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年会活动: 中国交易银行50人论坛 中国供应链金融产业联盟中国供应链金融年会 中国保理年会 中国消费金融年会 第三届中国交易银行年会
首页 >> 国际结算 >> 实务 >> 列表

中国人民大学《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4》发布

时间: 2014-07-28 16:17:59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网友评论 0
  • 7月20日,“2014国际货币论坛暨《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发布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我们同时也看到,虽然在过去的三年里,人民币国际化起步发展很快,但是也不能操之过急,而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

  7月20日,“2014国际货币论坛暨《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发布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中国人民大学校长、《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4》主编陈雨露作主题报告,多位国内外经济金融专家和政策领导人,以及来自欧、美、亚等地区科研院所、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的五十余位著名专家学者出席论坛并发表演讲。本届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与交通银行联合主办,国际货币金融机构官方论坛(OMFIF)、德国法兰克福大学(歌德大学)、韩国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KIEP)、香港经纶国际经济研究院协办,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承办。

  中国人民大学编制的人民币国际化指数显示,2014年第二季度已经达到1.96%,上升明显。陈雨露在演讲中称,人民币国际化起步发展很快,但是也不能操之过急,而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

  陈雨露:人民币有望成为第三大国际货币

  人民币国际化指数是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编制的,旨在客观地描述人民币在国际经济活动当中实际使用程度的一个综合的量化指标,使用这个指标既可以跟踪全球范围内贸易计价、金融交易和外汇储备等三个方面人民币份额的发展的动态,也可以比较方便地与其他主要国际货币进行横向的比较。2013年底,人民币国际化指数达到1.69%,与2013年初的0.92%相比提高了84%。在2012年高速增长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速增长,在同一时期,美元的国际份额保持基本稳定,欧元和英镑有温和的上升,日元的国际化程度下降。2013年美元国际化指数为52.96%,欧元为30.53%,英镑4.3%,日元4.27%。

  根据最近数据,到2014年第一和第二季度,人民币国际化指数的初步匡算值分别为1.74%和1.96%,到去年年底是1.69%,今年第一季度1.74%,第二季度1.96%。所以,保守地估计到2014年底的指数预测值有望到2.4%。随着国内的制度改革和政策红利的释放,国际市场上人民币直接投资额和人民币的信贷额会有比较大幅度的增长。如果金砖银行、中拉合作论坛等等进展顺利,乐观估计,今年年底人民币国际化指数有可能会超过3%。所以,尽管与美元和欧元的距离还非常之大,但是只要没有重大的不利事件发生,少则三年,多则五年,人民币国际化的程度、国际使用水平是可以成为继美元和欧元之后的世界第三大货币。

  2013年,全球人民币离岸市场实现了快速的发展,亚洲的境外人民币资金池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欧洲市场的离岸人民币交易量快速增长,非洲和美洲国家也开始积极地增强人民币离岸业务。从长远来看,建设强大的离岸金融市场对于人民币发挥全球核心国际货币的作用具有重大的意义。人民币离岸市场未来的发展面临四个主要的挑战:第一,缺少高效、安全、低成本的离岸人民币清算系统;第二,目前尚未建立人民币离岸市场的法律制度框架;第三,离岸人民币金融产品链和金融机构服务的能力还很不理想;第四,离岸金融市场快速地发展,逐渐地显现出对在岸市场利率和汇率形成机制的冲击,从而可能削弱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并对国内金融监管体系形成新的挑战。

  我们同时也看到,虽然在过去的三年里,人民币国际化起步发展很快,但是也不能操之过急,而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目前人民币离国际核心货币的距离还非常遥远,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绝不是一帆风顺的。

  韩文秀:人民币国际化需要三个支撑

  人民币国际化有三个门槛儿需要跨越,第一个门槛是要达到日元的国际化水平,日元在全球官方储备货币当中的比重现在大约是5%。而从过去几十年来看,经济规模日本曾经是长期位居世界第二位,但是日元的国际化程度从来没有达到过两位数的水平,现在一直是在比较低的水平上徘徊。

  第二个门槛,应该达到欧元的国际化水平。欧元国际化的指数和在全球官方储备货币当中的比重大约是1/4。欧元区经济规模和美国相比比较接近,但欧元自从诞生以来,国际地位似乎没有明显的持续上升的趋势。这几年总体上是稳定的。

  第三个门槛,或者第三个境界是达到美元的国际化水平。美元国际化指数和它在全球官方储备货币当中的比重超过一半,甚至60%以上,甚至70%,或者更高。应该说这个是最高的境界。当然,不是说没有先例了,英镑过去在历史上也曾经有非常辉煌的地位。

  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将来如果能够跨越这样一些不同的门槛,都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但是,也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需要三个支撑,也可以说是三重保护。

  第一,货币的品质,也就是人民币要想成为国际货币,就要具备优良的品质,使用人民币要方便,要可信,要有益处。除了我们需要进一步提高人民币的可兑换性,特别是资本项下可兑换之外,人民币对内部不应当老是出现明显的通货膨胀,对外也不应当老是出现明显的货币贬值。这个在短期内容易做到,但是作为一个历史过程,长期持续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

