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年会活动: 中国交易银行50人论坛 中国供应链金融产业联盟中国供应链金融年会 中国保理年会 中国消费金融年会 第三届中国交易银行年会
首页 >> 消费金融 >> 列表

金融科技迅猛发展为金融改革创造契机

时间: 2017-11-20 15:34:11 来源: 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网友评论 0
  • 刚刚过去的“双十一”,天猫的成交额累计1682亿元,刷新9年来的纪录,京东商城累计下单金额超过1271亿元,苏宁全渠道也取得163%的增长。其中,天猫双十一诞生了新的支付峰值——25.6万笔/秒,比去年增长超1.1倍,同时诞生的还有数据库处理峰值4200万次/秒。这不仅体现了支付对于商业的支撑,数据的增长,也代表着金融科技驱动下的支付服务效率的提高。

  刚刚过去的“双十一”,天猫的成交额累计1682亿元,刷新9年来的纪录,京东商城累计下单金额超过1271亿元,苏宁全渠道也取得163%的增长。其中,天猫双十一诞生了新的支付峰值——25.6万笔/秒,比去年增长超1.1倍,同时诞生的还有数据库处理峰值4200万次/秒。这不仅体现了支付对于商业的支撑,数据的增长,也代表着金融科技驱动下的支付服务效率的提高。

  11月16日,由中国支付清算协会主办的“2017第六届中国支付清算论坛”在京举办。论坛上,中国支付清算协会会长、中国农业银行行长赵欢表示,当前我国支付行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行业逐步从在发展中规范转变为在规范中发展,逐步从量的快速扩张转变为质的提升,逐步从份额等数量指标转变为注重安全效率、服务等质效指标。同时,在金融科技和支付业务发展的中期,叠加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提高了支付清算服务的效率,降低了交易成本。

  可以说,金融科技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改变世界支付清算的格局。中国邮储银行行长吕家进表示,金融科技正在推动中国支付清算产业加速融合和发展,中国也将成为全球支付清算产业发展的新引擎。

  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了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平安保险(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黄宝新指出,在深化金融改革的过程中,业内普遍认为存在三方面的改革痛点,即降本增效、防控风险、提升服务。而金融科技的迅猛发展可以为深化金融改革创造契机。

  “比如降本增效里获客成本较高,保险企业大部分要靠地推,靠线上的渠道用户转换力比较低,传统的贷款授信流程也比较复杂,往往要耗费很多时间;在防范风险方面,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用数据的不完善导致客户的欺诈也很多;在提升服务方面,目前有不同的渠道获得金融产品,但移动端、PC端、微信、线下各种各样的服务形式不统一,给客户体验造成了很多不便。”黄宝新说。

  针对这些问题,黄宝新认为,金融科技带来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契机。比如在金融业的远程客户服务方面,很多业务都可以由智能机器人来完成;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在金融企业的应用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跨境支付结算中能够提升效率,在贷款中能够通过区块链防范欺诈的行为;通过大数据可以给个人或企业画像,利用海量的客户数据来有效地识别欺诈行为,降低风险。

  同时吕家进指出,金融科技创新给支付清算行业带来了新挑战。他认为,科技能够深刻改变金融的渠道,创新金融的产品,但是不能改变金融的本质。科技创新需着眼于更好地发挥金融的作用,更好地服务社会。

  “金融科技创新给现有监管体系带来挑战。”吕家进指出,由于非银行支付机构不断向结算服务、证券基金、保险销售领域延伸,现有的监管模式难以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同时分业监管机制难以覆盖跨境经营带来的潜在风险。

  赵欢同时指出,支付业务快速发展所蕴含的风险也在发生变化,需要重新认识和评估。特别是新技术和支付业务交叉渗透,支付业务和其他金融业务的跨界融合,带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在增加,风险产生爆发的规律以及特征更加复杂。

  蚂蚁金服总裁井贤栋表示,过去几年的发展经验表明,数字技术能够提高金融服务的水平,科技的发展可以缩小地区之间的不平衡,能够促进整个区域、所有人利用数字红利取得更平衡的发展。

  “金融科技创新发展刚刚开始,未来我们将看到更多的技术产生更大的影响。新科技的产生以及科技应用的不断发展,会推动金融领域更多的创新,这些技术对我们的影响才刚开始。我们不应恐怖技术,而应该应用技术,为我所用,提升服务,把控风险,带来更大的便捷和价值。”井贤栋说。

  “科技是普惠金融发展的风火轮,也是非法金融活动的照妖镜。”井贤栋表示,应该积极探索利用科技提升防范风险的能力、有效打击洗钱等非法行为、更好地保护金融消费者的权益,这是每个金融科技公司在新时代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其中最根本的是要利用技术手段做好信息安全和用户隐私保护。蚂蚁金服在这方面建立的机制包括设置首席隐私官,通过数据脱敏、加密、入侵侦测等技术能力确保数据的安全性。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本文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作者:本报记者 李国辉 (责任编辑:dk123)
  •  验证码:
热点文章
中国贸易金融网,最大最专业的中文贸易金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