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年会活动: 中国交易银行50人论坛 中国供应链金融产业联盟中国供应链金融年会 中国保理年会 中国消费金融年会 第三届中国交易银行年会

贸易融资差别化贷后管理!

时间: 2016-12-25 23:08:39 来源: 中国外汇  网友评论 0
  • 结合贸易融资业务表现出的风险特性,综合考虑风险导向及成本效益原则,建议银行根据客户风险、授信产品风险、债项金额大小等进行多维度分类分析,采取若干级别的差别化贷后管理策略。

作者:邴亚琼

来源:中国外汇(ID:china-forex)

结合贸易融资业务表现出的风险特性,综合考虑风险导向及成本效益原则,建议银行根据客户风险、授信产品风险、债项金额大小等进行多维度分类分析,采取若干级别的差别化贷后管理策略。


贸易融资贷后管理是指从贸易融资支用到业务完全终止前各个环节的管理,具体而言,就是对可能影响贸易融资资金安全的因素进行跟踪和分析,及时发现预警信号,并采取相应措施的信贷管理过程,包括贷后检查、风险分类、到期管理、预警管理、资产保全等内容。贸易融资贷后管理是贸易融资业务全流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贸易融资以其对应的贸易应收账款或销售资金作为第一还款来源,具有明显的自偿性特征。因其具有业务发生频繁、期限短、产品种类多、产品创新变化快等特点,因而对贷后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传统流动资金贷款相比,其贷后管理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全面性。贸易融资贷后管理是对企业和贸易的全面管理。其不仅要关注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资信状况和担保状况,而且更要关注融资发放后的贸易进程,并在贷后管理过程中对融资发放前的信息进行印证与审核,以防范信用风险与操作风险。


二是动态性。贸易融资是针对交易链条上某一特定贸易节点的短期融资,贷后管理与贸易的实施与延续密切相关,贸易双方正常履行“物流”、“单据流”、“资金流”是规避业务风险的关键。因此,其贷后管理的持续性、时效性更强,这与传统信贷业务贷后管理的定期检查有很大区别。


三是差异性。贸易融资是一系列融资融信产品的总称,而不同的产品又适用于不同的贸易方式、结算工具、账期,具有各自的特点和惯例,因而其贷后管理在融资产品维度上需有不同的认知和操作。


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以往贸易融资业务检查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后发现,约三分之一的问题存在于贸易融资贷后管理环节,而己经形成不良的贸易融资业务中,90%以上存在着贷后管理不到位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未能实时跟踪贸易环节,落实不同融资产品的贷后管理要求。如对出口类融资未要求通过本行交单、收汇;对发货前融资未监控客户资金使用及发货情况;对进口类融资回笼资金的监管不到位;对出口应收账款类融资未能监控回款资金等。


二是对客户经营管理状况、资信状况等的异常变动监督不力,且缺乏必要的监管手段。如贷后检查未要求企业披露人事变动等重大信息,未充分关注企业实际控制人涉及民间借贷、企业关联方涉诉等事项,都可能导致贷款形成风险。


三是对风险的识别和处置不到位,贷后管理变成“事后管理”。如隐蔽转让型出口商业发票融资首次出现逾期后,未按规定向进口商发出《债权转让通知》主张债权;信托收据类融资业务在贸易方式转变为转口贸易后,未收集相关单据及核实贸易背景真实性等。如因此引发风险,只能被动接受。


四是对风险缓释措施的管理不到位,造成担保有效性不足、抵/质押悬空。如大宗商品货押授信业务未落实巡库核库制度;未落实盯市制度及质物核价制度;贸易融资保证金未实行专户管理;保证金币种错配时未按规定进行折算;对异地保证人的跟踪管理不到位等。


