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年会活动: 中国交易银行50人论坛 中国供应链金融产业联盟中国供应链金融年会 中国保理年会 中国消费金融年会 第三届中国交易银行年会

信托从资管平台变异融资通道 刚性兑付埋下风险

时间: 2012-10-09 14:01:51 来源: 金陵晚报  网友评论 0
  • 近日,好买基金研究中心执行董事杨文斌的一篇文章将信托业“刚性兑付”的风险重新摆在了市场面前,引发多方争议。提及信托刚性兑付这一潜规则的形成过程,信托业的“老人们”记忆犹新,直言“这都是为了最大程度上的保住业务。

  金证券记者 胡春春

  信托,通俗地讲,就是帮助投资人进行资产管理的平台。不过,在信托业快速发展的近8年时间中,信托原有的“资管平台”职能被慢慢淡化,取而代之的是“融资渠道”。而这一切皆因信托业形成的一条不成文的法则——“刚性兑付”。

  近日,好买基金研究中心执行董事杨文斌的一篇文章将信托业“刚性兑付”的风险重新摆在了市场面前,引发多方争议。

  起始

  ()“安全监管”后遗症

  所谓刚性兑付,就是信托产品的融资实体如果未能到期还款,信托公司则必须保证到期资金的支付。在实际营销中间,信托公司市场人员也毫不吝啬地用“非常安全”、“几乎没有风险”这样确定的词语来向客户推销产品。然而实际上,《信托公司管理办法》(2007年版)第34条明确写道:信托公司不得承诺信托财产不受损失或保证最低收益。

  提及信托刚性兑付这一潜规则的形成过程,信托业的“老人们”记忆犹新,直言“这都是为了最大程度上的保住业务。”据《金证券》记者走访的多位信托业内人士回忆,2005年,信托业正式走上发展轨道后,开始由于经验不足,个别信托产品出现过兑付问题,因此监管层明确要求各个信托公司不能出现单个信托产品风险,否则将叫停信托公司业务。至此,刚性兑付开始成为行业内公开的准则。

  问题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在信托行业发展的这8年中,由于刚性兑付的存在,使得投资人相信信托产品的安全性远远大于其他理财产品,而信托产品动辄8%以上的年化收益更让大批投资人蜂拥而入。然而,自今年8月开始,市场关于信托刚性兑付存在风险的说法就此起彼伏。

  对于信托刚性兑付可能带来的风险,业内大致有两类说法。一类认为刚性兑付的存在使得信托业偏离了“资管平台”的业务本质,转而变为众多行业的“融资渠道”,这些行业中最常见的是处于调控之下的房地产行业,其次是各地基建项目,目前还扩大至艺术品、酒类等行业。这些行业中有的本身就存在风险,非常容易传导至信托产品中,而面对刚性兑付的承诺,这类风险很容易积压暂时被忽略。另一类认为,信托刚性兑付的承诺和投资中“高风险高收益”的理论相违背,不符合市场规则,既然有8%的收益就应该有8%的风险。

  争议

  ()“其实我们是最创新的”

  此外,以杨文斌为代表的市场人士还认为,刚性兑付使得信托业失去了产品创新的能力。《金证券》记者从信托行业了解到,信托从业人员尤其是地方信托从业人员的“日子相当舒服”。“市场好的时候,只要有产品就会被一扫而光。市场不好的时候,信托产品仍然有很多的拥趸者。”熟悉信托发行的银行人士说。

  不过,南京一家信托公司的一位部门负责人对记者称,刚性兑付确实为信托行业埋下了一些隐患,但这些年信托产品却从来没有放弃过创新。“信托其实是最喜欢创新的。因为高收益、低风险,所以很多的地方项目、企业、私募等都愿意到这个平台上来,各种产品和想法层出不穷,包括很多券商的产品形式,都是在跟信托学习。”该名负责人说。

  不可否认,刚性兑付确实吸引了各类主体来到信托这个大平台上,不过,来这里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发挥这个平台“资产管理”的作用,而是为了“融资”。

  关键

  ()破除“无风险”假象

  值得一提的是,该信托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在自己多年信托行业的从业经历中,并没有真正看到有信托公司拿自己的钱来给产品“填窟窿”。“一个是即使有,信托公司也不会公布;二是如果真是自己掏钱,那么这个项目也做得太差了。”

  上述南京信托公司部门负责人介绍,从目前出现的信托产品发生的风险来看,处理的方式大致有两种方式:一是产品主体存在流动性风险,产品本身资质并不差,由一些资管公司来接盘,继续运作;二是产品本身有质押物,用质押物进行处理。“其实每个信托产品在合同中都会提到风险。”上述人士补充。所谓的“刚性兑付”更多的是给投资人造成的一种“没有风险”的假象。

  正是这种假象,导致信托产品投资中各类隐性的风险在慢慢积累。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本文来源:金陵晚报 作者:胡春春 (责任编辑:wmy521)
  •  验证码:
热点文章
中国贸易金融网,最大最专业的中文贸易金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