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年会活动: 中国交易银行50人论坛 中国供应链金融产业联盟中国供应链金融年会 中国保理年会 中国消费金融年会 第三届中国交易银行年会

全球供应链风险来袭

时间: 2011-11-04 14:23:59 来源: 中国低碳网  网友评论 0
  • 《经济学家》杂志认为,此次日本地震、海啸、核辐射和电力不足的四重复合式灾患,使全球供应链断裂的程度和危害传续的时间都无法估计。这次的日本地震,震响了全球供应链的风险警钟,由于零部件的缺失,使很多企业生产陷入极为被动的局面。

  “我们每分每秒,日以继夜地在关注供应商。”这是今年3月份日本地震时,美国福特汽车公司亚洲制造部门负责人JoeHinrichs说的一句话。

  福特公司每年都要从日本进口好几种汽车配件,这其中也包括混合动力车中的关键配件——电池。

  事实上,日本地震不仅影响着日系厂商的销量,由于关键零部件的短缺,更对全球主要汽车厂商的产量造成严重影响。地震过后的9月,福特公司首席财务官LewisBooth宣称,2011年美国汽车销量将难以达到1300万辆的水平。

  《经济学家》杂志认为,此次日本地震、海啸、核辐射和电力不足的四重复合式灾患,使全球供应链断裂的程度和危害传续的时间都无法估计。

  这次的日本地震,震响了全球供应链的风险警钟,由于零部件的缺失,使很多企业生产陷入极为被动的局面。事实上,全球供应链的不断延长也意味着被不断放大的风险。

  来自麦肯锡关于全球供应链的调查显示,超过2/3的受访高管表示,过去3年来供应链风险在增大,而且有几乎相同比例的高管认为,今后风险还会继续增大。

  企业家对于供应链风险增大的预期也启动了供应链风险管理的投资热潮。供应链管理服务的需求在全球正在日渐扩大,专业的、不同背景的供应链管理服务提供商已经出现,他们帮助制造企业和零售企业重新构建供应链,服务覆盖面也从采购,贯通制造、分销的整个链条。供应链管理逐渐从提供单一的物流服务、技术咨询升级为介入企业的战略规划。在风险控制中,一种普遍的管理理念是重视风险的预期,通过计算机建模,模拟反映出在极端环境下供应链的高度复杂性和细节。运用于商业上的这种建模实际上是最大限度地将现实的各种可能性都呈现出来。现在很多企业都认识到一个具有竞争力优势的风险管理服务的重要性,以及先进的技术在风险预见性方面的重要作用,所以一个严密的控制系统值得花大价钱。

  另外一方面,与投资新技术相比,有些公司已经在寻求简化供应链的方法,地震则是加速了这种转型。

  首先,由于国际油价的不断攀升和运输价格的上涨,使供应链成本不断攀升。很多企业在试图寻找更高效的方式运送原材料和货物,总部设在纽约的AllianceBernsteinLP资产管理公司透露,今年全球用于投资于快捷运送方式的固定资产投资将超过去年的5.4%,单拿美国来说,增长将突破8%。

  另外,埃森哲公司最近发布的报告显示,面临日益上涨的物流与运输成本,采取离岸外包业务,诸如将制造和服务外包到印度等生产成本较低的国家,将得不偿失,一场从离岸到近岸的供应链转变正在发生。多数美国大型制造企业正在考虑将工厂从亚洲国家迁移至美洲或拉丁美洲,通过将制造中心迁移至本国或“近岸”地点,让供应链尽可能地贴近需求地。由于近岸地区地理位置近,语言更为接近,沟通容易,教育、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具有趋同性,工作团队的协调性以及资源的相对稳定性,且运输更方便和便宜,来自Gartner的调查显示,到2015年,在美国供应链外包到低成本国家的企业将减少30%,此外,随着全球针对企业生产对自然界产生的影响,也就是“碳足迹”的拷问,全球外包企业的采购、生产、仓储和运输供应链的生产模式将受到严重质疑,因为其中仓储和运输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

  其次,亚洲地区通涨压力也使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价格不断上升。

  瑞信亚洲区首席经济分析师陶冬估计,2010年低端工人工资暴涨了近四成,而且在今后三四年会继续以每年20%-30%的速度上涨。他由此得出结论:以中国作为龙头及窗口的制造业垂直生产链逐步瓦解,中国政府在高增长与抑制通胀之间做着艰难的权衡。对于原材料的上涨,有些企业采取大宗商品对冲的避险方式,但市场并不单单是供求关系的反应,要谨防大机构炒作的风险。

  另外,在一个的流动性充裕的市场中,存在着贷款紧缩和以及衰退的风险,处在产业链系统的上下游企业可以保持协调,共同寻找方式应对危机。一些供应商企业由于资金缺乏丧失进一步投资和创新的机会,一个很好的方法可以利用供应链金融解决这一难题。比如说,银行可以向供应商企业提供贷款,可以在产品交付后让他的下游企业偿还。

  总之,全球环境面临着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战乱、自然灾害、以及经济波动,这些都使全球产业链风险加大,同时,消费者期望值越来越高,以及客户需求日趋复杂,这些都必须使产业链更加具有弹性,更能敏锐地对市场做出反应。

  全球制造业正在经历一次“再分工”和投资的“再转移”,再转移的过程事实上也是新投资涌入的过程。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本文来源:中国低碳网 作者: (责任编辑:于跃)
  •  验证码:
热点文章
中国贸易金融网,最大最专业的中文贸易金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