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 资讯中心 | | | 贸金人物 | | | 政策法规 | | | 考试培训 | | | 供求信息 | | | 会议展览 | | | 汽车金融 | | | O2O实践 | | | CFO商学院 | | | 纺织服装 | | | 轻工工艺 | | | 五矿化工 | ||
贸易 |
| | 贸易税政 | | | 供 应 链 | | | 通关质检 | | | 物流金融 | | | 标准认证 | | | 贸易风险 | | | 贸金百科 | | | 贸易知识 | | | 中小企业 | | | 食品土畜 | | | 机械电子 | | | 医药保健 | ||
金融 |
| | 银行产品 | | | 贸易融资 | | | 财资管理 | | | 国际结算 | | | 外汇金融 | | | 信用保险 | | | 期货金融 | | | 信托投资 | | | 股票理财 | | | 承包劳务 | | | 外商投资 | | | 综合行业 | ||
推荐 |
| | 财资管理 | | | 交易银行 | | | 汽车金融 | | | 贸易投资 | | | 消费金融 | | | 自贸区通讯社 | | | 电子杂志 | | | 电子周刊 |
在互联网金融的众多形式中,最令人瞩目也是规模最为庞大的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消费金融,另一种是供应链金融。与此同时,消费金融和供应链金融的背后是整个国民经济体系,因此无疑有着庞大的市场需求。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4380亿元。近期艾瑞咨询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消费信贷规模达到13万亿,预计到2017年消费金融规模超27万亿元,其中互联网消费金融未来将突破千亿,未来三年增长率高达90%以上。
互联网消费金融迅速崛起
互联网金融专家张达志指出,消费金融一定是下一个比较重要的爆发点或者增长点,而互联网消费金融利用互联网技术手段的创新,将会给消费金融行业带来新的商业模式和发展机遇,成为支撑其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
所谓互联网消费金融,是以互联网技术为手段,向各阶层消费者提供消费贷款的金融服务,是传统消费金融活动各环节的电子化、网络化、信息化,其本质还是消费金融,但相较于传统消费金融,互联网消费金融大大提升了效率。
追溯消费金融的历史,事实上,国际上的消费金融体制已有400多年的发展历史,最早是由于产能过剩,为了扩大产品销售,制造商和经销商就对产品进行了分期付款销售,因此带来了消费信贷的迅速发展。
而在中国,消费金融以及金融公司概念最早出现在2009年。当时,银监会发布《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第二年,北银、锦程、中银和捷信等四家消费金融试点公司获批成立,发起人分别为北京银行、成都银行、中国银行和外资PPF集团。首批成立的4家消费金融公司业务快速扩张,但贷款规模仍然不足100亿元,只占一般性消费信贷中非常少的一部分。
随后的2013年,消费金融公司试点进一步扩大,准入门槛放宽,银监会陆续批复招联、兴业和苏宁云商等企业筹建消费金融公司。2014年初京东白条的上线和2014年7月天猫分期的推出,标志着大型电商平台正式介入消费金融领域。与此同时,众多互联网金融平台开始大举拓展消费金融业务,逐渐成为消费金融服务的新兴力量。
至2015年6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消费金融公司试点扩至全国之后,消费金融政策限制破冰。2015年7月,由人民银行等十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正式出台,该意见被视为“互联网金融基本法”,它的发布加速了消费金融产品的诞生。
互联网金融专家张达志指出,消费金融一定是下一个比较重要的爆发点或者增长点,而互联网消费金融利用互联网技术手段的创新,将会给消费金融行业带来新的商业模式和发展机遇,成为支撑其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
有业内人士指出,互联网金融的本质还是金融,用互联网思维来创新金融其实就是效率的提升,“比如消费金融,可能每个链条都可以做消费金融,但是和互联网金融的创新结合之后,效率将被大大提高。”
各方争夺消费金融市场
扩大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的政策出台以来,消费金融已经成为银行、电商、P2P等各大行业交锋的新战场,包括工行、兴业、中信等银行系,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等电商系,平安、海尔以及若干P2P公司均高调入场。
