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年会活动: 中国交易银行50人论坛 中国供应链金融产业联盟中国供应链金融年会 中国保理年会 中国消费金融年会 第三届中国交易银行年会
首页 >> 贸金专家 >> 列表

回归商业银行本源之:关于对供应链金融的思考

时间: 2017-09-28 10:58:53 来源: 吴晓伟  网友评论 0
  •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跌宕的2017年已棋至中局,待到年末如果拍一个金融领域的记录片回首盘点这一年,恰如其分的片名应当是“回归”。

作者:吴晓伟 中信银行总行公司银行部 

来源:贸易金融公众号,(ID:trade_finance),华贸融出品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跌宕的2017年已棋至中局,待到年末如果拍一个金融领域的记录片回首盘点这一年,恰如其分的片名应当是“回归”。


开篇:未觉池塘秋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有经济学者形容今年的经济金融形势为“三个无奈的回归”,第一个是回归本源,第二个是回归常态,第三个是回归价值,笔者认为其实在这个语境当中:常态是回归本源之后的常态,价值是回归本源之后的价值,从这个角度讲,三个回归其实归为一个:还是回归本源。当前的新时代,被谓以“新常态”:宏观上,全球经济跌宕起伏,中国经济艰难转型,宏观经济环境日趋“不确定”;微观上,利率市场化改革持续深化挤压存贷业务息差,金融脱媒加速挤占银行市场份额,企业自金融模式出现导致银行优质客户流失,监管环境趋严从紧导致大资管、同业金融等大量创新型盈利性业务寿终正寝;宏观经济形势、微观经营环境、外部监管政策都在呼唤、倒逼商业银行回归经营的本源,回归本源成为近年银行业频频被提及的“热门词”、“关键词”,众说纷纭、不一而足,在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回归本源”更是被确立为做好金融工作四个重要原则之一。


一时间金融业、银行业开始回归,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回归的方向已定,回归的路径各异,有结伴而行者,有特立独行者,毕竟回归是另一种转型,转型又是一场变革,知易而行难。秋风起兮白云上,大雁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一字,一会儿排成个人字”,飞向实体经济、拥抱实体经济、服务实体经济,金融回归本源是实体经济之福,金融是现代市场经济的血脉,乃国之重器,不可不察也。


这是开篇,是我写这篇文章的背景,在回归商业银行本源背景下关于供应链金融的一些梳理和思考。


回归:万物有源,大道至简


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叫专业;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叫智慧。金融是最容易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的领域,多少简单的产品在“结构+衍生+套利+杠杆”的组合下“乱花渐欲迷人眼”;金融又是最容易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领域,君不见监管层一个“三三四”瞬间把如浪花一朵朵的“通道”、“同业”所谓“金融创新”打回原形,拍死在沙滩上。


金融最为简单,金融最为复杂,需要抽丝剥茧、见微知著、回归常识,掌握逻辑和规律。


先理清一个逻辑:抛开背景不讲,客观上分析“回归”这个词汇,为什么要“回归”?如一个人,若尚未出发,谈不上回归;若跑得顺风顺水,何必回归;所以谈回归时的状态应该是“已然在路上”,而且“走得非正常”。笔者认为金融监管层号召“回归”无非三种原因:一是恐怕跑偏了,容易“出轨”;二是恐怕跑乱了,容易“越轨”;三是恐怕跑太快了,容易“脱轨”,现在金融监管的一系列如雷霆之势的举措,无非是要把金融业、银行业拉回“正轨”,就像高铁,必须按现有轨道跑,按既定线路跑,按既定的速度上限跑,车上的人得通过安检、持有车票、下车验票。


回到文章主题:对当下如火如荼的供应链金融的几点冷静思考,供应链金融的本源是什么,如何回归?


