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年会活动: 中国交易银行50人论坛 中国供应链金融产业联盟中国供应链金融年会 中国保理年会 中国消费金融年会 第三届中国交易银行年会
首页 >> 消费金融 >> 列表

3.15直击 兴业消费金融、捷信消费金融的小聪明与大危机

时间: 2020-03-12 16:33:01 来源: 腾讯财经  网友评论 0
  • 王先生在聚投诉平台表示,从兴业消费金融借款17800元,每期还款1787.71元,年化利率35.94%,高出国家规定的24%,已经归还十期,要求按年化利率24的合法利息计算。

  年年3.15,主角各不同。

  聚焦新兴金融,一波波用户的吐槽秀,正在让粗放经营、野蛮生长的从业者,迎来算账时刻。

  比如兴业消费金融。

  公开信息显示,兴业消费金融股份公司(以下简称“兴业消费金融”),成立于2014年12月,控股股东兴业银行持股66%。依托平台优势,已设立30家一级事业部,覆盖50多个城市。截至2019年11月底,兴业消费金融累计发放消费贷款超900亿元,累计服务客户超880万户。

  不难发现,作为第二批消费金融公司试点,兴业消费金融近年的发展势头迅猛。

  遗憾的是,这位业界黑马,快速奔跑中,关键的产品力口碑没有形成正匹配。

  高利贷投诉整改不到位?

  这从其用户投诉中,可见端倪。

  截至3月11日18时,聚投诉上相关兴业消费金融的投诉帖达到432个。问题也多种多样,包括暴力催收、阴阳合同、砍头息等,其中最招眼的还是高利贷问题。

  2020年3月9日,王先生在聚投诉称,兴业消费金融旗下产品小鲨易贷利息28.8%,高于银保监会规定的24%利率,并且天天换不同电话骚扰本人及朋友家人。

  3月7日,贺女士在聚投诉称,2018年12月份在京东金融平台上借了兴业消费金融小鲨易贷,借款17800,前11个月每月还款1782.89元,最后一个月12月2日提前13天要还款2127.55元,其他月均是当月15日还款日。最后两月因资金紧张导致逾期,已通过对公结清逾期的第一个月,又因兴业消费金融销账延后,不以对公支付日期为准,多收逾期利息。最后一期在京东金融APP内结清小鲨易贷。因相信京东金融和兴业银行,未仔细核算本金和利息。现在因了解了算法,竟然综合年利息远超过国家规定的24%,还超过36%.就是高利贷!还上征信!

  2020年3月4日,胡女士在聚投诉平台表示,兴业消费金融年息高达31%以上,且还暴利催收,严重影响生活,坚决要求作废合同,减掉已还款金额将余额结清。

  2020年2月21日,王先生在聚投诉平台表示,从兴业消费金融借款17800元,每期还款1787.71元,年化利率35.94%,高出国家规定的24%,已经归还十期,要求按年化利率24的合法利息计算。

  上述投诉均已通过平台审核。

  值得强调的是,浏览投诉平台可知,这不是一个新问题。

  实际上,福建银保监局窗口曾要求兴业消费金融自2020年1月1日开始,将贷款产品利率调整至24%以下,未来也只能做年化24%以内的产品。

  那么,兴业消费金融是否在知错犯错、没有整改到位呢?

  2019年10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等多部门联合制定的《关于办理非法放贷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通知正式施行。套路贷、高利贷、暴力催收是严打重点。

  令人玩味的是,上述意见规定,金融机构贷款产品利率加上罚息、滞纳金等一并不能超36%,而兴业消费金融的利息虽高,却多数在此之下。

  换言之,这种粗放打法违规却并不违法。看来,外表粗放的兴业消费金融,也是下了一番心思。

  不过,这种擦边球打法,还是严重摩擦了消费者的利益线,更与其真诚服务,相伴成长的理念人设不甚相符。

  企业官网显示,真诚服务,相伴成长为其经营理念,资产规模及风控水平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整体品牌与服务能力进入行业前列。

  疫情下的催收

  这种不相符,在疫情之下,还有更生动体现。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3月5日,24家持牌营业的消费金融公司中,有17家响应银保监会配合疫情防控的要求,推出延迟还款政策。兴业消费金融位列其中。

