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年会活动: 中国交易银行50人论坛 中国供应链金融产业联盟中国供应链金融年会 中国保理年会 中国消费金融年会 第三届中国交易银行年会

“大宗交易+投行服务”,新政策下的新玩法与新思路

时间: 2017-09-18 16:39:26 来源:   网友评论 0
  • 来源:歌斐资产(ID:gopher-asset)

来源:歌斐资产(ID:gopher-asset)

作者:梁波    


5月27日减持新规公布以来,大宗交易不仅没“死”,反而出现了花样百出的“接盘”方案。快来和小斐一起看看,新政策都下有哪些玩法和新思路?


“新大宗交易”是传统大宗升级版

更是传统定增加强版


自5月27日减持新规公布至今,已经整整两个多月了,当初被认定几乎已经被判了“死刑”的大宗交易不仅没“死”,反而出现了花样百出的“接盘”方案。比如由资方自有资金或配资,一次性买断股东所减持股份,半年锁定期也由出资方承担,按照当日收盘价8~9折受让,由减持方对出资方承诺兜底收益,如8-10%(并可协商后端收益),减持方一般为金融机构或上市公司大股东,要有一定兜底能力。

 

毫无疑问,此前试图通过大宗交易而迅速实现资金回笼的行为也已不存在,但是市场上有定价能力、选股能力、又有资金的资管方,未来有可能会成为大宗交易市场新的参与者。这种翻新的“存量定增”既是传统大宗交易的升级版,也是传统定增基金的加强版,未来一定会迎来广阔的市场。


大宗交易的历史回顾


大宗交易市场的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是从2008年开始。2008年,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转让指导意见》中规定“持有解除限售存量股份的股东预计未来一个月内公开出售解除限售存量股份的数量超过该公司股份总数1%的,应当通过证券交易所大宗交易系统转让所持股份”。

 

这个政策使得持有大量股份的股东只能通过大宗交易来减持股份。随着大宗交易交易制度等方面的日渐完善,投资者也逐渐认识到了通过大宗交易来减持股份的红利。

 

大宗交易是双方协议定价的方式,因此交易双方可以在协议的时候压低成交价,一方面减少税收上的损失,另一方面再通过签订回补协议,使接盘方将减持方因压低成交价的损失返还回去;或者在大宗交易完成后,在二级市场释放利好抬升股价。

 

一般而言,好处有如下三条:


(1)通过大宗交易来减持股份有利于股东减持实现一步到位,省去二级市场分批减持等操作上的繁杂;


(2)减少直接在二级市场减持对股价的冲击并规避价格风险;


(3)可以实现一定程度上避税的功能。因此随着大宗交易的好处被越来越多投资者认识到,大宗交易每年的规模也呈现大幅增长趋势。


减持新规后传统大宗发生变化


自5月27日减持新规公布已经过去两个多月的时间,其中明确规定在任意连续90个自然日内,通过大宗交易减持相应股份的数量不得超过公司股份总数的2%;受让方须遵守6个月禁止转让限制。也就是说,减持新规拉长了受让方出售股份的时间。

 

数据显示,减持新规出台后大宗交易的成交规模明显大幅下降。实施减持新规前的4月和5月,沪深两市发生1083笔和1262笔大宗交易,总交易金额分别为432.92亿元和519.46亿元,日均交易分别为60笔和63笔,平均每个交易日发生大宗交易金额分别为24.05亿元和25.97亿元。

 

实施新规后,6月和7月分别发生871和649笔大宗交易,成交金额分别为331.73亿和279.58亿,日均成交40笔、34笔,日均成交金额为15.08亿和14.71亿。也就是说新规实施以后大宗交易日均成交笔数减少了约40%左右,日均成交额减少了约42%。

 

另外,减持新规下,找到大宗交易接盘方的难度相比以前可能会有所增加,这会使受让方在议价中拥有更多主动权。

 

数据显示,4、5、6、7月的大宗交易中,折价率超过10%的交易占比依次为12.1%、11.57%、10.56%和14.02%,可见新规实施以后,6月的高折价交易占比小幅下降1.01%,但是7月份提高到14%以上,说明新规实施以后大宗交易的折价率的确有抬升迹象。


