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年会活动: 中国交易银行50人论坛 中国供应链金融产业联盟中国供应链金融年会 中国保理年会 中国消费金融年会 第三届中国交易银行年会

国内银行“走出去”

时间: 2011-03-15 17:05:00 来源: 当代金融家  网友评论 0
  • 我国商业银行仍处于“走出去”的初级阶段,与在华跨国银行相比,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差异化战略的实施上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具体来说,国有商业银行在海外市场发展方面都或多或少进行了一定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已经逐步形成较为清晰的“走出去”战略。

  我国商业银行仍处于“走出去”的初级阶段,与在华跨国银行相比,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差异化战略的实施上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即使是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也尚不具备在海外实施总成本领先的竞争战略,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必须把提升管理的国际化水平放在优先位置,在巩固自身既有优势的基础上,加强市场细分,加强特色化经营和差异化经营,逐步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内银行业经营环境加速演变,国际竞争和国内竞争已经融为一体,国内金融市场的竞争已经升级为国际水平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我国银行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实现经营国际化成为大势所趋。

  从2000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三次会议正式提出 “走出去”战略,至今已经10年了。10年里,得益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政府“走出去”的号召下,众多有实力的中国企业纷纷踏出国门,寻求新的市场,“走出去”战略取得了极大的进展。与中资企业“走出去”的如火如荼相比,与外资银行在我国的蓬勃发展相比,中国银行业“走出去”仍处于初级阶段,为境外中资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功能也没有充分体现出来。西方跨国银行的蓬勃发展,正是通过为本国跨国企业提供金融支持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境外中资企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中国商业银行快速“走出去”,为其提供金融服务和支持。

  国内商业银行实施“走出去”战略,有利于更好地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银行管理经验,提升法人治理水平,更好地融入国际金融体制;有利于及时掌握国际金融市场信息和动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分散业务经营风险,拓宽利润来源渠道,提高海外影响力;有利于为境内的国际企业和“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中资企业在海外投资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特别是跨境的金融服务需求。中资银行“走出去”可以更好地满足海外中资企业的需求,也能为自身赢得良好的发展机遇,从而使其能够在全球化竞争中不断增强经营管理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近年来,国内银行治理结构、发展潜力、资本充足率都得到了很大提升,为与国际银行一争高下提供了基础。同时,金融危机下发达国家金融业处于战略收缩期,也为国内银行“走出去”提供了机遇。按照WTO金融业开放的对等互惠原则,其他国家也必须给予中资商业银行国民待遇。因此,在外资银行纷纷抢占国内银行市场的今天,中国商业银行有理由也有必要拓宽视野、抓住机遇,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为境外中资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尽快解决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相互脱离的问题,实现优势互补,发挥协同效应。

  “走出去”要有清晰的战略

  战略管理能力是衡量一家企业长期发展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战略决定行为,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就必须要有清晰的发展战略。实行全球化与国际化的发展战略,是各跨国银行扩大业务规模、加速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国际化战略的事实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不同的市场范围,跨国银行在业务实施和组织模式上都有不同的战略导向。跨国银行在其高速增长阶段大都采用了扩张型的发展战略,新设机构和并购两条腿走路。一方面通过新设机构实现国际市场的自然增长,另一方面通过并购实现国际市场的加速发展。特别是在跨国银行的急速发展时期,大都以实施并购为主。可以说,并购对跨国银行的成长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花旗银行在1914年后就明确提出把花旗银行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服务最好的跨国银行,并作为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此后不管组织架构怎样变化,甚至是面临国际金融危机的重大影响,花旗的全球化战略从来没有改变过。花旗银行一旦发现有潜力的市场就尽快进入,而且轻易不会退出。汇丰银行从成立开始就是一家海外银行,具有丰富的海外业务发展经验。汇丰集团前主席庞约翰曾称,汇丰的策略就是通过选择性的收购补足业务的自然增长。成为全球顶级银行一直是德意志银行的奋斗目标。为加快国际化发展,德意志银行愿意在任何时候与其他银行、企业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因此,在其全球化过程中,新设机构与并购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西方跨国银行的发展虽然或多或少也经历过一些挫折,但是其对国际化、全球化发展的追求却从来没有放松。我国商业银行也只有积极参与全球银行服务市场的竞争,才能在竞争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和经营素质,才能跟上国际银行业发展的步伐。但是,国际化并不一定意味着一定要“走出去”实现海外扩张,也并非所有的国内商业银行都适合海外扩张。首先,国际环境错综复杂,各国监管法律制度差别甚大,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存在很大不确定性,政治风险、合规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声誉风险等各类风险相互交织,而中资银行国际化人才匮乏、跨国经营的经验普遍不足、驾驭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也有待提高。其次,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中国经济仍将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中国经济未来的良好前景决定了中国本身的金融市场非常广阔,机遇很多,是全球银行业普遍看好的最有潜力的市场之一。相对于中国金融市场的容量来说,中国的银行业机构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国内商业银行应该首先立足于做好国内市场业务,夯实基础、巩固优势。如果在自身实力和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单纯为了扩张而国际化,不仅得不偿失,而且会面临极大的风险。