上述问题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缺少明确贸易融资贷后管理关键风险点和检查要点的差别化指导。目前,对贸易融资贷后管理的要求分散于各个业务产品管理办法中,实际操作中,贸易融资业务贷后管理与人民币信贷业务管理一致,均是按照客户所属类型进行管理的:贷后检查的形式有客户月度走访、定期检查、日常跟踪监控等;对于公司及机构类客户,要求每月进行月度走访,并按照客户所属行业、资产质量、企业规模、企业类别、信用等级等客户分类,实行定期检查频率差别化及检查内容的差别化,检查频率为季、半年或一年,并据此形成客户贷后调查评价报告;按照预警客户跟踪管理的要求进行日常跟踪监控。而这些检查的文本均为格式化通用文本,从涉及内容来看,缺乏能体现贸易融资业务特点的针对性;而如果分支机构局限于定期的贷后检查,则有可能会丧失发现风险信号的有利时机。


二是对贸易融资贷后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少信贷人员认为,只要贷前进行了严格的调查、分析、论证,把握了贸易背景真实性,落实了第二还款来源,贷后就可高枕无忧。“重贷轻管”成为贷后管理薄弱的思想根源。


三是贷后管理能力不足。随着网点综合化建设工作的推进,对相关人员贸易融资专业能力也提出了挑战。一些客户经理对产品不熟悉,对流程不了解,对关键控制点不清楚,这样的贷后管理能力显然不能满足风险防控的需要。


四是贸易融资业务具有业务笔数多、发生频繁、单笔金额较小等特点,客观上很难做到对每笔业务跟单式的贷后管理。


重点关注的内容


贸易融资贷后管理除需关注客户风险状况、持续条件落实情况、担保情况、信贷资金用途、债项还款来源等与传统流动资金贷款业务相同的内容外,还应根据贸易融资业务特点,特别关注以下内容。


贸易背景的核查与验证

贸易融资的主要特点就是“自偿性”,依托真实贸易背景进行的贸易融资,其还款将以交易完成后获得的交易收入自动清偿。


近年来,国内实业投资的回报率下降,大批实体企业将目光投向投资和投机领域,贸易融资呈现出脱实向虚、表外离岸的特点。一方面,大宗商品由于其金融属性高、交易金额大、流通变现快,得以成为融资利器,致“铜融资”、“铁矿石融资”等现象屡见不鲜。一些企业“构造贸易”,通过大宗商品融资杠杆操作,将贷款资金挪用到房地产、股票期货投资、民间借贷等领域。一旦资金链条断裂,这种脱离实体经济需求的融资将引起银行坏账风险集中爆发。另一方面,基于境内外利差及人民币升值预期,一些企业以虚构的货物交易为基础,利用境内银行担保获得境外融资,并借货物贸易渠道调回境内结汇,从而达到获取利差、汇差的目的,致“香港一日游”、“保税区一日游”盛行一时。此类套利交易又往往基于银行对企业的授信,或以企业提供的货权或保证金为质押,通过远期信用证、协议付款等结算工具,循环交易,具有杠杆放大效应,进一步加大了银行信用风险以及监管风险。


近期,监管部门再次强调银行对贸易融资真实性和合法性进行“合理审查”和“尽职调查”,“积极支持实体经济真实贸易融资需求、防止虚构贸易背景套取银行融资”。所以,银行除在贷前调查中严格把关外,还需在贷后管理过程中注重对贸易背景的核实与验证,以避免出现利用大宗商品、转口贸易、保税区贸易、关联交易等融资套现、套利问题。


贸易流程的监管

贸易融资贷后的全流程控制是风险控制的核心。银行通过对授信主体资金流、物流以及信息流的结构化产品设计,达到对其自偿性资产的有效控制,实现对授信资金的担保或反担保。


贷后管理操作中,应充分关注贸易结算流程和基础交易履行情况,关注贸易进程是否能按照国际惯例及产品制度要求等正常执行,单据内容是否能够相互印证、是否符合贸易规律,银行是否实现了对单据、货权的有效控制,出现风险状况是否按照惯例及时主张权益等。


资金流的监管

资金流的监管包含两个方面:


一是融资资金投放控制。由于贸易融资授信用途的特定化,对于进口类融资业务,应关注融资资金是否按照合同、发票、信用证等相关单据的指示划入进口商或进口商指定银行账户;对于出口类发货前融资业务,则应确保融资资金投向出口商品的收购、生产加工,并支付至采购合同或代理协议规定的供货方。


