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年会活动: 中国交易银行50人论坛 中国供应链金融产业联盟中国供应链金融年会 中国保理年会 中国消费金融年会 第三届中国交易银行年会

风口变风险、野生到驯化:纵观中美金融科技发展史

时间: 2017-09-26 15:00:40 来源: 零壹财经  网友评论 0
  • 美国当地时间9月25日,在旧金山举办的“硅谷对话北京峰会2017”上,零壹财经·零壹智库与宜信公司联合发布报告《巅峰对决:中美金融科技对比研究》,本文为该报告卷首语。

来源:零壹财经  作者:柏亮


美国当地时间9月25日,在旧金山举办的“硅谷对话北京峰会2017”上,零壹财经·零壹智库与宜信公司联合发布报告《巅峰对决:中美金融科技对比研究》,本文为该报告卷首语。


中国和美国是金融科技的主战场,也是最主要的实验场,有很多共同的趋向,也有很不一样的发展路径和节奏。


对中美金融科技这十多年历程的观察,我们可以从创新驱动力、对金融市场格局的影响、风险、监管和未来等角度作一些基本的研究和思考。


1、技术与模式


新技术驱动金融新模式的出现,新模式的扩展又对新技术产生更大的需求,促进了新技术的大规模运用和革新。


相对而言,美国市场在原创技术革新方面要略早于中国市场,并探索出一些新的商业模式。而中国市场则快速地借鉴并根据当地环境改变这些商业模式(比较典型的是P2P网贷),往往产生巨大的规模。用户和规模膨胀,对技术的需求也在膨胀,促进技术的革新;因此我们看到中国的金融科技公司做大规模后,在技术上的投入大幅增加,并有了更多的创新。


整体来看,美国侧重于技术驱动型,而中国侧重于规模驱动型。基本原因有两点:


第一,美国金融市场比较成熟,消费者的基本金融需求满足度相对较高,不能获得金融服务的人群比较少。因此美国金融科技创新,侧重于位消费者提供更加便捷的金融服务。类似于"锦上添花"。


而中国市场则有大量消费者没有获得正规的金融服务,连基本的信用记录都没有,在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具有信贷征信记录的人群,不到中国人口30%。金融科技企业的主要把目标瞄准那些广大的未开发市场,无信用和低信用人群。对于这些人群来说,金融科技服务类似于"雪中送炭"。


第二,两国的技术原创环境有所不同。美国在互联网原创技术方面,整体上依然领先于中国。


2、创新与破坏


创新和破坏是相生相伴的。金融科技在不断拓展金融服务的边界、改变金融服务的方式。它一方面改进了市场效率,另一方面也会产生一些"破坏"。


第一,秩序。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改变了人与金融机构的关系,比如p2p网贷改变了出借人与借款人之间的关系,而数字货币改变了交易主体之间的信用关系。这些改变有一个大致的共同点,就是改变了金融消费者与金融中介之间的关系。因此金融科技企业与传统金融体系之间经历了:颠覆、抵触、摩擦到合作、融合的关系演变。


第二,价格。金融科技在重估各类市场主体的金融价值。


比如,对于个人信用,金融服务从高信用人群、到低信用人群、到无信用人群快速拓展,这是一个重估信用价值的过程。


也就是说,它在不断"破坏"原有的价格体系。比如,信用卡的续贷价格降低了(通过p2p借贷偿还信用卡);同时也出现一些原有金融体系不能接受的高价格,比如中国的现金贷,它的价格体系超出了中国现有金融体系所能容忍的范畴。


相对而言,美国市场的"降价式破坏"更多,中国市场的"高价式破坏更多"。前者更多地针对现有金融消费者,后者更多地针对新增金融消费者。


第三,恶意破坏。


利用金融科技的新技术或新模式,进行恶意破坏。比如e租宝这样打着p2p名义,用虚假项目恶意诈骗;比如一些人运用新的技术,用欺诈的方式骗取贷款。


创新、破坏、调整、弥合,中美金融科技基本走完一个小周期,弥合阶段还在痛苦地进行中。


3、风口与风险


金融科技市场的快速增长,让一部分金融科技企业取得了高速增长,并获得资本市场的追捧。2013年全年,全球金融科技风险投资30亿美金,而2017年上半年就超过了80亿美金。


