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年会活动: 中国交易银行50人论坛 中国供应链金融产业联盟中国供应链金融年会 中国保理年会 中国消费金融年会 第三届中国交易银行年会

传统银行发力金融科技“竞速”升级

时间: 2018-06-12 09:03:13 来源: 经济参考  网友评论 0
  • 伴随竞争的加剧和行业转型的压力,传统银行和互联网科技公司的联姻进入“竞速”升级的新阶段。《经济参考报》记者从银行业例行新闻发布会现场获悉,继集团与京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腾讯合作共建科技创新实验室之后,光大银行、光大科技日前正式与蚂蚁金服达成三方战略合作。这也是一月之内,第三家银行与蚂蚁金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此前浦发银行、华夏银行纷纷聚焦于金融科技方面的合作。

来源:经济参考 记者:钟源


    伴随竞争的加剧和行业转型的压力,传统银行和互联网科技公司的联姻进入“竞速”升级的新阶段。《经济参考报》记者从银行业例行新闻发布会现场获悉,继集团与京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腾讯合作共建科技创新实验室之后,光大银行、光大科技日前正式与蚂蚁金服达成三方战略合作。这也是一月之内,第三家银行与蚂蚁金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此前浦发银行、华夏银行纷纷聚焦于金融科技方面的合作。


  “互联网科技公司与传统银行合作进入新的阶段。”中国光大银行电子银行部总经理杨兵兵在回答《经济参考报》记者提问时表示。他认为,在新的合作阶段,银行与互联网科技公司在更多领域进行更加开放的深化合作。互联网金融发展到现在这个时代,就是金融科技的时代,金融科技是需要通过开放互相赋能的时代。


  据悉,在“打造一流财富管理银行”的战略愿景下,光大银行近年加快金融科技布局,积极落实打造“名店、名品、名星”的发展要求,建设数字化银行。其目标是借助金融科技的创新驱动作用,提升客户体验、再造业务流程、融合业务价值,通过“三名”建设进一步加强客户合作。而在普惠金融方面,该行小微在线融资系统通过行内系统与第三方电子交易平台等外部系统的数据整合与交互,为小微企业实现不同场景下的全流程圈式、链式线上融资服务。截至2018年5月底,该平台项下累计开户300多户,累计放款16亿元,为国家粮食交易中心下辖的30个省市地区市场,近3万名交易会员提供资金结算服务,累计处理交易流水金额达3000多亿元。


  近年来,银行日益重视金融科技对转变经营模式、拓展经营服务的驱动作用,积极拥抱金融科技领域的新技术,打造转型新动能。不少银行选择与技术成熟的金融科技公司合作。仅5月份,就已经有华夏银行、光大银行、浦发银行先后与蚂蚁金服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合作重点都是聚焦于金融科技。另外,2015年底至今,除光大银行外,兴业银行、平安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建设银行等陆续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目前,银行系金融科技公司已达6家。


  对此,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殷剑峰认为,传统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公司各有所长,通过合作能够加速科技在金融业的应用,促进金融向更高效和更普惠的方向发展,对我国金融业加速发展有重要意义。


  “我们要把“科技+金融+生态”这种模式打造出来,最终能够提高服务市场、服务客户的效率,提高服务质量。”中国光大银行信息科技部总经理李璠坦言。他认为,当前银行在转变,银行更加关注客户体验,更加关注新技术在场景当中的应用。同时,互联网公司也在转变,互联网公司更关注科技能力输出。这样前提下,双方就有一个新的合作模式。“银行有牌照、有场景,光大集团是金融控股集团,是全牌照的,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租赁、金控、资产管理。互联网公司和光大合作看重的是全牌照,能为各种服务展开技术合作。光大集团还有一些实业,比如旅游、药业、环保。总之,金融企业和互联网科技金融公司一起打造生态圈,更好为客户服务。”李璠解释。


  事实上,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并非一开始就“情投意合”,双方都走过一段相当长的探索路程。据了解,早在8年前,网商银行的前身阿里小贷就曾与建行合作给小微商家提供贷款,结果半途而废。


  这在业内人士看来,一方面是双方的风控原则和理念存在差异,另一方面,阿里小贷自己也还没有形成经过实践检验的成熟商业模式。之后阿里小贷以及后来的网商银行,经过了8年时间的发展,累计服务近千万小微商家,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和技术,再去与银行合作,就顺理成章了。


  根据安永发布的《中国上市银行2017年回顾及未来展望》报告显示,绝大多数银行都在探索大数据、云计算、云平台、生物识别、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在具体业务中的运用,体现了“上市银行正进一步推动新技术与银行业务的深度融合”。招商银行首席信息官陈昆德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招行转型下半场要依靠科技去解决。


延伸阅读:

微金网:科技金融到底是什么

以金融科技创新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宁波保税区发布金融科技产业扶持政策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本文来源:经济参考 作者: (责任编辑:niyun)
  •  验证码:
热点文章
中国贸易金融网,最大最专业的中文贸易金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