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年会活动: 中国交易银行50人论坛 中国供应链金融产业联盟中国供应链金融年会 中国保理年会 中国消费金融年会 第三届中国交易银行年会
首页 >> 消费金融 >> 列表

胡必亮:“一带一路”——倡议 实施 前景

时间: 2018-07-19 15:05:52 来源: 一带一路百人论坛  网友评论 0
  •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出发点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国际和国内发展。国际发展包括促进世界经济回升向好;推进全球化转型升级, 构建新型全球化;改进全球治理体系, 为世界提供新的公共产品;创建国际合作新模式, 促进区域一体化和全球一体化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引子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出发点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国际和国内发展。国际发展包括促进世界经济回升向好;推进全球化转型升级, 构建新型全球化;改进全球治理体系, 为世界提供新的公共产品;创建国际合作新模式, 促进区域一体化和全球一体化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内发展包括推动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促进中国深度开放;大力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到实处;对接其他发展战略、促进相关战略加快实施与落实。“一带一路”的主要目的在于构建更好的全球互联互通体系, 主要内容包括政策协调与沟通、经济走廊建设、多国多港布局、中国企业“走出去”、加强金融创新和促进全面合作。实施“一带一路”的基本理念在于共商共建共享, 基本机制是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 基本做法是通过务实合作促进项目落地。同时, 也要注意软实力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特殊重要性。通过共建“一带一路”, 中国与世界都将实现共同发展, 前景乐观可期。



目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尽管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 但人类也面临许多共同的挑战 (习近平, 2017a) 。“一带一路”倡议是从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出发, 为解决近期与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世界和中国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而提出的, 意义重大。如果“一带一路”倡议能够得到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正确理解、积极响应、共同参与, 不仅有利于许多全球性问题的解决, 也有利于促进各参与国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的发展, 以及中国自身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从国际视角看“一带一路”倡议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并不是偶然的, 而是与人类发展到今天所特定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而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又是十分复杂的, 既有全球经济发展的因素, 也有全球化发展出现波折的因素, 还有其他一些因素。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和思考。


(一) 世界经济的视角


2008年美国爆发金融和经济危机, 随后迅速波及世界, 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一些负面影响, 其中欧盟国家受到的负面影响更为严重, 持续时间较长 (见图1) 。经过各国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 尤其是20国集团应运而生, 在抗击金融和经济危机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2010年世界经济出现较大复苏, 但很快又下滑, 重现衰退局面 (见图1) 。


2013年秋, 习近平总书记代表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 提议世界各国共建“一带一路”, 促进世界经济回升向好。


首先, 共建“一带一路”直接涉及大量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如公路建设、铁路建设、机场建设、港口建设、石油天然气管道建设、电站 (水电站、核电站等) 建设, 这将在较短的时间内刺激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大量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 可以较快地创造出一些新的就业机会, 增加人们的收入, 并在一定程度上带动消费增长。由于“一带一路”建设强调推进国际贸易便利化进程, 这将促进各相关国家进出口贸易的增长。


其次, 共建“一带一路”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动力再平衡。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 世界经济增长主要由发达国家推动, 1992~2004年, 全球经济总量中有超过60%的份额来自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加拿大和意大利, 也就是七国集团 (G7) , 其他近200个国家仅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0%左右 (见图2) 。然而, 2008年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后, 情况发生了改变, 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占世界经济总量的份额不断上升, 2012年达到近40% (见图2) 。尽管全球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 但并不稳定。1996、1997、1998年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均高于20%, 1999年又低于20%。为了保证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持续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和引擎, 为世界经济可持续性增长做出贡献, 就需要增加新的动能, 而“一带一路”建设就是一种新的动能, 因为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国家绝大多数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图1 :2000~2016年世界经济增长趋势  

资料来源:IMF世界经济展望数据库 (www.imf.org/en/Data) 。


图2:1992~2012年不同类型国家GDP占世界GDP总量的比重    

资料来源:IMF世界经济展望数据库 (www.imf.org/en/Data) 


第三, 共建“一带一路”, 实现全球在基础设施、贸易投资、金融等方面的互联互通, 将有利于形成一种促进全球经济增长的新机制, 也就是全球联动增长机制, 激发全球经济更快增长。由于更好的全球性的互联互通, 世界各国不同的自然资源、资金、劳动力等经济要素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 将在全球范围内更加有效地配置, 各国的比较优势将得到更好的发挥, 最终促进各国经济在充分互补的基础上实现更快增长, 并具有可持续性。


(二) 全球化的视角


目前全球化发展出现了回潮, 英国脱欧、美国退出巴黎气候协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 其背后是一系列全球性问题, 如气候变化、恐怖主义、国际难民潮、贫困等问题将变得更加难以解决。一些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 全球化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具有刺激作用, 使不平等程度进一步扩大 (Beckfield, 2006;Hepenstrick等, 2015;Milanovic, 2005;Jaumotte等, 2008;Barro, 2000) 。生产要素的全球化配置造成一些国家和地区出现产业空心化现象, 尤其是制造业空心化, 进而造成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失业率不减反升 (保罗·赫斯特、格雷厄姆·汤普森, 2002) 。于是出现了一些逆全球化甚至反全球化的现象。然而, 全球化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过程, 谁也无法阻挡, 更不可能逆转这个发展趋势。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推进目前的全球化转型升级 (胡必亮, 2017a) , 逐步形成一种具有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特性的经济全球化 (习近平, 2017b) 。


