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年会活动: 中国交易银行50人论坛 中国供应链金融产业联盟中国供应链金融年会 中国保理年会 中国消费金融年会 第三届中国交易银行年会

银行“揽储”怪象频现

时间: 2011-07-04 12:44:33 来源: 南方报网—南方日报  网友评论 0
  • 纵观6月15日以后各家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都有通过“精准”设计,力保6月30日这一天存款规模的思路,投资者一定要看清楚。除此之外,预期收益率不等同于实际收益,而是产品运作正常的前提下,理财产品计划达到的收益目标,并非等同于客户的最终收益。

\

编者按

  “我们有一款新的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高达7%,您有兴趣吗?”“1000万存2天利息16万,您有兴趣吗?”6月末,是上半年存款考核时点,银行疯狂地揽储,将各色“有钱人”拉入一场光怪陆离的“游戏”当中。5%、6%、7%……银行理财产品就像打了“鸡血”,预期收益率一再攀高。“部分理财产品,已经成为银行揽储的一种手段。”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银行理财产品总额急剧扩张至8万多亿元,其间种种乱象让监管部门也坐不住了。

  近日,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剑指理财产品的不规范销售。专家提醒:普通投资者不可盲目相信高收益,而忽略其中的风险。

  案例

  揽储“一日癫狂”银行怪象频现

  “我们有一款新的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高达7%,不知道您有兴趣吗?”小陈满面微笑地望着对面的“大客户”,这位女士的一笔大额资金到期了,特别预约了要在今天转走。

  “7%?”女士的眼前一亮,但又很快摇了摇头,“你知道吗?华夏银行的客户经理和我说了,他们有一款产品的年化收益率在8%以上。”

  小陈顿时咋舌,果然一山还有一山高,各家为拉存款而设计的理财产品可以说是到了“买”存款的地步“我开始还以为只有我们这些小银行缺钱,”说到这,小陈颇为无奈“没想到大银行更疯狂,最后这个客户告诉我她是被四大行里相熟的客户经理请去"冲"业绩了,背后的返点高达日千分之一啊。”

  而张先生正是这样一位手握数千万流动资金的私营老板“他们也不知道哪里弄到我手机的,每天短信不断,说是帮忙存到某某行就有返点。”他刚开始也是半信半疑,“号码都不像是银行的,也不知道是什么人。”后来致电过去,才知道对方大多是“资金掮客”,帮助银行拉存款冲业绩。

  “这两天开到1000万3‰到4‰的都有,我后来直接给一个客户经理去电话,对方马上说可直接联系,视资金量大小,最高可开到5‰。”张先生在感叹“钱来得太容易”的同时,也不禁有些后怕“银行问你要钱的时候这么大方,你以后问它要钱那不是更不容易了。”

  张先生的烦恼,刘小姐是不知道,不过她遇到的怪事实在也是让人“又好气又好笑”。“小姐,您做大额跨行转账是需要提前预约的。”客户经理表示。

  “我之前都只听说取现要预约,现在转账也需要了吗?”刘小姐问道。

  “是的,这是我们银行的规定,200万以上至1000万以下的跨行转账则需提前1天预约;而超过1000万则需提前两天。”客户经理非常肯定地表示,“您可以现在预约,明天来转您账户上的600万元。”

  刘小姐坚决不同意,并表示要见相关负责人,把规定说清楚。客户经理最后只好露出了无辜的表情“您一定要今天转走吗?”这顿时让刘小姐“哭笑不得”“后来有多个朋友说遭遇了这种事儿,还有一个说,客户经理还私下里塞了一些购物卡、优惠券的小礼品感谢她当天不转账。”

  为此,记者咨询了多名银行业内人士。他们介绍,一般的人民币转账无需报“头寸”,转账业务要提前预约为各银行内部潜规则。银行此举无非是为保留存款或留下一定挽留客户的时间。刘小姐认为:“无论是什么原因,这种事情给客户带来了极大不便,我的事情也没那么急就算了,你说要真是遇到是生意上的急事儿,不得活活憋死!”

