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年会活动: 中国交易银行50人论坛 中国供应链金融产业联盟中国供应链金融年会 中国保理年会 中国消费金融年会 第三届中国交易银行年会
首页 >> 消费金融 >> 列表

以金融科技实现银行再造

时间: 2018-09-17 16:47:08 来源: 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网友评论 0
  • 金融科技(FinTech)是舶来品,它的本质是金融,载体是科技,目的是通过创新科技催生金融业态变革。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渗透应用,金融科技正以“去行业化、去中介化、去中心化”的独特优势重塑全球金融业。面对Fintech3.0时代的新变化、新挑战,如何借力金融科技促使运营成本更低、经营效率更高、风险管理更细、营销服务更准、客户体验更优,最终实现“银行再造”,是当前商业银行经营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金融科技(FinTech)是舶来品,它的本质是金融,载体是科技,目的是通过创新科技催生金融业态变革。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渗透应用,金融科技正以“去行业化、去中介化、去中心化”的独特优势重塑全球金融业。面对Fintech3.0时代的新变化、新挑战,如何借力金融科技促使运营成本更低、经营效率更高、风险管理更细、营销服务更准、客户体验更优,最终实现“银行再造”,是当前商业银行经营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金融科技在商业银行的技术应用


  (一)探索区块链应用。区块链本质上是一种制造信任的分布式账本,具有去中介化、不可篡改、公开透明等特性。基于区块链技术,银行通过使用分布式记账方法,用于解决交易过程中的中介信任问题。例如:交通银行正式投产区块链国内信用证项目,实现了信息和单据的端到端传输。


  (二)聚焦AI智能服务。人工智能技术包括基础层的云计算、大数据的积累和深度学习带来算法上的突破,主要应用领域有智能机器人、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三大类。当前,工商银行、华夏银行等多家银行基于第四范式先知平台,共同构建银行AI核心系统,推动银行从系统层到应用层的全面智能化融合。


  (三)广泛应用大数据。因大数据具有数量大、速度快、类型多、价值广、真实性等5大特征,在银行风控、营销等方面应用广泛。以风控领域应用为例,银行通过对互联网底层海量数据进行全面分析挖掘,搭建风险控制模型,实时监控风险指标。例如:招商银行围绕“数据+模型+算法”进行大数据风控,防止放款后客户将贷款资金用于民间借贷。


  (四)布局云计算平台。云计算是一种共享网络存储平台,包括IaaS、PaaS、SaaS三种服务模式和公有云、私有云、社区云、混合云四种部署模型。目前,诸多银行依托云计算技术打造开放式云服务平台。例如:中国银行江西分行创新研发的“云端银行 易惠通”移动金融APP,打造可同时服务对公、对私客户的全功能线上金融生活服务平台。

  商业银行经营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同质化竞争愈发激烈。一方面,产品服务同质化。银行间存贷理汇兑等传统业务过于雷同,新发售的产品差异性不足,对客户吸引力不够,由此引发出“打价格战”、对重点客户“重复营销”等问题。另一方面,盈利模式同质化。银行业收入格局基本一致,主要依靠存贷利差拉动。在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的背景下,我国银行净息差由2011年的2.7%收窄至2017年的2.01%,粗放式“跑马圈地”难以为继。


  (二)互联网金融冲击加剧。存款方面,货币基金分流银行存款。2017年,余额宝规模超过招行的个人存款总和,商业银行存款同比少增1.36万亿元。贷款方面,网络融资加速去中介化。以P2P网贷为例,2017年全国网贷行业成交量达2.8万亿元,同比增长了35.9%。支付方面,传统结算市场遭受冲击。第三方支付已成为居民参与经济活动的基础入口,银行支付结算市场份额遭受侵蚀。2017年,支付宝日活跃用户达1.58亿,是前十大银行APP活跃用户总和的3.4倍。


  (三)内部运营效率不高。从系统应用来看,由于条块分割,各部门系统互不相通,产品操作相对独立,导致资源浪费、操作繁杂、客户体验不佳。从数据支撑来看,现有银行系统的数据结构不能适应信息碎片化对于场景需求的快速响应。从业务操作来看,部分中后台业务仍为人工操作,尚未实现智能化批量处理,耗费时间长、效率低下。


  (四)风控体系亟待革新。随着内外部风险环境的变化,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等风险更加错综复杂,而传统银行风险管理主要依靠人工决策,在“贷款三查”制度执行上存在缺陷,未能真正把控住风险点。银保监会数据显示,过去三年银行不良贷款余额翻番,不良贷款率从1.25%上升至1.74%。


  (五)创新机制亟待优化。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者受“求稳不求变”思维禁锢较深,创新主动意识不强,对创新文化和复合型创新人才培育不够,导致在创新能力和研发效率上存在缺陷。例如:创新系统性规划不够,决策流程繁冗;产品服务创新的易得性、友好性、兼容性不尽如人意,跟不上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等等。


