意愿信息。采用较高利率覆盖农业金融风险是商业银行发放涉农贷款的通常手段,但是如果银行采用统一的高利率发放农户贷款,愿意借款的农户中很可能是那些还款意愿较低的农户,还款意愿高的农户中很可能因为不愿意承受较高的信贷成本而放弃贷款。因此,银行信贷资金的安排不能只通过利率手段,还需要借助于一定的配给手段。


在当前农村新的发展阶段,农业供应链生产模式符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商业银行所推崇的农业供应链应以农产品龙头企业为核心,利用供应链各成员生产销售的上下游关系和龙头企业的创新力及辐射力,通过有信用的交易关系和有调不紊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将众多的农户和小微企业整合在一起,基于绿色生态的前提条件和开放的科技交流,保证农产品生产的良种优植、原料供应、加工制造、储存运输、分销的高效和顺畅,从而获得十分明显的可共享的规模经济效益和范围经济效益。银行可以在这样的农业供应链生产平台实施较为理想的涉农信贷配给,即通过农业龙头企业的核心作用,整体设计供应链的信贷协议和产品,将单个主体的不可控风险转变为供应链整体的可控风险。


基于信贷配给的农业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机制的设计


根据前文信息不对称与农业供应链信贷配给的理论分析,以及晴隆县发展羊产业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我们作出基于信贷配给的农业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机制的设计如下图:


农业供应链信贷配给的基本内涵主要体现在:供应链金融及其风险控制机制是作为一个整体方案进行设计。金融机构提供的业务产品以及金融机构服务的对象,在农业供应链内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化的。各金融产品之间、服务对象之间以及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之间有机联系,相互作用,围绕供应链中农业龙头企业主导的产业发展方向良性循环运行。


之所以将农业供应链金融称为信贷配给,是因为金融机构在对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农业供应链给予审慎的综合评估后,才可以通过长期合作的方式,针对供应链的经营目标,对其定向地提供一揽子金融产品和服务。在这一信贷配给过程中,金融资源具有排他性,即不在特定的农业供应链范围内的农户和企业一般得不到这些金融资源。


鉴于农业供应链金融具有道德风险突出、整体性风险难识别、可能引致区域系统性风险和行业系统性风险等特征,基于信贷配给的农业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机制分为微观审慎管理和宏观审慎管理两个部分。前者由提供农业供应链整体信贷方案的商业银行主导并接受银行业监管机构的监管,后者由中央银行和金融监管机构主导。


商业银行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微观审慎管理部分包括4个风险控制的关键点:


与龙头企业共推订单农业模式。在当前农业供给侧改革过程中,商业银行应当充分利用自身的信息加工能力、资金融通能力与优秀的农业龙头企业合作,力推订单农业模式。


订单农业模式需要包含在供应链金融的整体方案之中。为了保证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防范道德风险和合成谬误,商业银行根据产品订单给予农业供应链相应环节以融资便利。对于供应链生产订单之外的上游融资要求,银行一般不予考虑并密切关注相关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户动向。


把握农业供应链上下游各环节现金流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在认识农业初级产品和农业加工产品生产规律的基础上,较为准确地把握农民专业合作社(包括农户)、农业龙头企业、各分销商的现金流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并把握相关的交易细节。这要求商业银行相关部门和业务人员把工作做精做专,长期深入农业供应链的各经济主体、各交易环节调查研究,掌握必要的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知识,跟踪供应链内的物流和信息流,了解市场的变化。


实施组合关联授信和封闭型链式融资。借助龙头企业的经济实力、信用实力和单笔交易的自偿程度,以及货物的流通价值,依照整体的链式融资方案提供封闭型融资产品。一般情况下,农业供应链各环节可采取定一单、借一笔、还一笔循环使用授信额度的方式融通资金,交易过程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在农业供应链内封闭运行,防止道德风险。


龙头企业在农业供应链中处于核心和强势地位,既有可能拖欠上游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的货款,也有可能要求下游分销商提交预付款,从而影响供应链的生产效率和交易节奏,造成上下游各环节资金紧张。为此,商业银行应提供承购应收账款(即保理)和信用证的融资及结算服务。在供应链上游环节,农户多,分布广,银行可通过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基层生产组织合作,采取应收账款集中打包的方式开展保理业务。在下游环节,可视分销商的物流规模和融资便利性,开展保理或信用证业务。这两种金融产品因为银行的信用介入其中,资金又是封闭式运行,从微观的角度来看是比较安全的。


建立农业供应链金融系统的负反馈机制。通过农业供应链金融系统的整体运行将系统内单个主体的不可控风险转变为供应链整体的可控风险,其前提条件是,该系统具有良好的负反馈机制。这是由系统论原理决定的。好比一个健康人,身体的某个部分受到细菌、病毒的攻击或产生外力创伤,通过全身负反馈性的功能调节和营养补充,能够很快地恢复健康。


