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年会活动: 中国交易银行50人论坛 中国供应链金融产业联盟中国供应链金融年会 中国保理年会 中国消费金融年会 第三届中国交易银行年会

人民币国际化:夯实地基再盖高楼

时间: 2012-08-01 14:21:01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网友评论 0
  • 政府推动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初衷是希望进出口企业使用人民币计价和结算来规避汇率风险,但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并不对应于合同中使用人民币计价。有的观点认为,只要资本账户存在管制,就可以有效控制人民币的跨境流动,人民币国际化的逆转风险就是可控的。

  7月以来,人民币汇率呈现疲软走势。

  7月20日,美元对人民币汇率尾盘首次触及1%的日波动上限;六天之后,即7月26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收于6.3885,创近8个月新低;NDF(人民币无本金交割的远期合约)市场上,1年期美元/人民币的报价位于6.4350附近,意味着投资者预期人民币1年后贬值1.5%左右。

  汇率是一个综合的经济变量,市场对于某经济体经济基本面、政治态势等方面的观点都反映在其中;汇率又是和一国货币国际化关系密切的一个变量,任何货币的国际化都必然伴随着汇率的长期升值趋势。

  不难推断,和人民币汇率的近期贬值趋势相伴随的,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受阻。香港人民币存款的前期峰值是2011年11月的6270亿元,此后连续5个月下降,今年4月底的存款量仅为5524亿元。而在去年11月之前,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可谓是顺风顺水。2009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仅为36亿美元,2011年已增至2.08万亿美元,人民币结算占对外贸易额的总比重也由2009年的0.04%上升到2011年的9.06%。

  在人民币国际化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从人民币国际化的总体情况看,政府自2010年起一直在积极推动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人民币国际化的进展也主要体现在贸易领域。在货币国际化的最高层面——储藏手段上,人民币外汇储备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尚不到0.1%,不仅远低于美元和欧元的比重,也低于日元、英镑和瑞士法郎等币种。

  从贸易领域的情况来看,人民币国际化曾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表现出典型的“跛足”特征。所谓的“跛足”,是指人民币用于进口结算的规模远高于用于出口结算的规模。以2011年一季度为例,人民币进口与出口结算的规模之比达到14.1倍。也就是说,进口本来消耗外汇,现在却更多地使用人民币;而出口收回的又大多是美元。人民币国际化的跛足特征,导致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上的美元资产进一步增长,加剧了我国面临的外汇储备难题。

  此外,政府推动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初衷是希望进出口企业使用人民币计价和结算来规避汇率风险,但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并不对应于合同中使用人民币计价。由于美元具备强势地位,国内企业也大多缺乏定价权,有些企业在合同中用美元计价,用人民币结算,还有的企业暗度陈仓,名义上使用人民币结算,实际上计价和结算全部使用美元,只不过经由银行进行了头寸的中转。这些做法没有降低企业的汇率风险,违背了政策制定时的初衷。

  上述几方面的问题虽然给我们带来了一定的困扰,但我们真正需要警惕的是过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可能导致的逆转风险。前文提到的香港人民币存款的下降,就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汇率贬值预期下的人民币回流风险。如果一国货币国际化的速度超越了货币国际化本身的发展规律,就会为经济和金融的发展埋下安全隐患。一旦经济体的基本面发生不利的变化,经济体外的货币会通过各种途径回流到国内,如果回流数量过大,速度过快,就会对汇率等变量造成强力冲击,严重时甚至危及金融安全,损害实体经济的发展;货币的回流同时也意味着货币国际化本身的倒退。

  有的观点认为,只要资本账户存在管制,就可以有效控制人民币的跨境流动,人民币国际化的逆转风险就是可控的。我国央行确实也曾用资本管制的方法来对人民币的跨境流动进行调控。如央行货币政策二司曾于2011年7月要求暂停境内企业从境外银行直接融入人民币(贸易融资除外),以防止人民币迅速流回内地。但这样做并非长久之计,首先,从长期来看,资本管制并不能阻挡逐利资本的跨境流动;第二,任何资本管制措施在保证安全的同时,也必然会产生较强的副作用,即降低人民币的吸引力;第三,资本管制措施会加剧境内市场和离岸市场的分割,制造套利和投机的空间,导致国民福利的损失。事实上,资本管制的逐步放开,是人民币国际化向纵深发展的重要前提,我们不能长期依赖资本管制来应对人民币国际化的逆转风险。

  要有效防范人民币国际化的逆转风险,首先要做到的是尊重货币国际化的客观规律,切忌急于求成、按照主观意愿设置任务和日程表。如果一国过分追求本币国际化的速度,而忽视经济体本身的改革和发展,那么这种做法无异于拔苗助长。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我国某些省份曾制定国际贸易中人民币结算额占比的年度指标,这种做法在执行中对部分企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困扰,也无益于人民币国际化的长远发展。

  从长期来看,一国货币国际化的程度并不是取决于人为的推动力度,而是取决于本国货币的吸引力及由此决定的海外个人和机构持有人民币的意愿。具体而言,一国货币的吸引力受以下因素的影响:其一是一国的经济规模;其二是人们对货币的信心,一国的经济增速、长期汇率走势、汇率波动情况、长期通胀率及国际净债权国地位,都会影响市场对该国货币的看法;其三是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包括市场的深度、流动性、可靠性和开放程度等方面。

  尽管当前人民币国际化的诸多条件已经具备,但其推进仍面临一个重要障碍——欠发达的金融市场;市场深度的缺乏、金融价格的管制和较低的资本账户开放程度降低了人民币的吸引力。我国的内部经济失衡和经济金融改革的滞后,则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长期制掣。我们应将工作的侧重点放在积极推动国内的经济和金融改革,大力发展金融市场,夯实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上面。这样的举措功在长远,地基夯实了,在上面建立人民币国际化的大厦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建成的大厦自然也会“任凭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本文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宋芳秀 (责任编辑:黄克琼)
  •  验证码:
热点文章
中国贸易金融网,最大最专业的中文贸易金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