(三) 全球治理的视角


目前, 许多全球性的问题不仅没有减少, 反而有所增加, 有些方面的问题甚至变得更加严重, 如恐怖主义。这与目前的全球治理体系不健全、不完善有着直接联系。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目前的全球治理体系不能很好地满足新形势的要求, 需要进行改革, 如目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给发展中国家的投票权是根据多年以前的情况确定的, 由于当时发展中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很少, 投票权也很少;但目前发展中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量的贡献已超过70%, 仅中国一个国家的贡献就达30%, 但发展中国家的投票权仍没有较大变化, 金砖五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投票权加起来 (目前分别为14%多和不到13%) 还达不到美国 (16%以上) 一个国家的水平。这方面的改革需要进一步推进, 以改变目前这种不公平的局面。


有许多方式可以改进目前的全球治理体系, 其中一个重要尝试是中国通过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一个完全开放包容的系统, 一个均衡、包容的全球治理新模式。同时, 中国也试图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及其实施, 从现实出发, 与世界各国一起做大、做强全球治理的增量, 增加新的全球治理供给, 包括增加新的全球治理组织、机构、平台等。实际上, “一带一路”本身就是一个关于全球治理的新平台, 而且为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中国倡导新建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并主导建立了丝路基金等金融机构, 为全球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 也可能还要相应增加新的全球治理机构供给或其他方面的新全球治理供给, 逐步克服和改善目前“全球治理困境”、“全球治理赤字”的情形 (习近平, 2017c) 。


(四) 国际合作的视角


长期以来, 国际合作的模式受传统地缘政治的影响, 反过来又为强化传统地缘政治服务。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目的是要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及“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金砖精神, 构建全球层面上完全开放的新的合作体系, 任何国家都可以根据各自的实际需要决定是否参加, 不论大国还是小国, 不论富国还是穷国, 都在平等规则下参与、共建和受益。“一带一路”建设不排斥任何国家, 任何国家也没有特权。因此, “一带一路”实际上构建的是一个新时代国际合作的新平台。



二、从国内发展看“一带一路”倡议


从国内发展看, “一带一路”建设也为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许多方面的发展提供一股强劲的新动力。至少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来分析这股强劲的新动力对中国未来发展的影响。


(一) 对外开放


从图3可以看出, 中国经济财富增长较多的年份, 均是对外开放程度比较高的时期, 而且1979~2016年经济财富增量超过平均增量的年份都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WTO) 之后, 说明加入WTO给中国经济财富创造带来的积极影响。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 中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开始大批在香港地区和美国上市, 不仅筹集到大量资金, 而且直接促进中国企业与国际市场、国际规则的对接, 促进其国际化发展, 财富因此被大量地创造出来, 并形成巨大的财富效应。


对外开放除了促使经济总量大幅增加外, 还从结构方面促进了中国的发展。例如, 随着“三来一补”企业大量进入广东省东莞市, 不仅城镇经济得到了发展, 广大农村地区也成为全球重要的生产基地, 快速完成了从农业到非农、从农村到城镇的转型, 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和城镇化 (Saich等, 2012) 。


进入新时代后, 中国要步入开放发展的更高层次, 要与世界发展全面对接, 形成与世界的一体化发展。中国新一轮更加开放的格局就是通过与世界各国共建“一带一路”而进一步展开并得以深化。


(二) 国际产能合作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 绝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 工业基础比较薄弱, 基本上没有建立起自己的工业体系, 工业化程度较低。而中国工业化发展已经进入后期阶段, 特别是中国的装备制造业比较发达, 2010年以来产量和价值均居世界第一, 出口规模也较大。因此需要改变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方式, 即从过去主要开展产品贸易合作的方式转变为开展产业促进与能力发展方面的合作。也就是中国要尽量减少在国内生产大量产品, 减少通过贸易方式出口到其他国家的商品, 同时增加在其他国家的产业投资, 配之以相关的能力建设, 把生产基地建在有产能需求的国家。


图3 1 9 7 9~2016年中国的对外开放与经济增长    


注: (1) 图中标注的3个时间段分别为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前中期和2000年后的GDP年增加量和外商直接投资的情况, 与前后对比均显著上升。 (2) 3个时间段所对应的重要开放政策是:1984年4月, 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将对外开放的范围由4个特区扩大到沿海的14个城市 (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和北海) ;从1990年开始设立保税区, 到1996年共设立了15个保税区 (上海浦东新区的外高桥、天津港、深圳沙头、深圳福田、大连、广州、张家港、海口、厦门象屿、福州、宁波、青岛、汕头、深圳盐田港和珠海保税区) ;1992年开放了长江沿岸的芜湖、九江、武汉、岳阳、重庆5个城市;1994年设立长江三峡经济开放区等;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WTO) , 更大幅度地进入开放发展的新阶段。 (3) GDP增量均以1978年为基期的实际GDP测算得到;外商直接投资的数据选取的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实际利用外资额。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相应年份, 中国统计出版社。