  第二,经济实力。也就是包括经济总量、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等在内的国际地位应当是不断上升的,我想强调,是相对地位的上升。问题不在于经济总量跟过去相比,而在于相对于美国作为头号大国的地位要持续地上升。随着现在自身经济体量不断增大,可以做到这一点,但越往后越变得不是那么简单。二战后相当长时期内,日本经济规模、经济实力相对美国来说其实是不断上升的,但上世纪90年代之后,实际上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反复,或者是逆转。所以,这个进程持续的相对地位的提升是不容易的。

  第三,要有综合国力。光有经济实力是不行的,有不断增强的综合国力。比如说在科技、军事、文化等领域。从英镑和美元演变成国际性的货币,的确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有时候也需要有一些重大的历史性的机遇。人民币国际化可能同样也是如此,也就是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可能既是我们主观推动的结果,又在很大程度上是自然历史的一个过程。

  李扬:人民币国际化切忌是仅凭中国自己搞

  作为研究者,有些问题我们还没有非常好地阐述过。比如,人民币为什么要国际化?要不要国际化?如果国际化了,我们又会遇到什么新的冲击?这些问题归根到底就是说,我们为什么要把我们的货币变成国际货币。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我觉得这个事情是需要研究的。现在是作为前提,但是这个前提没有很好研究,我觉得这样可能还会有些问题。

  另外,有些人对人民币国际化非常乐观。我觉得,货币国际化,自己的努力是一方面,国际社会的接受程度还是一方面。总的来说,对人民币国际化,我们应当要有一个比较科学、冷静的态度,千万不要把它搞成一个政绩,也不要搞成我们对谁挑战,这恐怕就不是我们国际化的本意。

  根据人民大学编的人民币国际化指数,过去几年进展很大。但是,我注意到货币国际化程度一个很重要的领域或者是一个指标就是外汇交易。人民币在外汇交易中的比重也有变化,但是没有所谓整个国际化的指数变化那么大。一国货币在外汇交易市场中的份额以及它的深度,其实是现在衡量一国货币国际化程度非常重要的指标,而人民币这个指标是不高的。我的印象,三年是2.2%,这还是双向计算,其实一除,大概是1.1%这样的水平。

  要深入地讨论为什么。从别的方面,信贷、直接投资、货物交易等,人民币使用得确实比较多,作为官方储备比重也提高得很快。为什么在外汇交易中比重不大?我的印象在2010年的时候,我们当时研究过一次,想必过去这些年,我们比重是下降的。为什么是这样呢?因为你不能去进行风险管理。现在金融交易首先要能够风险管理,然后才是计价等等。其实人民币拿到手上有风险,这就阻碍了货币国际化的步伐。

  如果深究,为什么货币不能作为风险管理的货币,因为你的国内市场没有提供足够的进行风险管理的工具、机制、手段,什么也没有,只有坐等风险冲击,完全没有可能去管理风险,它会阻碍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我们也看到,这两年增长比较快的贸易等等,那都是中国人自己在搞,中国的企业到外面去贷款,企业去投资。换言之,我们现在人民币所谓走出去还是基本上跟着我们实体经济发展的步伐,还是比较一致。基本上是我们企业带出去,而国际化是外面人要用人民币,他有动力来用你,看来这方面的动力还不够。你仔细看看,这几年的交易,使得我们国际化的指数能够提高的很多因素,实际上是中国自己在搞,这对我们来说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事情。

  这几年在外贷款、借款,信贷活动很多,有很多是国内企业到外面借人民币,为什么要去呢?国内不好借,国内太贵,太难,变成我们自己去做的事情。所以,这里边的因素必须高度警惕,不能盲目乐观,我觉得这个是我们在研究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的。

  最后,现在很多国家和经济体对中国是贸易顺差,中国是逆差,在逆差的情况下,人民币的需求就很难形成,特别是难以大规模地形成。这种贸易格局对于人民币国际化不是很有利。如果这样一个判断成立,我们首先要做的事情是改革贸易格局,改变贸易格局,要改变发展战略,这又变成一个国内的事情了。

  王永利:真正考验中国的去杠杆化进程还未真正开始

  到2013年底,英国中央银行的资产增长是最快的,2013年底的数字相当于2007年底的5.2倍。美联储其次4.5倍,欧央行是1.5倍但2013年的资产规模比2012年缩小,日本是2倍。发展中国家,大概中国和俄罗斯1.8倍以上,其他几个,巴西、南非和印度都是2.4倍左右。

  给大家第一个感觉就是在2007年之后,英国央行和美国的央行扩张是最快的,按照我们一般的理解,央行的资产扩张意味着基础货币的投放,基础货币投放以后会有乘数效应,所以货币总量会急剧地扩张。因此,我们就会说某些国家不负责任地开足马力印钞。但是,货币总量会不会这样变化呢?