  2020年2月13日,兴业消费金融公告表示,公司针对“参加疫情防控的医护人员及其直系亲属、感染新冠病毒肺炎患者、其他受疫情影响暂时失去收入来源的客户”,给予合理延后还款时间、适当延长贷款期限,相关调整期间对无法按原计划还款的客户不计入违约记录等帮扶措施。

  如此表态,可谓正能满满。想来,遭遇收入困境的用户可缓口气了。

  然实际情况,似乎与之不同。

  查询聚投诉、黑猫投诉等平台显示,不少受疫情影响没有收入来源的用户,仍被密集催收。

  2020年3月11日,投诉人王女士在聚投诉称,因疫情原因,最近两个月一直没有上班,工资也不能正常发放,导致逾期。兴业消费金融小鲨易贷的催收人员威胁上门,恐吓,态度恶劣,暴力催收,骚扰无关人员。只是说现在没有发放工资,要求延期,催收人员不听人解释,态度极差。

  2020年3月2日,投诉人左旭左在聚投诉平台表示,欠债还钱天经地义,我欠你们钱我会还完,但一天几十个电话,严重影响了我生活和工作,现在疫情还没结束,呆了三个月才上班,身上真的没钱,希望再给一些时间,所有的罚息利息会一分不少还上。

  2020年2月28日,投诉人王女士在聚投诉平台表示,由于疫情原因店铺无法开门营业,导致资金链断流无法还款,出现短期逾期。曾与公司客服协商晚一点还款,当时告知还款时间可由自己定。但后又收到电话被告知快速处理,否则就要爆通讯录。

  同样,黑猫投诉平台也有相似投诉,2020年2月27日,一匿名消费在黑猫投诉平台称,在兴业消费金融-小鲨易贷申请了4000元借款。现因疫情影响,资金紧张,延迟还款。可到第二天催收员依旧电话骚扰,威胁上门催收,不给延迟还款。

  声声投诉中,摩擦着兴业消费金融的帮扶表态,也摩擦着其信用立身、以诚相贷的品牌人设。

  疫情之下,显露真情与责任。如何知行合一,把好事做好,兴业消费金融的执行力仍有待提升。

  难处也不少

  一定意义上说,兴业消费金融也有自己的难处。

  实际上,疫情对其冲击影响也不小。

  先来看其业务情况。

  产品方面,目前兴业消费金融主要有“小额闪电贷款”“家庭消费贷”及“名企白领贷”。

  然其产品面向用户有限,“名企白领贷”仅向兴业银行集团员工及配偶开放;“小额闪电贷款”仅限老用户专享;“家庭消费贷”又是线下信贷产品,主要用于支付个人及家庭旅游、教育、婚庆、装修等。

  实际上,背靠兴业银行这座大山,在业务方面,兴业消费金融严重依赖母行的线下渠道资源。截至2018年末,线下业务贷款余额176.78亿元,占总贷款余额比例高达85.43%。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黄大智表示,“相较于线上展业的企业,线下业务为主的消费金融公司受到的冲击肯定更明显,像旅游、教育、婚庆、装修这些线下场景在疫情期间基本都停滞了。”

  也基于此,受疫情影响,兴业消费金融线下业务受到重创,经营承压明显,上述催贷问题也就在情理之中。

  数据显示,兴业消费金融的逾期贷款正在走高。从逾期天数分布看,2020年1月份,逾期1-30天的笔数为152笔,逾期金额为0.16亿元,到2020年2月份,逾期1-30天的笔数暴涨至1160笔,逾期金额大幅攀升至1.26亿元,两项指标涨幅均接近10倍。

  2020年1月份,逾期90天以上的笔数为0笔,到2020年2月份,增加至51笔,逾期金额574万元。

  一系列利空数据,拷问着兴业消费金融的风控力、抗风险能力。

  专家表示,一场大疫,也是一颗试金石,可以凸显价值企业的实力底色,也会加速暴露问题者的裸泳底裤。

  显然,兴业消费金融的实力成色并不光鲜。

  实际上,一直快速发展示人的兴业消费金融,财务数据并不尽人意。

  例如,兴业消费金融营业支出大幅增加,2016年至2018年,其营业支出分别为4.73亿元、7.76亿元和17.9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16.75%、63.99%、131.70%。其中,业务及管理费占营业支出的比均到60%。