根据2015年5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 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重点行业主要包括钢铁、有色、建材、铁路、电力、化工、轻纺、汽车、通信、工程机械、航空航天、船舶和海洋工程等。中国在这些行业已具备较强的制造能力, 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同时也具备了较强的国际市场竞争力。由此可见, 中国与其他国家开展产能合作, 不是将淘汰的劣质产能转移到国外, 而是与有需求的国家共同建立优质产能、先进产能。从目前的市场情况看, 比较有需求的主要是中亚、东南亚、拉美和非洲的部分国家, 因为这些国家的工业化发展水平较低, 需要全面推进其工业化进程。


从近几年开展国际产能与装备制造合作的实际情况看, 对参与合作的国家已经产生了一些影响, 如推动了其工业化发展, 增加了新的就业机会, 增加了政府税收。从对中国的影响来看, 国际产能合作属于中国开放发展的重要内容, 对促进中国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产生积极的影响。此外, 由于国际产能合作, 减少了对国内能源、土地、水等资源的使用, 既有利于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也有利于减轻自然资源的压力。


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有利于推进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纵深发展。一是通过外向型的国际合作方式, 把相当多的产能建在国外, 从源头上减少了产品的国内生产, 对“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具有直接的作用。二是由于开展国际产能合作, 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去”, 在国际竞争环境中得到锻炼, 其竞争力会进一步提升, 这一方面有利于企业根据市场需要实现转型升级, 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更好地达到中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效果。从前几年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的情况看, 参与“一带一路”的国家不仅急需推进工业化发展, 其服务业发展也需要与中国合作。这些国家对中国的教育、医疗服务等有较强的需求。


(三) 对接国家发展战略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 已有100多个国家积极响应, 50多个国家与中国就“一带一路”合作签署了协议, 联合国系统的一些机构也将“一带一路”写入其决议中,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已形成良好的国际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下, 中国的其他相关战略也应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紧密对接, 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 同时促进中国相关战略的加快实施和更加有效的落实。


从一定意义上讲, “一带一路”建设是对世界经济地理的一种重构, 中国西部边远地区, 因为有了“一带一路”不再偏远, 如新疆、西藏、甘肃、青海等地区成为从亚太到欧洲比较中心的位置。过去的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也具有了与以前不同的经济地理含义, 从经济发展的劣势地理位置变成具有一定地理位置优势的地区。这将直接有利于加快促进中国西部地区发展, 有利于加快消除贫困。云南和广西的边境地区也很有可能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如果东北老工业基地能够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框架下与俄罗斯和蒙古国的工业化发展进行比较好的对接, 东北地区的经济振兴就有了新的动力, 有可能焕发出新的活力。


在“一带一路”框架下, 通过双边或多边的金融合作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这不仅有利于推进中国深度融入世界和进一步开放发展, 也有利于逐步完善国际货币体系, 还将对稳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长期动荡不定的金融市场具有积极意义。另外, 通过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将有利于促进中国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并直接助力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战略的更好实施。


三、“一带一路”建设的主要内容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 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 并强调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5个方面的共建 (习近平, 2013a) , 基本上确定了“一带一路”建设的主要内容。从目前的情况看, “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建设主要集中在政策协调、经济走廊、“多国多港”、企业“走出去”、新增金融供给等方面。


(一) 政策协调


政策协调与沟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起步工作, 同时也是基本保障。各相关国家的政府主管部门在共建“一带一路”的基本共识与框架下, 将各自的发展战略进行深度研究、评估后, 努力寻找对接点, 制定出系统的对接方案。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涉及许多细致的工作, 包括研究对接领域, 确定对接项目, 协商对接原则, 商讨对接模式, 制定对接规划, 并根据对接需要制定有利于促进对接的相关政策 (信贷、税收、通关、投资、贸易、土地使用等) 。政策协调的主体是政府, 政策制定的主体也是政府, 这就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保证了协商的结果是可以被执行和实施的, 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保障执行与实施的效果达到良好的预期。


(二) 经济走廊


经济走廊建设是共建“一带一路”的主体内容和核心, 各相关国家政府政策协调的重点都集中在这项工作上, “一带一路”建设已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也主要体现在这项工作上。截至目前, 各相关国家在“一带一路”框架下规划和建设的经济走廊主要有6个。


1. 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


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是指沿着从中国江苏省连云港市到荷兰鹿特丹市的跨欧亚国际铁路干线及其周边地区所形成的经济走廊。连云港—鹿特丹国际铁路干线是这个经济走廊的核心部分, 全长1万多公里, 1992年建成。早期这个经济走廊的功能比较单一, 主要依靠这条横跨欧亚大陆的国际铁路干线承担中国和欧洲国家之间的商品货物运送业务, 其中始于2011年的中欧班列 (“渝新欧”是最早的中欧班列) 指的是利用这条铁路干线在中国和欧洲之间从事集装箱国际线路联运业务的列车。