  “银行再造”的核心要义


  (一)银行再造的内涵实质。银行再造是一个创新求变过程,旨在以金融理念为出发点,以金融科技创新为核心要素,以客户需求和市场发展趋势为导向,针对当前面临的痛点、难点问题,对银行的系统架构、产品体系、风险管控、服务渠道、运营流程、人才队伍进行全方位、全流程变革,在云端平台上再造一个更普惠、更安全、更低成本、更便利、更高效的商业银行。


  (二)银行再造的核心载体。云端银行作为银行再造的核心载体,是指以基础设施服务、平台服务、软件服务三大云平台模式为支撑,以移动终端、可穿戴设备等工具为服务载体,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先进科技,整合多元化金融生活应用场景,构建起的全客户覆盖、全时段覆盖、全区域覆盖、全产品覆盖的全功能线上银行服务新业态。


  (三)银行再造的目标成效。银行再造的目标是通过将金融科技渗透融合于云端银行平台,为个人及企业客户提供极致体验的线上综合金融生活服务,最终实现全面深化国家战略、延伸服务触角、降低经营成本、提高服务效率、增强风控能力,针对性解决当前商业银行面临的一系列痛点、难点问题,有效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与挑战。


  “银行再造”的发展思路


  (一)构建云端金服平台。商业银行应改变铺网点、设机构、扩规模等传统旧有发展模式,加快构建“场景丰富、内外协同、体验极致、运营高效、风控精准”的云端金服平台。通过将服务器、存储等IT基础设施“云化”,构建覆盖银行的IT资源池,实现资源弹性供给、整合共享;通过建立分布式数据库,深度挖掘与智能分析行业内外、线上线下、跨界生态等信息,让数据转化为竞争力;通过建设企业级业务与服务架构,整合现有IT架构中各项软件功能,统一银行应用程序入口,将全方位金融生活应用场景融合于云端平台。


  (二)变革创新组织架构。为加快适应金融科技发展趋势,商业银行要加快推动创新架构改革。一方面,创建科技创新顶层设计机构。成立总部级的创新管理委员会、板块创新小组、前台研发部门、中后台管理部门和各分行等多层次创新组织架构,作为金融科技创新的决策机构。另一方面,重组创新研发部门。组建由IT、网金、业务共同组成的创新研发部门,针对性制定产品服务创新策略,破除科技创新与业务发展“两张皮”现象,实现业务、技术、数据的深度融合。


  (三)优化客户服务渠道。商业银行应积极构建“精品物理网点+虚实结合网点+虚拟网点+云端银行”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渠道体系。通过加大人力资源投入、提升智能化水平等方式,将发展潜力大的网点打造成为精品网点,全面提升综合金融服务能力;通过加大智能设备投入、压降柜台人员占比等方式,将发展后劲不足的网点打造成虚实结合网点,有效提升人均效能;通过配置全功能自助设备,替代柜面人工服务,将低产低效网点打造成虚拟网点,为客户提供全自助、便捷化、近场式服务;通过创新全功能云端金融服务平台,实现服务渠道全覆盖,为客户提供足不出户的云端金融服务。


  (四)提升内部运营效能。商业银行应加快云计算平台、大数据平台、人工智能平台建设,推动内部运营的网络化、集约化、数据化处理。接触层方面,通过运用生物识别、电子印章等技术将手工流程转移至线上,实现客户交互的线上化、定制化转型;交付层方面,整合前台与后台作业系统,建立覆盖端到端的电子化工作流程,实现业务处理的直通式处理。管控层方面,整合外部信息形成完整的用户画像,完成单一客户的360度视角,实现风险识别从人工控制向系统控制转变。


  (五)革新风控管理体系。信息科技的发展延展了银行风险管理内涵,使风险更具隐蔽性。商业银行应广泛借助信联、网联、工商联等数据平台,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打造集成化、数字化、智能化风控管理体系。运用大数据分析从战略、管理、营销层面对客户进行综合预判,准确识别诚信、真实、合作的客户,严把贷前风险关;融合财务与非财务数据指标开展授信评估,多维度为客户信用画像,优化贷中审批环节;结合企业生命周期创建贷后管理曲线,实现贷后管理动态监控,有效降低风险发生率。


  (六)推动关键业务转型。要把科技元素注入业务全链条,加快推动业务模式创新。存款方面,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客户资金流开展链式营销,拓宽资金来源,推动客户资金闭环流动;贷款方面,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高效评估客户风险,实现贷款在线审批和及时投放;理财方面,运用智能算法及投资组合优化模型,为客户提供最优投资组合方案,增强客户获得感;支付方面,丰富高频线上金融生活支付场景,融合生物识别、智能可穿戴、NFC等线下支付技术,提高支付的安全性和便利性。


  (七)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驱动变革的关键要素是“人”。商业银行应加大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整合和使用,推动人才队伍从“专业型”“科技型”“管理型”“创新型”“营销型”向“综合型”转变。一方面,建立人才流动机制,鼓励金融科技人才在各部门轮岗,与业务融合更为紧密;另一方面,可通过产学研结合、交流培训等形式,加强与互联网金融协会、金融科技创新联盟等机构沟通合作,提升人才综合素质。   (作者系中国银行江西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本文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作者:张东向 (责任编辑:dk123)
  •  验证码:
热点文章
中国贸易金融网,最大最专业的中文贸易金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