可以看到的是,自扩大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的政策出台以来,消费金融已经成为银行、电商、P2P等各大行业交锋的新战场,包括工行、兴业、中信等银行系,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等电商系,平安、海尔以及若干P2P公司均高调入场。
“双11”当日,京东白条用户同比增长800%,占商城交易额比例同比增长500%。其中,白条客单价达800元,白条分期客单价达1500元。首次参与双11的蚂蚁花呗,在前半小时交易额就达到了45亿,全天交易总笔数6048万笔,占支付宝整体交易8.5%。而苏宁的“任性付”环比“苏宁818购物节”增长576%,任性付分期消费金额增长836%。
电商消费金融产品借力“购物节”着实火了一把,然而,传统金融机构也不甘示弱积极布局。数据显示,中信银行早在2013年就开始在原先零售业务部的基础上,逐步将信用卡、消费金融部、小企业部、财富管理部纳入大零售板块,全力推进消费金融业务。
今年3月,平安宣布将旗下多个相关业务,整合成一个统一的“平安普惠金融”业务集群,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并立志于打造“中国最大的消费金融服务提供商之一”;今年6月,工行个人信用消费金融中心挂牌成立,这个新成立的一级部门,将整合工行全行的个人信用消费贷款业务,全面发展无抵押、无担保、纯信用、全线上的消费信贷业务。
兴业消费金融董事长郑海清表示,“成熟市场中,消费金融贷款占贷款总量的比例为10%左右,国内还远远低于这个数字,消费金融领域的发展空间还很大。”
而呼应这个说法的则是不断涌现的各方消费金融新战略。日前,中国平安宣布平安普惠整合完成,致力于成为中国最大的消费金融公司,预计2018年,贷款余额将达到5000亿级别;阿里巴巴旗下的蚂蚁花呗开始接入40多家互联网购物平台,走出淘宝系;京东拥有“白条”一类分期付款产品,今年6月的交易额度同比增长了600%。
此外,数量众多的P2P平台、分期类网站等也在进入这个市场。例如,中国诚信经营AAA级示范P2P平台——众可贷日前面向个人推出了线下消费分期的小额贷款服务,消费者购买某产品时,不用一次性支付全部款项,而是通过提交申请,由众可贷审核后为其办理分期业务,后期再由消费者每月分期还款。最低O首付、O费用、O担保,线上线下均可申请,方便快捷。
据介绍,众可贷消费金融布局到线下消费场景,该业务模式主要依赖于“大数据+人脸识别”核心技术,通过人脸识别远程精准识别借款人身份,通过大数据风控模型,评估借款风险,最快读秒通过。借此打造基于大数据和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的智能化“消费金融信贷工厂”。
当前,消费分期业务主要应用于婚庆、美颜、美容、3C数码、家居、装修、培训、驾考、旅游贷、电动、摩托车等领域。“分期服务深受年轻一族,尤其是学生和白领人群的追捧,已逐步成为主流消费形式。对于消费者来说,使用分期付款后,资金压力得到缓解,同等条件下有能力购买更多或享受更好的服务。对于商户来说,引入消费分期能大大提高客户的消费能力,从而为自己带来更丰厚的利润增长。”众可贷方面介绍。
业内人士表示,当前消费金融的市场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消费金融产业发展快速、潜力巨大,预计未来几年消费金融将保持每年20%左右的复合增长率;二是消费金融产业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势,消费者能够享受更多的不同层次的消费金融服务;三是新技术,包括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技术的应用为消费者带来多元化的体验和服务。
供应链金融成为另一片蓝海
供应链金融作为金融业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又一新兴的有效工具,在民营资产管理公司借助互联网平台大举进军供应链金融市场的宏观背景下,供应链金融与互联网金融领域的融合发展,将成为金融领域创新的又一个“风口”。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脱颖而出?如何利用各自的优势进行产品精细化、走差异化路线,是未来互联网金融平台突围的关键。“资产荒”现象在目前的互金行业已经十分突出,特别是拥有优质债权的平台更是屈指可数。而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已然成为互联网金融领域的蓝海。
有互联网人士指出,“供应链金融作为金融业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又一新兴的有效工具。在民营资产管理公司借助互联网平台大举进军供应链金融市场的宏观背景下,供应链金融与互联网金融领域的融合发展,或将成为金融领域创新的又一个‘风口’”。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日趋成熟,供应链金融与信息技术结合日趋紧密,使得机构对供应链中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闭环的实时监控变为可能,并可以进一步地将所得数据翻译成标准化金融语言,提高风控的效率同时让风险更为可视、可控。供应链金融的互联网化使得中小企业成了最直接的受益者,这种金融服务创新将给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状况带来结构性的改变。“事实上,在传统的银行类金融机构之外,越来越多的民营资产管理行业和互联网金融平台开始涉足供应链金融服务。”上述人士表示。