◆供应链金融缘起“从产业中来,到产业中去”


供应链金融是产业模式升级的自然演化。谈供应链金融,得从供应链管理谈起,先有供应链管理,后有供应链金融。


我们知道一个产品的生产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原材料——中间产品——成品,但随着技术也完成升级同时工业化水平提高,产品的生产模式就由原来的企业内分工转向为企业间分工。


一些企业完成产品原材料的搜集,一些企业共同分环节完成产品的制作加工过程并对接下游的经销商由他们完成产品的销售,这一条链式的功能结构就是我们所说的供应链。供应链中的“老大”,即我们所谓的“核心企业”,由于核心企业自身规模较大,发展较好,信用较高就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因此也十分强势。面对上游,核心企业可以不拿现金进行交易,往往采用的是赊账的方式,而面对下游,又不允许赊账行为。这却大大增加了上下游企业的资金压力。但是中小企业在融资环节,由于自身信用级别较低、固定资产等抵押担保品少、经营管理不善、财务信息不透明等原因使得中小企业不受银行等金融机构青睐。与之合作的核心企业能否利用自身良好信用帮助中小企业取得金融机构的融资呢?供应链金融应运而生。


通常在金融从业人员和企业经营者语境中的“供应链金融”,往往包括两类:一类是以金融机构(主要是银行)为主导的供应链金融,一类是以企业为主导的供应链金融。


供应链金融是什么?简单说,就是金融机构、类金融机构在对企业客户内部交易结构和交易链条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交易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商流进行综合把控,针对供应链的不同节点提供封闭授信,并由交易产生的收入偿还融资;一句话总结供应链金融就是金融机构依靠对企业供应链四流的控制,帮助企业盘活其流动资产从而解决企业融资问题。


供应链金融其本质是对供应链结构特点、交易细节的把握,将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联系在一起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也就是把资金作为供应链的一个溶剂,增加其流动性。


供应链金融促进供应链的发展体现在资金注入和信用注入两方面:一方面解决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融资难和供应链地位失衡的问题;另一方面,将银行信用融入上、下游配套企业,实现其商业信用增级,促进配套企业与核心企业建立起长期战略协同关系,从而提升整个供应链的竞争能力。


融资,是供应链金融最主要的目的之一,当然不是供应链金融的全部;如同融资是金融主要的内容之一,不是全部。供应链金融最大特点就是在供应链中寻找出一个大的核心企业,以核心企业为出发点,为供应链提供金融支持,所谓的“N+1+M”融资模式。


◆供应链金融本质是管理“信用、杠杆、风险”


供应链金融的本质取决于它的缘起和存在的合理性,其存在的合理性源于四点:


(一)源于地位不对等


市场经济的本质是供需,基于先天禀赋、商业资源、企业实力、产业机构、行业特点、宏观政策的差异,供应链中的企业地位天生存在着不对等,表现在产品定价权、贸易话语权、资源分配权、政策主导权等多个方面的差异,力量对比悬殊之下,企业在贸易和交易过程中逐渐在产品、价格、物流、仓储、资金融通、市场份额等多个维度建立起以核心企业为中心的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的特征是“强核心企业、弱上下游”。


(二)源于信用不对称


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之间交易地位的不对等还体现在信用认知上,企业所处的贸易地位是银行等第三方金融机构对其信用评价的重要因素,因此供应链上各市场主体交易地位的不对等最终导致其信用的不对称,信用不对称是供应链金融的资金源头。核心企业拥有规模更大的业务规模,在产业链中占据核心地位,高信用在资金获取上具备天然优势。此外,核心企业依靠自身对产业链的强把控力,可以“欺上占下”:拥有更多的预收账款(对下游企业)和应付账款(对上游企业),较为充裕的现金流汇聚进一步增强其信用等级,对于上下游企业来说最为现实的问题在于很难从金融机构拿到足够的低沉本融资。因此供应链上往往表现为“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强弱对比之下,自然产生了上下游企业的融资需求和核心企业强化供应链体系的需求。


(三)源于利益不平衡


供应链上地位的不对等、信用的不对称,一方面带来带来的是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融资之痛:融资难、融资贵、融资乱、融资险。加上当前多层次金融市场的不完善,使得上下游中小企业暴露于无主流金融机构覆盖的尴尬境地,中小企业融资也多是“富贵险中求”,融资成本高企,且相应金融服务机构散、乱,对中小企业稳定经营造成重大影响;另一方面带来的是企业应收账款、预付账款的高企、赊销期的延长,上下游企业资金流动性压力是不可承受之重,供应链上市场主体之间利益不平衡。


