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年会活动: 中国交易银行50人论坛 中国供应链金融产业联盟中国供应链金融年会 中国保理年会 中国消费金融年会 第三届中国交易银行年会
首页 >> 消费金融 >> 列表

金融科技创新带来新风险 监管科技应“与时俱进”

时间: 2018-08-31 15:50:36 来源: 上海金融新闻网  网友评论 0
  • 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与金融业深度融合,既加速推动金融业革新,也为金融风控带来挑战。监管部门意识到,应借力监管科技,提升风控能力,为金融创新保驾护航。

  ■记者李思


  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与金融业深度融合,既加速推动金融业革新,也为金融风控带来挑战。监管部门意识到,应借力监管科技,提升风控能力,为金融创新保驾护航。


  新风险快速积累


  “近几年,在科技力量等多重因素推动下,金融业创新较多,新技术、新模式、新渠道衍生出新的金融产品,依托互联网的新概念遍地开花,成为民间金融乱象的重要源头,给经济社会稳定带来严重负面影响。”中国银保监会处置非法集资办公室副处长张芬向《上海金融报》记者介绍,如借助互联网开展的非法集资案件有三个特点:一是金融互助、消费返利等新兴集资方式层出不穷,诱惑性、欺骗性更强。二是依托互联网聊天工具等手段,跨区域、跨领域特征突出,涉及范围更广、社会危害更大。三是案件规模屡创新高,百亿元级甚至数百亿元级案件屡见不鲜。“这类非法金融活动的营销宣传、资金往来全部通过网络进行,给调查取证、限制认证和后续追赃带来很多困难。处置流程复杂繁琐,周期较长。而现行法律法规已难以适应实践的需要。”


  “我们注意到,金融科技行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不少问题与风险,给监管和企业实践带来新挑战。”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副秘书长王素珍向《上海金融报》记者表示,金融科技浪潮下,风险传播的速度和广度非传统金融机构可以比拟,风险更大。


  “金融科技造成数据风险与信息安全风险相互交织。以大数据推动金融创新是金融科技的主要特征和模式,但与此同时,大数据也给金融业带来新的风险。”王素珍表示,首先,多数金融科技工作的开展主要基于大数据决策;其次,哪怕数据质量合格,大数据分析也有可能落入虚假关系陷阱;此外,哪怕与数据分析和数据技术有关的风险能得到很好的控制,但数据使用过程中仍面临安全风险。


  强化监管科技势在必行


  面对金融科技带来的新风险,监管部门意识到,需要发展监管科技来应对挑战。此前,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科技委员会已明确提出,要强化监管科技,积极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丰富监管手段,提升跨行业、跨市场交叉性金融风险的甄别、防范和化解能力。


  腾讯安全云部总经理、腾讯安全反欺诈实验室负责人李旭阳在接受《上海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传统金融监管手段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监管科技在助力政府打击、防范以金融创新之名行诈骗之实,以及非法集资、金融传销等涉众型金融犯罪等方面,可以提供重要的技术手段。王素珍向《上海金融报》记者指出,监管科技有助于提升监管效率。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大数据分析和客户识别技术,能帮助监管者快速进行数据处理、实时监测分析、报告生成等工作,提升监管效能。而且,监管科技有助于提升监管的有效性。监管者可借此透过金融产品或商业模式的表象,看清其本质属性,并根据相应的业务类别和适用的法律法规作出客观理性的研判,采取更有效精准的监管措施。此外,监管科技有助于提升监管的前瞻性。“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监管科技有助于实现对市场真实情况的监测和趋势研判,更好地识别法律法规漏洞,分析可能存在的监管真空和套利空间,提前做好监管布局。”


  “当然,新技术的发展应用也为监管科技提供技术支撑。”王素珍告诉《上海金融报》记者,“比如,云计算具备应对监管变化的灵活性,通过使用易更新升级的技术,提供低成本的应用程序和应对新监管要求的有效模型,使金融机构能满足合规性要求。又如,通过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监管科技可以对数据进行更深度分析,更好地实现情景模拟和预测。”


  深圳市金融办副主任刘大平对《上海金融报》记者表示,“我们在创新监管手段方面有所动作。首先,利用地方上的公安、工商、法院、税务、银行等系统,通过数据分析交叉对比,覆盖市内所有工商主体;其次,我们与腾讯合作建立非法集资等一整套模型,从资金流入手,加强风险监控识别,利用智能技术对新兴金融实现广覆盖、穿透式监管。针对P2P网贷、典当等行业,从风险管理角度设置监测指标,并利用区块链技术确保数据实时报送,不可篡改;第三,针对新型网络化犯罪趋势,建立多维度预测预警模型,实现对网贷、众筹、交易场所、大宗商品交易、稀缺交易、微交易、贵金属交易以及区块链等重点领域精确预警,并分类分级处置,做到对非法金融活动和非法金融机构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本文来源:上海金融新闻网 作者:李思 (责任编辑:dk123)
  •  验证码:
热点文章
中国贸易金融网,最大最专业的中文贸易金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