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年会活动: 中国交易银行50人论坛 中国供应链金融产业联盟中国供应链金融年会 中国保理年会 中国消费金融年会 第三届中国交易银行年会

Fintech冲击下,传统银行应该如何转型

时间: 2017-08-08 17:46:44 来源:   网友评论 0
  • 金融科技能够大幅度降低交易成本,改进金融业务信息不对称

金融科技能够大幅度降低交易成本,改进金融业务信息不对称,同时,科技投入与收益呈指数非线性关系,前期投入规模大、后期投入消失,盈利却是指数级上升,将导致一系列网络金融新业态模式出现。


什么是FinTech?

首先,什么是金融市场?就是一个将终端用户(包括个人和企业)的各种基本金融需求对接在一起,进行有效配置的中介市场。有些情况下是直接对接,比如转账双方或者刷卡的个人及商家对接起来。还有间接对接,比如存款和借款的双方并不是直接一对一的关系。因为大多数情况下不同用户的金融需求是错配的(比如数额,时间,风险等),间接对接是主要的形式。


因为金融市场的资源对接特性,几乎没有业务是不经过机构间市场的。所以大多数金融业务都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机构对终端用户的,另一部分是机构对机构的。要加在一起,才是一套完整的金融业务。


那相应的,FinTech也分为两种模式:


一种业务模式是做平台,比如Lending Club,想要直接面向用户(终端)做配对,取代包括中间机构对机构的业务在内的整个复杂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比特币(Bitcoin)也是这一类,想取代整个基于集中结算(central clearing)的金融市场。


另外一种业务模式只是想取代某个机构对终端的部分,用先进的技术来淘汰老式的模式,比如Betterment / Wealthfront想取代理财顾问(financial advisor)模式,但并没有改变之后机构对机构的业务,也没有取代交易的另一头有融资需求的客户。


传统金融市场的终端客户是既有个人也有企业的,而FinTech要的服务对象是个人和一部分可以量化的小商业。大企业的金融服务在可见的将来还是会通过传统渠道来完成,比如通过投行来融资或专门雇人管理流动资金。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原副司长李晓枫发表题为金融科技冲击下的银行转型之路的演讲。他针对金融科技对银行业冲击的核心问题,银行业转型路径及障碍,以及Regtech对银行转型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金融科技对传统银行的冲击到底有多大?

近几年,银行网点离柜业务攀升,人们几乎不去银行网点,网银或手机银行可以办理大多数的业务,也能一天24小时,一年365天办理银行业务。移动支付扫码和消费信贷网络借贷都在进行,然而,对我们国家来讲主要冲击的是零售业务、支付、网贷和消费信贷,对银行的公司业务其实没有太大的冲击。对银行而言零售有两个最重要的资金端,人们的工资存款仍然很宝贵,最好的房贷业务仍然在银行办,最重要的零售业务还是有生命力的。

 

因此,现阶段还是金融科技2.0初期,谈不上颠覆银行业务,也没有改变银行对资金、资本资源的跨期社会性配置主角的地位,没有对银行金融法律关系、监管体制和银行体系稳定性,产生致命性冲击。

 

但这并不意味着银行可以在金融科技浪潮中高枕无忧。

 

金融科技能够大幅度降低交易成本,改进金融业务信息不对称,同时,科技投入与收益呈指数非线性关系,前期投入规模大、后期投入消失,盈利却是指数级上升,将导致一系列网络金融新业态模式出现。

 

所以,在各种社会投资基金的资助下,融资、烧钱在构筑FINTECH新的商业模式,也在冲击着银行。金融科技发展不会使银行网点消亡,但网点成不了主业也是肯定的。

 

金融科技对银行的影响,第一阶段用户的体验,第三方支付的APP,第二阶段在线钱包、账户无卡化、网络金融。也就是说银行的交易中介冲击是最厉害的,信用中介受到削弱,但是资金中介由于理财IPO突围也很快。技术的价值永远是跟业务对接的,要解决业务的痛点。所以银行金融科技转型新阶段不能理解为我就选择一项技术就能解决问题。


转型仍是进行时

银行交易中介角色受到冲击最烈,信用中介角色受到削弱,资金中介也在快速脱媒之中。它们皆祸起Fintech,消弥也要借助Fintech。

 

转型成功的银业新业态将会是移动化网络金融与线下网点相互依存,以O2O一体化模式实现间接融资业务。这一点,已是业内的共识。

 

金融科技在银行的发展,全部问题是围绕着网络金融新业务探索而引入。目前,银行网络金融新业务包括:


(1)手机银行、网银和微信银行:与互联网企业建立商业场景业务合作,以UX设计创新为先导,构筑自金融服务场景,引入供应链、居民生活、娱乐、公共服务场景,优化银行服务随身性与良好体验。涉及APP、指纹识别、云计算、大数据与反欺诈、AI五类技术。


(2)银行电商(五大行):电商业务可引入获客流量、建立商业场景,导入金融服务。涉及APP、指纹识别、云计算、大数据与反欺诈四类技术。


(3)直销银行:突破传统银行业务区域性限制,商业+金融服务场景吸引线上获客。涉及APP、人脸识别与反欺诈、云计算、大数据与算法、AI五类技术。


(4)消费信贷、网络小贷:下沉到信用小白客群,建立便捷、信用、可持续的信贷产品和服务体系,如建行小额快贷、校园金融等。涉及APP、人脸识别与反欺诈、云计算、大数据与算法、AI五类技术。


