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年会活动: 中国交易银行50人论坛 中国供应链金融产业联盟中国供应链金融年会 中国保理年会 中国消费金融年会 第三届中国交易银行年会

信托业一季度发展析评:增长是意外还是必然

时间: 2012-05-07 09:24:49 来源: 和讯信托   网友评论 0
  • 中国信托业的快速增长,看似“意外”,实是一种“必然”,是“意外”中的必然。这种必然根源于快速增长的中国资产管理市场和信托制度在资产管理市场中的独特制度优势。
自2010年1季度起,经中国银监会授权,中国信托业协会开始发布信托公司季度主要业务数据, 为信托业界及社会各方及时了解信托业发展状况提供了平台,受到广泛关注。

为帮助信托业界及社会各方更加深入客观地了解信托公司业务发展及趋势变化,解读政策及市场环境变化对信托业务发展的影响,分析判断主要信托业务发展的走势,引发业内及社会各界对信托业发展的共同思考,从本期开始,协会将在发布行业主要数据的同时,邀请协会专家理事、人大信托与基金研究所所长周小明博士对行业数据进行评析。

本评论代表协会观点,仅供参考。

一、“意外”的增长:“真实”还是“虚幻”?

回归到信托本源业务的中国信托业,到底有多大的发展潜力,总是令人难以预判。当2010年下半年银监会开始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时,许多人预计信托业的快速增长时代即将结束,出人意料的是2011年底全行业信托资产规模高达4.81万亿元,同比增长58.25%,取得了令人咂舌的业绩。当2011年监管部门又对房地产信托业务、政府融资平台信托业务、同业存款信托业务、票据信托业务等进行规范时,许多人又预计2012年信托业的增长无疑会放下脚步,然而,最新公布的2012年1季度数据显示,信托业全行业信托资产规模再创新高,达到5.30万亿元,在去年底的基础上,又获得了10.19%的增长。照此速度,中国信托业的信托资产规模在不远的将来就有望赶超保险业6万亿的资产规模,而跃升为仅次于银行业的第二大金融部门。

对此,许多人会疑惑,这是真实的增长吗?还是信托业“胆大妄为”、突破监管底线、“我行我素”的“虚幻”增长?对此,我们从两方面进行分析:

从信托资金来源看,毫无疑问,催生中国信托业规模爆发性增长的“发动机”是始于2008年下半年的“银信理财合作业务”。2008年底,信托公司全行业信托资产规模仅为1.22万亿元,2009年底迅速增长到2.02万亿元,同比增长65.57%;到2010年底更是增长到3.04万亿元,同比增长达50.50%。在这两年的增长中,银信理财合作业务规模的贡献度均在50%以上,以2010年为例,年末银信理财合作业务规模达1.66万亿元,占同期信托资产总规模的54.61%。众所周知,银信理财合作业务的兴起带有相当的“粗放性”,甚至一定的“灰色性”,无论是从保护投资者利益的角度,还是从维护国家宏观金融调控的严肃性角度,对其进行规范和约束几乎是必然的命运。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银监会出台了一系列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的监管文件,结果是银信理财合作业务的“野蛮式”增长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到2011年底,银信理财合作业务规模几乎没有增加,为1.67万亿元,与2010年底的1.66万亿元几乎持平,占同期信托资产规模的比例更是下降到了34.73%;2012年1季度虽然增加到1.79万亿元,但仅是小幅增长7.19%,低于1季度行业10.19%的增速,占同期信托资产规模的比例进一步下降到33.83%。这说明国家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的成效是显著的, 2011年以来,信托公司新增信托资金几乎没有来源于银信理财合作业务。由此,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信托业的增长动力,2011年是一个分水岭:2011年之前,增长的主动力是粗放的银信合作业务;2011年以后,信托业的增长已经脱离了银信合作业务的支撑,主动力已转换为信托业顺应国家政策而积极拓展的新的信托客户。

再从信托资金运用领域看,新增信托资金来源是否仍然主要投向了国家调控的领域?近年来,与信托业密切相关的国家调控领域主要是两个:以政府融资平台为载体的“政信合作业务”和以房地产项目为载体的房地产信托业务。从2010年3季度开始,政信合作项目信托规模持续下降:2010年3季度为3816.05亿元,占同期信托总规模的比例为12.91%;2010年4季度为3563.27亿元,占同期信托总规模的比例为11.72%;2011年4季度为2536.85亿元,占同期信托总规模的比例为5.27%;2012年1季度为2510.29亿元,占同期信托总规模的比例为4.77%。就房地产信托规模而言,从2010年4季度开始,经历了一个“先扬后抑”的过程。从2010年4季度开始到2011年3季度为止,房地产信托规模一路上扬,从2010年4季度的4323.68亿元快速增长到2011年3季度的6797.69亿元,占同期资金信托总规模的比例也从14,95%上升到17.24%。顺应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2011年3季度以后,房地产信托规模开始收缩。2011年4季度,房地产信托规模为6882.23亿元,环比增速大幅度下降,仅为1.23%,占同期资金信托总规模的比例也从最高的17.24%快速下降为14.83%;到2012年1季度,房地产信托规模绝对额首次出现负增长,下降为6865.70亿元,占同期资金信托总规模的比例进一步下降为13.46%。 由此,一方面,信托资金来源大幅度增长,另一方面作为传统信托资金主要用于领域的政信合作信托项目和房地产信托项目的规模开始大幅度下降。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信托业在顺应国家调控政策的同时,拓展了新的市场化的信托资金运用领域,及时消化了新增来源的信托资金。