  不止如此,甚至有地方爆出部分银行“转账瘫痪”的笑闻。为在6月30日的半年考核时点留住存款,有的网点甚至出现转账功能“失灵”的戏法,就连网银都未能免俗。一些银行客户向记者反映,“近期要赎回银行理财产品,但是客户经理以各种理由拖延,甚至对客户的要求不理不睬,网上银行也突然不好使了”。

  业内人士指出,网上银行系统并没有出问题,只是有些客户是受监控的“重点对象”“其在网上银行做了指令之后,银行会有网下的手工判别,但是在年中大考时期,银行不给你做判别,你想出钱都出不了,我们一些客户就被工行、建行给卡住了。”

  分析

  放贷捉襟见肘银行“鸭梨大”

  这一套套把戏的背后无非是银行系统指标在作怪。广州某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对私业务经理刘先生告诉记者,今年上半年银行系统指标欠佳,各家银行的存贷比都接近红线。由于6月份最后一天存贷比指标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下半年的可放贷额度,而信贷又是银行的利润源泉,因此,6月30日前银行高息揽存就成为普遍现象。

  有银行业内分析人士称,年内连续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大型金融机构的存准金率已经达到了21.5%。存贷比实行更加严格的日均监管,更让银行放贷时捉襟见肘。一些存贷比很高的银行可能真要没钱营业了,因此6月30日才会如此重要。

  刘经理介绍,银行高息揽存基本上是通过两种手段来实现。一是发行收益率比较高的理财产品,这种做法基本上合规,但是客户也面临一定风险,如实际的收益率往往远低于预期目标。

  据了解,广州各家银行基本上都在6月22日、23日发行了6-7天期的高收益理财产品,刚好使客户可以在6月30日将钱赎回。刘经理透露,这些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高的可去到8%。“我们银行是7%,有的银行甚至在8%以上。”

  刘经理表示,用理财产品吸收存款是主要渠道,银行只有在月末发现存款离监控线还有一定差距时才会使用应急手段,花钱买存款,而且一般针对1000万元以上的大额储户。

  鉴于银行存款实际利率为负,在高收益的诱惑下,一些储户蠢蠢欲动“银行客户也分不同类型,有的对收益比较敏感,对某一家银行没有太大的忠诚度;但是也有一些客户比较有钱,对这些小的收益看不上。”刘经理告诉记者,商业银行有一部分客户的流动性是比较大的。“因此,我们常常看到,是接近月底时,有些银行的存款量会大幅下跌或者大幅上升。”

  与往常主要是股份制银行冲存款不同,平时没有太大存款压力四大行今年也都出现资金饥渴的窘境。某大型商业银行客户经理李先生说,“据我所知,今年工行冲存款很厉害,农行也比较紧张,只有建行稍微轻松一点。”

  李经理透露,到了6月末,银行都会采取各种措施,稳住大储户不让流失,“1000万元以上的都不能流出,客户想走都走不了,广州的各个银行都是这样的。”

  业内人士表示,高息揽存都是6月30日前一段时间,到了7月初就基本上结束。银行的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开始会明显下降,而且在新一轮考核来临前,“花钱买存款”将淡出江湖。

  数据显示,7天期与14天期SHIBOR在6月23日达到峰值后开始回落,6月30日略微反弹后延续跌势。7月1日,SHIBOR1日隔夜利率下跌26.86个基点,收于4.7297%;7天利率回落65 .03个 基 点 ,收 于5.9483%,较6月23日数据跌去3.1225个百分点!

  质疑

  根除揽储顽疾银行监管需常态化

  尽管每年年中、年末都是银行冲存款的时节,但是今年揽储的竞争之激烈,利息之高仍然超出了业界的预期,并认为“不是历年的普遍现象”。

  在刘经理看来,今年年中银行揽储战白热化的主要原因是2009年、2010年融资放开,商业银行贷款做得非常高,加之今年实行宏观调控,存款准备金率多次上调,很多银行的存贷比徘徊在红线边缘。

  事实上,高息揽存由来已久。为了稳定金融秩序,早在1998年年央行就曾颁布过《关于坚决制止和严肃查处高息揽存的紧急通知》,严厉叫停高息揽存。2010年9月,银监会更是痛下杀手,对六家银行开出了罚单。今年6月29日,银监会又发布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剑指银行理财产品的不规范销售。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时至今日,高息揽存仍是屡查屡犯,禁而不止,似乎已然成为各银行之间的潜规则。