  本质上来说,2007年以后我国商业银行大举进行海外并购,其基础并不是国内银行的经营水平能够与国际先进银行匹敌,而是得益于国内流动性过剩和国外金融机构深陷金融危机的泥潭。从长远来看,要想获得海外扩张的成功,首先还是自身必须具备较强的经营能力。目前的国际金融危机确实给中资银行海外扩张带来了机遇,但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水”到底有多深,影响将到底会有多大,迄今还没有人可以说清楚。由于欧美国家政府在危机中为救助本国金融机构而大量举债,导致政府陷入了债务危机。目前西方国家主权债务危机仍在不断蔓延,除希腊以外,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的情况都不容乐观。在这种情况下,西方各国的资本市场仍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因而,能否恰当选择海外扩张的时机至关重要。在这方面,民生银行(600016,股吧)收购美国联合银行就是一个失败的例子。

  当然,从长远来讲,国际化是必然趋势,但到底是否需要海外扩张因各行情况而异,需要根据各行自身情况统筹考虑、谨慎选择。无论如何选择,最终的立足点一定要让海外扩张服从银行的整体发展战略。因此,任何银行在实施海外扩张之前,都必须进行充分的可行性研究,制定科学的国际化战略。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中资银行“走出去”实施国际化战略的前提。理性的战略投资才是明智的选择。我国商业银行要实现稳健的海外发展,必须立足自身经营需要,特别是在当前的形势下,中资银行要摒弃“抄底”的机会主义投资思维,踏踏实实以企业长远战略作为国际化经营的基础,静观海外资本市场发展态势,理性分析海外扩张的可行性,理性分析、选择潜在的并购目标,理性把握海外扩张的最佳时机。

  具体来说,国有商业银行在海外市场发展方面都或多或少进行了一定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已经逐步形成较为清晰的“走出去”战略。除中国银行本身就有悠久的海外发展历史以外,工行、建行在国际化发展方面也已经取得了相当的进展。例如,工商银行确定了“立足亚洲、辐射全球”的战略目标和“跟随客户走出去”的原则;在地域上,把新兴市场作为发展业务的重点地区;海外并购通常不做财务投资,收购境外机构时尽可能获得控股权,接管后植入自身的品牌进行经营。建行也确定了“做强亚洲、巩固欧非、突破美澳”和“立足自身发展、适时并购其他”的战略目标,积极推动全球网络布局,加快渠道建设,并建立与境内机构在信息沟通、客户营销、产品创新等方面的联动机制,促进境内外业务协调发展。此外,我国部分股份制银行也已经开始了海外发展的探索,如招商银行(600036,股吧)、浦发银行(600000,股吧)等。对于上述银行来说,都可以抓住机遇,适当加快在海外市场的扩张发展。其他尚不具备实力的股份制银行则可以选择稳健型战略,选择有条件的地方先设立代表处,待条件成熟以后,再加快设立营业性分支机构或者进行并购。对于其他地方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来说,由于自身实力方面的差距,则应该首先立足于国内市场的加快发展,进一步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巩固优势,为未来的海外扩张奠定基础。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本文来源:当代金融家 作者:黎清 (责任编辑:赵静)
  •  验证码:
热点文章
中国贸易金融网,最大最专业的中文贸易金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