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年会活动: 中国交易银行50人论坛 中国供应链金融产业联盟中国供应链金融年会 中国保理年会 中国消费金融年会 第三届中国交易银行年会

运用保险杠杆进行风险管理

时间: 2012-11-30 16:24:32 来源: 《首席财务官》杂志  网友评论 0
  • 中国保险业、证券业、银行业的竞相发展构成了中国金融业的“三国演义 ”。中国企业保险意识更是比较淡薄,如果能提高风险意识,把一些 风险转嫁到保险公司,在某种程度上就已经在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

  文/刘晓希

  中国保险业、证券业、银行业的竞相发展构成了中国金融业的“三国演义 ”。无论是公司还是个人,我国保险消费观与现代保险业发展尚有较大的 不适应性,具体表现为:其一,热衷投资,忽略保障;其二,保险意识不 足,对保险缺乏信任。

  热衷投资,忽略保障

  保险的本质是转移风险,而 现在却演化成了以投资理财为主要目的。据统计,我国2010年寿险保费收 入为9679.5亿元人民币,其中分红险、万能险、投连险等具有投资理财性 质的保费收入为7491.93单位亿元,占总收入77.4%,而普通寿险仅占到了 13.4%。这种产品比例的不平衡说明将保险产品当作投资产品来买,忽视保 险的本质功能,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民众保险消费观最直观的表现。

  数据 显示,2008年我国原保费收入为9784.1亿元,2009年为11137.3亿元,增幅 达到13.8%,相比GDP的放缓,保费收入却大幅增加。在当前金融环境下, 由投资为主的消费观促成的投保行为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保险业务发展的大 起大落,而且这种重视投资的需求导向,也迫使保险公司过分依赖投资型 保险产品,导致业务结构失衡,对于保险业健康发展带来重大不利影响。

  保险意识不足

  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两项保险发展重要指标直观反映了一国 保险发展状况和国民保险意识。保险深度是指当年保费收入占国内生产总 值GDP的比重;保险密度指一国居民平均的保费支出水平。两项指标的世界 平均水平分别为8%和人均600美元,我国2011年数据显示保险深度为3%,保 险密度为人均1064.3元人民币,大约合170美元,距世界平均水平有较大的 差距。我国要实现从保险大国向保险强国转变,民众的保险意识亟待提高 。保险意识的欠缺,一方面与我国传统文化有关,我们崇尚勤俭持家,一 般中国家庭都拥有大量的积蓄,用于不时之需,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自 保效应,降低了对保险的直接需求;另一方面,我国保险营销模式存在一 些弊端。

  中国企业保险意识更是比较淡薄,如果能提高风险意识,把一些 风险转嫁到保险公司,在某种程度上就已经在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由于 发达国家的消费者保护制度十分健全,一旦给消费者造成损害,企业将面 临惊人的索赔。因此即便在某些行业政府并没有强令措施,企业也会不吝 投入,积极投保。

  重塑保险消费观

  在国外成熟市场,比如美国的市场风 险意识比较强,上市企业为董事及高管投保董责险已比较普遍,而在中国 这个新兴市场,高管责任险还属于创新产品,市场发展空间很大。国内董 事高管责任险的费率要比国外低得多,但国内企业投保积极性不高,除了 资本市场的监管环境不同外,也与国内企业的保险意识息息相关。鉴于海 外上市的中国企业遭受的集体诉讼不断增加,去保险公司咨询的国内上市 公司成倍增长。尤其是遭遇高管批量离职的创业板上市公司,如果没有董 事高管责任险的保护将面临一定风险。

  中国保险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 要提出今后五年保险业发展的总体目标要初步建成一个市场体系完善、服 务领域广泛、经营诚信规范、风险防范有效、综合竞争力较强、发展速度 、质量和效益相统一,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求 相适应的现代保险业。达成这些目标要求保险公司以现代保险业的本质需 求为立足点,千方百计挖掘潜在的保险消费需求,设计有效产品,提供优 质服务,满足上述保险需求,充分利用大众媒体传播保险的有益个案和理 性避险的现实功能,提高民众对保险的认知度,构建科学的保险消费理念 。

  应当指出,保险消费观作为一种社会经济观念,其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 程,需要政府、保险企业和社会舆论共同努力,逐步形成以风险转移为先 ,以获取经济保障为本,以互助共济为己任,以最大诚信为最高准则的科 学保险消费观,为保险业长期健康发展增加内动力。无论是企业还是家庭 都要居安思危,增强自身财产的风险管理意识,充分运用保险杠杆,最大 限度地减少各种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

  (作者单位为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 院)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本文来源:《首席财务官》杂志 作者: (责任编辑:宗瓒)
  •  验证码:
热点文章
中国贸易金融网,最大最专业的中文贸易金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