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年会活动: 中国交易银行50人论坛 中国供应链金融产业联盟中国供应链金融年会 中国保理年会 中国消费金融年会 第三届中国交易银行年会
首页 >> 消费金融 >> 列表

三大派系角力消费金融

时间: 2017-09-06 15:31:16 来源: 新金融观察   网友评论 0
  • 具备轻资本、高回报属性的消费金融正在呈现爆发式增长。随着银行、电商、厂商的先后进场,三足鼎立的格局日趋明显。

具备轻资本、高回报属性的消费金融正在呈现爆发式增长。随着银行、电商、厂商的先后进场,三足鼎立的格局日趋明显。从目前经营情况看,三类机构由于各自优势资源不同,消费金融业务的客户物件存在一定差异,短期内,核心参与者都有各自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但从长期发展的角度,若想实现「长治久安」,行业势必将从重流量向重风控转变。

暴风的「故事」讲完了吗

四成上线存管 大额仍「钻空子」

专利诉讼 IPO公司的「绊脚石」

万亿空间开启

哈尔滨银行日前收到《黑龙江银监局关于同意哈尔滨哈银消费金融有限责任公司开业的批復》,檔表示同意哈银消费金融有限责任公司在开业批復下发6个月内正式开业。无独有偶,上海银行也于8月15日发布公告,称上海尚诚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已获得开业批復,该公司由上海银行与携程旅游网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等四家公司共同出资设立,注册资本为10亿元人民币。至此,全国已有超过20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获批筹建(开业)。

如果加之160多家专业分期公司和数千家其他类型的消费金融公司,眼下我国消费金融市场的火热程度可见一斑。很大程度上,这得益于消费结构的持续升级和市场空间不断释放。

经济学讲求宏观与微观的共同刺激,消费金融同样适用。微观基础上,居民可支配收入逐年增加无疑带动着消费结构升级,自2010年以来,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上升,由19109元(人民币,下同)上涨至2016年的33616元,结构上的变化体现为非必需品占比不断提升和超前消费意识持续增强,消费金融產品的市场空间随即开启。

根据艾瑞谘询的资料,预计消费占GDP的比例将在2020年达到78%,如果2017年-2020年GDP增速水准能够保持官方预期6.5%,消费市场将在未来四年期间保持10%的年复合增长率,在2020年将达到72兆元的市场规模。

而在宏观层面,政策的持续驱动也在为消费金融护航。当由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乏力渐显,消费俨然成为经济新常态下增长的主动力。央行资料显示,2017年上半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7.2兆元,同比增长10.4%,其中6月当月同比增长11%,为18个月以来最高增速。作为刺激消费的主要方式,决策层对消费金融的鼓励方向日趋明显。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至2016年间,关于消费金融的支持政策已有十余部出臺,发文主体包括国务院、发改委、央行、银监会等权威部门。特别是2016年两会首次明确提出了在全国开展新消费金融公司试点,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消费信贷產品,这令消费金融在顶层设计中的定位明晰,爆发式增长也因此到来。

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战略的深入,消费金融市场在持牌公司的基础上大举扩充了范围,国内外银行业机构、互联网企业、汽车厂商等纷纷介入,发起设立消费金融公司,金融手段和產品体系较之以往也发生着深刻变革。比起传统的信用卡、房贷、车贷,在政策和技术的催化下,消费金融不仅在门槛和服务上开始下沉,方式也从抵押向纯信用和现金贷转变,產品定位趋向小额、高频。

银行系扩容

2010年,银监会批復同意北银、中银和四川锦程三家消费金融公司筹建,作为首批机构,三家消费金融公司的发起人分别为北京银行、中国银行和成都银行,其中四川锦程为国内首家合资消费金融公司(成都银行出资占比51%,马来西亚丰隆银行出资占比49%)。随后,在三家内资发起人特徵基础上,2010年银监会同意PPF集团在天津试点成立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是中国首家外商独资的消费金融公司。

此后的几年中,招商银行、兴业银行、邮储银行等也相继发起设立消费金融公司。据光大证券统计,截至7月末,已成立的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一共有12家,另有4家正在筹建中。基于资金成本和风控优势,「银行系」成为消费金融市场中的重要一脉。

