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巍:政府加剧了中国企业的融资难

时间: 2012-10-26 17:37:55 来源: 搜狐财经  网友评论 0
  • 中国银行业的盈利主要还是靠信贷,过去的一年多时间,中国企业面临融资难的问题可以说愈演愈烈。”  中国的银行业盈利模式中主要还是靠信贷,过去的一年多时间,中国企业面临融资难的问题可以说愈演愈烈。

  中国银行业的盈利主要还是靠信贷,过去的一年多时间,中国企业面临融资难的问题可以说愈演愈烈。同时,中国经济是典型的“二元经济”,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面对的是冰火两重天,有人是恨不得一个钢镚掰成两个花,有人却手握大笔现金无处可投。

  当下一个热门话题是美国大选,民主党候选人奥巴马和共和党候选人罗姆尼经过三轮唇枪舌剑的辩论,将自己对美国未来发展的蓝图展现给了美国选民以及全世界人们。在公开辩论中,罗姆尼强势地批评了奥巴马政府的新能源政策,指责奥巴马对清洁能源的政策补贴是在浪费纳税人的钱财,既不没能带来经济增长,也没能解决就业问题,而对传统能源行业的抑制则让从事该行业的员工前景堪忧。奥巴马的回应是:德国、中国都在投资新能源企业,美国不能落后,因为这是对“未来”的投资。

  是的,“未来”。我们得承认很多本来是中性的词语,现在却被加上了积极乐观的标签,任何敢质疑“未来”的人,都被视为是短视和无知的。退一万步讲,你怎么能够不乐观的生活呢?但,这种对“未来”的乐观从何而来?也许对未来的投资,注定要牺牲掉不在未来投资计划当中的人,那么如何解决这群被“未来”遗忘的人呢?

  我们先不回答这个问题。回到中国,看看奥巴马所说的中国在投资新能源的问题。最近关于新能源的新闻是这样的《入股19.9%新余国资出手救赛维》。我并没有能力和专业知识去评论国资入股民营企业的利弊得失,毕竟火烧眉毛顾眼前。我想评说得是那笔投资“未来”的钱的另一种可能用法。

  在《圣经》的《马太福音》章节里有这样一个寓言,讲的是这样一个道理:“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后人把之称为马太效应。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难总结出符合马太效应的事例。但在社会经济问题上马太效应又如何发挥作用呢?

  2008年的金融危机让人们见识了流动性骤然收紧让银行倒闭的案例,有一个关于银行的比喻也因此广为人知:“银行家就是那些晴天把雨伞借给你,到了下雨天又要凶巴巴地把伞收走的人。”

  中国的银行业盈利模式中主要还是靠信贷,过去的一年多时间,中国企业面临融资难的问题可以说愈演愈烈。以温州和鄂尔多斯为代表的城市,因为民间借贷引发的危机余波未平,新一轮关于中国式次贷的讨论又再度升温。

  企业融资难,并不是难在屋漏偏逢连夜雨上。早在金融危机之前,就有经济学家称中国经济是典型的“二元经济”,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面对的是冰火两重天,以至于有人恨不得一个钢镚掰成两个花,有人却手握大笔现金无处可投。

  尽管中国的政策也鼓励金融机构向小微企业倾斜,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又变成了向小微企业中的“小巨人”贷款。其实,想想不难理解银行的苦衷,一笔钱贷给谁都是贷,向家大业大的企业放贷,还款有保证,何乐而不为?而对需要融资的企业来说,能以比高利贷低的价格融得资本就是好的,只是,众多小微企业却无从获得资助。

  除了银行融资,我们再看看政府对企业的奖励拨款。对很多地方的“龙头企业”来说,通过评选成为“高科技”模范企业,或者是解决众多就业机会的制造工厂,总是会有政府相关的奖励。除了荣誉之外,还总会附加不菲的金钱奖励。获奖的企业既坐了“花轿子”,又不忘收红包,同时不耽误自家企业发展,一举三得。如此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不接白不接。可这接了也不白接啊。高帽子带给你了,接下来就是企业社会责任,看看近期新闻媒体报道的“过头税”问题,政府为了完成税收任务而过分向企业收税,要么是预收明年的税款,要么就从纳税幅度上多收。“纳税标兵”、“高科技”的高帽子不是白戴的,企业发展好,那是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正确指导下完成的,而当各级领导因为经济问题需要关怀时,那企业自然也得当仁不让的顶上,我们这里说得可不是企业贪污腐化党政干部的问题,而是切实的中国企业生存与发展环境的问题。

  可是话说回来,真正的高科技企业需要那个“高帽子”戴吗?国际上的哪些公司,是用政府奖励的方式“援建”出来的?

  都说钱要花在刀刃上,但我们看到了银行的信贷意愿,也看到了政府的财政支持方向,仍然是瞄准了“先富带动后富”的路数,但是马太效应不是讲了一个相反的故事吗?改革开发发展到今天,人们看到了那些先富的人又是怎么带动后富的呢?

  在冰火两重天的投资环境中,我们回答文章开头的提问:“也许对未来的投资注定要牺牲掉不在未来投资计划当中的人,那么如何解决这群被未来遗忘的人呢?”我的回答是:通过教育,让这群在规划中失去未来的人群获得机会。经济学中的“帕累托改进”是要在没有让任何人变坏的条件下,让至少一个人变得好一些。但是这些年的改革,很多人的物质条件并没有变坏,但是“那个人”在政策的帮助下变得特别好,而生存环境的变化却让很多人感觉生活不进反退,这就是帕累托改进的困局。如果一味索取而不投入,又不通过教育等方式赋予那群不在投资计划之中的人和企业改变的机会,那这样的改革毕竟无法深入进行。

  所以,不要因为“未来”这样充满乐观主义的词汇就甘愿做自我牺牲,对个人如此,对企业也是如此,对国家制定政策更是如此。在那个未来里,银行、政府、企业的角色定位是否清晰,你和我的生活是否真得变好,才是至关重要的。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
本文来源:搜狐财经 作者:韩巍 (责任编辑:wmy521)
  •  验证码:
热点文章
中国贸易金融网,最大最专业的中文贸易金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