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年会活动: 中国交易银行50人论坛 中国供应链金融产业联盟中国供应链金融年会 中国保理年会 中国消费金融年会 第三届中国交易银行年会

从贸易动态平衡中看“逆差”

时间: 2011-03-16 16:25:26 来源: 国际商报  网友评论 0
  • 今年前2个月,我国对外贸易增长平稳,进出口总值4958.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8.3%。之后,受原材料成本上涨、人工成本不断上升以及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等诸多因素影响,出口增速已经逐渐呈现放缓态势。

  今年前2个月,我国对外贸易增长平稳,进出口总值4958.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8.3%。其中出口2474.7亿美元,增长21.3%;进口额2483.6亿美元,增长36%;累计贸易逆差为8.9亿美元。以我国贸易顺差逐步收窄的大趋势为背景,审视贸易逆差的再次出现,依稀可以洞察我国的贸易平衡格局正处在一个日趋改善的动态进程中。

  逆差的构成

  今年2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为2007.8亿美元,增长10.6%。其中出口额967.4亿美元,增长2.4%;进口额1040.4亿美元,增长19.4%。贸易逆差73亿美元。上一次贸易逆差出现在2010年3月,当月的贸易逆差为74亿美元。

  从贸易方式来看,2月份的贸易逆差主要来自于一般贸易。当月,一般贸易出口额416.7亿美元,进口额605亿美元,其项下逆差为188.2亿美元,增长了3.3倍,是当月总体贸易逆差的2.6倍。

  从国别看,一些顺差来源地的顺差逐渐减少,有的已经转成了逆差来源地,原来的逆差来源地逆差依旧,有的还在继续扩大。2月份的贸易逆差主要来自于台湾、韩国、日本、澳大利亚、东盟、南非、巴西、德国、俄罗斯、新西兰和加拿大等地。其中,对台湾出口19.4亿美元,自台湾进口75.2亿美元,贸易逆差55.8亿美元,占当月贸易逆差总额的76.5%。对韩国出口47.3亿美元,自韩国进口96.3亿美元,贸易逆差49亿美元,占当月贸易逆差总额的67.2%。对日本出口81.9亿美元,自日本进口128.1亿美元,贸易逆差46.2亿美元,增长43.8%,占当月贸易逆差总额的63.3%。对澳大利亚出口16.5亿美元,自澳大利亚进口44.7亿美元,贸易逆差28.2亿美元,增长44.6%,占当月贸易逆差总额的38.6%。对东盟出口81.8亿美元,自东盟进口103.6亿美元,贸易逆差21.8亿美元,增长60.4%,占当月贸易逆差总额的29.8%。与南非、巴西和新西兰的贸易逆差分别增长了4.5、2.2和1.2倍。去年2月,与德国和加拿大均为贸易顺差。

  逆差的成因

  出口增长大幅减缓。金融危机之后,每年的11月和5月需要特别予以关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我国外贸下跌和恢复的起点。2008年11月,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国进口和出口双双呈现负增长。之后,出口增长一路下滑,至次年5月跌至谷底,后慢慢恢复。2009年11月至2010年5月,出口的强劲恢复与同期出口基数较低不无关系。之后,受原材料成本上涨、人工成本不断上升以及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等诸多因素影响,出口增速已经逐渐呈现放缓态势。

  受春节因素影响,2月份的出口能量提前释放了一部分。而春节后,招工难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出口,这从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负增长上可见一斑。2月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几乎都呈现了两位数以上的负增长。服装及衣着附件,玩具,鞋类,家具及其零件,塑料制品,纺织纱线、织物及其制品出口分别下降20.5%、17.5%、16.9%、16%、14.4%和11.8%。资源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基本保持了正增长。机电产品出口缓慢增长了5%。

  进口商品价格持续快速上涨。2月,主要大宗商品进口量保持增长,进口价格延续高位。原油、成品油和汽车的进口量分别增长了7.8%、14.2%和50.3%。大豆、未锻造的铜及铜材等商品的进口量出现了下降趋势,但是重点商品进口价格增长均超过两位数。铁矿砂及精矿、飞机、未锻造的铜及铜材、大豆、原油进口价格分别上涨了65.2%、48.2%、28.6、26.9%和20.5%。

  最近两次我国外贸的逆差均出现在贸易数据波动较大的第一季度,除受季节因素影响之外,内需持续增长带动进口需求的旺盛、国家加快了结构调整和优化的进程、推进自贸区战略和加快实施促进进口便利化等措施,都对进口起到了积极的拉动作用。不同的是,去年3月份虽然出现了贸易逆差,但是当月出口依然实现了24%的增长,进口的超快速增长对出口回升有刺激作用。此次的贸易逆差是进口快速增长和出口增长大幅减缓双向作用的结果,暗合了“稳出口、扩进口、减顺差”的政策指向,体现了我国贸易平衡的格局正在动态平衡中逐渐改善。

  贸易差额的阶段性变化

  1989年之前,我国货物贸易基本处于逆差阶段。这一阶段的进口快速增长是与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相适应的。为了促进工农业发展,加快技术改造,推动产品升级换代,满足国内对国际先进技术的渴求,我国需要大量进口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生产资料、原材料及有关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

  1990年至2004年,顺差的规模逐步扩大。期间,最高的年份是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的1998年,当年贸易顺差435亿美元。

  2004年之后,顺差急剧扩大。其主要原因是世界经济在新一轮快速增长周期,国际市场需求旺盛;国内经济快速发展,宏观经济形势优良;入世效应持续发酵,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动力和压力有所增强等。

  2008年我国贸易顺差达到2981亿美元,高顺差已经为我国外贸健康发展带来了一定阻碍。客观上讲,如此高速增长的顺差态势也很难一直持续下去。金融危机之后,我国贸易顺差逐步收窄。

  从宏观视角看顺差趋势性下降

  国际上主权债务国家和金融体系的隐患犹存,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和汇率波动仍频,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升温,国内原材料价格上涨等都对出口的快速增长形成抑制,但改革开放30多年累积的自身竞争优势依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我国出口稳定增长是可以预期的。自上次的74亿美元贸易逆差之后,贸易顺差一路上扬,在当年年底达到单月200亿美元的水平。这也表明,现阶段逆差不会是中国贸易的常态。虽然逆差或不可持续,但中国经济高顺差的时期或许已过去,对外贸易总体向基本平衡的方向发展。从长期来看,我国的进出口贸易要保持大体平衡、协调发展,在这一进程中顺差的缩减甚至某些月份出现逆差可能会愈趋常态,这有利于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有利于引进先进的人才和管理经验,有利于缓解贸易摩擦,有利于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这将成为外贸健康发展的有益元素。贸易平衡初现成效为汇率制度改革提供了更宽松的空间,可以用更加主动的方式来推进人民币升值的进程。同时,也更加考验政府平衡需求、投资和外贸三大动力的技巧和力道。商务部研究院中国外贸研究部肖新艳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本文来源:国际商报 作者: (责任编辑:赵静)
  •  验证码:
热点文章
中国贸易金融网,最大最专业的中文贸易金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