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年会活动: 中国交易银行50人论坛 中国供应链金融产业联盟中国供应链金融年会 中国保理年会 中国消费金融年会 第三届中国交易银行年会

紧随美国加息?各国态度不一

时间: 2015-12-28 11:17:27 来源: 国际金融报  网友评论 0
  • 美联储加息引起的市场波动渐趋平静,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最新报告中表示,新兴市场资本外流最糟糕的时刻也许已经过去。不过,美联储后续加息节奏将是新兴经济体关注的焦点,这可能让新兴经济体再次面临资本外流风险。

美联储加息引起的市场波动渐趋平静,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最新报告中表示,新兴市场资本外流最糟糕的时刻也许已经过去。不过,美联储后续加息节奏将是新兴经济体关注的焦点,这可能让新兴经济体再次面临资本外流风险。


美联储12月16日宣布2006年来首次加息,将联邦基金利率从0-0.25%提高到0.25%-0.5%,象征便宜借贷时代的结束。对于美联储近10年来首次加息,全球央行反应不一,多数央行选择上调利率或者按兵不动。


多国跟进加息


决定跟进加息的国家包括智利与墨西哥。这两个国家在美国加息次日,也相继宣布加息。


与美国相邻的墨西哥在12月17日宣布将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至3.25%,为2008年以来第一次加息。墨西哥成为新兴市场中率先跟进美联储加息步伐的经济体,市场对此的解读是为捍卫墨西哥比索汇价。


墨西哥目前经济增长疲弱,且通胀创新低,但为避免月初一度创新低的墨西哥比索进一步贬值,分析师认为墨西哥央行没有不跟进加息的理由。理论上而言,墨西哥的通胀展望温和,央行理应降息以提振经济,但实际上因为美国加息后两国利差缩小,势必会让资金流出墨西哥,墨国央行显然没有多少选择。若不加息,可能会让债券投资者抛售本地资产,追逐获利更高的美元资产,让墨西哥比索承受更多压力。


智利随后也宣布加息,把基准利率提高至3.5%,这是该国央行今年来第二度调高基准利率。该国正与居高不下的通胀搏斗,并保护货币免受美国加息后的卖压打击。智利央行再度加息让人意外,先前市场看法两极分化,一部分人认为会加息,另外半数预测按兵不动。据彭博社报道,26位经济学家中仅有12位准确猜中。打压通胀与捍卫汇率,可能是智利央行出手的主要原因。今年以来,智利比索兑美元累计贬值14%。


智利央行2014年把基准利率从4.5%降到3%,今年10月又开始紧缩,希望能减缓智利比索的跌势,并控制因货币贬值导致的通胀窜升。


此外,中东4个国家也相继跟进。其中,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与巴林是最快跟进加息的国家,在美联储宣布加息后的半个小时内,火速加息0.25个百分点;随后阿联酋也宣布跟进,市场预期其他波斯湾国家亦会追随。


英国按兵不动


自从金融海啸以来,大西洋(600558,股吧)两岸的利率就一直冻结在历史低点,压低房贷和其他贷款的利率。


以往的经验显示,在欧美国家中,英国与美国的利率联动最密切,反映伦敦金融城与华尔街的金融与贸易往来关系紧密。且过去两年英国的GDP累计增幅虽优于美国,但英国央行行长卡尼短期内并没有加息的打算。


挪威、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央行在12月17日的政策会议上决定维持利率不变。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根据汤森路透的数据流统计,2013年第二季度至2015年第三季度这段时间,英国GDP累计增幅超过6%,优于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日本以及意大利。尽管如此,卡尼在受访时表明,2016年初不再是考虑加息的适当时机。针对外界批评他的利率前瞻指引反反复复,有如“不可靠的男朋友”,卡尼辩称:“油价与人民币走势都不是他所能够预知的。”


卡尼认为,英国利率将在低档维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为避免长期低利率孳生投机风险,卡尼打算积极动用总体审慎工具。


彭博社报道,卡尼日前在记者会上表示,全球经济增长展望自8月以来开始出现转弱迹象。英国11月通胀仅有0.1%,远低于英国央行设定的目标2.0%。


相对于卡尼,曾担任过美联储前主席伯南克以及现任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的指导老师的美联储副主席费舍尔,则是对总体审慎工具持保留的看法。费舍尔指出,多数国家央行倾向于使用总体审慎工具来处理金融稳定问题。虽然这项工具有直接锁定问题核心的优点,但决策者是否有足够强大的工具来应对所有金融稳定问题仍属未知。


卡尼坦陈,利率前瞻指引变来变去是因为油价趋势看错。随着油价持续破底,卡尼现在似乎不敢再猜油价止跌时点。


不过,分析师认为,英国跟进调高利率是迟早的事,但目前还不是时候。普华永道(PWC)资深经济顾问森坦斯说:“明年我们会看到英国利率开始攀升。”目前,英国央行的基准利率为0.5%。


分析师认为,英国央行暂时还不太可能采取行动,但随着英国就业人数升到史上最高水平,失业率又降到5.2%,英国央行何时加息将成为2016年的关注焦点。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本文来源:国际金融报 作者:袁源 (责任编辑:七夕)
  •  验证码:
热点文章
中国贸易金融网,最大最专业的中文贸易金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