减持新规后传统的大宗业务发生了变化,市场也出现了新的方向,之前市场上的大宗基本是纯交易行为,赚的差不多1、2个点差价,主要靠规模取胜,要求资金能很快卖出去,原来三分之二接盘方会在一周内把股票清掉,增加资金的周转率。

 

但是现在由于减持新规的出现要求接盘方锁定6个月,所以原来做定增交易的资管方,既有定价能力、选股能力,又有资金优势,未来可能会成为大宗交易市场新的参与者。


大宗交易变身6个月小定增


“5.27减持新规”出台之后,大宗交易接盘方的随意买卖被限制,锁定6个月将极大的增加其持股风险,大量资金的无风险套利机会被彻底打破。

 

但是,由于其本身特有的优势,对减持方大股东或者本来就看好标的公司想要建仓的接盘方而言,吸引力并未下降,大宗交易市场仍然保持着活力。部分机构将其开发成新的产品,即“存量定增”,这也被视为定增基金的主要转型方向。

 

证监会发布的减持新规已经运行了三个月,除大股东、定增基金外,其中影响较大的还有证监会定向监管的大宗交易减持。新规发布后,大宗交易减持一度陷入低迷。但低迷仅仅是短暂的,机构开始探索新产品模式,例如,以一定的折扣从大宗交易市场买入到期需要解禁的定增标的,做成较短期的私募产品。

 

一方面标的接盘者需要锁定一定时期,这类投资是属于看好公司长期的增长价值,类似定增,而另一方面公司也并没有发行新的股票,是通过存量的股本完成,市场将这种方式戏称为“存量定增”。


如何参与“存量定增”?


一年期定增新规要求底价为发行日前20日均价的9折,而“存量定增”的大宗交易一般也能以9折拿到,而且大宗接盘仅需要锁定6个月,相比之下,性价比高于定增。

 

目前一些券商机构研究如何能在新规下利用大宗交易减持时,降低接盘方的不确定性,即设计方案把受让方的风险和收益的不确定性降低。这样一方面大股东、特殊股东的退出受到新规限制的问题就有所缓解,而另一方面,大宗交易受让方在锁定6个月之后退出时的收益也能有所保障。“锁价”参与“存量定增”无疑是两全其美的办法,即通过结构设计,将大宗交易的价格锁定在出让方和受让方双方认可的价格。


相比于通过“锁价”参与“存量定增”的事前控制接盘方风险,通过“大宗+期权”的方式来事后控制接盘风险的方式也有很高的市场接受度。

 

该方案的具体做法是,接盘方设立资管计划,通过大宗交易受让定增产品所持有的全部定增解禁股票,定增产品卖出所持有的股票获得资金。为对冲风险,接盘方和减持方签订期限6个月的场外期权合约,行权时间为6个月后。接盘方通过期权来对冲接盘后6个月锁定期内的股价波动风险。这种参与方式的风险是期权等衍生工具自带杠杆属性,使用时需严防触碰“新八条”的杠杆红线。因此,尽管这种模式操作上接盘方接受度较高,但目前机构暂未采用。


“新大宗交易”的新玩法

折价交易主要有两个逻辑,一是大小非解禁减持,二是低位、高折价减持实现避税;溢价交易的逻辑主要是私有信息交易与控制权溢价;平价交易背后的逻辑通常为机构投资者换仓。而在减持新规之后,折价率攀升在大宗交易市场遇冷的情况下是再正常不过了。

 

 同时,减持新规对于一些希望通过大宗交易方式建仓的机构而言更是利好,而且在谈判中更具优势,可以拿到更高的折价股票。

 

深圳一私募人士说:我们一般都是在大跌中找到机会,提前布局获取超额收益,大宗交易这种方式也可以避免建仓过程中带来对股价的波动,降低建仓成本,对我们长期看好的一些股票我们可以直接接盘,并不太受限于减持新规。

 

“存量定增”既是传统大宗交易的升级版,也是传统定增基金的加强版,未来一定会迎来广阔的市场。


本文来源于招商证券研报、中证报报道等公开发布文章,歌斐资产近期将联合多家PE基金、阳光私募、券商投行等专业机构,为上市公司大股东及其他类型股东提供“大宗+投行”的综合服务。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
热点文章
中国贸易金融网,最大最专业的中文贸易金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