(四)源于运作不高效


提高供应链运作效率和管理能力的重要路径,就是供应链自身的融资能力,传统的单个企业的不动产抵押融资、存货融资、动产融资受制于个体信用等级、银行信贷权限、抵质押率等因素的限制,融资效率低、融资乘数小、融资模式单一、融资手续繁琐,因此供应链运作效率低下;而供应链金融依托核心企业信用的“1+N”、“1+M”、“M+1+N”的模式化、批量化、信用捆绑化、协同化大大提升了供应链上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的资金量、现金流、交易量、贸易活跃度。


◆融资模式本质是在管控“四流”基础上的“去担保化”


目前业内供应链金融最基本的有三种模式:应收账款融资、未来提货权融资、存货融资。


应收账款融资:以未到期的应收账款向金融机构办理融资的行为,称为应收账款融资,这种模式使得企业可以及时获得机构的短期融资,不但有利于解决融资企业短期资金的需求,加快中小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和成长,而且有利于整个供应链的持续高效运作。


未来提货权融资:未来货权融资(又称为保兑仓融资)是下游购货商向平台申请贷款,用于支付上游核心供应商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交付货物的款项,同时供应商承诺对未被提取的货物进行回购,并将提货权交由金融机构控制的一种融资模式。融资企业通过保兑仓业务获得的是分批支付货款并分批提取货物的权利,因而不必一次性支付全额货款,有效缓解了企业短期的资金压力,实现了融资企业的杠杆采购和供应商的批量销售。


存货融资(有的金融机构也称之为“融通仓”):即是企业以存货作为质押向金融机构办理融资业务的行为。所以融通仓服务不仅可以为企业提供高水平的物流服务,又可以为中小型企业解决融资问题,解决企业运营中现金流的资金缺口,以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绩效。


现在各种供应链金融创新本质上是在三种基本模式基础上上的变种、包装、升级,其实不是供应链金融本质的变化,而是应用场景、管理工具、操作平台的变化,创新的主要路径总结下来有四个:


路径一:线上化


传统供应链金融模式,如上文所述,即是以一个优质企业为核心,多个上下游企业参与的“1+N”模式,由银行主导,采用线下模式,银行基于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1”的信用支持为其上下游企业“N”提供融资服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推进,将此模式移植到线上,运用互联网的开放、透明、信息传播快的特点,将由银行主导的传统金融,变成全民参与的普惠金融。并通过技术手段对接供应链的上下游及各参与方,其中包括核心企业、上下游中小企业、银行等资金提供方、物流服务商等,将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线化,实时掌握供应链中企业经营情况从而控制融资贷款的风险。


路径二:垂直化和细分化


由于每个产业的供应链模式,盈利模式,资金需求的强弱、周期都是不同的,因此供应链金融应用于不同的行业必然催生出不同的行业特征,这将促使供应链金融平台向更垂直细分、更精准、更专业的方向发展。


比如,以服装行业为例,厂商门店多、供应商多,产品更新快,去库存需求强烈;融资主体散、资金需求短平快、安全性相对较差、收益较高;又以钢贸行业为例,资金需求较大应收账款额度大,利润低,年化收益率不高,安全性较高,因此,各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需要根据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具体需求来为其量身定做金融服务,提供更加灵活和个性化的供应链融资产品。可以预见,各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只有不断深耕各自所经营的一条或几条产业链,在充分了解行业属性和特征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专业分析与研判能力,才能为各垂直细分供应链上的企业提供个性化的供应链金融产品服务。


路径三:应用大数据


未来大数据的应用主要在于风控体系的完善。从理论上来讲,通过对供应链体系内“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有效监控,建立一套完善的大数据风控模型来进行风险提示,这一套理论思路可行的,但是关于如何将数据模型与数据客观规范的采集结合起来,现在仍然是各说各话,其最核心的独立、客观、公正、规范还处于完善和发展期。大数据在供应链金融领域的应用更多的处于理论推演及初步尝试过程中,离市场期待还有一定距离,但可以预见未来可能会改变行业业态。


路径四:产融紧密结合


产融结合的程度是一个经济体活跃程度评价的重要指标,资本血液低成本、精准的流向实体产业,才能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中国供应链金融向平台化趋势发展和整合将是必然趋势,由平台模式搭建成一个产融结合的生态系统,促进资本健康的流向实体产业,具体的运营方式可以是通过供应链金融平台链接的商业生态、基于互联网信息传递和数据支撑,创建金融生态体系,使得金融能真正服务于整个供应链的各类主体并推动商业生态的发展。