  从货币总量的角度来看,可能大大超出我们的想法。发达国家,美国增长了48%,英国只增长了30%,欧元区和日本只增长了14%。也就是说,从这个比例上来看,美国的货币总量增长每年不超过7%,英国不超过5%,欧元区和日本2%。所以,大家知道每年按2%的增长速度是很低的,可以说是一个通货紧缩的状况。

  再看看发展中国家,中国大概增长174%,然后是印度150%,俄罗斯144%,南非149%,巴西137%。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跟我们前面的概念可能就产生了不同,从货币总量的增长速度来看,增长速度最快的是中国,尽管中国央行资产的扩张并不是最快的,但是货币总量增长是最快的,中国大概年均增长不低于18%。所以,中国不光是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也是货币总量全世界最大的一个国家。

  央行的资产扩张跟货币总量到底是什么关系?发达国家央行在货币总量里的比重整体来讲都是扩张的,而发展中国家货币总量扩张更快,这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在很多国家,比如英国和美国,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社会去杠杆化在加快,企业部门、私人部门,甚至可能一般性的政府部门都在收缩它的负债。金融部门同样如此。金融部门的资金不是放贷款,而是大量地放在中央银行,这样造成整个社会的资金量在收缩,央行被逼无奈要出来补这个窟窿。所以,我觉得可能2007年之后有一些西方国家确实在救市,就是如果央行它不出来,社会的货币总量会急剧地收缩。但发展中国家跟这个不大一样,发展中国家更多是加杠杆,刺激经济,这是造成一个国家中央银行的资产扩张跟货币总量的扩张不一样、不同步的主要因素。

  这些指标可能会引起我们很多的想法,提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第一,危机之后各个国家央行的资产负债表扩张的规模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不同,甚至我们也可以问一下,英国或者是美国,央行的资产负债扩张是不是可以没有约束的,还是可以更大一点,为什么它们那么大,而有的国家没有那么大。为什么货币总量的增长跟央行资产的扩张并不同步。这值得我们从货币理论上去探讨一下的。

  第二,各国央行资产占货币总量的比重变化,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这个国家的社会去杠杆化的程度不同,当去杠杆化很大的时候,出现了通货严重紧缩、经济下滑的时候,可能必须由央行出面补充货币总量。

  第三,如何看待危机过后的去杠杆化,去杠杆化是必需的,还是可有可无的,是不是可以不出现这种去杠杆化,经济可以不下滑,一直往上走?金融机构和实体经济去杠杆化可能会产生通货紧缩和经济下滑,但是是不是也会淘汰落后的产能,淘汰落后的一些资金占用,从而提高经济运行的活力?今天看看,为什么英国和美国率先经济开始复苏,值不值得我们关注?今天我们都是在做加杠杆,总需求依然不足。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想让我们全球经济很快恢复到危机前十年的平均水平,恐怕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这是我们要关注的一个很大的问题。

  另外,中国的经济到底怎么样?如果跟它们对比一下,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可能去杠杆化的进程还没有真正开始,我们是不是可以有足够的资源继续加杠杆,如果没有足够的资源加杠杆,一旦进入去杠杆的进程,中国的经济会不会遇到更大的挑战?有时候我自己在琢磨这个问题的时候,会感到担心,可能中国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会对我们整个货币体系、金融体系、经济发展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值得我们好好思考一下。

  管涛: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时机尚不成熟

  我想对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做两点观点,第一,基于规则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可能时机尚不成熟。现在整个国际经济还在深刻调整过程中,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出大家都满意的一种国际货币体系安排,所以这种情况下,大家拿不出最好的一个替代方案。

  我们现在国际社会缺乏像战后初期美国那样一个国家能够作为领导者为国际社会提供一种公共产品,实际上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英国和美国之间有很多斗争,但是为什么采用美国方案,因为当时美国一国独大,能够提出一个大家必须都得接受的方案,当然有很多妥协。

  在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发生的时候,大家对改革有很多共识,所以能够采取一致的行动,采取一些措施推动全球治理的改善。但是随着危机逐渐过去,大家出现不同步的复苏,我觉得目前合作的精神已经淡化了,就是改革的时机流逝了,我觉得在目前情况下,可能有一些国家不太愿意费力气推动这方面的改革。

  第二,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一个基于规则的国际货币体系安排,大家对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也就是所谓牙买加体系,大家所谓无体系的体系,这个无体系的体系本身也有好处,第一个好处就是它是开放和包容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从崩溃到崩溃后,实际上国际货币体系本身做了很多改良。但是,现在谈到的很多事情,你说你不想用美元做储备货币,想选择其他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甚至把自己国家的货币改成国际化货币,这个没有人强迫你一定用美元,你可以用其他的,这是开放包容的。还有我们搞区域的合作,加强区域的政策协调,这个也没有问题,也可以做,这是开放包容的体系。

  还有你任何好的想法、好的尝试都要和现存的这些体制安排、这些现状去竞争,这是一个充分竞争的体系。所以说,它又存在一些不稳定性,它既有弹性,然后竞争过程中可能有一些不稳定性。所以,我总的感受就是两点,第一个可能现在大的改革这个时机不太成熟,第二个感受,现在国际货币体系的演进可能还会不断地推进,在推进中不断地自我完善。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本文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丁晓琴 (责任编辑:lixuezhen)
  •  验证码:
热点文章
中国贸易金融网,最大最专业的中文贸易金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