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 中欧班列的数量增加很快, 同时开通的城市 (包括中国的城市和国外的城市) 也增加不少。最新统计表明, 仅2017年, 中欧班列开行3 600列, 超过2011~2016年的总开行数。中欧班列开行城市在2011年只有重庆、成都、郑州、武汉等不到10个城市, 2017年年底已增至35个城市, 到达欧洲城市的数量增至12个国家的34个 (唐佳蕾, 2018) 。以这条铁路沿线的节点城市和农村地区为基地, 已经或正在建设一批特色园区, 如物流园区、贸易合作区、农业开发区等不同类型的园区。其中中哈 (连云港) 物流合作基地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首个园区, 旨在建成一个包括集装箱堆场、拆装箱库、堆场铁路专用线等设施建设的国际物流建设园区, 以支持国际多式联运、拆装箱托运、仓储等国际货物运输业务。一期工程已于2014年正式启用, 现已初步做到水运和陆运的对接。另一个重要项目是由中国和哈萨克斯坦两国在其边境地区共同建设的跨境边界合作区, 即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 (占用中方土地3.4平方公里, 哈方土地1.8平方公里) , 项目计划将两国的交接地建设成一个国际商贸特区, 以促进两国边境贸易及相关服务业的发展, 整个合作区建设项目将于2019年全部完成。


2. 中蒙俄经济走廊


中蒙俄经济走廊是指从中国京津冀地区和东北地区向北延伸, 经过蒙古国到俄罗斯中东部地区的经济走廊。建设这个经济走廊的主要目的是将中国倡导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同俄罗斯的“跨欧亚大铁路”建设规划及蒙古国的“草原之路”倡议进行对接。根据2016年6月23日中、蒙、俄三方签署的《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规划纲要》, 建设内容主要包括: (1) 与经济发展相关的共建任务, 主要是共同新建一些交通基础设施, 如公路、铁路、航空、港口等, 同时促进产能合作尤其是能源矿产资源、高新技术、制造业和农林牧等领域的合作, 以及深化经贸合作; (2) 深化人文交流合作, 包括教育、科技、文化、旅游、卫生、知识产权等方面的合作; (3) 加强生态环保合作; (4) 其他方面的合作, 包括口岸建设、地方与边境地区合作等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2016) 。


从具体项目看, 重要的铁路建设项目有3个: (1) 莫斯科—喀山高铁项目, 这条高铁线全长770公里, 设计的最高时速为每小时400公里, 勘查设计阶段的工作已基本完成; (2) 中蒙“两山”铁路项目, 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阿尔山市到蒙古国东方省乔巴山市, 全长476公里, 约3年时间完成; (3) 策克口岸跨境铁路通道项目, 联通中国与蒙古国, 以大幅增加两国的过货量, 促进两国贸易发展, 项目目前正在建设中。除铁路项目外, 已完成满洲里综合保税区的建设, 重点发展保税仓储、保税加工、国际贸易、现代物流产业。另一个是中蒙二连浩特—扎门乌德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项目, 规划面积为双方各9平方公里, 中蒙双方计划将这一跨境经济合作打造成一个集加工制造、国际贸易、物流仓储、旅游娱乐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开发区, 项目目前仍在建设中。


3. 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


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是指从中国新疆经中亚到波斯湾、地中海和阿拉伯半岛的经济走廊。位于这个经济走廊上的国家的合作重点主要是能源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从能源项目看, 从土库曼斯坦到中国的天然气管道项目A、B、C三线已完成建设任务并已通气, D线还在建设中, 预计2020年完成;中国在乌兹别克斯坦建设的安格连火电厂已建成并发电;中国在塔吉克斯坦承建的杜尚别2号热电厂一期工程已并网发电、供热, 二期工程还在建设中。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看, 中国在塔吉克斯坦承建的瓦亚 (瓦赫达特—亚湾) 铁路项目已建成通车;中国在土耳其建设的安伊 (安卡拉—伊斯坦布尔) 高铁也已通车;中国在乌兹别克斯坦承建的“安格连—帕普”铁路隧道也完成并通车。


4. 中巴经济走廊


中巴经济走廊是指沿中国新疆喀什到巴基斯坦瓜达尔港一线周边地区所形成的经济走廊。全长3 000公里, 建设项目涉及交通基础设施、能源基础设施、港口、园区开发、海洋资源开发等多个领域。从基础设施建设来看, 涉及公路、铁路、油气管道、光缆等建设项目。具体来看,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项目有3个: (1) 喀喇昆仑公路二期扩建工程, 在对目前的喀喇昆仑公路进行改造的基础上向巴基斯坦腹地延伸, 从靠近中巴边境口岸红其拉甫的巴方交通站点哈维连修建一条120公里的新高速公路到巴基斯坦北部城市塔科特, 2016年上半年已开工建设。同时, 哈维连将被建设成一个以办理集装箱为主要业务的陆港, 与中国的红其拉甫和喀什铁路相连, 促进中巴经贸深度合作。 (2) 2016年上半年开工建设的从位于巴基斯坦南部的卡拉奇到偏北部重要城市拉合尔之间的苏库尔至木尔坦段高速公路项目, 全长393公里。通过这段高速公路往北连接拉合尔和白沙瓦, 再与喀喇昆仑公路二期扩建工程相连接, 同时向南连接第一大城市卡拉奇和瓜达尔港, 打通从中国新疆喀什到巴基斯坦贯穿南北的通道。 (3) 巴基斯坦1号铁路干线升级和哈维连陆港建设项目。巴基斯坦1号铁路干线连接南部的卡拉奇和北部的伊斯兰堡和白沙瓦, 全长1 726公里, 是巴基斯坦最重要的南北铁路大通道, 改造升级后再延伸到陆港哈维连, 与红其拉甫和喀什直接对接, 这将大大提升中巴之间的互联互通水平, 促进中巴经济深度合作。除了这3个重大交通建设项目外, 还有一些其他的交通项目, 如拉合尔轨道交通橙线, 主要解决城市的交通问题。


