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年会活动: 中国交易银行50人论坛 中国供应链金融产业联盟中国供应链金融年会 中国保理年会 中国消费金融年会 第三届中国交易银行年会

风险管理公司场外业务逐步驶入“快车道”

时间: 2015-03-17 11:37:27 来源: 期货日报  网友评论 0
  • 随着经验的积累和业务模式的不断成熟,一些期货公司风险管理公司的场外衍生品业务逐步驶入“快车道”。据期货日报记者了解,去年鲁证期货风险管理公司——鲁证经贸的场外衍生品业务规模在1亿元左右,主要集中在豆油、豆粕等农产品(行情000061,问诊)场外期权上。“今年我们的目标是8亿元。”鲁证期货场外衍生品部总监魏峰告诉记者,今年以来鲁证经贸已经做了1000吨玉米的场外业务,另外还在螺纹钢和棉花上做了几笔。

随着经验的积累和业务模式的不断成熟,一些期货公司风险管理公司的场外衍生品业务逐步驶入“快车道”。

据期货日报记者了解,去年鲁证期货风险管理公司——鲁证经贸的场外衍生品业务规模在1亿元左右,主要集中在豆油、豆粕等农产品(行情000061,问诊)场外期权上。“今年我们的目标是8亿元。”鲁证期货场外衍生品部总监魏峰告诉记者,今年以来鲁证经贸已经做了1000吨玉米的场外业务,另外还在螺纹钢和棉花上做了几笔。

另据了解,去年南华期货风险管理公司的场外衍生品业务规模达到了8亿元。永安期货风险管理公司去年在玉米、螺纹钢等品种上尝试做了几笔场外期权业务,效果不错。

不过,这些公司开展的场外衍生品业务主要集中在商品期权上,商品互换、掉期鲜有涉足。

据介绍,当前,国内场外衍生品市场做得相对比较成熟的是利率产品,但大多数产业企业利用场外利率产品管理风险的需求不大,他们迫切需要管理的是相关大宗商品价格波动风险。除利用场内期货、期权工具外,这些企业希望能有更多个性化的大宗商品场外衍生工具供选择。

“国内大宗商品场外衍生品市场现已进入了一个既有需求推动、又有供应支撑的阶段。”南华期货副总经理朱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欣慰地表示,虽然国内有不少企业利用期货工具规避风险的成功案例,但期货工具是标准化的,满足不了一些企业的个性化需求,“从国际市场经验看,企业利用场外衍生工具管理风险的比重还是比较高的”。

朱斌说,早前国内企业对大宗商品场外衍生工具就有强烈的需求,但国内一直没有相关产品,使得不少企业从国际投行等处购买产品来对冲风险,但这些产品大都是基于伦铜、布伦特原油期货等而设的,以美元计价,并不一定适合国内企业。

“基于国内期货工具而设计的大宗商品场外衍生品,比较适合国内企业。”朱斌表示,越来越多的期货公司风险管理公司开始研究场外业务,并陆续推出了以人民币计价的大宗商品场外期权产品,这正好满足了一些国内企业的风险管理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国内大宗商品场外衍生品市场发展就‘水到渠成’了”。

“我们主要是在做场外商品期权产品,现在国内一些产业的上下游企业对场外期权产品表现出了浓厚兴趣。”永安期货风险管理公司总经理刘胜喜说。

虽然很多期货公司在场外衍生品业务上雄心勃勃,但要做大做强,挡在其面前的“拦路虎”仍不少。“场外期权业务的税费问题就是其一。对于银行、券商等金融机构来说,这不是问题。而期货公司风险管理公司目前并未定位为金融机构,这就需要我们想各种办法来解决税费问题。”一位不愿意具名的期货行业人士说。

据记者了解,目前一些期货公司的风险管理公司是通过与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协商来解决税费问题的。“业务规模小时,通过这种方式解决问题不大,如果业务量上去了,这种临时性的协商处理方式肯定会带来不少其他问题,最好的办法是通过第三方平台来做。”刘胜喜对记者说。

事实上,除税费问题是个“老大难”外,国内期货市场现行的限仓制度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风险管理公司的场外衍生品业务发展。作为交易商和交易对手方,风险管理公司与很多客户进行“一对一”交易,自身持有的风险头寸较大,其在通过期货市场对冲风险时需要履行相关限仓规定,可能无法对冲所有的风险头寸。

“希望相关部门或交易所区别对待,取消对风险管理公司等场外交易商的持仓限制。”上述期货行业人士称。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本文来源:期货日报 作者:阙燕梅 (责任编辑:dongwenyue)
  •  验证码:
热点文章
中国贸易金融网,最大最专业的中文贸易金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