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年会活动: 中国交易银行50人论坛 中国供应链金融产业联盟中国供应链金融年会 中国保理年会 中国消费金融年会 第三届中国交易银行年会

我国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时间: 2016-09-22 10:17:05 来源:   网友评论 0
  • 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资金的特殊企业,其经营目标是在保证资金流动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实现资金效益的最大化。商业银行的竞争,本质上就是资金筹集能力与配置效果的竞争。

作者:刘健/仇高擎 

来源:《金融监管研究》


一、引言


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资金的特殊企业,其经营目标是在保证资金流动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实现资金效益的最大化。商业银行的竞争,本质上就是资金筹集能力与配置效果的竞争。一家银行能否获得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其能否以尽可能低的成本获得尽可能多的资金,以及能否以最佳的资金摆布获得最好的经营效益。因此,对资金的有效管理就成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最为关键的一环。


近年来,随着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互联网金融及金融脱媒的迅猛发展,商业银行的内外部经营环境已经开始并将持续发生深刻变化,资金管理也面临着新的机遇、挑战、形势和任务。优化资金管理、提高资金营运效率已成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关键。目前对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unds Transfer Pricing,FTP)、司库管理等资金管理工具方面。Deville(2001)阐述了FTP的主要目的是分离利率风险,从而使经营单位专注业务发展。Shih等(2004)指出FTP定价过程中,设定多条收益率曲线可能导致资源配置借位、利率风险衡量失真等问题。魏青(2006)分析了FTP定价对商业银行的资金管理模式、利率风险管理的影响。王平(2012)指出,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商业银行应不断提升价格杠杆的作用以及风险管理和资产负债管理水平,这要求商业银行在总结分析现状的基础上,不断完善FTP定价机制和内部收益率曲线建设,优化资金管理部门职能和绩效考核机制,确保FTP价格能充分发挥相应职能。黄广明(2010)对银行司库的运行机理及其与财务、风险、资产管理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王朝弟(2013)结合我国银行业发展实际,梳理了商业银行资金营运模式变迁的动因,并基于经济理论和监管实践,分析了银行的逐利性、金融市场的平台作用、金融监管的助推效应对银行资金营运模式变迁的作用机理。彭纯(2014)指出,我国商业银行存在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 FTP机制欠完善,流动性成本精确计量和分摊能力不足等问题,并从资金来源和运用两方面提出了优化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建议。


总体来看,目前对于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研究大都局限于其中的某一方面,缺乏对资金管理的全面分析。鉴此,本文从我国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现状出发,对商业银行在FTP定价、司库管理、流动性管理、清算体系及组织架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进一步优化商业银行资金管理,提高资金营运效率的对策建议。


二、我国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现状


2005年以来,在陆续实现股改上市目标之后,我国商业银行开始不断深化资金管理体制改革,并逐步实现了从 “一级分行内差额管理” 到 “总分行间差额管理、 一级分行内全额集中管理” 再到“总行全额集中管理” 的三级跳跃,内部资金转移价格统一性不断得到提高(王平,2012),进而推动了资金管理水平和资金营运效率的提升。


一是普遍建立起资金中心管理模式。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的流动变成了信息的流动,要充分提高资金营运效率,需要建立合理有效的资金管理模式。资金中心管理模式将资金管理部门提升到资金运行的轴心上,视之为资金的中心,承担资金调配、运作、分析等职能,实现对全行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的集中管理,可有效提高资金效率。因此,2005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纷纷借鉴西方商业银行的资金管理模式,先后建立起资金中心管理模式,司库、负债部门、资产部门及资金营运部门逐步形成了定位清晰、职责分工明确的资金管理体系。


二是相继建立起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体系。资金中心要实现对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的高效管理,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定价。因此,科学、合理、有效的FTP定价体系是资金中心管理模式必不可少的“配套”手段。我国商业银行在资金中心管理改革的同时,也建立起了FTP定价体系,并通过FTP定价对资金来源和运用进行了整体调控,实现了对资金和风险的集中管控,有效提高了资金营运效率和风险管控水平。


三是普遍建立起相对高效的资金清算体系。理论上,通过FTP定价,可以实现资金的集中统一管理,以及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的集中管理,而资金集中管理提高资金效率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建立快捷、高效的资金清算体系。目前,依托电子信息及互联网技术,我国商业银行基本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资金清算体系,为不断提高资金管理水平奠定了基础。


三、我国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问题分析


资金中心管理模式、FTP定价体系及清算体系的建立,为提高我国商业银行资金管理水平和营运效率奠定了基础。但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入推进、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以及金融监管的日趋严格,我国商业银行在FTP定价、清算体系及流动性管理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挑战。