中巴经济走廊建设项目所涉及的能源建设项目较多, 既有火电项目, 也有水电和核电项目。由中国华能山东发电有限公司和中国山东如意集团在巴基斯坦旁遮普省萨希瓦尔市共同投资建设的萨希瓦尔燃煤电站项目于2015年7月31日开工, 2017年6月8日建成投产, 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 这是中巴经济走廊上第一个竣工的能源建设项目, 年发电量约为90亿千瓦时, 可以解决巴基斯坦25%的用电需求 (徐伟, 2017) 。中巴经济走廊上第一个开工的能源项目卡西姆港燃煤电站项目, 位于巴基斯坦的卡拉奇市郊, 2015年5月开工, 预计2018年6月完成, 届时两台机组投入运行, 发电量约90亿千瓦时, 可以解决1 000多万人口的用电问题 (中国火力发电网, 2017) 。中巴经济走廊上的首个水电项目卡洛特水电站项目于2016年1月正式开工, 预计2021年内完工, 年供电量约为32亿千瓦时;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出口商用核电站恰希玛核电基地4号机组已于2017年开始商业运行, 核电机组装机容量为130万千瓦;采用中国华龙一号技术在卡拉奇市郊建设的卡拉奇核电项目的设计发电能力为220万千瓦, 计划2020年建成发电。


除了交通和能源建设项目外, 瓜达尔港建设项目也是一个重要的项目, 包括建设沿海高速公路、防波堤、国际机场、自贸区基建等。2015年5月瓜达尔港已经开始使用, 港口自由区将集中发展商贸物流、加工贸易等产业, 一期建设已经完成, 招商也基本到位, 二期建设与招商正在顺利进行中。


整个中巴经济走廊的所有建设项目都将在2030年完成, 并开始运营, 届时地处内陆的中国西部地区将通过中巴经济走廊与阿拉伯海、印度洋及中亚、中东、南亚更加紧密切连接起来。


5.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是指从中国西南经缅甸和孟加拉国到印度的一条经济走廊, 也有人称之为“亚洲西南大陆桥经济走廊”。2013年开始, 四国政府都表示出了合作的意愿, 在交通、贸易、旅游、水道共同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达成了一些共识, 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并不太顺利, 进展缓慢。对中国而言, 比较重要的两个项目是: (1) 中缅油气管道项目, 将天然气、原油分别从缅甸西部的皎漂港和马德岛通过天然气、石油管道输送到中国云南省, 2013年10月天然气管道正式投产, 2017年4月原油管道工程开始运营。 (2) 缅甸皎漂工业园与深水港项目, 工业园项目总面积为1 000公顷, 2016年开始建设, 分三期开发;深水港项目包括在两个港区建10个泊位, 计划20年完成开发任务。


6. 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


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是指从中国西南部的云南和广西向南经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到新加坡所构成的经济走廊。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的概念于2016年正式提出, 主要从交通基础设施、跨境电商、跨境经济合作区、农业示范区等方面进行合作建设, 一方面有利于促进中国西南部加快发展, 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中南半岛国家经济发展, 也有利于增强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联系。


这一经济走廊中比较重要的建设项目有4个, 其中3个为铁路建设项目, 1个为经济合作区建设项目。第一个铁路建设项目是印度尼西亚的雅万高铁建设项目, 从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到万隆, 按照目前设计的时速 (最高每小时350公里) 计算, 可以把原来的列车运行时间缩短80%, 项目建设已于2016年3月开工, 计划2019年上半年完成。第二个铁路建设项目是中泰铁路合作项目, 这也是一条高速铁路建设项目, 第一期建设于2017年12月21日正式开工, 从泰国首都曼谷到东北部的呵叻府, 全长252.3公里, 设计的最高时速为每小时250公里, 运行时间从现在的5小时左右缩短到1.5小时, 一期工程将于2021年完工;第三个铁路项目是中老铁路建设项目, 从中老边境到老挝首都万象, 总长418公里, 设计时速为每小时160公里, 2016年开工, 2020年建成通车。另一个重要项目是中国云南磨憨与老挝磨丁联合建设的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项目, 占地面积20多平方公里, 2016年7月双边口岸开通, 正式进入联合开发期。


(三) 多国多港


多国多港建设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重点内容, 主要包括两大建设区域。一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 延伸至欧洲;二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 (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 2015) 。建设任务是与相关国家共同建设通畅、安全、高效的运输大通道;重点是港口建设。