从產品形式看,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作为由银行主导成立的持牌机构,主要提供除房屋和汽车以外的消费贷款。「从股东结构看,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主要由商业银行和线下商贸类企业合作或者和外资金融机构合作成立,可以最大程度结合双方优势,利用线下商贸企业的应用场景和国外银行丰富的消费金融经验。」光大证券分析师薛亮称。如在中银消费金融公司主要提供的贷款品种中,商户专享贷就是与商户开展消费金融业务合作,将消费金融切入到线上教育、家装、旅游、婚庆等细分行业。由于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的设立初衷就是弥补银行对小额贷款领域发放不足的短板,因此,其在客户定位上主要着眼于收入更低的群体,覆盖银行力所不及的长尾客户,包括具有稳定收入的中低端收入群体以及对超前消费有较高需求的年轻群体,相应的,所提供的贷款额度较之银行更低,通常,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提供的消费贷款大多在5000-50000元之间,最高不超过20万元。业务模式主要包括直接支付和受托支付。

光大证券认为,持牌的主要优势为资金和风控优势。因其一方面可以接收境内股东存款,向境内金融机构借款、发行金融债券、同业拆借等方式筹集资金,资金成本相对较低,另一方面只有持牌机构才可对接央行征信系统,风控上有所保障。

盈利方面,目前的持牌机构中,中银消费金融盈利能力较强,2017年上半年营业收入20亿元,2016年同期数为8.9亿元;营业支出为11.5亿元,较2016年同期数5.9亿元增长94.9%;净利润达到6.4亿元,同比增长190.9%。

互金系酣战

在银行系扩容的同时,依托互联网与金融的深度结合,互金类消费金融公司迅速崛起,攻速和风头比起银行系只高不低。

代表公司主要包括阿里旗下的蚂蚁金服、京东旗下的京东金融、腾讯旗下的微眾银行以及百度旗下的百度金融,以及各细分领域大大小小的分期平臺和网贷平臺。

从客群来看,互联网系主要为自身平臺使用者提供分期消费服务,如「京东白条」、「蚂蚁花呗」等,基于背靠的电商平臺在產品、使用者流量以及交易资料等方面的优势,「互联网系」的发展势头十分迅猛。据艾瑞谘询统计,从2013年开始到2016年,互联网消费金融的交易规模已从60亿元增长到4367.1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317.5%。

究其原因,艾瑞谘询认为主要包括参与主体的丰富以及新兴市场被开拓。「从之前P2P为主导拓展到目前以电商生态和网路分期平臺为基础,参与其中的企业数量和类型较以往有明显突破,同时,大学生、蓝领等新兴消费金融市场被企业深耕,长期被压抑的消费金融需求得到爆发式释放。」艾瑞谘询称。

以京东白条为例,该產品主要定位于年轻群体的消费群体,这类人群往往由于财务状况和金融信用积累不够,获得信用消费贷款门槛相对较高。白条通过「先消费、后付款、实施审批、自主分期」的业务模式,为年轻群体带来了新型消费体验。

目前,京东白条除了将体系内的消费金融需求悉数打通,包括O2O(京东到家)、全球购、產品眾筹等,还可为租房、旅游、装修、教育、购车等市场的消费者提供信用贷款分期服务。在京东金融副总裁许凌看来,搭建消费金融「產品工厂」是京东金融的主要方向之一,「包括持续标准化地输出白条类消费金融產品,带动消费金融行业降低成本、提升服务效率。」许凌表示。目前,京东金融消费金融业务在2017年已取得近200%的同比增长。

据悉,作为白条產品的延伸,京东金融于今年3月发布了首款现金借贷產品京东「金条」,主要邀请「白条」用户开通,採用差异化授信和利率定价方式,提供最高授信额度20万元、最长分期12个月的现金借贷服务。类似的蚂蚁金服亦依托于淘宝和天猫等购物平臺,利用支付宝的流量入口,将蚂蚁花呗自然融入用户网购的过程中。在2016年「双11」前半小时,蚂蚁花呗带动的消费金额达85亿元,「双11」全天,花呗创纪录完成超过1亿笔付款。

