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年会活动: 中国交易银行50人论坛 中国供应链金融产业联盟中国供应链金融年会 中国保理年会 中国消费金融年会 第三届中国交易银行年会

优秀公司为什么会失败

时间: 2011-06-08 16:53:08 来源: 国企  网友评论 0
  • 卓越的企业大多经历了漫长的奋斗过程,在喜获成功的同时,失败的陷阱可能也悄然形成 中国企业要追求卓越、跻身世界一流,需要的是学习和养成真正的职业精神,塑造健康有序的商业伦理价值观。
 失败之根:职业精神与商业伦理的失落

  美国企业家霍博兄弟认为,在当今世界中,那些有利于营造良好工作环境的营养来自于历史和信仰的传承与扩散,即400多年前从欧洲迁居北美的新教徒所秉承的工作理念、生活方式和创业经历。

  对一个典型的新教徒来说,工作不是仅仅为了糊口或展示自己的才能,而是一种“天职”或“召唤”,即受到造物主的呼唤和指引,完成自己领受的使命,给自己、他人都带来益处。这种纯粹的、彻底的职业精神,能使工作者焕发极大的创造力,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创造出超乎想象的丰硕成果。这种历史与信仰的传承,具体表现为职业精神和商业伦理价值观的传承。这种传承把美国带上了世界第一强国的宝座,也在二战后的日本催生了一大批著名企业和世界品牌。

  但近几十年来,商科教育已不再强调传统价值观,人们学习和工作的动机更加实际,多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或者为了赚钱,不再有来自内心深处的根本动力。职业精神逐渐失落,工作的创造力难以发挥出来,甚至走入歧途。安然等公司虚假账目反映的管理层欲望膨胀和道德失范,金融危机中显现的企业过分追求虚拟利润的行为,都缘于此。而日本呢,稻盛和夫担忧地说,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前人们就已经不再重视勤奋、刻苦、严谨的生活方式,青年人更热衷于取得美国商学院的学位,好攀上更高的位置。

  说到底,职业精神的沦丧正是企业各种危机的根本原因。普通员工缺乏职业精神,导致无序、低效和口不应心,养成企业的各种坏习惯。而没有职业精神的企业管理者,则直接导致企业经营哲学和经营理念的偏差,将企业推向失败的泥潭。德鲁克在晚年曾认为,公司领域的改进需要整个社会的信仰复兴。重塑职业精神应该是题中应有之义。

  失败之鉴:“中国式失败”的启示

  在世界著名失败企业的名录上,华商企业别具特点,王安电脑公司就是一个典型案例。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也出现了“中国式失败”的独特景观。许多企业如同焰火般倏然升腾,又在一夜间陨落飘散。吴晓波的《大败局》一书总结了中国草创型企业家共有的“失败基因”:普遍缺乏道德感和人文关怀意识,普遍缺乏对规律和秩序的尊重,普遍缺乏系统的职业精神。由于文化和社会的原因,中国企业“先天不足”,企业家又缺乏持续自我提升的自觉意识,往往还没有真正成功就已经败走麦城。

  中国历史上长期的重农抑商政策不能产生适应商业文明的职业精神,如今也仍未建立起一套坚实、统一、稳固的商业伦理价值观。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价值观的冲击带来了商业伦理的扭曲和失范,在社会生活中呈现众多负面特征:弄虚作假,巧取豪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追求利润而不顾公益和社会底线??导致社会大众对商界缺乏足够的信任,成为许多中国企业难以做大、难以受人尊敬的重要原因。

  在全球化时代,国内企业家可以便捷地分享世界优秀企业的成功经验。然而与“成功学”相比,学习“失败学”也同样重要。失败的企业具有反面教育价值,从思考安然、雷曼兄弟等为何土崩瓦解中学到的东西,并不比从韦尔奇、郭士纳身上学到的少。在中国的本土语境中也不乏值得学习的失败案例,可企业家多对此不屑,纷纷从曾国藩、胡雪岩身上学习为商之道。殊不知,如果不能从根本上审视、反思和戒除内在的“文化恶习”和制度劣根性,中国企业还将在徘徊、困顿中错过更多机会。

  中国企业要追求卓越、跻身世界一流,需要的是学习和养成真正的职业精神,塑造健康有序的商业伦理价值观。在伦理底线上,只有遵循没有创造。只要能够识别并采取行动应对那些可能导致自我毁灭的习惯,大多数公司都能实现基业长青。把失败知识化,从过去的失败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用以指导现在的行动并预测将来,努力不犯同样的错误,这是“失败学”的意义所在。

  如果中国企业家都能从“失败学”中学到有价值的东西,也许是有一天他们不需要再读曾国藩或胡雪岩的原因所在——即使读,也不是抱着现在这种心态和动机。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本文来源:国企 作者:胡森林 (责任编辑:赵静)
  •  验证码:
热点文章
中国贸易金融网,最大最专业的中文贸易金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