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年会活动: 中国交易银行50人论坛 中国供应链金融产业联盟中国供应链金融年会 中国保理年会 中国消费金融年会 第三届中国交易银行年会

兴业银行贸易金融:创新永不停歇

时间: 2015-09-24 23:44:39 来源:   网友评论 0
  • 从中小股份制银行创新发端的贸易金融业务,在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广阔“蓝海”中开辟出了一条差异化发展道路,逐步成为国内各家银行的“必争之地”。

QQ截图20150925001240.png

来源:中国外汇《金融&贸易》2015年第3期9月1日出版

作者:荣蓉  白琳


从中小股份制银行创新发端的贸易金融业务,在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广阔“蓝海”中开辟出了一条差异化发展道路,逐步成为国内各家银行的“必争之地”。由于贸易金融业务具有服务实体经济的天然属性,受到了银行的高度重视。各家银行近年来纷纷组建贸易金融部门,推出各具特色的贸易金融服务。其中,兴业银行以丰富的贸易金融产品体系、高效专业的服务、出色的跨市场资金组织和创新能力,在国内贸易金融领域独树一帜。


2015年5月,兴业银行被《亚洲银行家》授予2015年“中国最佳国内贸易金融银行奖”,成为国内商业银行中唯一获得这一年度大奖的银行。本刊日前专访了兴业银行贸易金融部总经理林晓中。


作为兴业银行企业金融“一体两翼”发展战略的重点之一,经过五年的探索实践,该行已形成了覆盖国内贸易、国际贸易及各类短期融资工具的完善的贸易金融产品体系,拥有超过500人的贸易金融专家团队。同时,兴业银行还是国内首家实现单证项下业务大集中的商业银行。丰富的产品功能、强大的专家团队和高效的电子系统,确保其能够根据处于初创、发展、成长、成熟等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客户的差异化需求,提供涵盖企业多层次融资、供应链融资、跨境金融和资金增值等领域的多元化金融服务方案,满足企业金融需求,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


F&T=中国外汇《金融&贸易》


L=林晓中


F&T:作为国内供应链金融领域的资深专家,在多年的职业经历中,您最难忘的是什么?


L: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创新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专业团队共同努力的成果,我只是幸运地作为一个深度参与者或者说“领队”参与其中。我觉得“供应链金融”是个开放的概念,只要符合其设计理念和操作模式,许多业务都可以涵盖进来。因此每一家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业务都需要一个庞大的团队的支持,包括产品设计、风险控制、法律合规和IT人员等。


回忆我从事供应链金融行业的职业生涯,的确有几个明显的印记。


第一个印记是2000年,当时国内“供应链金融”这个概念尚未兴起,而是统称为贸易融资。那时候做贸易融资感觉就像近几年的投资银行业务,创新空间和挑战性很大。当时所做的主要是动产质押融资、先票后货和商业承兑汇票保贴等业务,通过对一些原先信贷业务未曾挖掘的信用元素进行嫁接,用结构化设计隔离借款人的主体风险,帮助一些原来因担保品不足难以融资的企业解决资金问题,同时银行也能从中获得经济和社会效益。


第二个印记是2007年以后,我们开始专注保理和应收账款融资业务。这块业务是以交易关系形成的商业信用为基础,其核心是债权的转让和管理,也是与供应链管理关系最密切的一块业务。债权不是一种有形的资产,甚至不像票据有固定的记载形式,比较难以从表征上去把握,但是我们基于对这类业务的深入了解,开发了多种细分门类的产品,处理了从大宗通讯设备到小家电交易以及物流服务产生的多种应收账款,单笔金额从十几亿元到数十万元不等。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次为了给一家海外咖啡机生产商的境内配件厂提供一千万元的融资服务,启用了离在岸联动的复杂业务结构。当这家企业向我们表示感谢时,我们确信自己的创新是很有意义的。


