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年会活动: 中国交易银行50人论坛 中国供应链金融产业联盟中国供应链金融年会 中国保理年会 中国消费金融年会 第三届中国交易银行年会
首页 >> 消费金融 >> 列表

发力深耕消费金融 商业银行在行动

时间: 2018-11-13 14:05:49 来源: 上海金融报  网友评论 0
  • 11月11日,原本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日子,如今却成了全民狂欢的“双十一”。从老百姓的消费热情以及“双十一”的消费数据来看,国内消费市场发展潜力巨大。此间,除了电商以外,不少商业银行也奋起直追,在消费金融领域加速探索。

  11月11日,原本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日子,如今却成了全民狂欢的“双十一”。从老百姓的消费热情以及“双十一”的消费数据来看,国内消费市场发展潜力巨大。此间,除了电商以外,不少商业银行也奋起直追,在消费金融领域加速探索。


  银行探索消费金融


  刚刚过去的2018年“双十一”,广发银行特意推出“电商贷”产品,为电商客户解决资金流问题。“该产品根据电商近一年来的线上交易量,核定其流动资金贷款额度。如果客户有需求,我们还能满足其临时增额的需要,最高临时额度配比可达1:1,充分解决了电商旺季备货的难题。”广发银行杭州分行小企业金融部副总经理贾玲表示,“‘电商贷’支持随借随还,电商可以通过网银实现自助提款、自助还款,大大节省融资成本。”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随着消费购物从PC端转向移动端,无卡支付成为主流。来自招商银行的数据显示,2013年—2017年“双十一”,招行信用卡无卡支付比例均高达85%以上,今年“双十一”更高达93%。而2011年这个数字仅为62%。据了解,招行信用卡近年来根据大趋势,不断完善移动支付布局,2018年创新打造了“快捷银行”服务体系,让无卡支付绑定实现“无感化”,采用大数据、人脸识别等技术,进一步提升用户支付绑定成功率和支付交易成功率。目前,招行信用卡在各主流快捷支付、银联二维码支付、NFC支付、云闪付等领域,均位列行业份额第一。


  无独有偶,兴业银行旗下的兴业消费金融公司也充分利用最新的金融科技增强核心竞争力。《上海金融报》记者了解到,该公司打造了“智子天信”智能风控核心,研发了专利产品自助贷款机(VCM);利用开放式技术和标准化接口,快速切入消费场景;采用“人脑+电脑”方式,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实现线上线下紧密结合的良好发展态势。在产品方面,兴业消费金融公司还打造了以线下“家庭消费贷”、线上“小鲨易贷”和“助学宝”三大基础产品为框架的产品体系,开业以来累计发放贷款已突破400亿元,服务客户数超过280万户,服务范围覆盖全国近60个主要经济发达城市。


  此外,北京银行上海分行相关人士告诉《上海金融报》记者,“互联网+”是近年银行转型升级的重心。早在2011年,该行就瞄准了网络金融市场,积极拓展与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密切合作关系,实现新型支付结算领域的实质突破。同时,该行也在供应链网络金融领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为在线上消费贷款领域的创新和实践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据悉,北京银行上海分行线上消费贷系统已正式上线,核心是其自主研发的风控模型,利用大数据分析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建设了多维度综合评分模型,结合渠道建议及自身风控规则完成精准的风险定价,并能实现精准客户画像的要求。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何飞在接受《上海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商业银行在消费金融领域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探索:一是商业银行作为最大股东,联合多方成立消费金融公司,现有消费金融公司绝大部分都由商业银行控股。二是拓展信用卡业务,进一步下沉信用卡的服务对象。三是依托线上电商场景,发展互联网消费贷产品。“比如,不少银行建立了自己的(移动)电商平台,并将互联网消费贷产品嵌入电商场景中。”四是与互联网巨头合作开展消费金融业务,以银行资金优势进入消费金融领域。