为了促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提出的需要加强建设的国内重点沿海港口包括上海、天津、宁波—舟山、广州、深圳、湛江、汕头、青岛、烟台、大连、福州、厦门、泉州、海口、三亚等, 同时提出充分发挥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特殊作用。中国企业开始加快在海外港口进行布局, 以多种方式积极参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一些港口建设, 包括参与建设和开发码头和港口、获得长期的特许经营权、直接收购港口股权、直接参与港口运营等。参与建设的港口 (码头、新城) 包括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 斯里兰卡的汉班托塔港、科伦坡港集装箱码头、科伦坡港口城, 希腊的比雷埃夫斯港, 缅甸的皎漂港, 以色列的海法新港, 埃及的塞德港、埃因苏赫纳港、达米埃塔港, 新加坡港, 比利时的安特卫普港、泽布吕赫码头, 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港, 马来西亚的关丹港, 以及对法国、摩洛哥、马耳他等国的港口建设也有一定程度的参与。目前中国已参与马来西亚、新加坡、缅甸、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埃及、以色列、希腊、意大利、比利时、荷兰等10多个国家的港口建设 (肖夏, 2015) 。


(四) 企业“走出去”


“一带一路”主要是联合起来做项目, 为了把项目做好, 前期政府的作用非常重要, 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初期阶段, 主要是一些与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重大项目, 资金投入需求大, 建设时间长, 技术要求高, 更适合央企、国企参与;但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 交通、通讯等条件得到改善, 会出现更多的商机, 将适合不同类型的企业参与。另外, 不少中国企业在国外建设的各类园区尤其是产业园区, 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前, 发展缓慢;“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 园区建设大大加快。总体来看, 绝大多数民营企业仍处于了解情况、实地调研、观望等待阶段,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会选择走出去。


(五) 金融创新


“一带一路”沿线多数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用于发展的资金严重不足, 需要外来资金作为重要补充。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的估计, 如果亚洲各经济体的基础设施要达到世界平均水平, 其基础设施投资每年需要8千亿美元, 约占该地区GDP的6%, 但多数国家的投资占比只有3%。加上资源开发、人力资本建设、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等都需要资金。目前的全球金融治理体系如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机构不可能为这些国家提供充分的资金, 因此必须通过金融创新的方式来提供新的资金供给。


鉴于这种情况, 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时提出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倡议, 以支持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支持亚洲发展中国家开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 (习近平, 2013b) 。2016年1月16日,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开业, 到2016年年底, 共发放贷款17.3亿美元, 尽管不都是用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但其中9个基础设施项目投到沿线国家, 包括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塔吉克斯坦、印度尼西亚、缅甸、阿塞拜疆和阿曼。从2017年开始, 贷款规模逐年增大, 对“一带一路”的金融支持力度也会更大。


除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外, 作为主要从资金上支持“一带一路”建设的丝路基金, 已于2014年12月29日正式开始运行。这个开发性投资基金的主要投资领域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产业合作和金融合作等项目。截至2017年第一季度末, 丝路基金已签约15个项目, 承诺的投资金额累计60亿美元 (周潇枭, 2017) , 主要投在中亚、南亚、东南亚、西亚、北非及欧洲等。此外, 2015年7月21日开业的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也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了一些贷款, 如2016年批准的共计15亿美元的7个贷款项目中, 有部分贷款用于这些国家的绿色能源和交通方面。


国内的金融机构也通过金融创新的方式, 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更多贷款。截至2016年年底, 国家开发银行已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累计发放贷款超过1 600亿美元, 重点支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能合作、能源资源、社会民生等领域 (周潇枭, 2017) 。作为政策性银行的中国进出口银行和最大的商业银行的中国工商银行也对“一带一路”建设项目提供较大的资金支持。


四、共建“一带一路”的基本机制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已开展近5年, 虽然不能说所有的相关问题都已探索清楚, 但一些基本的问题已比较清晰。由于“一带一路”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巨大系统, 涉及所有领域的具体问题, 不同的领域和问题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加以解决, 难以一概而论。但从制度层面上讲, 如果要把“一带一路”建设好, 取得成效, 首先要处理好4个方面的关系: (1) 各参与方之间的关系; (2) 政府、市场、企业之间的关系; (3) 务实与务虚的关系; (4) 硬件与软件的关系。


(一) 共商共建共享


共建“一带一路”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秉承开放包容的基本理念。在这一基本理念下, 各方享有平等参与的权利, 其核心是要考虑参与各方的共同利益。目前采取的基本做法是实现不同参与方在发展战略上的紧密对接, 共同制定具体规划, 将各方利益融入其中;然后根据共建需要和参与方的实际情况确定各自应该承担的任务和责任;最后根据任务和责任获得各自应该得到的利益。在共同做好顶层设计后, 按照具体项目和任务进行分解, 分清权利和责任, 为后期公平分配利益和成果奠定良好基础。