(一)FTP定价对业务的导向性不足,司库管理对经验的依赖突出


随着FTP定价的实施,商业银行资金集中管理,统一运作体系不断完善,有力推动了各项业务的发展和业务结构的优化调整,但目前商业银行的FTP定价及司库管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FTP定价的市场化导向功能不足,导致某些金融市场业务的外部利润最大化与内部FTP利润最大化不一致,可能引发内部套利问题。二是流动性成本收益的计量和分摊不够细致。由于不同经营单位、不同业务占用的流动性成本不同,因此流动性成本的准确计量和分摊尤其重要。但我国商业银行在流动性成本的计量和分摊方面仍相对薄弱,特别是在对流动性成本的量化分析方面,有待提高。三是司库管理对经验的依赖突出。我国商业银行的司库管理对管理人员的个人经验有较大的依赖,而基于资金面数据的分析判断不足。当然这与司库所能掌握的数据量有限有一定关系。未来有必要从经验依赖转向数据导向,加强对资金面的数据分析,从而为科学、合理地制定政策提供数据支撑。


(二)流动性状况持续紧张,流动性管理“权、责、利”不统一


按照审慎性、全面性和及时性原则,我国商业银行基本形成了相对全面、多层次的流动性管理体系,保证了在日常经营中没有出现重大的流动性问题。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状况并不乐观,流动性管理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是流动性持续紧张状况有待缓解。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入推进,银行负债成本持续提高,负债业务竞争日趋激烈,但信贷投放却稳步增加,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出现了持续紧张的局面。未来,有必要通过不断改进资产负债配置策略及推动资金来源和运用的主动性和多元化,逐步改善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状况。二是流动性管理“权、责、利”不统一。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职能大都由司库负责。司库发出操作指令,资金营运部门再根据司库的指令进行流动性操作,筹集资金,填平流动性缺口。但由于金融市场千变万化,司库与前台的资金营运部门对金融市场的判断可能并不一致,导致指令与操作之间存在时滞,甚至可能出现融不到资金的情况。流动性管理和操作的不统一导致流动性管理“权、责、利”不统一。未来,有必要进一步完善流动性管理架构,探索流动性管理和操作的融合,实现流动性管理的“权、责、利”相统一。


(三)清算体系垂直化,总行占用分行头寸问题突出


依托现代电子信息及互联网技术,我国商业银行基本形成了相对独立、便捷、高效的资金清算体系,专门处理资金头寸的清算。但不少国内银行在资金清算方面都存在总行占用分行头寸问题。总行占用分行一天头寸,分行就需垫付一天的资金,甚或导致分行在总行账户透支,影响清算效率,进而影响到资金管理和营运效率。


(四)总行级部门偏多,部门间协调成本较高


面对新的经济金融环境,我国商业银行稳步推进了一系列组织架构改革,为进一步提高资金管理和营运效率奠定了基础。但整体来看,国内商业银行总行级部门相对较多,而且有逐步增加的趋势。这导致原来在部门内部即可协调解决的问题,现在却上升为部门之间的问题,协调难度和协调成本均出现上升趋势,甚至还出现部门之间业务交叉重叠现象,产生利益冲突,不利于实现银行整体利益最大化。而在全球73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拥有5100万客户的汇丰银行,总部只有四个业务条线,12个中后台职能部门。这种高度集约化的组织架构值得国内商业银行借鉴。


四、优化资金管理、提高资金营运效率


为进一步优化商业银行的资金管理,提高资金营运效率,商业银行有必要结合金融市场发展及战略转型,通过完善司库与FTP体制建设、加强流动性管理、优化非信贷资产结构等途径,进一步优化资金管理,提高资金营运效率。


(一)完善司库与FTP体制建设


司库与FTP体制建设是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重要环节,可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以完善:


一是完善流动性成本收益的计量和分摊。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提速、金融脱媒的加速、存款增速的趋势性放缓,商业银行流动性持续紧张。为了应对流动性紧张,商业银行对同业负债的依赖持续增大,进一步加剧了流动性风险。这就需要在FTP定价时能充分考虑流动性成本收益的计量和分摊,对流动性较强的资产和稳定性较强的负债给予适当优惠或补贴,而对流动性较差的资产增加一定的流动性成本。