据某平台2015年1月发布的数据,我国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目前已经超过10万亿,预计到2020年可达近20万亿,存量市场空间够大——这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来自非传统类金融机构。“在实体经济运行中,存在大量融资需求,但是这种融资往往需要土地、固定资产等相应的抵押物。”在业内人士看来,对于广大中小企业,由于资产规模有限,可提供的抵押物相对较少,因此其融资门槛相对较高:“真正能够从银行拿到钱的中小企业,其实很少。”
在此背景下,供应链金融服务应运而生。“做供应链金融,我们不仅看企业有多少资产,还要看其生产资产的能力,以及未来有多少资产。”上述人士认为,通过供应链金融管理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资金流和物流,可以把单个企业的不可控风险转变为供应链企业整体的可控风险。
互联网推动供应链金融发展加速
2015年,众可贷依赖于“大数据+人脸识别”核心技术推出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分析其资金需求,根据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的金融需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
随着民营资管公司和互联网金融平台大举涉足供应链金融,针对中小企业的市场“蓝海”被逐渐打开。有专家看来,主要有两大行业比较适合这一类供应链金融服务。
一是,除大宗商品交易外的贸易业,尤其是与生活关联度较高的贸易行业,如汽车后市场等; 二是,生产企业的上游,例如原材料加工等。
不止于此,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导致贸易渠道的扁平化,也加剧了供应链金融的实际需求。相对典型的案例是,阿里、京东等比较成熟的电商,均针对其供应商及入驻商家以及第三方合作伙伴提供低成本、无担保抵押的融资解决方案。
国际金融论坛互联网研究中心研究员、麦肯锡咨询专家库成员曾光就在公开场合表示,供应链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的结合,实际上提高了商业模式和金融系统的协同性,包括供应商协同,生产企业的生产协同,还有资金流和物流的协同。“有了这些互联网金融的技术手段之后,通过这种链接的手段连接起来,协同性更高了,信息更透明了,效率更快了,整体性的风险就下降了。”曾光表示。
随着时间推移,业内逐步出现了供应链金融平台与大数据服务平台合作的案例,比如2015年,众可贷依赖于“大数据+人脸识别”核心技术推出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据悉,众可贷通过大数据模型,深度挖掘企业需求,分析其资金需求,根据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的金融需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
据众可贷负责人介绍,传统信贷信息一般都是由业务员采集完成,无形中给平台带来大量的人工成本和额外费用。对借款企业而言,由于要完成配合审贷过程,其成本也极高。大数据风控模型的实现将大大精简这些程序。通过大数据,众可贷将在线上进行第一轮筛选,符合条件的直接通过,不合格的直接拒绝,有疑点的会辅助线下措施予以甄别,不仅能够高效选择标的,更能节省成本。
同时,众可贷建立的大数据风控模型,有效避免传统征信方式中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准确,同时做到流程快捷、高效。大数据风控体系运用后,信贷审批的标准化将会使标的的选择更加快捷,在单位时间内提高借款标的业务数量,同时标的的潜在违约风险也在可控范围。
至于为何选择供应链金融,众可贷有关负责人表示
第一,供应链金融行业发展空间巨大,能够实现批量化获取优质资产;
第二,供应链金融是基于真实的交易背景来为企业匹配所需融资,还款来源是与交易密切相关,安全性高;
第三,供应链金融能够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低成本的资金支持,而破解它们的融资难题正是践行普惠金融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