(二) 政府引导, 市场主导, 企业主体


在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 顶层设计包括战略与政策的协调与沟通, 因此政府起着特殊的作用, 尤其是交通基础设施、能源基础设施、国际产能合作等项目在合作推进的初期阶段, 政府的作用更加明显。政府是引领者和推动者, 但合作的基础是市场规则, 大量的经济合作项目基于市场规则。市场仍然是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基础, 是促进合作成功的主导力量和基本保障。如果企业按照市场原则开展商业活动, 即使由于政治等非市场原因而暂时影响企业经营, 最终还要恢复到市场化运行的正常轨道。例如, 中国交通建设集团在斯里兰卡承建的港口城项目, 由于项目是在斯里兰卡上一届政府开始的, 政府更替后, 受到影响, 停工1年, 但斯里兰卡新一届政府核实后, 认为这个项目完全符合市场原则, 属于商业行为, 便恢复了正常运行。


不论是政府引导, 还是市场主导, 最终要落实到企业上, 因为企业是“走出去”的主体, 是接受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的主体, 也是各种项目、各种经营活动的执行者、实施者、建设者。因此, “一带一路”建设要处理好政府、市场、企业三者之间的关系。政府在政策沟通、宏观环境营造、安全保障、重点项目协调等方面的重要性是不可低估和不可替代的, 但也要避免给一些国家尤其是给有些小国家造成误解, 认为“一带一路”建设都是政府工程, 甚至认为中国倡导“一带一路”是无偿给其他国家搞建设, 无偿为其他国家提供各项服务, 因此, 要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


(三) 项目落地, 务实合作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涉及多方之间大量的战略对接、政策沟通、制度研讨、规划制定等方面的工作, 需要不同国家的元首或政府首脑从最顶层进行许多务虚但十分必要的交流, 也需要各方从外交层面提供支持, 同时由于许多大型合作项目是涉及各方经济发展与民生保障的重大项目, 而且具有较强的专业性, 因此需要多国政府的不同职能部门、金融机构、专业公司、专家学者等参与其中, 进行务实的分析与研究, 精确的财务计算与评估, 特别是所有的规划最后都要变成现实, 企业或公司需要花精力和成本根据这些规划最终把项目做出来, 所以务虚和务实要紧密结合, 缺一不可。


根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提供的信息, 截至2017年5月14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前夕, 中国的98家中央企业, 已有47家通过参与、参股或投资, 或者与有关国家的企业合作的方式开展“一带一路”建设, 占48%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2017) 。这47家央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以各种形式和所在国家、地区及其企业进行合作, 有的是项目合作, 有的是工程建设合作, 有的是园区开发合作, 共建的项目达1 676个, 其中主要集中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建设、产能合作和园区合作等方面。


中国交通建设集团仅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累计修建的公路里程数就超过1万公里, 还修建了2 000多公里的铁路、150多座大桥、95个深水码头、10座机场等。3年多时间里, 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约超过400亿美元。其中包括在肯尼亚修建的蒙内铁路 (从南部海港城市蒙巴萨到首都内罗毕, 全长480公里, 已于2017年5月31日建成通车) , 中巴经济走廊的许多项目, 以及斯里兰卡的港口城项目。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 (简称“国机集团”) 20世纪70年代至今, 在“一带一路”沿线的48个国家完成和正在执行的项目733个, 合同总金额736亿美元, 其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项目是与招商局集团联合牵头开发的中白工业园, 目前一期3.5平方公里已初步开发完成, 已有20家左右的企业入园。中国石油已与“一带一路”沿线的19个国家开展了50个合作项目, 建成了中亚、中俄、中缅及海上四大油气运输通道, 初步形成了贯穿多国的油气供应网络。国家电网公司在“一带一路”沿线的6个国家投资于电网等骨干能源网建设, 总投资超过150亿美元。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后, 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企业和项目大幅增加, 越来越多的建设项目落地, 有些项目已开始收获早期成果。


(四) 软硬件相互支撑, 密切结合


硬件主要表现为资金、技术等硬实力;软件表现为文化、理念、思想等方面的软实力。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语言、文化、宗教、风俗习惯、传统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 如果不能相互学习、相互理解、相互借鉴, 在合作过程中会出很多问题, 甚至可能导致合作失败。因此在大规模促进硬件建设的同时, 也要注意加强软件建设, 促进凝聚人心, 形成合力, 真正地实现合作共赢的目的。


五、“一带一路”的发展前景


“一带一路”倡议以积极的姿态回应了当前国际社会的诉求, 符合历史发展的正确方向;受到国际社会和相当多国家的响应, 并已开始逐步实施;联合国系统的多个重要机构已将“一带一路”写入其决议之中;同时许多国家也开始配合中国提出的倡议, 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总之, 国际上已经形成了一种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良好氛围。


“一带一路”倡议的具体落实并取得实际成效的一个关键因素是能否为各参与者带来新的实际利益, 创造新的价值。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 中交集团在肯尼亚承建蒙内铁路的过程中, 直接雇佣的肯尼亚人为3.8万, 其中当地雇员占总员工的90%, 间接带动的就业则更多;根据肯尼亚政府的估算和分析, 这条铁路建成后, 东非地区的货运成本下降79%, 运输时间缩减一半, 运力增加20倍, 蒙内铁路建成后每年拉动肯尼亚经济增长1.5个百分点 (贾兴鹏、于洋, 2017) 。


