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年会活动: 中国交易银行50人论坛 中国供应链金融产业联盟中国供应链金融年会 中国保理年会 中国消费金融年会 第五届中国交易银行年会
首页 >> 消费金融 >> 列表

金融与场景的关系

时间: 2021-01-04 11:01:00 来源: 腰腰金融  网友评论 0
  • 声明: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意见,与涉及企业的发展战略无任何关联。
声明:

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意见,与涉及企业的发展战略无任何关联。


作者简介:金腰子   一颗曾长期混迹于银行与互联网圈的腰子。

上一周雷声滚滚大家都听到了,关于金融与场景的争论又再次爆发,场景金融错了吗?


今天我们想简单说说金融与场景的关系。


一直以来我们都想要探索金融与场景到底应该如何结合,或者说如何融合,原因看起来很简单,金融低频,而场景高频,金融想要靠“高频”、“平台化”的场景来获得客户,获得业务。


对于场景来说,这是再好不过的价值交换,场景提供客户与基础需求,金融提供变现的方式方法,无论是用“一次性推广费”、还是“持续的业务抽成”,场景想要赚的就是这个钱。


这个时代场景们并不傻,大家都知道困难时期的金主在哪里,这个钱也就变得很好赚,首先因为看起来场景的需求是刚性的高频的,另一方面市场上有足够多嗷嗷待哺的银行机构、小贷机构,随便撬动一下,都是送上门的生意。


很多机构也就在其中把风险看得很理想主义,有场景,有刚需,有“风控”手段,场景中的“消费者”跑不了,搞!


但问题就在于,场景可能是刚性的,场景中人的需求可能是真实的,但“场景”的运营方却未必是稳定的,而被互联网资本吹起来的新行业,新场景就更加不稳定,换句话说,更多的金融机构光考虑场景中消费者用户的风险,却忽略了场景运营方的风险。多数“轻资产”用场景换收入的场景运,和历史上用“固定资产”扛信贷风险的金融机构,明显是不一样的思考与合作逻辑。


当金融把风险从金融业务向外延展到企业“经营风险”的时候,我们随便算一算市场上每天新陈代谢的企业数量,和号称人比事儿更重要的“资本新贵”淘汰比例,就可想而知,这样的场景金融创新,金融的风险被放大了多少。场景再好,抵不过场景运营方自身的经营风险大。


这就像前几年,简单粗暴的核心企业供应链,原本认为很好的业务模式,但当核心企业的风险被低估,风险复杂性被掩藏,风险也就被放大,伤害的就是全链条的参与者。


当然,近期关于场景金融的雷,准确的说是部分“消费金融”的雷,虽然消费与场景密不可分,但“场景金融”是否应该与“消费金融”划等号呢?恐怕未必。


场景金融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场景的特殊属性,可以掌握场景内用户的潜在金融需求。这种需求中消费需求只是一部分,消费需求背后收入端的金融需求,但凡存在资金流的时间差,两端的资金服务价值都同样可观。


但无论资产业务还是负债业务,场景与金融的边界都应该是清晰的,场景与金融的融合深度,取决于金融对场景本身的风险把控能力,而不在于任何第三方的运营企业。有途径盘活场景生态资产,那金融就可以融入的更深,没有途径和资源盘活整个场景生态资产,那场景就只是“连接的工具”。


或者说,市面上绝大多数的场景,对于金融来说都应该只是个连接的工具,付出的成本也只是“连接的成本”,任何关于业务层面的成本与责任,都不该由场景承担。


在“连接工具”这个定位上,场景上的职责和价值交换,只是“开扇窗”的问题,以及开个“什么形状的窗户”的问题。金融在场景中,触摸到真实的流量,被真实的流量有效看到,才是正经事。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说对待生态场景,大型金融机构应该自建数字广告体系。因为生态场景中的水,外部流量采买中的水,你从来不知道有多深。


在“业务融合”这个定位上,场景就更需要确保运营责任主体的风险,要么是自建团队,要么是有对等信誉基础和风控机制的运营主体,再或者应该是有完备的风险处置能力,能够在“场景属性不变”的情况下,快速找到接盘侠接续场景运营的能力。


但当然了,如果场景运营者本身违法犯罪了,资金损失既成事实了,接盘侠再伟大,场景也会让人头大。即便风险锁定到个人头上总体可控,也会产生“金融不向善”的声誉质疑。


场景有意义,但终究有边界,场景是金融发展的一种支持工具,却不是金融发展的救命稻草,更不是转嫁风险的桥梁与目标。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本文来源:腰腰金融 作者: (责任编辑:lihuiqin)
  •  验证码:
热点文章
中国贸易金融网,最大最专业的中文贸易金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