第三个印记是2010年下半年我加盟兴业银行,开始了职业生涯中颇具挑战的新阶段。尽管之前对贸易金融业务已经得心应手,但我意识到,一家银行的成功运作模式无法在另一家银行简单复制成功,还是必须因时、因地、因事制宜,与时俱进。兴业银行是一家很有进取意识、创新精神的银行,一旦决定发展这一领域的业务,行动上就非常坚决果断,机构、人员和业务资源等多方面的投入快速到位,部门之间具有强大的联合行动意识,这些有利因素为贸易金融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持。


业务开展过程中,经常挑战来自于我们对自身的要求。众所周知,兴业银行素以市场嗅觉灵敏、善于抓住市场机遇、市场反应速度快而闻名,而且极其强调执行力和行动的一致性,因此我们作为企业金融业务板块“一体两翼”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紧跟战略导向,这要求我们的团队要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在市场中摸爬滚打了几年时间,我们的团队得到了充分锻炼。


F&T:兴业银行贸易金融业务量在四年时间内获得了十倍的增长,您作为管理者是以什么样的心态和管理思路来把握这种发展速度的?


L:所谓快速发展,其实是对市场机会把握程度的一个事后评估。客观因素是前几年社会融资总量大幅上升,我行的成长速度也很快,因此贸易金融业务的发展速度“水涨船高”,发展迅猛。我行贸易金融业务开办首年就取得了突出的增长,这有其必然:一是兴业银行企业金融业务条线有明确的目标计划,对贸易金融业务的资源支持很到位;二是我们选择了一些市场上较为成熟、可复制性强的业务模式作为前期主打,并加以完善,因此业务推进很快;三是我行机构建设相对完善,当时在全国有超过800家分支机构,至今年6月末已超1500家,且具备庞大的客户基础。


对于发展速度,我们的想法是顺势而为、因势利导:对于原有客户经理引进新业务的热情,要积极鼓励;对于我行已经具备的优势条件,要充分挖掘;对于客户提出的需求,要及时满足,因为机会稍纵即逝。我们的国际业务近几年增长很快,2013年外币存款一年内增长了15倍,外币存款余额在股份制银行中居于领先。这些都并非事先设定的增长率目标,而是顺势而为、因势利导的结果。


F&T:兴业银行贸易金融中心已升格为贸易金融部,您是如何看待将产品部门转型提升为风险管理、产品创新和市场开拓的综合性管理部门的?该部门的下一步发展规划如何?


L:将贸易金融中心升格为贸易金融部,不仅是我行对贸易金融业务的重视,更重要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全行企业金融业务专业化改革的需要。专业化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提升专业化程度,就势必要对原来前中后台分散管理的状况做出重新整合。就贸易金融而言,由于业务模式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为了对市场做出快速有效的反应,风险管理、产品创新和市场拓展整合到一起是最科学的。但也有挑战,主要来自于如何使原来管理目标存在客观差异的不同团队尽量在一定层面上达到统一,这大约经历了一年的磨合期。从结果来看,专业化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我们未来的规划是进一步扩展贸易金融业务的渗透范围,使之能够覆盖企业由交易所产生的所有融资和结算服务。


F&T:面对经济新常态和激烈的市场竞争,您认为在当前环境中应如何把握好业务快速发展和风险防控之间的平衡?


L:快速发展和风险防控之间的平衡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都会存在。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处理好这个平衡就显得尤为重要。所谓新常态,从宏观上表现为经济增速适度下降,从微观上表现为企业经营难度增大,利润率下降。在高速增长期,由于银行间的竞争,也潜伏着一些财务杠杆过高的隐患,尤其是随着借款人利润下降和资产实际价值减损,真实杠杆也会自然变高。我们当前的风险控制重点就是要努力辨识这种变化,及时调整发展方向。关于新的增长重点,主要从新经济(比如互联网经济)和国家战略的重点产业中去挖掘。


F&T:您如何看贸易金融领域未来的创新趋势?供应链金融还有哪些值得深挖的创新点?