铁路建成后, 肯尼亚的不少企业家纷纷开始在铁路沿线开办工厂, 进一步增加了就业, 对于脱贫产生直接的影响。同时, 中交集团免费为肯尼亚培养铁路专业人才近3万人次, 为铁路沿线地区民众免费打井100多口, 还为保护铁路沿线的野生动物做了许多工作。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将使几千万巴基斯坦人从中受益, 尤其是瓜达尔港, 从一个小渔村正在被建成为一座现代化的港口城市。中国中车集团在马来西亚从事“一带一路”项目建设过程中, 一直坚持生产用的原材料从本地采购、产品在本地生产、劳动力从本地招聘、售后服务和维修放在本地, 以及项目管理主要由本地人承担, 以便更多地吸收项目所在地人就业, 更好地促进当地产业发展。总之, 通过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从事一些相关项目和工程建设, 为当地创造了许多就业机会, 增加了当地的收入和消费;通过这些项目建设, 当地人也得到了相关的专业技能培训, 为其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些项目建设也使当地的基础设施水平显著提升, 促进了当地的资源开发和经济增长。


不论是相关国家的政府官员还是企业家或民众, 普遍希望利用中国的资金、技术、人才将各自国家或地区的优势发挥出来, 形成新的发展机会。这些新的发展机遇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更好的互联互通, 产生出新的发展机会;二是产业合作可以带来新的发展机会。通过共建“一带一路”, 中国的适用技术、充足资本等生产要素可以更加畅通地流入“一带一路”相关国家, 使其生产能力得以快速增强。在矿业、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制造业 (尤其是钢铁、水泥、纺织、机械等行业) 、能源 (石油、天然气、水力发电等) 、基础设施、房地产业、服务业 (特别是旅游、中医服务) 方面均存在较多的机会 (胡必亮, 2017b) 。


从经济方面看, 新时代中国经济深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构建起全面开放的经济发展新格局, 从全球产业链体系的视角重构中国与世界的产业关系和经济关系, 将中国的经济资源、产业发展与全球的经济资源与产业发展进行对接, 不仅中国经济发展充满了新的、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世界经济发展也有了新的强劲动力, 互利共赢, 相得益彰。


首先, 加强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产能合作, 如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两国的产能合作项目目前已高达200亿~300亿美元, 这既有利于促进中国产业和经济发展, 又给哈萨克斯坦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能, 推进其工业化的更快发展。以“一带一路”引领国际产能合作, 既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也有利于推进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 应进一步加速推进。


其次, 直接与国际产能合作密切相联系的园区建设, 这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抓手”, 其形式多样, 有的是产业园区, 有的是商贸园区, 有的是旅游区, 还有的是口岸物流中心。园区建设的一个主要目的是支持中国制造业“走出去”, 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市场、资源等经济要素直接在当地进行对接, 不需要在中国生产后再卖出去, 这有利于增加当地的就业机会, 促进当地资源向产品的转化, 增加当地税收, 促进当地经济发展。2017年年底, 中国企业在44个国家共建设了99家初具规模的境外经贸合作区, 累计投资超过300亿美元 (其中仅2017年新增投资58亿美元) , 入园企业超过4 000家, 为东道国增加了24亿美元的税收和25万多个就业岗位 (商务部, 2018) 。


第三, 进一步加大自贸区建设力度。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 与沿线国家签署的第一个自贸协定, 即中国—格鲁吉亚自由贸易协定 (FTA) 。该贸易协定从2018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据商务部的消息, 2018年中国将推进10个自贸协定的谈判工作, 其中包括以色列、斯里兰卡、挪威、摩尔多瓦等国, 同时也对另外的10个自贸协定进行可行性研究, 其中包括与印度、蒙古国、尼泊尔、巴勒斯坦、斐济、巴拿马、毛里求斯等国的自贸协定。


随着中国经济的全球化, 以及中国更加深入地融入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 国际铁路、航空、港口、通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大幅增长, 加上各相关国家都越来越重视与中国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广泛合作, 贸易投资便利化加速推进, 通关时间和成本大幅降低, 加上中国金融服务的国际化及与相关国家的进一步融合与对接、跨境结算业务得以进一步拓展, 投融资模式也有了很大的创新, 还有开发性金融的发展等都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中国经济通过拓展国际空间而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对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除经济方面外, 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及其实施, 中国对世界各方面的贡献都将进一步增大、增强, 这将直接有利于推动全球化发展, 有利于为世界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 有利于更好地完善和改进全球治理, 有利于促进世界繁荣稳定, 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因此, 总体看来, “一带一路”建设趋势向好, 发展前景乐观。


(本文转自:《中国人口科学》2018年第1期)


作者简介:


胡必亮,北京师范大学新兴市场研究院、“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中国能源与战略资源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学士、亚洲理工学院-多特蒙德大学联合理学硕士、德国维藤大学经济学博士、哈佛大学博士后研究员。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本文来源:一带一路百人论坛 作者:胡必亮 (责任编辑:dk123)
  •  验证码:
热点文章
中国贸易金融网,最大最专业的中文贸易金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