二是站在整体负债的角度解决同业负债的高成本问题。当前商业银行同业负债业务的开展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不得已而为之”的阶段,主动性管理偏弱。由于同业负债等批发性融资流动性风险较大、成本较高,无法作为拓展低成本核心负债的战略方向,因而须采取以一般性存款作为主要负债来源,适度吸收批发性负债的方针。相应,在考核上也应避免以被动的同业负债去匹配战略性的、主动的非信贷业务,用短期价格衡量长期投资价值,从而导致错误的资产配置策略。当然,解决高成本同业负债的传导问题,并非简单地选择某一类资产进行匹配,而应从总体资产负债管理上进行统筹和规划。


三是探索流动性管理和FTP新体制,逐步实现全行利率风险的集中管控。商业银行目前的FTP定价是根据资产使用途径来分别制定不同的价格,容易导致内部FTP利润最大化与外部收益最大化不一致,不利于真正发挥FTP对业务发展的指挥棒作用,还可能导致资金价格失真和内部套利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借鉴国内外银行的先进经验,逐步形成全行统一的FTP曲线,以避免FTP定价失真及内部套利等问题。


四是清算体系扁平化改革。商业银行垂直化的资金清算体系存在总行占用分行头寸的问题,而国际大型银行(如德意志银行、汇丰银行等)的总部与分行之间的清算是扁平化的,即分行不在总行开户,不存在总行与分行之间的头寸占用。清算业务在总行集中处理,清算模块、记账模块和查询模块是集成在一起的,清算效率较高。此外,为进一步提高清算效率,还需对不同国家和地区账户行的清算要求和特色产品进行进一步归类整理,缩短清算反应时间,提高清算效率。


(二)进一步优化流动性管理


流动性管理对资金效率有着重要影响。流动性与资金效率是一对矛盾:持有过多的流动资产会使资金效率降低;但一旦出现流动性问题,资金管理和资金营运将出现被动局面。因此,商业银行必须高度重视流动性管理,平衡好持有流动性的成本与资金效率之间的关系。


一是坚持以核心客户存款作为非流动资产的资金来源。低成本核心负债对商业银行吸收稳定低价的资金来源、支撑资产业务发展、确保流动性安全均有重要的意义。核心客户存款通常比批发性资金更加稳定,且在经济下行周期中,核心客户存款被提前支取的风险也较低。因此,以核心存款作为非流动资产的资金来源是银行审慎经营的基本原则的体现,商业银行应努力采取各种措施,持续提高低成本核心负债的占比。


二是强化主动负债。面对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的挑战,商业银行要从稳定负债构成、分散负债来源、强化主动负债、控制负债成本入手,通过发行同业存单、降低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等方式,提高负债质量。商业银行需对金融债、大额存单、同业存单等主动负债加以明确定位:金融债券期限长,充分利用境内外两个市场发行金融债券,可改善商业银行长期限稳定负债不足的现状,起到资本补充的作用;清算、托管等同业资金稳定性好、成本低,应持续作为商业银行重要的低成本负债来加以拓展;大额存单和同业存单具有发行手续简便、费用低、吸存金额大、期限稳定、可转让等优点,应紧跟政策变化做好发行工作,逐渐将其作为重要的补充性融资手段。同时,应明确同业拆放作为流动性调节的主要手段,但不宜以短期限的同业拆借进行长期限资产配置。


三是合理规划债券投资,保持适度的流动性缓冲。随着商业银行盈利增速放缓,众多银行纷纷减持政府债券,以便将更多的资金运用到收益率更高的风险资产上。但在出现危机或丧失流动性时期,政府债券是惟一具有流动性的资产。2009年10月,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在其发布的《政策报告09/16》(Policy Statement 09/16)中以立法形式强调,“流动性缓冲应该只包括无风险的政府债券”。这突显出这一原则曾被业界弃而不用的现象是多么普遍。2008年雷曼兄弟破产后,长期以来被业界普遍认同的高流动性资产,在一夜之间也完全丧失了流动性(如高信用评级的大额存单、中期票据等),则再次印证了流动性缓冲应该只包括无风险政府债券的正确性。由于商业银行流动性较紧张,非信贷业务资金主要来自股本、发行债券以及同业负债,用于支持非信贷资产规模增长的稳定资金来源不足,因此,可考虑通过适度控制债券投资规模逐步缩小全行资产负债错配期限,缓解流动性紧张状况。但即使如此,持有一定规模的无风险债券对“流动性缓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是毋庸置疑的。


四是不可过分依赖批发性资金来源,以有效控制资产负债错配。受制于存款刚性短缺,商业银行的同业负债占比相对较高,未来有必要控制同业负债比重,努力发展长期限融资来源。除非绝对必要,否则不能依赖批发性融资。英国北岩银行(Northern Rock)的倒闭就是由于其将批发市场融资获得的短期借款投放到长期的按揭贷款之中,形成严重的错配,以致在次贷危机风暴来临时猝不及防,虽然次级抵押贷款相关资产仅占其资产的1%,但最终还是倒在流动性危机之下。


