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期支付有了守护“桥”
时间: 2010-06-30 00:43:24 来源: 进出口经理人
网友评论 条
- 不做赊销,这是一个企业的合理避险举动,但是在金融危机影响依旧持续的现在,采购商们也有自己的无可奈何。
“采购商的态度明显比较踊跃了,但是他们提出的交易条件却是更加严苛起来。”来自山东临淄的过塑机经销商杨林表示,“除了产品质量、交货时间卡得很紧,付款方式上,即期信用证转为赊销的要求多起来。”因为不能接受赊销(O/A)付款方式,杨林和一个来自德国的采购商交涉了很久,最终还是放弃了。“其实我也觉得很心痛,毕竟现在有意向的合作机会并不是很多。可因为风险太大,如果收不回来钱,我就是货财两空。”她说。
“赊销”因何遇冷
像杨林这样宁可放弃订单,也不愿意冒收账风险的企业并不少见,而她的担心也并非没有根据。商务部的有关抽样调查显示,中国出口业务的坏账率高达5%,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0倍,68%的企业有遭受国际买家信用缺失而导致利益受损的经历。
不做赊销,这是一个企业的合理避险举动,但是在金融危机影响依旧持续的现在,采购商们也有自己的无可奈何。
采购商对“赊销”方式的热衷,主要还是源于金融危机的影响。由于不少国外采购商从银行获得融资支持变得困难,他们必须更多地动用自有资金来盘活交易。 Detric是一个意大利礼品贸易商,他今年从熟识的宁波客户那里的采购额下降30%,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在意大利银行的融资额被下调50%。“因为供应商要求我必须30天内付款,而我必须把进了的货卖出去才有钱再进货。我也曾跟他们商量过,希望能尝试赊销的方式,但他们不愿意,那我只能减少采购的频率和额度。”
中国出口融资(英国)有限公司(简称CEF)CEO罗马凯表示,“赊销这种方式在国外应用得比较普遍,但是在中国,被接受的程度却很低,其重要原因是中国企业很难真正了解、评估采购商的资信情况,因而很难贸然接受这种交易方式。”
“如果卖家能够提前收到大部分的货款,那会不会提升他接受赊销方式的意愿呢?”之前一直在美国和英国从事商务工作的他敏感地意识到,中国企业更信赖“现汇交易”的特性和西方企业习惯的“信用交易”之间需要搭建一座“桥”。
引入三重信心
“引入了提前付款和风险管理的功能,是CEF高保障性赊销解决方案的两个核心思想。”CEF亚太区董事总经理黄明忠举了一个例子:江苏一家汽配企业,有意将产品出口到美国市场。但买家对他们的要求是120~160天的赊账期,比一般的账期长了30%左右。一般情况下,出口企业是很难接受这个条件的。但是这家企业通过调查,认定自己的产品在美国市场有大量的目标客户,而且相比同类产品自己的价格优势比较明显,此时登陆美国市场将是树立企业品牌的好时机,因此他们大胆接受了对方的要求,但要求通过CEF来做。”
CEF根据这家企业提供的买家资料,对买家进行评估,在认可这个进口商的资质之后,CEF为其提供无需担保和抵押的服务线额和最高长达120天的账期。当货物装船出货后,CEF代替该进口商把80%的货款提前支付给这家汽配企业。待付款合同约定到期后,CEF在取得尾款后,再转给出口企业。整个过程中,江苏这家出口企业能够专注于进行生产和其他的经营。
“从这个比较完整的例子中能看到CEF所扮演的‘桥’的角色有两个核心的功能:提供风险评估和资金支持。”罗马凯表示,“当出口商已经拿到了80%的货款时,他的实际赊销风险已经立刻是原来的1/5,而即使是在通过信用证交易的情况下,通常尾数货款所占的比例也在30%左右。这是第一层信心支持;而CEF能够提供给进口商的无担保、无抵押服务线额保证了他们业务开展的连贯性,避免之前曾出现的,进口商拿到货物就宣布破产这种情况发生,尤其是在进口商在当下融资困难的情况下,这是对出口商的第二层信心支持;而有针对性的买家资信评估,能在交易发生之前,预估交易风险。‘贸易前严格防范,贸易中实时控制与监督,贸易后督促与催讨’这对于缺乏评估渠道的中国出口商而言,或许是最为重要的。”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