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年会活动: 中国交易银行50人论坛 中国供应链金融产业联盟中国供应链金融年会 中国保理年会 中国消费金融年会 第三届中国交易银行年会
首页 >> 消费金融 >> 列表

发展消费金融 切忌过度神话“场景”

时间: 2017-10-27 16:13:49 来源: 中国经济时报   网友评论 0
  • 发展消费金融,的确离不开场景。毕竟,要将金融的属性发挥到极致,就必然要结合消费场景,未来真正想像力巨大的空间在于消费金融。但就市场情况来看,部分机构在发展消费金融的过程中,言必称场景,甚至有将场景神话的地步。

  发展消费金融,的确离不开场景。毕竟,要将金融的属性发挥到极致,就必然要结合消费场景,未来真正想像力巨大的空间在于消费金融。但就市场情况来看,部分机构在发展消费金融的过程中,言必称场景,甚至有将场景神话的地步。

  目前而言,消费金融目前已形成万亿级的市场,成为互联网金融的“头把交椅”,电商巨头、传统银行、互金创业者等各类玩家入场的同时,资本也在热情注入。金融作为工具,如果能充分服务一个行业,理论上就可以更加有效率地促进交易、缩短产业链、提升行业效率。金融服务能多大程度地提升一个行业,也决定了其发展前景。像在“金融+供应链”领域,由于行业中的企业已被很好地服务,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空间可能较为有限,比如在化工行业中,中化集团就已提供了较为成熟的金融服务。

  那么,场景对消费金融而言意味着什么?马上消费金融CEO赵国庆认为,消费金融要源于场景、高于场景、服务场景。场景是优势,也是壁垒。场景之争愈演愈烈,原因是场景依然蕴含着无限的潜力。

  我国消费金融市场主要由银行、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金融公司、小贷公司、P2P网贷机构等组成。目前获得银监会批复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有23家,获得网络小贷牌照的金融公司有170余家,其他类金融公司数不胜数,消费金融领域的竞争异常激烈。

  场景重要吗?场景很重要。场景让消费金融公司获得批量获客的能力。很多电商平台,基于自己域内消费场景的优势,拓展消费金融产品。虽然并非资深消费金融玩家,很多也尚不具备消费金融的正规牌照,但短期内获得巨大收益的不占少数。场景是消费金融的先天优势。某一固定场景,客群相对集中,客户密度大,因而可以在短时间内批量获客。批量获客是降低获客成本的最佳手段之一。

  这表现在,固定场景内风控难度降低。同一场景内的客群往往具备相似的用户属性、消费习惯等。从风控角度看,在某个单一场景内,批量获客间接降低了风控难度,风控模型决策准确度有一定的提升。与此同时,复购率也增加。基于用户对已有消费场景的认知,场景内消费金融产品在不同程度上增加了用户的信任度,提高了产品的复购率及复购次数。

  但不可忽视的是,在美好场景的外衣下,风险不容忽视。场景可能是提高风险的潜在因素。场景对于风控具有一定的导向性作用。优质的场景具有相对稳定的客群,有助于提升风控能力。而管理不善的场景,由于信息不共享、征信记录不完善等诸多原因,导致风控能力较差,极易出现套现欺诈等行为。授信的对象是人而非场景。很多消费金融公司认为,好场景的客群是相对优质的客群,因而在审批、风控及授信上过分,依赖场景效果,而忽略风控本身。本质上这是对授信概念的混淆。授信的主体是人而非场景。授信的关键是风控,而风控的重点是授信对象的征信表现、信用记录、社交数据等相关的信用情况,而非在单一场景下的具体表现。

  由此看来,场景好像也不是唯一。相对于消费金融公司自身来说,场景好像不那么重要。一个真正有能力的公司,不管是风控也好,获客也罢,都不应该完全依赖场景。那么,消费金融公司应如何将能力提升至高于场景?

  首先应合规化管理。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对于场景,不但要提高规范化管理意识,更要加强场景的理性竞争。消费金融公司的一切发展都要合法合规。只有在政策监管下的合法合规,才能健康良性地持续发展。

  其次是良好稳定的风控能力。传统风控系统存在不同金融产品走单一固定审批路径、无法配合审批策略快速调整、无法满足大数据应用快速迭代等问题。良好的风控策略是要针对不同场景,构建差异化的风控策略和流程,与场景无缝衔接,不断提升风控决策的能力。

  再次是科技能力的探索与应用。未来的消费场景将越来越趋向于以便捷、去地域性为主的线上化。场景也呈现个性化、多元化等特征。消费金融公司要不断修炼自身科技水平,提升批量获客能力,降低获客成本,不断拓展新场景,完善自身生态体系。

  消费金融公司的能力与场景无关,但最终目的和效果要回归场景。对于未来发展要源于场景,在自身发展能力上要高于场景,最后要反哺场景、回归场景、服务于场景。未来的消费金融之争依然将围绕着场景展开。消费金融公司应在自身的能力构建上不断修炼,而非依赖场景。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本文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姜业庆 (责任编辑:dk123)
  •  验证码:
热点文章
中国贸易金融网,最大最专业的中文贸易金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