二是回款资金控制。由于目前国际贸易客户多采用融资产品实现其延期付款或预收货款的目的,因而改变了跨境资金流动的时点,使贸易资金流与货物流不再匹配,加大了银行监管的难度。进口类融资业务应关注融资发放后是否实现对销售回笼款的有效监管,尤其在融资期限长于回笼期的情况下,防止将回款挪用于房地产、股票、民间借贷等限制领域;出口类融资应关注回款账户是否按照合同、发票等约定收到进口方付款,有无躲避银行监管将回款汇至他行挪用的情况,客户收汇量与融资规模是否匹配。


风险缓释措施有效性控制

2015年8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机制改变,涨跌互见取代长期以来的单边升值,企业面临更加复杂的汇率市场。在贷后管理过程中,对于以保证金作质押办理的贸易融资业务,应关注保证金与贸易融资业务币种错配时,是否采取了远期汇率避险措施或建立了汇率风险管理机制,保证金是否足值等。对于以特殊授信模式办理的贸易融资业务,还应关注业务管理的规范性,以及权属确认和押品变现存在的风险隐患。


政策风险防范

在跨境资金流动监管体系中,银行承担着代位监管的职责,其不仅是国际贸易资金结算的主要通道,更是执行外汇管理政策的关键环节。


2012年8月,国家推出了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改革,重点强调银行“应当对企业提交的贸易进出口交易单证的真实性及其与贸易外汇收支的一致性进行合理审查”;而2013年出台的关于加强贸易融资外汇管理的相关规定,更加大了对银行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此外,随着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蓬勃发展,在资金收付、人民币融资等交易事项管理方面,监管政策也对金融机构提出了新的规范性要求。


贸易融资贷后管理过程中,应加强贸易背景真实性、合规性的审核、验证,对跨境人民币结算交易真实性及其与人民币收支一致性进行合理性审查;同时要关注国际收支申报是否及时、准确,防范由于银行履职不到位而面临的监管风险。


实行贸易融资差别化贷后管理的建议


结合商业银行业务管理部门、客户经理、贷后管理人员等多层面人员的反馈意见,同时借鉴国内银行较为成熟的贸易融资贷后管理经验,笔者建议,现阶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贸易融资差别化贷后管理:


一是结合贸易融资业务表现出的风险特性,综合考虑风险导向及成本效益原则,根据客户风险、授信产品风险、债项金额大小等进行多维度分类分析,采取若干级别的差别化贷后管理策略。在贷后检查频率和风险控制措施上,风险程度越高,管理力度越大,贷后检查频率越高,控制措施越严格。而对于风险程度不高的批量业务,则可以采取平衡有度、科学合理的贷后管理方式,如分层抽样、事后重检等,在考虑贷后作业量的同时,把握工作重点。此外,还应根据客户风险变化,及时、动态调整贷后管理策略,避免因调整不及时造成贷款损失或业务流失。


二是针对不同融资产品风险控制点,补充明确贸易融资日常贷后动态监管内容。建议经营机构在贷后管理过程中,除完成对公客户贷后管理的“规定动作”外,还要根据需要随时采取现场检查、数据分析、资料收集等方式监控贷后重点关注事项,并进行简要记录,作为判定贷后管理工作是否尽责和后续检查的重要依据。


三是加强贸易融资业务培训,提高业务人员履职能力。贸易融资业务是一项知识面较广、技术性强的业务,需要既懂国际结算又精通信贷业务的复合型专业人才。管理部门应制定长期的专业人才培训和储备规划,有效提高业务人员专业素质与履职能力,增强其对风险的识别与防范能力。


四是提高贷后管理的责任意识,健全、完善贷后管理激励约束机制。要加强贷后工作人员的风险教育,提高其认识,使其树立起“贷后管理不仅是风险管理,更是经营战略”的理念,克服在贷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松懈思想;同时,要健全、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对相关人员贷后工作进行监督考核,促进贷后管理的有效实施,提高管理质量。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
热点文章
中国贸易金融网,最大最专业的中文贸易金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