这种情形在中国尤其突出,最近三年中国在金融科技方面的股权投资金额占据全球一半左右,是美国两倍左右。


中国有很多人把这种快速成长的市场机会称之为"风口"。金融科技就是最受追捧的风口之一,并不断涌现出很多细分的风口,但是金融科技这个风口里面,也蕴藏着很多的风险。


比如,经济周期和金融行业性周期带来的风险,虽然技术创新改变了很多事情,但目前来看还不能改变经济周期和金融业的行业周期。


比如,流动性风险。很多金融科技企业不能进入到成熟的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同业市场,当面临流动性问题时,解决方案比较少。而一些金融科技企业设计的产品,本身就面临比较高的流动性隐患。


比如,投机者的风险。面临新的市场机会,涌现出很多投机型的创业者、风投机构和个人投资者。他们会加大金融科技企业的运营成本,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


无论在中国还是美国,周期性风险和流动性风险都比较突出;投机性风险也都存在,但在中国要更严重。从我们统计的数据来看,与美国相比,中国的金融科技企业获得风险投资中,A轮比较多,后续轮次相对较少。中国的金融科技企业也往往批量地出现,批量地死亡。


因此,由于对宏观风险和行业性风险还没有形成强大的驾驭能力,加上投机盛行,金融科技细分领域的风口基本上都变成了风险。


4、野生与驯化


金融科技创新大多诞生于原有金融体系之外,对于金融监管来说,他们都是"野生"的。正因为其野生,能够横冲直撞,发现新机会,改变旧秩序。但从监管的角度看,这些野生的金融服务,都需要驯化,纳入到监管之中。良性的驯化,会不断壮大整个金融体系,并为持续的创新留出空间。


这方面,中美两国差异比较大。


根据行为监管原则,美国的金融科技业务在比较早期就开始纳入监管,比如Lendingclub和Prosper在早期就接受证监会的监管,数字货币领域的ICO也已被证监会作为证券发行和交易行为纳入到监管范畴。所以,美国金融科技在初期就被逐渐驯化为符合监管原则的创新。


中国有较大的不同。在现有监管机构监管范畴之外诞生和发展的金融科技创新,在初期一般没有监管,没有政府部门来"认领",相反甚至得到一些促进性的政策支持。这也是金融科技在中国的规模增长非常快的原因。但是一旦与创新相伴随的破坏性和风险性凸显出来,或者政府对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判断发生改变,则会采取比较激烈的方式来驯化甚至清理"野生市场"。最近最为典型是对p2p网贷市场的监管和数字货币市场的监管。所以,成长速度和驯化难度,往往是成正比的。


5、关于未来


第一,金融服务边界的拓展会继续,但是拓展速度会放缓。一方面,经过几年的拓展,中美两国的金融业都已经大幅拓展了服务范畴,继续增长的速度会放缓;另一方面,监管驯化过程会减缓这种拓展。


第二,金融科技的渗透会加速。主要体现在:金融科技的拓展会持续;传统金融机构加快金融科技的发展;传统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机构的合作和融合。


第三,对已经服务的人群,服务能力和效率会继续提高,成本会进一步降低。


以上三点,中美两国面临的情形都差不多。


第四,技术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将继续催生很多"野生"的金融科技创新,市场对这类创新的接受度会提高,也会更加理性。在短期内,美国依然会领先于中国。


第五,在不考虑政治因素的情况下,南亚和东南亚地区会成为中美两国拓展金融科技的新市场。初期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支付、征信等)和个人借贷方面。


鉴于这些思考,我们制作了这份研究报告——《巅峰对决:中美金融科技比较研究》。这份报告并没有面面俱到,但希望从一些基本脉络和几个主要的细分业态进行对比研究,为关注金融科技的读者提供一些参考。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
热点文章
中国贸易金融网,最大最专业的中文贸易金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