「电商平臺是消费闭环构建最成功的一方。」光大证券在分析中称,海量的交易资料和社交资料令其在客户黏性、客户基数等方面占据绝对优势,在產品端和使用者端攒取的优势又为其资金端提供了良好支撑,庞大的资金实力反推消费金融用户增长和吸引更多商家支持,共同促进业绩增长。

实业系「排他」前行

相比于线上平臺,线下零售商的消费金融平臺基于物理实体网点的存在,可将消费行为和消费场景现场对接,在审批效率和审批手续上也颇具优势,业务规模表现不凡。如由合肥百货参股23%的华融消费金融公司自2016年年初开业以来规模快速增长,截至2016年年末贷款余额已达20亿元。

而如果说银行系和互金系在產品和客户上略有重迭,那么实业系可谓独具排他性。通常,该类消费金融公司主要由某个行业内核心企业主导,依托于「排他」属性的產品和服务,实现消费金融业务的布局。但这类企业目前数量较少,主要分布在汽车、电器等领域,代表企业包括上汽通用汽车金融公司、大眾汽车金融有限公司以及海尔消费金融公司等。

由于自带「排他」属性,產品系公司虽然在行销宣传上稍显低调,但发展经营却有声有色。截至2016年年末,上汽通用汽车金融公司资產规模已超过840亿元人民币,累计已向全国超过318万户汽车消费者提供汽车金融服务,2016年实现利息净收入48.14亿元,同比增长近25%。业界认为,其最核心的优势在于线下管道卡位。

「在各大互联网公司对汽车金融市场的抢占中,汽车金融公司的线下经销商网点优势更加突出,线下管道卡位优势明显。」薛亮分析称,对于汽车这种特殊消费属性的產品,线上管道只能起到引流作用,线下消费场景难以绕过。此外,相对于银行严格的授信审批程式,客户通过汽车金融公司购车、提车也更为快捷。如通过线上申请、电话沟通、审核批復后,即可门店提车。

成败终论风控

也许是消费金融市场的竞争过于激烈,为了抢占「高地」,领域内的增资潮也于近期掀起。近日,招联消费金融有限公司股东招商银行披露,拟向招联金融增资6亿元。加之另一股东中国联通将按同比例增资,招联金融注册资本金将重回行业第二,仅次于捷信金融。而在稍早前的5月至7月,已有三起增资发生。捷信金融、四川锦程消费金融和马上消费金融分别增加了注册资本注入。

业界认为,由于资金成本决定了盈利能力,自有资金的扩容可以使得企业在竞争中不易受限,以期扩大业务规模,增加市场份额。对此,光大证券分析认为,不同类型的消费金融机构依赖于不同的融资管道,由此带来的不同资金成本影响着最终定价水准,而定价水准的高低是客户选择消费金融產品考虑的首要因素。

目前来看,由于消费金融市场空间足够大,虽然现在的参与者眾多,竞争激烈,但各类机构基于优势资源有别,所提供的產品和目标客群亦有差异,短期内,都有发展和进一步壮大的机会。

但若考虑到金融的核心终究离不开风控,业界认为是否具备良好的风控能力是消费金融公司能否「长治久安」的关键。川财证券的资料显示,截至2016年9月末,消费金融公司平均不良贷款率4.11%,贷款拨备率4.18%,虽然风险处于可控范围之内,但与银行同期水准相比,不良率仍明显偏高,此外,行业内个体差异也较大,个别坏账较多的公司不良率可能已超10%。

「目前国内有大量的现金贷平臺,採用高利率覆盖高风险的方式,随着共债率问题的日益严重,潜在的坏账风险正在积聚。」川财证券研究员冯钦远认为,长期来看,对客户设置标籤、进行分组、画像分析,对每个细分人群精准定价,提供差异化的消费金融服务才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差异化作为风控的一种手段,可根据目标客户的标籤确定授信额度、授信周期以及借款利率,与借款人的风险水准进行匹配。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本文来源:新金融观察 作者:新金融 张晨曲 (责任编辑:dk123)
  •  验证码:
热点文章
中国贸易金融网,最大最专业的中文贸易金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