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年会活动: 中国交易银行50人论坛 中国供应链金融产业联盟中国供应链金融年会 中国保理年会 中国消费金融年会 第三届中国交易银行年会
首页 >> 消费金融 >> 列表

红杉资本王岑:我们正迎来消费领域“线下年”

时间: 2017-09-30 14:12:00 来源: 亿欧网   网友评论 0
  • 近期获得新一轮融资的母婴电商“蜜芽”宣布全面进军新零售、布局线下母婴零售店;饿了么也正式启动无人值守货架项目“e点便利”;“猩便利”开设线下店,进军无人值守便利货架领域。种种迹象表明,资本和企业都开始重视线下消费领域的机会。

  近期获得新一轮融资的母婴电商“蜜芽”宣布全面进军新零售、布局线下母婴零售店;饿了么也正式启动无人值守货架项目“e点便利”;“猩便利”开设线下店,进军无人值守便利货架领域。种种迹象表明,资本和企业都开始重视线下消费领域的机会。

  素有投资界“消费王”之称的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合伙人王岑先生认为:

  1、未来一两年将是消费领域的“线下年”。

  2、中国独有的互联网消费人群将引领世界消费新模式,中国风将横扫“吃喝玩乐”。

  3、消费行业区域优势明显,很难形成垄断,传统的消费企业缺乏传承体系,这给了创业者一些结构性的机会。

  4、资本正在变得越来越聪明,它会在一些非常稀缺的人身上下重注。

  5、什么最难复制?是商业模式、盈利模式?都不是,最难复制的是你的激情、你的狼性。

  6、三四线城市非常适合创业,因为创业成本低,而且没有太多诱惑。

  以下为王岑先生演讲实录:

  大家好,今天我跟大家汇报一下这两年的消费动向。其实这两年很多事情在变,但最后本质上还是没有太多变化。去改变也好、颠覆也好,有时候大家信息不对称,你所认为的创新,传统企业可能已经在做了,或者说已经做了很多年了。所以老一辈和新一辈需要互相交流、互相理解。

  大家都知道风口,我谈谈个人的体会。它基本上源自于一线投资机构和投资人,具有前瞻性地投了一两个还不错的项目,投后发现这些项目表现不错,一些其他的投资机构又蜂拥而上,投资其它类似的企业,这就是风口。

  下一个风口在线下

  我可以预判一下,今年和未来一两年的风口,我认为有可能是“线下年”。现在线上线下融合得比较好,但是线下占比较重的一些体验型的企业,从今年年初开始到现在,持续获得了主流媒体的关注、资本的注入,而且资金砸得越来越大。

  近期有一些创业者,可能线下只有一家店,但由于前期积累深厚,一家店就可以给出3亿到5亿的估值。因为对于非常有经验的投资人来说,人是最难找的,商业模式其实并不难复制,但是优秀的创业者是非常稀少的,他们具备了整合能力,而且是有“气场”的。

  有些创业者经过沉淀和磨炼之后,你能感觉到,他可以hold住一家10亿、20亿收入的企业。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季度投也是投,第三季度投也是投,干脆给他多一点,这种投资方式在消费领域逐渐开始出现。

  为什么2017年我定义有可能是线下年呢?社交也好,电商也好,这两年线上消费已经没有太多新意了。发生变化的其实主要是供给端,需求端是没有改变的。60后、70后掌握着供给端的企业家,应该把机会让给年轻人了。年轻创业者的出现提高了线下的效率,其实效率是越来越高的,会获得非常大的投资,而且项目会越来越多。你会发现一些优异的线下产品和体验抢占了现在的流量,诞生于广东江门的“喜茶”品牌就做得不错。在传播方面,它的确比较凶悍地抢占了一些流量。

  零食品牌也吹响了“线下2.0”的号角,以前大家都说线下会被颠覆,其实主要还是线下品牌在技术、信息系统、品牌营销、团队激励等方面,相对来说偏弱。有人说学历不重要,但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留学归来的、甚至国内名校毕业的创业者,开始卷起袖子来做非常脏、非常重的线下创业,比如餐饮,比如有中国特色的零食。坦白说,现在的这些创业者素质越来越高,和以前靠经验的老一代创业者相比,学习的速度非常快。

  这背后的原因,我个人定义还有一点,就是“中国风”,这是我个人提炼出来的。这帮年轻人非常自信,尤其身处沿海城市,信息比较扁平化,欧美的东西都接触过,在国外留学或者生活过。他们的自信不是盲目的,而是对整个国际的时尚、饮食、潮流的认识和把控,未来几年甚至有可能会引领这些认知。

  比如说包子连锁品牌“甘其食”,现在在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开店,效益非常好。中国的一些特色餐饮,比如川菜,也有很多在美国、欧洲开店。那么喜茶会在日本、香港开店吗?我认为绝对有可能。各位创业者,我相信你们的品味和效率足够好,中国移动互联网的效率和应用端都是世界领先的,至于消费类的一些新品牌,你们会引领吗?我相信一定会的。

  自信的85后,综合国际化的趋势和模式,会开出本土玫瑰,我认为2018年的线下消费会加速。中国独有的互联网消费人群将引领世界消费新模式,中国风将横扫“吃喝玩乐”。加上大量的资金、资本也在中国,天时地利人和齐备,唯一一点就是心态上不要太急了。比如我跟法国的品牌专家讨论,我问他打造一个成熟的品牌需要多少年,他说要15年;我说你们的分支机构在中国本地落地大概多少年,他说要7年。

  我比较喜欢研究新出来的、非常火爆的那些品牌或者企业,在出名之前CEO或者团队练了多少年“内功”,很多人不愿意说实话,有的人夸大说两三年就能爆发。从我投过的一些消费类企业,包括一些不错的项目来看,我发现现在增长非常快的至少都要7年。

  有的CEO非常年轻,但大学毕业之后也要练7到8年的内功。他们的增长曲线和TMT行业是不一样的,TMT有些好的项目是指数级增长的,但消费类项目通常前三年是平的(增长趋势),第1家店到第3家可能需要2年,到10家店需要3年,发展速度会逐渐变快。喜茶CEO是91年出生的,听说他在江门也练了3年,我认为这是合乎逻辑的,这才具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如果CEO没有练过,或者说打过一些硬战,其实有非常大的风险。

  天时地利人和基本都具备了,接下来需要注意的就是心态。除了创业者之外,还有对消费的成长曲线、对消费品背后的逻辑没有很好理解的投资人,包括我自己对一些项目过度的追捧。有的消费类项目一年拿了三次投资,每次估值都有一些溢价,其实对他是一个损伤,因为他的增长没有那么快。我不会关注早期项目的财务数据,我认为他们前3年的财务数据根本不重要,我会看你的产品或者线下店铺的整个供应链有没有到位,到了的话自然会爆发。但是当投资机构不断注资,有些企业的心态就会乱了,团队的心态也乱了,我看到太多案例,一些顶级投资人也会犯同样的错误,大家都太急了。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
热点文章
中国贸易金融网,最大最专业的中文贸易金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