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年会活动: 中国交易银行50人论坛 中国供应链金融产业联盟中国供应链金融年会 中国保理年会 中国消费金融年会 第三届中国交易银行年会

美元上涨潜力几乎耗尽

时间: 2012-02-27 11:48:57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网友评论 0
  • 自今年1月达到81.78高位之后,美元指数不断跌落,使得投资者不得不考虑是分散美元头寸还是趁势再次增持美元。尽管投资者可以在短期上升潜力中获利,但我们认为分散美元投资的观点依然非常合理。

  自今年1月达到81.78高位之后,美元指数不断跌落,使得投资者不得不考虑是分散美元头寸还是趁势再次增持美元。尽管投资者可以在短期上升潜力中获利,但我们认为分散美元投资的观点依然非常合理。美元是避险天堂的观点不切实际,分散美元头寸到其他发达国家和亚洲货币市场,回报将更丰厚。

  我们认为美元的避险天堂地位被夸大,更合适的叫法应该是“流动性天堂”。避险情绪高涨(正如去年年底欧元区债务危机恶化时)使得美元的溢价升高,主要因为美国国债市场流动性极高。除此之外,鉴于美国的财政纪律不佳,货币政策极度宽松导致物价稳定面临风险,因此美元并没有表现出其他的“避险天堂”特性。

  过去,美元结构性升值仅在美国实行严厉的紧缩措施之后才会出现。美元大幅升值的两个阶段是:克林顿执掌白宫期间美国财政预算达成平衡,以及20世纪80年代美联储主席沃尔克以大幅加息手段使得通胀急剧下降。而这两种方式目前都不在计划之列,因此我们认为美元上涨空间有限。而且我们认为美元上涨潜力几乎已经耗尽,一旦欧洲最坏的情况过去,美元下跌将顺理成章。

  致使美元疲软的因素

  去年12月以来美元已逐渐失去“避险天堂”地位,欧洲央行和美联储推出的货币刺激政策降低了全球经济增长的下行风险。欧洲央行去年12月进行的3年期长期再融资操作有力缓解了欧洲银行间借贷紧张局面,降低了全球贸易融资中断风险。另一方面,近期美联储表示将在更长时期内维持低利率,为美国经济增长和消费带来支撑。这些措施对于出口导向型G10货币以及亚洲货币都是利好,但对美元不利。

  即将到来的美国总统大选也可能限制美元的升幅。今年选举的重中之重在于创造就业,美国敦促中国人民币升值的呼声可能进一步加强。让人民币升值实际上是让美元全面贬值的政策。人民币走强意味着中国对美国国债的需求下降,美国需要为其政府债券找到新买家,最简便的办法就是让美元贬值。

  最近IMF公布的资料显示,从2011年第二季度到第三季度,各国中央银行的美元储备所占份额从60.3%提高至61.7%。这是否意味着全球外汇储备多元化趋势不再继续?我们的看法正好相反,原因如下:首先,并不是所有国家都向IMF报告其外汇储备构成情况,特别是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外汇储备国。近期中国当局的声明仍显示中国有意放慢积累美元头寸的步伐。第二,全球中央银行日益把管理外汇储备的责任向本国的主权财富基金授权,据报道到2011年底,主权财富基金旗下管理的资产已经达到4.8万亿美元,并且还在快速增长。这些主权财富基金进行的储备多元化行动也没有体现在IMF的调查中。

  第三,亚洲持有全球半数以上的外汇储备,正在缓慢而坚决地降低外贸结算对美元的依赖。比如,去年12月中国与日本宣布两国将在双边贸易中促进本币的使用,此举为亚洲持有超常比例的美元外汇储备打上了一个巨大的问号。

  加仓G10成员国和亚洲货币

  分散美元投资应作为一项长期工作,避险情绪升温导致的短期上涨不会改变美元长期走软的前景。因此,我们提醒持有大量美元头寸的投资者应减持美元,加仓我们看好的G10货币和亚洲货币。

  G10货币当中,我们看好大宗商品生产国货币澳元、加元和新西兰元以及北欧地区货币,即挪威克朗和瑞典克朗。澳大利亚和加拿大政府债券市场有足够深度支持其货币成为全球储备货币。挪威和瑞典都享有最高的AAA主权信用评级,而且经常账户项下有盈余,使得挪威克朗和瑞典克朗成为欧洲最具活力的货币,将能吸引区内资金。此外,我们预计上述五国中央银行将于今年开始恢复加息,从而将进一步增强其货币的收益率吸引力。

  亚洲货币当中,我们看好人民币、印尼卢比、新加坡元和韩元。看好人民币是因为在避险情绪高涨时其表现出色,而且人民币对美元将平稳和缓步攀升;看好印尼卢比是因为其利息收益率有吸引力,5年期政府债券收益率在5%左右。如果投资优质公司债券,收益率还可能更高;看好新元是由于新加坡政府财政实力强劲,在稳定物价方面成绩卓著,这也是过去20年新元持续升值的强大基础;看好韩元的升值潜力,是因为与日本(韩国电子产品出口的主要竞争对手)相比,韩元对日元汇率接近历史低位,因此韩元有继续上涨空间,而且不会过度影响韩国的出口竞争力。此外,2008年以来,韩元相对于其他亚洲货币的升值幅度较小,具有补涨潜力。

  (作者为瑞银财富管理研究部外汇策略师)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本文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陈得能 (责任编辑:于跃)
  •  验证码:
热点文章
中国贸易金融网,最大最专业的中文贸易金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