  这无形中会加重其业绩负担。

  拷问不止于此,短期逾期率也是一个重要考量。

  2018年年末,兴业消费金融的逾期贷款余额同比上升3.45亿元至7.57亿元,资产减值损失也从2017年年末的1.93亿元大幅提升至2018年年末的6.42 亿元。

  对此,中诚信国际的评级报告曾表示:“由于逾期贷款在经济走弱时较易转化为不良资产,可能对资产质量产生影响,未来仍需保持关注。”

  现在看来,上述观点可谓一语中的。

  简单梳理,可以看出,兴业消费金融的粗放发展,除了敬畏心缺失,更与其自身风控力、品控力薄弱,核心竞争力待提升有关。

  三次被执行

  陷入相似困境的,还有网贷巨头捷信消费金融。

  天眼查显示,2020年2月26日、1月14日及1月13日,捷信消费金融分别被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法院、绍兴市越城区人民法院、莱州市人民法院列为被执行人,三次执行标的金额为20600元、115342元、24217元,最高执行标的超10万元。

  作为我国首家外商独资的消费金融公司,不足两月时间,三次列为被执行人,如此成色表现令人唏嘘。

  公开资料显示,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捷信消费金融”)2010年底成立。主营个人消费贷款等业务,其股东为知名消费金融服务提供商捷信集团。

  截止2019年3月30日,捷信集团在中国服务5000万名客户,其客户贷款总额209.05亿欧元(合计1616.54亿元),中国占比超60%。

  2016年,捷信集团在中国市场营收为10亿欧元(77.36亿元),2018年增长到25亿欧元(193.40亿元),同时,捷信消费金融的业绩也在稳步上升。

  2016年到2018年,捷信消费金融分别实现营收19.78亿欧元、31.09亿欧元、39.52亿欧元,净利润分别为2.27亿欧元、2.75亿欧元和4.98亿欧元。

  2019年上半年,其营收为21.01亿欧元,同比增长8.86%;净利润为3.17亿欧元。

  不良率攀升

  不过,营利双增的高光下,问题隐忧也不少。

  首先是不良率的逐年攀升。

  数据显示,2016年至2019年上半年,捷信消费金融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6.1%、6.9%、8.4%、8.2%。其中,现金贷不良贷款率分别为5.9%、6.7%、8.6%、8.7%。

  以2017年年末数据为例,捷信消费金融不良贷款率为3.83%。马上消费金融、锦程消费金融、中银消费金融与兴业消费金融不良贷款率分别为3.18%、2.72%、2.97%、2.11%,明显高于行业可比公司。

  与兴业消费金融类似,受疫情影响,捷信的不良贷款率或再次承压。

  据悉,疫情导致医美整形线下机构全部关停,而作为医美分期最大玩家之一的捷信消费金融也暂停了包括医美、生美(生活美容)、家装分期在内的放款。

  不过,捷信集团招股书显示,公司拥有一支多达22101人的催收团队,“94%至96%至少逾期一天的销售点贷款以及93%至96%至少逾期一天的现金贷款均于逾期90天前收回”。

  并且,根据近期捷信消费金融发布的一份“2020-2023战略”计划显示,公司语音机器人现可日均处理公司超过40%的外呼任务。

  同时,2020年1月7日,捷信2020年首期个人消费贷款ABS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规模达25亿元。

  这些动作及配套,显然有助缓解其现金流压力。

  被诉大户迷失的捷信

  然也衍生了乱象问题。

  与兴业消费金融类似,高营收、高利润的捷信消费金融也是被诉大户。

  相关资料显示,捷信消费金融通过收取利息、手续费、佣金等,其贷款利率一度超过36%。

  招股书也显示,2016年至2018年,捷信集团现金贷平均实际年利率分别为42%、37%和31%。

  如上文所言,2019年10月,多部委曾联合印发《关于办理非法放贷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明确在定罪量刑时,以单次实际年利率超过36%的非法放贷为基准。

  那么,现在捷信的表现又如何呢?