五是实现流动性管理与操作的整合。目前,部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和操作分散在不同部门,容易形成流动性管理的“权、责、利”不统一,因此在流动性管理方面需努力实现流动性管理和操作的融合、统一。对此,可考虑由司库全权负责流动性管理及操作,实现流动性管理的“权、责、利”统一,提高流动性管理效率。


六是整合研究力量,加强对宏观经济金融形势的研判,提高流动性管理的前瞻性。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对银行流动性管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商业银行实际负责流动性管理(或操作)的资产负债部和金融市场部的研究力量相对薄弱。鉴此,需充分发挥银行研究部门的力量和作用,通过与研究部门建立更加紧密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联合讨论,分析宏观经济金融形势,以提高对宏观经济金融形势的预判性,为流动性管理提供前瞻性指引。


(三)优化非信贷资产结构


贷款一直以来都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资产。但贷款也是高风险资产,且资本占用成本较高,流动性较差,扣除所得税、资本占用成本等之后,其实际收益率并不高。非信贷资产不仅具有流动性较强、风险较小、资本消耗较低的特点,而且还具有缓解存贷比压力、维护客户关系、提升非利息收入(中间收入和交易性收入)等综合效益;同时,也是满足实体经济金融服务需求的重要手段。因此,商业银行可适度提高非信贷资产规模,并进一步优化非信贷资产结构。


一是适度提高非信贷资产规模及占比。经济下行周期,实体经济信贷需求放缓,且贷款面临的信用风险相对较大,商业银行可依据自身优势及业务特色,适度提高非信贷资产规模及占比,进而提高资金营运效率。


二是坚持市场化营运原则,优化各类资产结构,提升非信贷资产整体收益率。一方面,可通过减少到期再投资等方式适度减少债券投资规模,适度提高非信贷资产业务规模;另一方面,保持适度的拆借(含同业借款)、回购、存放同业规模,积极调剂现金流,减少流动性管理的成本。


(四)打造交易型银行


交易型银行主要指在债务资本市场、场外资产和衍生品交易市场里起中间商作用的金融机构。近年来,随着国内外金融市场联动效应的日益增强,各大银行日趋重视交易收入的利润贡献,交易类业务已被视为银行业务发展的蓝海。


欧美银行在交易业务方面起步较早。英国《银行家》杂志对全球1000家大银行2014年经营收入类型的排名显示,中国的四大银行净利息收入规模排名全球前5位,但交易收入前10位完全由美欧大型银行垄断。其中,高盛银行的净交易收入达147.8亿美元,在所有银行中居首位,其交易收入占非息收入的比重达47%(见表1)。不同银行的交易收入来源各不相同,如汇丰控股的交易收入主要来源于环球银行及资金市场;摩根大通的交易型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于机构及投资银行业务,包括衍生品交易、私人股权投资、做市、外汇等。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及“一带一路”等战略的实施,催生了大量的商品交易、货币及资本市场交易需求,国内商业银行的交易型银行建设也开始快速发展。但交易收入占比仍相对较低,而且在交易业务结构方面,存在主动性投资债券及金融衍生品交易占比较小等问题。具体而言:一是主动性、交易性债券投资比重较低,配置账户投资(持有至到期投资)比重较高。近年来,商业银行交易型业务收入取得了快速发展,但债券投资主要以配置账户为主,配置占比达70%左右。表明国内商业银行债券投资主要以持有获取稳定收益、到期安全收回本金为目的,属于被动型投资策略,债券资产承担了太多的流动性管理职能。而西方商业银行的证券类资产主要以可供出售和交易性为主,配置(持有至到期)占比很小,如汇丰控股配置账户投资占比接近零。二是金融衍生品交易较小。受金融市场发展及金融工具创新等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的衍生交易本金余额及占比都远低于外资银行,金融创新的活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为了进一步促进交易型银行建设,商业银行需进一步完善交易系统和制度建设,进一步强化市场研究和客户营销,科学定位商业银行交易型银行的目标、市场及客户等,不断提高产品创新与管理水平,大力研发低资本消耗产品,增加业务流量,拓宽盈利来源;同时,持续提升风险管理能力,满足交易业务跨境、跨业和跨市场风险管理要求,以交易型银行建设为契机,提高资金管理水平和资金营运效率。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
热点文章
中国贸易金融网,最大最专业的中文贸易金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