(5)移动支付:小额支付已是全面性的溃退,还有机会搏击?!大额支付、工资代收归集、各类金融机构开户等重要资金往来业务,监管机关明确仍是银行的。


(6)网点智能化转型:搭建网点智能化、自金融服务场景,以顺应时代、降低人员成本。涉及人脸识\指纹识别、云计算、大数据与算法四类技术。


关于几类业务的发展评估:

(1)手机银行VS支付宝类超级APP。预期大中型银行是可以做到的,也是银行网络金融业态的主要入口。


(2)银行电商模式不被看好,是平台寡头垄断业务。


(3)直销银行众说纷纭,但已经是中等类型银行转型方向共识。


(4)消费信贷、网络借贷,监管已明确为普惠金融的业务创新方向。基于大数据信用风险、AI智能评分模型,小额信贷、消费信贷可智能化实现全自动化决策:面向业务场景、面向交易过程授信,一般不进行人工干涉,做到持续优化审批评级模型与行为评分模型,是云智能计算、大数据应用创新的最重要风口。但仍有待金融科技发展实现普惠化。


(5)移动支付:银行、银联还有重返主角的机会。银联二维码推广,低端智能手机标配NFC时机已成熟,加上场景决定不同支付工具运用,银行系支付工具齐全,还是有机会竞争上一台阶。

  

(6)银行网点智能化转型:已形成共识,将快会在各个城市银行网点渐次推开。


银行科技与银行转型之路

目前国内银行的几类转型路径包括:

  

(1)大型银行选择以我为主、合作开发自主策略发展,加大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同时考虑设立金融科技创新实验室,建立内部孵化机制。

  

(2)金融控股集团(光大、平安、招商、兴业等)以设立的金融科技子公司对外股权合作,解决新技术可获得性。

  

(3)大部分规模中等的商业银行在与科技公司股权合作方式上徘徊,或合作或合资共享金融科技新技术,并不统一。

  

(4)中小银行另一条可行之路是外包第三方服务,如技术设施外包给公有金融云供应商,但监管尚未放行。

  

另外,银行是否可通过投资、并购或成立股权投资基金方式获取新技术及知识产权,还存在着法律障碍,监管机关也在思考、调研。


银行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可采取的措施:

(1从云计算部署起步,参照同行经验,上云业务要分类,并采用IT技术双模式(分布式+集中式);开发应用双模式(Devops+传统瀑布式);IT队伍双模式(产品经理负责制+传统技术管理)。

  

(2)以客户需求为中心、整合渠道形成无缝的客户体验:全渠道整合及一体化客户体验;客户自决策体验。

  

(3)建立支持数字化变革需要的组织新架构:倡导创新学习型文化;配置一支知晓金融的技术团队和一支了解科技的业务团队;组织和治理符合发展所。

  

(4)统一银行各条线数据标准、建设数据分析平台:全行单一客户视角;向云计算+大数据应用转型,构建数字化自服务性产品与银行服务。

  

(5)建立数字化营销能力:客户数字画像与生命周期管理;内容营销;社交自媒体营销运营。

  

(6)建立开放API综合数据平台,交换引入各类与风控管理相关数据,以完善在线金融服务平台风控模型。

  

(7)与数据公司建立合作,研究并试点在线风控与在线数据量化小额放贷算法模型。

  

(8)改变现有业务运作的紧迫性:一是决策层和中层管理需要学习新的技能,专业技术人才引进需要有所计划;二是采集未来人工智能系统所需要的数据应列入战略计划考虑。

  

(9)生物识别技术能在封闭网络环境开展应用:新一轮银行网点智能化改造,引入人脸识技术有助于客户体验提升,应有计划部署考虑。

  

(10)联盟链(DLT)将会是金融机构建分布式商业可信模式的不二选择:自身条件许可,可参加金融机构联盟链的组织,先手布局。

  

(11)建立完善的云计算平台和数据系统:云计算平台是人工智能计算的基础设施,要有计划补充人工智能复杂运算特定处理器服务器;海量数据是训练人工智能系统、加速创新的核心要素之一。遵循国家、行业数据标准是进行广泛数据分享和实现系统间交互操作的重要前提条件,助于提升人工智能技术价值;要做到数据来源多样性、机器可读性。


Regtech对银行转型的影响

目前金融科技是以互联网企业、科技企业引领创新风潮,但还没有大幅度影响传统金融体系的格局。采取一致性监管原则,给传统金融机构在网络金融新业务探索和新技术应用带来了一个缓冲。另外,在普惠金融问题上,消费金融是一个信用无抵押的小额贷款,这对银行而言是个全新的业务,至于能否实现要跟新兴技术的应用结合起来。


万联供应链金融研究院认为,未来金融科技的发展会更深刻地影响银行的对公业务:随着区块链、大数据等金融科技的发展,社会各类经济实体的信用变得可记录、可计算、可信任、可流转,银行的信用中介功能将被削弱,银行将以信息中介的形式继续发挥信用中介的职能,同时产业也往自金融方向发展。银行的交易中介职能已受到很大冲击,而如果区块链技术发展成熟,货币与资产数字化、唯一化,数据即价值,数据传输完成的时候资金与资产同步完成转移,那么银行的交易中介功能将被更大程度地弱化。值得庆幸的是,银行正在积极地拥抱金融科技、循序渐进地自我革命,改变角色与职能将使银行重获生机。

 

来源:逐鹿网、零壹财经、万联供应链金融研究院,万联网整理。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
热点文章
中国贸易金融网,最大最专业的中文贸易金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