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年会活动: 中国交易银行50人论坛 中国供应链金融产业联盟中国供应链金融年会 中国保理年会 中国消费金融年会 第三届中国交易银行年会

2011年金融形势前瞻及对策

时间: 2010-12-13 21:27:44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网友评论 0
  • 本文重点在于理解欧美央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及中国的负利率现状。2008年3季度以后,危机全面爆发,非借入货币和借入货币均急剧上升,此时正处于金融危机的高端,美国所采取的经济刺激政策和中国所实行的大量货币投放是一致的。

  2011年金融形势前瞻及对策

  作者 中国金融40人论坛顾问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 吴晓灵

  正值“十二五”规划开局之际,备受瞩目的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于12月10日正式召开。随着欧美央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推出,国内的通胀形势逐渐升温,中国的货币政策也由“适度宽松”逐步回归“稳健”,央行在会议开幕当天再次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也成为对“稳健”的第一个诠释。明年的宏观经济形势将愈加错综复杂,在这一背景下,“遏通胀”、“促转型”、“保民生”等问题也已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围绕国内外货币政策问题,中国金融40人论坛顾问、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特别撰文,本报予以发表,以飨读者。(周慧兰)

  本文重点在于理解欧美央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及中国的负利率现状。

  2011年国际金融环境

  2011年国际经济形势最突出的特点是:在美、欧、日银行系统恢复正常融资功能之前,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会退出,因其是对商业银行融资功能的部分替代。

  观察欧盟的货币信贷状况,我们发现,欧盟在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同时,其信贷同比也在急剧下降,欧洲央行投放了大量的基础货币,替代了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功能。美国的情况也类似,由于商业银行不愿放贷,不再向社会增加货币供应,迫使美联储直接面向社会提供货币。

  分析美联储的资产结构,我们发现,危机之初,一些金融机构面临流动性风险,为了向社会提供基础货币,联储创造了很多面对特殊金融机构吐出基础货币的工具;当商业银行的借入储备上升的时候,非借入基础货币却在下降,这说明美联储一方面对个别金融机构提供了流动性,另一方面又在公开市场收缩流动性,来保持平衡。

  2008年3季度以后,危机全面爆发,非借入货币和借入货币均急剧上升,此时正处于金融危机的高端,美国所采取的经济刺激政策和中国所实行的大量货币投放是一致的。

  现在,美联储加大国债购买,也是对借入储备减少的一种补充。联储面对个别金融机构吐出基础货币所采用的是短期工具,随着这些工具到期,这部分货币供给正在下降,另一方面,面对公开市场吐出的基础货币却在上升,这说明联储向社会购买国债的数量在上升,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对冲。

  从美联储的负债结构看,2008年3季度之后,美联储开始大量吐出基础货币,并出台了一项新政策:对超额准备金支付0.75%的利息,美联储的基准利率区间是0-0.25%,这样商业银行就有了0.5%的套利空间。在这期间,由于商业银行不肯放贷,所以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增加货币供应的同时,商业银行的超额储备也在不断增加。在这种情况下,美联储做了两件事:一是替代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二是在商业银行不肯放贷而手头又有多余头寸的情况下,给予它0.5的套利空间,让它把钱存回央行,这样既锁住了流动性,又缓解了商业银行的财务负担。

  美联储的操作对美国而言是负责任的,矛盾恰恰在于美元是一个国际结算货币,这种操作会在国际上产生负外部效应,这也是国际货币体系缺陷所造成的矛盾。我们可以说美联储在危机之前所采取的货币政策是错误的,它创造了过多的货币,提供了过多的流动性;但在危机平稳之后,其操作是得当的。但由于危机中并未出现大量的银行倒闭,因此多余的流动性无法消除;而且受传统理论影响,大家对美联储的操作有一种恐慌,认为只要它吐出基础货币,必然造成流动性泛滥(但其实美国的M2增长并不是特别高),这种国际性恐慌也推高了当前的大宗商品价格。

  国内宏观环境分析

  过于宽松的货币信贷环境减缓了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冲击,也恶化了调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货币环境,因为只有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才能产生优胜劣汰,实现结构调整。

  当前货币过多已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必须给予正视。2001—2005年M2增速超过GDP+CPI增速5.4个百分点,2003—2007年超过2.8个百分点,2008—2010年3季度超过9个百分点。货币供应量超过GDP+CPI的增速过多的话,会加大通货膨胀的压力,催生资产泡沫,必须加以管理。

  当然,尽管中国面临着通胀压力,但中国的产能过剩对通胀上升有一定的遏制作用;而且现在很多物价上涨,除了货币因素外,也有主动调整价格结构的原因,因此,这种情况是可控的,不必恐慌。当然,多余的货币必然要寻找出处,我们仍需警惕资产泡沫。

  控制货币、搞活金融应是今后金融政策的取向。控制货币的含义是让货币政策回归稳健,即M2=△GDP+ △CPI+1-2个百分点。80年代至今,央行基本按照2—3个百分点的幅度控制货币增长目标;但现在,流通中货币存量过多,矫枉过正,做计划时需逐步低于上述计算。

  银行资产创造货币,非银行金融活动则只改变货币形态,不创造货币,中国依靠银行大量扩张资产、创造货币的道路不可持续,中国巨大的金融资产和货币存量仍有很大的盘活余地。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本文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 (责任编辑:红星闪闪)
  •  验证码:
热点文章
中国贸易金融网,最大最专业的中文贸易金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