L:回顾过去十多年来贸易融资的创新重点,我们会发现一些特点:在前半段,主要是融资模式的创新,即如何通过结构性的安排隔离主体风险,以自有资金为借款主体安全地提供融资或信用增级;后半段则是跨市场的资金供给创新(包括跨境融资),即提供充裕的、较低成本的资金支持,这是对贸易融资重要的完善和补充,我们也在这方面做了许多积极的尝试。未来的创新趋势要兼顾这两个业务创新重点的衔接,可能中间还要加上一段——增强对贸易融资资产流动性的处理。


如果聚焦到供应链金融领域,则供应链管理的改善应该是最值得深挖的创新点。近一两年来,因一些企业主动违约,未尽到与银行约定的职责,导致风险,致使业界普遍推崇的“1+N”模式受到质疑。我认为,深层次的原因是这部分企业的供应链管理还停留在一个较低的层次。有些企业是靠通过向上下游转嫁成本来维持自己的利益,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没有提高,长久难以为继,必然会发生异化。金融作为实体经济的附生品,必须跟着供应链管理的进化方向走。十年前,托马斯·弗里德曼先生在《世界是平的》一书中提到,由于传播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使得分布在全世界不同地区的个体可以有机会一起同台竞技,从而使机会更加平等。尽管过去十年进程缓慢,但我相信这种状况正在到来。未来供应链上的企业之间的关系会更加平等,生态会更加和谐。当然,这其中的关系结构也会发生深刻的变化,供应链金融的运作模式也会更加柔性化和多元化,其中会有很多的创新点可以深挖。


F&T:互联网金融给传统银行业务带来了冲击,贸易金融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也日趋紧密,您如何看待银行贸易金融业务与互联网金融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


L:关于互联网的话题,我个人认为更多在于互联网思维和技术应用对整个社会经济带来的深刻变化。我并不认为互联网金融是独立于银行业之外的独特形态。互联网的确催生了一些新的金融模式,也在改变银行。银行也可以做互联网金融,除非银行自己拒绝改变。如果把新出现的一些互联网金融主体单纯地视为竞争者或合作者,可能本身就存在一些画地为牢的排斥意识。事实上,我们通常所说的互联网金融主要是填补了原来银行服务没有到达的空间,如支付宝填补了小商户和消费者之间信用证结算的空白,P2P填补了小额交易贷款需求的空白,这些机会本来就是在银行业现有体制下所难以把握的,并没有形成直接竞争。从客户共享和优势互补的角度来讲,银行业和互联网金融之间有一定的合作机会,但更重要的可能是学习和运用这种思维。当然,在技术应用方面,银行业也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F&T:贸易金融是对从业人员综合素质要求很高的领域,您认为其中最重要的素质和要求是什么?对于年轻的贸易金融从业人员,您对他们有什么建议?


L:我认为做贸易金融业务最重要的素质是求真务实和遵守规则。求真务实自不必多加解释,而规则并非一成不变,要与时俱进,但其中的原则和底线不能放弃。贸易融资是非常讲究流程控制的业务,每一个环节的执行要尽职到位。


如果要对新从业者提些建议,我认为有三点很重要:


一是要深入业务设计和控制的每一个节点,真正了解和掌握每一个节点的内涵和意义。因为贸易融资不是一项可以单纯依靠理论推导来实现的业务,必须建立在实际交易关系的基础上。


二是要勇于尝试。现实情况会提供给我们许多原来意想不到的条件,也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障碍,多方探索才会豁然开朗。


三是要善于学习。对于这一点我体会很深,从现在和以前的领导和同事身上我都学习到了很多。不管他们是否专门从事这项工作,但他们的管理理念或者说看待事务的角度和出发点,常常给我很多有益的启发,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
热点文章
中国贸易金融网,最大最专业的中文贸易金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