农业供应链金融系统的负反馈目标是维护该系统的稳定和协调有序运行。商业银行的信息反馈通道连接农业供应链上下游各经济主体。作为系统的核心和施控者,商业银行根据农业供应链最新的反馈信息对偏离系统目标的行为作出信贷方案的调整。在这一过程中,商业银行还必须接受微观审慎监管的要求。


商业银行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宏观审慎管理是风险控制机制不可忽视的部分。美国金融危机由次级贷款问题的暴露而引发。发放次级贷款一时促进了美国房地产市场和宏观经济的繁荣,但其违约现象由点及面所产生的系统性风险也一时摧垮了美国的经济和金融市场。以系统性风险防控为目标的宏观审慎管理的缺失是美国乃至全球金融界从最近发生的金融危机之中深刻悟出来的道理。我国正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未来一段时期,体现规模化、集约化特征的农业供应链将会有较快的发展,对农村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影响面大,农业供应链金融也将会成为农村金融的主业。未雨绸缪,为了防止区域和行业的系统性风险,应当重视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宏观审慎管理。


宏观审慎管理与微观审慎管理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的管理对象不仅仅是单家金融机构,而是强调整个金融业,但各单家金融机构又包含其中。在这里,农村金融的宏观审慎管理的金融政策导向和金融工具投放都是针对整个农村金融整体的,但其效应又会影响到各单个农业供应链金融系统,成为各农业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机制的有机组成部分。


前文以人体自愈功能为例,说明了在一定条件下,系统具有自我修复、自我稳定的功能。在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微观审慎管理中,商业银行自律性管理的功能也是如此。但是,身体到了一定的伤害程度,单靠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就不够了,需要借助外部医疗手段,即医院提供的药品和手术,才能恢复正常。在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微观审慎管理中,单家银行的监管这一外部功能可以与外部医疗手段大致相对应。


运用上述比较方法,农业供应链金融宏观审慎管理重在逆周期管理、防火墙建设和相关政策导向。其关键点在于:


实施逆周期和结构性调整的货币政策。针对农业产业化和农业供应链金融的货币政策及其逆周期管理包括基准利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和再贴现等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定向运用,还包括短期流动性调节、中期借贷便利和定向降准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定向运用。农业属于基础性产业,农产品及其加工品与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需求价格弹性和需求收入弹性都相对较小。如果农业生产过热,会造成大量农产品积压和浪费;如果生产过冷,会影响农产品市场供给,造成农业生产资源荒废。这些都不利于“三农”的发展,容易造成农业供应链金融积聚风险。因此,针对农业产业化和农业供应链金融作适时逆周期调整的结构性货币政策成为必要且有效的宏观审慎管理手段。


将农业供应链纳入征信系统并强化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管。目前,征信系统由中国人民银行管理和维护更新。将农业供应链各环节经济主体的订单守信记录和融资守信记录存入征信系统,可有效防止道德风险和合成谬误。中国人民银行各县级支行和各地州市中心支行应随着当地农业供应链金融的推进及时开展这项工作。


为了促进农业转型和农业供给侧改革,金融监管部门有必要适当提高农业供应链金融风险的容忍度。但是,由于农业生产的自然生长特性和地域分布特性,以及农业供应链金融道德风险和合成谬误的存在,防止区域系统性风险和行业系统性风险需要监管部门以及中央银行的有效金融监管。纳入宏观审慎框架的该类金融监管,与针对单一金融机构的现场监管和非现场监管不同,而是运用一定的指标和手段对某一农业供应链金融的整体乃至某些农业生产区域的金融运行整体进行监测或监控,尤其应对具有突发性和传染性的农业供应链金融事件及时进行处置。


丰富并有机整合农业供应链的宏观信贷配给手段。目前在农业生产领域,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国家和地方的财税导向,以及保险业务的开展,都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三农”。但其中也存在两个显著的问题:一是支持不足。存在政策性资金需求量大与所能提供的政策性资金少的矛盾。二是支持结构不合理,可持续性不强。大量的支农资金到了普通农户,缺乏向农业产业化转移的战略导向和综合性配套措施。类似于贵州省晴隆县推行的养羊户补贴4000元建羊舍并提供2年期3万元政府全额贴息贷款的普惠政策,因没有农业供应链的战略导向和整体设计,导致许多农户脱贫不成还背负了新的债务。


从农业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机制的视角来看,将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各种政策性金融支持手段、政策性财税支持手段以及相应的支农资金通过宏观信贷配给方式重点投入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供应链中,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改善农业和农产品结构,增强支农的可持续性;另一方面,有利于防范和控制农业供应链金融的风险。


以农业补贴政策为例,国家正在实施的四种补贴(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三项价格支持(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目标价格),以及农业保险补贴等政策性补贴手段,在一个行政区域内应优先用于当地的农业供应链经营和作为配套措施支持当地的农业供应链金融系统。当出现金融风险苗头时,这些农业补贴措施的及时调整,可在相当程度上化解和降低系统性风险暴露的可能性。


来源:银行家


文/彭路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中国农业银行总行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本文来源:银行家 作者:彭路 (责任编辑:七夕)
  •  验证码:
热点文章
中国贸易金融网,最大最专业的中文贸易金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