风控:金风未动蝉先觉,市场无常死不知


供应链金融在国内银行的行业化、规模化实践起始于2000年左右的中信银行,以与神龙汽车的合作为标志,中信银行在同业内率先推出了汽车金融网络业务,距今已超过17年。银行同业从模仿到创新,使得供应链金融已然成为各家商业银行对公业务的标配。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实践,理论界也形成了不少关于供应链金融的论文和著作。金融脱媒从政策上给非银金融机构、尤其是互联网金融机构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东风,想颠覆“落后、守旧”的传统银行无非三部曲:第一步复制,“拿来主义”式地把银行的主要业务复制一套;第二步改良,简化流程、弱化担保、强化体验;第三步获客,网罗广泛传统银行渗透不到的差异化客群;供应链金融自然是其不可或缺的产品。


尽管供应链金融在超过17年的发展中其产品、业务、模式、流程都在不断优化、迭代,但供应链金融的核心并未随着实体经济的变化而升级:核心企业仍然是业务准入和风险控制最重要的抓手,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四流”合一仍然是业务的关键。


2010年可以算是供应链金融的分水岭:在此之前,得益于经济高速增长、核心企业自身实力强配合度高、供应链上资金量大转速快,各家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普遍收益高、贡献大、不良低,既维护了大客户、又批量拓展了中小客户,一举多得;2010年后,国内外经济开始持续低迷,供应链金融的重要领地---大宗物资价格持续下行,大潮退去,业务中潜伏的问题快速、集中地浮出水面,撑起业务规模半边天的钢铁金融、煤炭金融坍塌,供应链金融资产质量急转直下,供应链金融模式也备受争议,供应链金融业务随之呈萎缩之势。


内因:其实大宗商品天然兼具交易属性和融资属性,是供应链金融的重要标的。但因为融资产品和业务模式在过程管理和操作层面发生变形,激烈的同业竞争、业内缺乏能够共同坚守的业务底线、各家银行风险管理专业能力的差异都导致了供应链金融强调的“核心企业责任+流程控制”越来越流于形式,最后失去应有的风险控制作用;所以一言以蔽之,问题的本质不是产品和模式的问题,而是客户准入的问题和风险管理的问题。


外因:作为供应链金融重要风险抓手的核心企业出现分化:抗风险能力差的核心企业,连自身直接授信的偿还都面临巨大问题,对于供应链金融中基于交易的间接责任全面违约,本就依附于核心企业的上下游客户没了生意、也没了还款来源,银行承担巨大的本金损失,核心企业的风险抓手作用完全丧失;抗风险能力稍强的核心企业,一定程度上也会受到大环境的影响,经营和资金趋紧,逐步、适度收缩针对上下游客户的信用承担,业务规模随之萎缩。


趋势:随着“互联网+大数据”在理论和应用层面的快速发展,企业经营的互联网化、数据化已逐步渗透至小微企业层级;“去中心化”在弱化核心企业的同时,使得原来的链状交易变成了网状交易,交易中各个节点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更为频繁,逐步形成了场景化的交易模式;“互联网+大数据”使得场景进一步可视化,整体场景、场景中各个交易节点、各节点的商业行为和交易流程都逐步透明。


结论:供应链金融模式相当于是一座天平,天平的底座是风险控制,因为供应链金融的本质就是信用与风险控制,脱离了这个最基本的常识所有的金融模式都不存在;天平的两端,一端是资金、一端是资产;天平的梁,就是信息,融资链条中的任何一个融资主体、参与者、环节、要素的信息缺失,就会产生风险,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实质是供应链信息管理,即以供应链信息为载体的风险识别、风险计量、风险控制、风险化解,需要做实、做专风控模式才能为业务保驾护航,目前众多的供应链金融风控模式可以归纳为三类:核心企业信用增级类、控制货权类、控制债权类。核心企业信用增级类以核心企业信用捆绑为主要特点,根据信用增级方式不同,包括连带责任保证、回购担保、调剂销售、差额退款、承诺付款等方式;控制货权的业务模式是以企业拥有的存货作为质押提供授信,又可细分为标准仓单质押模式、普通货权质押模式,普通货权质押模式主要是通过与物流公司的合作,以控制货权为基础向小企业提供授信的模式,又可分为现货和未来货权两类;控制债权的业务模式是以企业应收账款或者其他权利质押或转让,又可细分为应收账款质押和应收账款转让(保理)两种方式。


发展:和合共生、守正用奇


在服务实体、鼓励创新、产融结合的大背景下,供应链金融早已不是银行的专属,市场上各路豪杰纷纷抢滩供应链金融,除商业银行之外还有保理公司、财务公司、电商平台、自金融企业等等,不乏热烈如火者、迅疾如风者、柔韧如水者,虽然还很难判定这是蓝海还是红海,但已然形成供应链金融的多元化竞争局面,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该往何方求索?