  “商业银行也没有好的解决办法,只能是把存款做上去。凡是做银行的都知道,存款是立足之本,没有存款,根本没有办法做任何业务。”刘经理指出,商业银行对存款一直以来都是非常重视,只是现在规模头寸比较紧张的情况下,揽储更加激烈。

  “商业银行竞相高息揽存确实是个很没意思的竞争。国外是不怎么考察存贷比指标的,主要还是侧重资本充足率指标。”李经理认为,现在的冲存款是银行为满足监管机构所采取的防止过热的监管要求下的一种策略选择行为。“这一现象背后是市场资金紧张,而市场资金紧张的背后又是监管机构采取了过多措施来紧缩资金面,目的是为了防止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

  但是,当前严格的资本金约束、国家稳健的货币政策、收缩的信贷政策、高通胀状态导致存款没有吸引力等都不应该成为银行高息揽存的借口。

  郭田勇建议,要有效控制住银行“揽储”,首先必须控制信贷发放规模和速度,注重质的提升;其次,改革内部考核机制,取消存款单项考核奖励办法,调整营销费用与存款挂钩的激励机制;最后,商业银行需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拓宽利润增长空间。“随着中间业务收入在银行总收入中的占比不断上升,高息揽存对银行的吸引力将会自然降低。”

  郭田勇认为,贷存比日均监管是防治银行过度放贷冲动和月末恶性揽储大战的有效解决途径。

  建议

  看清理财产品风险性和流动性

  8.25万亿元,这是普益财富最新统计的上半年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的预估规模,这个数字已超越了去年全年的7.05万亿元。负利率“时代”,股市、楼市投资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银行理财产品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收益率而受到市场青睐,抢去其他投资品风头。

  近期,银行理财产品的规模和收益都创出历史新高。相关统计显示,截至6月21日,商业银行上半年共发行理财产品7891款,预计发行规模达8.25万亿元,已超过去年全年。其中,中短期理财产品成为发行的主流。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委托期限在一个月以内的短期理财产品占37.47%,委托期限为1-3个月的占29.58%,3-6个月的占19.04%,6-12个月的占11%,12个月以上的不足2%。

  尽管期限变短,但收益率却水涨船高。数据显示,与去年预期年化收益率在3%以下的产品占据主导地位不同的是,今年预期年化收益率为3%-5%的产品占比大幅提升,达到了63.6%,稳居主导地位。而近期这一收益更是再度拔高至5%以上,一些仅仅六七天的产品,年化收益率动辄高达7%,超出目前基准贷款利率水平。

  受央行上调存准率以及商业银行季末考核的压力,近日各银行新推出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普遍较前期走高。集中发行的1个月、3个月,甚至7天的短期理财产品,声称其年化收益率可达到3.3%-5.6%,均高于同期的银行利率。

  然而纵观6月15日以后各家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都有通过“精准”设计,力保6月30日这一天存款规模的思路,投资者一定要看清楚。

  理财产品在募集期,客户的申购资金都视为银行的表内存款,并在银行表内度过6月30日这特殊的一天,但募集期内,资金是不享受产品收益的,所以大家在计算收益时,记得掐头去尾,看看实际情况。如一款7天期产品到期年化收益率为5%,而投资者实际上提前3天就购买了这款产品,资金实际占有天数为10日,因此最终获得的年化收益率是低于5%的。这些都让理财产品看起来很美,实际上却让投资者大失所望。

  理财专家提醒,投资者追求更高收益以对抗通胀的时候,应更加注重理财产品的风险性和流动性,切勿只关注收益,而忘掉了风险,收益远远低于预期的也比比皆是,如花旗银行推出的“1年期人民币结构性投资账户 挂钩一篮子消费类股票每日累计收益”,标注最高预期年化收益率为8.00%,但到期只给出了0.0325%的收益;招商银行发行的一款为期61天的“焦点联动系列之石油价格表现联动理财计划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5.5%,但最终仅给出了0.4%的回报。

  除此之外,预期收益率不等同于实际收益,而是产品运作正常的前提下,理财产品计划达到的收益目标,并非等同于客户的最终收益。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本文来源:南方报网—南方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赵静)
  •  验证码:
热点文章
中国贸易金融网,最大最专业的中文贸易金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