  截止2020年3月11日18时,捷信消费金融在聚投诉平台的投诉量累计高达296825条,而黑猫投诉上的投诉量为5716条。主要投诉内容涉及高利贷、套路贷、砍头息、暴力催收等问题。

  3月10日,用户“我叫陈思涵”在黑猫投诉称,本人于2017年10月2号,接到捷信公司客服电话,说本人有笔31000的贷款可支用,由于当时家里正急需用钱,所以我接受了这笔贷款,电话里仅告知了分33期还,月还款金额,并未说清楚利息是多少,包含哪些费用。今天我翻看手机才发现贷款31000,总共本金加利息要还58000多。我现在每月还款1773.84,还了27期,已还金额47893元,剩余未还金额10643元。经我计算贷款年化利息高达51%,除去贷款利息外的服务费、保险费之类杂费有6项并未告知本人,严重超过国家规定的正常利息范围,属于高利贷。

  3月11日,韩女士在聚投诉称,本人2017年8月6号经捷信业务员介绍,办理了贷款2.3万,如全部还完居然要4.4597万!我就找原来那个业务员,他说他没在那边上班了,虽然写的利息不高,但是加上管理费、服务费等等都超过了年利率24%了。然后我给捷信公司打电话要求减免提前结清未果,所以我就放弃还款了,没想到他们竟然还对我的家人朋友进行电话骚扰。现在我要买房,发现竟然上征信了。

  面对频频投诉,问题缠身的捷信似乎已迷失航道。

  此外,其还存在大量贷款争议官司。

  截止2020年3月4日,中国裁判文书网上与捷信金融消费公司有关的诉讼纠纷达4408条。其中,2017年616件,2018年1522件,2019年则上升到2135件,处于逐年上升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7月,捷信集团向港交所申请IPO上市,但2019年11月21日,却取消了上市进程。

  有业内人士认为,取消IPO很大程度上或与公司饱受“高利贷”质疑有关。

  终结与新生小聪明与大危机

  简单梳理,无论捷信还是兴业,都是消金领域的领军企业,拥有庞大用户和品牌基础,为何会陷入屡屡投诉的尴尬境地中?

  2019年上半年,兴业消费金融营收20.88亿元,同比增长140.28%;净利润4.42亿元,同比增长120.67%。

  2019年上半年,捷信消费金融营收21.01亿欧元,同比增长8.86%;净利润为3.17亿欧元。

  不难发现,消金业仍是一个高利行业。只不过,这些真金白银里面,有多少是黑来的钱呢?

  从上述投诉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两者或有意或无意为消费者挖下了一个个深坑,占着平台与用户信息不对称、用户粗心大意、甚至行业空子的便宜,赚得不少昧心钱。

  问题在于,这样的小聪明能得逞多久呢?

  业内人士表示,强监管仍是金融业的关键词。未来网贷市场出清、监管促退还将持续。监管再加码,信息披露要求提高,已让行业进入良币驱逐劣币的时代。

  在此背景下,当前从业者的粗放打法、各种昏招,或很快暴露在日光之下。这和你的品牌、实力无关,只和你的行为合规性有关。

  这也预示着,未来的每一天都可能是3.15,每一刻都是监管时。无论捷信还是兴业,粗放收割的日子已在终结路上。如不迷途知返,大危机、大苦果就在眼前。

  在首条财经看来,与中国许多产业类似,抛弃粗放式的野蛮发展,追求精耕细作的高质量发展,已成消费金融乃至整个金融业的关键词。只有抛掉快挣钱、挣快钱的冒进心理,利用创新、精进给用户提供多元化、接地气的产品,才能上得了台面,并为行业赢得好名声。

  这是从业者的基本生存逻辑,也是普惠金融的应有之义。

  继续下坠,还是向阳而生,考验着兴业消费金融及郑海清、捷信消费金融及翁德雷?弗里德里奇的经管智慧,首条财经也将持续关注。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本文来源:腾讯财经 作者: (责任编辑:bizcom)
  •  验证码:
热点文章
中国贸易金融网,最大最专业的中文贸易金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