◆优势互补,和合共生


在供应链金融领域众多参与者各有优势:商业银行具备资金、客户、产品、风控的综合优势;产业龙头、保理公司、财务公司、租赁公司等聚焦特定行业,掌握独特的客户资源;核心企业对行业具备更为深刻的认知,对行业周期以及微观运行都具备传统金融机构不可比拟的风险识别优势;物流平台、电商平台、综合服务平台等具备技术、流量、数据优势;P2P等网贷型公司实现了融资额度和融资期限在使用者和提供者之间的直接碎片化匹配。据非官方统计预测,国内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已达十万亿以上,对于单个银行来说,这是个无限大的市场,需要和合共生、优势互补,多方的优势互补实质上是资源的再整合,有助于实现银企双赢、产融结合、从而在信息不透明中追求透明,在信息不对称中追求对称,推动整个市场体系的建设和信用环境的改善。


借用供应链金融专家、人民大学宋华教授的观点,做供应链金融有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共营链”:既是我的,也是你的;第二种境界是“共赢链”:我的是你的,你的更是你的;第三种境界是“众赢链”:是我们的,也是大家的。


◆创新求变,守正用奇


路径一:沿着优质“大买方”、“大卖方”开发客户


在“互联网+大数据”的推动下,供应链“去中心化”趋势逐步在弱化核心企业,上游与下游日趋分化,所以需要尝试用“大买方”、“大卖方”视角开发客户,在获客模式上把“链式营销”与“网状营销”相结合,聚焦“大买方”和“大卖方”的交易场景,从交易场景中的交易节点、交易特点总结企业的交易模式,从而依托“大买方”、“大卖方”模式化批量获客。


路径二:沿着优质的“大行业”开发市场


实现供应链金融标准化、规模化最好的载体是行业,行业金融是供应链金融应有的属性。根据企业的商业形态,通常可分为制造业供应链和商贸业供应链,制造业供应链主要由钢铁、汽车、石化、煤炭、有色金属、家电、机械、服装等行业内的核心企业组成的供应链;商贸业供应链如沃尔玛、家乐福、苏宁电器等大型零售供应商组成的供应链等,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交易平台供应链作为第三种形态方兴未艾。供应链金融的行业选择的标准有很多,笔者认为最重要的莫过于三个标准:一是行业的供应链要完整,二是行业要弱经济周期,三是要具备相当的交易体量;“大健康”、“大消费”、“大建设”、“大贸易”、“产融平台”等应该是当前和未来供应链金融潜力巨大的行业和领域。


路径三:沿着企业交易习惯开发产品


一方面我们不能把供应链金融归结为几个产品,更不能归结为某几种担保方式,应该把供应链金融定位为解决方案和商业模式,但另一方面在实操层面供应链金融最终还是要具化为功能、功能组成产品、产品构成方案、方案模式化之后可以称之为商业模式,所以不断迭代产品、开发创新产品是提升供应链金融客户体验的根本,好产品的标准应该是遵循客户交易习惯、快速满足客户预期、着眼企业整个供应链的成长。


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转型的重要领域,是银行对公业务的重要产品,是服务企业客户的重要模式,其价值和意义非凡,宏观上,可以推动产业链升级,服务实体经济;中观上,可以推动金融创新,促进产融结合;微观上,可以推动银行经营转型,夯实业务基础。莫为时势遮望眼,要尊重规律和常识,风物长宜放眼量,要不断地创新求变,探索供应链金融更多的新模式、新市场、新领域。


作者简介:

吴晓伟,经济学学士,现就职于中信银行总行公司银行部,长期从事于交易银行、公司银行、供应链金融等业务领域。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本文来源:吴晓伟 作者: (责任编辑:七夕)
  •  验证码:
热点文章
中国贸易金融网,最大最专业的中文贸易金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