  多项挑战有待突破


  当然,尽管银行发力深耕,但在消费金融领域的探索过程中也遇到不少困难。某银行相关人士告诉《上海金融报》记者,银行在消费金融领域有四大发展瓶颈。


  一是缺乏相应的消费场景。“以前大家去商场购物,或者去饭店吃饭都会刷卡。在进行这些消费行为时,其实就和银行放贷的行为结合起来。当下常见的一些互联网公司推出的产品或服务,如花呗、微粒贷、京东白条等,采取的也是类似信用卡的消费模式。但这些产品的出现,占据了银行传统的消费场景,以致客户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不到银行设计的消费场景,这是银行在消费领域里面临的最核心问题。此前银联牵头推出云闪付App,试图与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形成‘三足鼎立’局面,但目前来看影响力相对较弱。”


  二是缺乏大数据。“银行有很多数据,如信贷数据、刷卡数据等,但相对偏大额,具体的标签较少,分类不够细。如果银行继续守着房贷、大额消费贷的数据,将阻碍其进一步对数据进行细化分类。反观一些类似于BAT的大企业,随着时间的推进,大数据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客户也越分越细,越来越下沉。如果互联网金融公司的业务从小额发展到中额和大额,那么银行的市场将不断受到侵蚀。从大数据角度说,银行现在处于守势阶段。虽然银行也在对原有数据进行清理运用,有的银行还与成熟大数据公司合作,但相对于大型互联网金融公司,银行仍面临大数据落后的态势。若进一步发展下去,银行将‘看不清’客户。”


  三是业务和策略难以平衡。“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消费信用贷是作为银行个人业务的补充而存在。个人业务包括吸收存款、销售理财产品、推广信用卡等,消费信贷在这些业务中的地位并不太高。此外,某种程度上,消费贷业务与信用卡业务还形成了一些冲突,当信用卡业务发展很好的时候,消费贷业务就没有了市场。此外,还有不少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这种情况下,如何处理相关业务和全行发展战略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四是消费贷的资金流向无法控制。“监管层已明确不允许消费贷的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和股市,但从具体操作上看,银行目前还想不出一种有效措施以完全杜绝这种现象。现在银行基本能监控到的只是这笔贷款第一次的去向,对之后的去向较难监控。比如,甲方把一笔从A银行拿到的消费贷,从A银行的账号转到乙方在B银行的账号,这是银行可以监测到的。但之后,乙方从B银行再把这笔款项投向哪里,A银行很难监测到。也就是说,对于资金流向的实质性穿透式监管无法完成。”


  何飞也告诉《上海金融报》记者,商业银行在稳步推进消费金融业务的同时,面临四方面挑战。一是独立开展消费金融的商业银行面临场景拓展、风险控制等困境。“比如,银行传统的风控模型,主要针对信用好的优质客群,这种模型在面对信贷‘白户’人群时,显得无所适从。”二是商业银行在与互联网平台开展消费贷合作时,可能面临产品违规、操作违规等风险。三是由于不能吸储,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面临资金困境,靠股东注资的流程又较为繁琐。四是依托信用卡业务开展消费金融,存在授信机制不灵活的困境。


  何飞建议,商业银行应从以下几方面解决当前困境。“首先,要把握消费金融发展的四大要素,即客户、场景、风控、资金,继续发挥资金优势,同时着力弥补长尾客户不足、长尾人群风控机制不完善、场景不够丰富的缺陷。其次,要加快开发线上化消费贷产品,不断提升互联网消费贷产品的用户体验。同时,要理清信用卡业务与互联网消费贷的关系,避免两者的客群过于重合。此外,要继续探索消费金融公司创新发展模式。当然,要注重合规,避免踩到监管和法律的红线。”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本文来源:上海金融报 作者:记者 戚奇明 (责任编辑:dk123)
  •  验证码:
热点文章
中国贸易金融网,最大最专业的中文贸易金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