由上分析,谁还能说信托业是金融业的“坏孩子”?信托业的增长是“虚幻”的增长?回归信托本源业务的中国信托业由于时间不长,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在近年来频繁而又严厉的宏观调控中,信托业经受住了考验,能够以主流金融业的认识,主动顺应国家的调控政策,立足市场,积极调整业务结构,获得了真真实实的快速增长。应该说,中国信托业已经开始走向成熟,反倒是陷于历史情节、一贯以“坏孩子”看待信托业的认识成了一种真真切切的的“虚幻”了。

二、“意外”中的必然:增长的逻辑

中国信托业的快速增长,看似“意外”,实是一种“必然”,是“意外”中的必然。这种必然根源于快速增长的中国资产管理市场和信托制度在资产管理市场中的独特制度优势。

信托业在2011年和2012年1季度能够出人意料地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趋势,是被唤醒的信托需求所催生的巨大资产管理市场所决定的。这仍然要从分析信托资金的来源入手。信托资金的来源,其实讲的是信托业务的客户问题,即谁愿意把钱交给信托公司管理?没有人愿意将财产信托给信托公司,信托业的成长无从谈起。信托业近年来的快速增长得益于“单一资金信托”,“单一资金信托”规模在2010年1季度占全行业信托资产总规模的比例曾高达80.50%,以后占比虽逐年下将,2010年4季度下降为74.51%,2011年4季度下降为68.21%,2012年1季度下降为67.95%,但占比一直在60%以上。由于统计上将“银信理财合作业务”归口于“单一资金信托”,因此,一直有一种误解:将“银信理财合作业务”等同于“单一资金信托”,并据此判定以“单一资金信托”作为支撑的信托业的快速增长是粗放式增长,难以持续。不错,在2009年和2010年期间,“银信合作业务”的确是主导了“单一资金信托”,以2010年4季度为例,全行业单一资金信托规模为2.27万亿元,银信合作业务规模就达1.66万亿,占比高达73.13%。如果是银信合作业务一直主导单一资金信托,而单一资金信托又一直主导信托业的增长,由于银信合作业务带有天然的粗放性,因此,信托业的增长的确有不可持续之虞。但是,从2011年开始,单一资金信托的结构开始发生根本性的逆转。2011年4季度,全行业单一资金信托规模快速增长为3.28万亿元,同比增长44.49%,而银信合作业务规模同比几乎没有增长,为1.67万亿元,与2010年4季度的1.66万亿元几乎持平,占单一资金信托总规模的比例从原来的73.13%下降到了50.91%。2012年1季度,单一资金信托规模继续增加到3.60万亿元,银信合作业务规模仅为1.79万亿元,占比继续下降到49.72%,单一资金信托规模占比首次降到50%以下。这说明来自非银行的单一大客户(包括机构和高净值个人)的单一资金信托已经占据主导,信托业的发展已经摆脱了银信合作业务的牵制,已经步入有质量的“大客户”时代。大客户的综合信托需求主导的信托市场的发育,正是信托业能够持续快速发展的第一块奠基石。

在信托资金的来源渠道上,与大客户主导的单一资金信托并驾齐驱的是“集合资金信托”。在目前阶段,集合资金信托的主流客户仍然是合格的个人投资者。2007年“新两规”实施以来,以合格个人投资者为主导的集合资金信托同样获得快速发展。2010年1季度,全行业集合资金信托规模仅为2985.52万亿元,占同期全行业信托资产规模的比例仅为12.57%;到2010年4季度、2011年4季度和2012年1季度,全行业集合资金信托规模分别增长到6266.96亿元、1.36万亿元和1.50万已元,占同期全行业信托资产规模的比例分别提高到20.61%、28.25%和28.29%。毫无疑问,合格个人投资者的信托理财需求主导的信托市场的持续发展是中国信托业快速发展的第二块奠基石。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本文来源:和讯信托 作者:周小明 (责任编辑:黄克琼)
  •  验证码:
热点文章
中国贸易金融网,最大最专业的中文贸易金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