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年会活动: 中国交易银行50人论坛 中国供应链金融产业联盟中国供应链金融年会 中国保理年会 中国消费金融年会 第三届中国交易银行年会
首页 >> 股票 >> 股市导读 >> 列表

股市的大跌与金融人士眼中的“崩盘”

时间: 2018-10-17 13:16:23 来源: 风暴之王  网友评论 0
  • 国庆后第一周,在美股调整的拖累下,A股一举跌破2600点的支撑再创新低,个股和板块哀鸿遍野,朋友圈也被各种股市段子霸屏。

来源:风暴之王


本文以标题《金融圈里戏精多:论喊疼谁也比不上“虚拟”经济》

首发于《华尔街见闻》


国庆后第一周,在美股调整的拖累下,A股一举跌破2600点的支撑再创新低,个股和板块哀鸿遍野,朋友圈也被各种股市段子霸屏。


11日下午股市大跌时,正好在参加一个活动,身边一家大型综合广场公司的高管问道:


股市怎么看,还能买吗?


我没有正面回答,反问他:你们广场里那么多餐饮、酒店、健身、娱乐、教育培训、服装零售和影院等业态,这些商家盈利能力如何?净资产收益率15%的有吗?


对方笑笑:怎么可能这么高?最高的能有8%就不错了,都比较低的,有的还不怎么盈利呢。


我说:现在是这样,股市里很多银行股净资产收益率15%左右,但股价却是净资产打七、八折在卖;万科、格力、美的这些净资产收益20%以上甚至30%以上的行业龙头公司,市盈率也就七八倍。如果你有一大笔钱,你会去收购你们广场里的商家,还是去股市买这些公司的股票?


对方恍然:这么一说,好像现在买股票还不错嘛!


是啊,用巴菲特老先生的话来说,买股票其实就是买企业。只不过,股市中的企业,每天都会有个“市场先生”出来给你报价,有时候“市场先生”乐观到头脑发热,说什么“大国崛起、黄金十年”,动不动按照十几倍市净率或者上百倍的“市梦率”报价;有时候“市场先生”又很悲观绝望,说什么贸易战、新兴市场危机、债务危机、大股东爆仓危机,在其眼里很多公司只有破产价值。


对此,巴菲特建议我们要保持理性和耐心,并充分利用“市场先生”的情绪波动来赚钱。但现实却是,绝大部分投资者经常跟着“市场先生”一起发疯:“市场先生”头脑发热、报价一天比一天高时,股民们也热血沸腾、一窝蜂地疯狂买入;“市场先生”悲观绝望、报价一天比一天低,股民们心惊胆战、惊慌失措,恨不得所有股票都破产价格甩卖出去。


但实体企业就不一样了。


股市牛气冲天时,大家盈利情况也没好太多,没有这样一位“市场先生”出平时几倍的报价满大街地去收购企业股权;股市熊气弥漫时,大家生意也没冷清多少,即便“市场先生”想去按破产价到处谈收购企业股权,也会被人当神经病打出去。实体企业很少遭遇这种“频繁报价”的困扰,自然也就不用经历乐观至狂热到悲观至绝望的心理波动,对企业股权的估值也就理性多了。


因此,老先生教育我们买股票和收购实体企业是一回事儿,要集中精力关注企业长期经营价值和核心竞争力的变化,至于宏观经济、货币财政政策、政府要员讲话等错综复杂但又跟企业长期价值无关的因素,既不必关注,更不去预测。


而实际上,牛市来时人人都把价值投资挂在嘴边,言必称“巴菲特门徒”,好像曾被老先生按着头顶输入百年功力一般;一到熊市,却又纷纷宣扬周金涛的康波周期理论或者达里奥的债务周期理论,分分钟给你算出经济崩溃或者股市底部的时间表……


这翻脸速度,比翻书还快,果然金融圈里“戏精”多啊!


当然,也有不少人会说,确实经济现在很艰难啊,你看很多实体企业经营困难,倒闭破产的也不在少数。个人觉得关键是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在接触过很多实体企业后,我觉得许多行业的中小型企业,甚至大型企业,现在和将来持续出现经营困难是很正常的事情。任何行业的发展成熟,必然是以集中度的提高为标志,也必然以大量企业淘汰出局为代价。


看国外,美国曾经有数百家汽车制造企业,如今只剩下福特和通用两家,底特律也变成“铁锈地带”;曾经也有数百家飞机制造商,如今只有波音一家独大;又有上千家银行的破产倒闭,才成就了摩根、花旗和美林……


国内经济发展史又何尝不是如此?格力、美的、海尔、TCL等家电巨头的成功,代价就是数百个家电企业的覆灭;华润啤酒和青岛啤酒的崛起,代价也是成百上千家地方啤酒厂的破产或被收购;一个公牛插座的成功上市,背后是数千个家庭作坊的衰败……


强者恒强,优胜劣汰,这是任何一个产业发展成熟的必由之路。


我们也经历过所有企业都盈利的阶段。当年供不应求、物资短缺时代,几乎买任何产品都要托关系、批条子,不管产品粗制滥造到什么地步都能轻易卖出去,那时候所有企业不论大小都红红火火、欣欣向荣,但你愿意回到那个年代吗?这样的行业有什么竞争力,又怎么走出国门参与全球竞争呢?


沉舟侧畔千帆竞,病树前头万木春。做过实体经营的管理者都知道:


没有夕阳行业,只有夕阳企业。


面对同样的行业发展,你尽可以盯着那些陷入困境甚至被彻底淘汰的家电企业、家庭作坊而悲天悯人地看衰经济,也可以学巴菲特那样,在价格合适的时候开开心心地买入那些长期价值在增长、盈利能力越来越强的好企业。反正,一个人的成就取决于他的世界观,看你自己的选择!


也有人说,现在形势变了,中美之间开打贸易战,甚至将来摩擦会不断升级,中国企业的好日子结束了,所以股市必然暴跌。


那么,请你走出家门,到大街上去感受下实际的生活。餐馆、影院里人们依然排起长队,无数家长在为小孩子的才艺培训买单,上下班高峰道路依旧拥堵不堪,地铁里永远人挤人,高铁站和机场里商务旅行和旅游的人络绎不绝……


当你为中美贸易战忧心忡忡,预期股市崩盘、经济崩溃而狂卖股票的时候,现实社会却是马照跑、舞照跳,无数的商家和企业在正常经营,大量新开立的公司不断冒出来。


那些被贸易战吓破胆儿的糊涂蛋始终没有明白一个道理:我们有14亿人口,这14亿人要吃要喝要玩乐,要更大的房子,要更豪华的车子,要更健美的身材,想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和成长环境,想给父母更好的晚年生活,他们的勤劳努力、聪明智慧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一百个特朗普也无法阻挡的!


另外,大家有没有发现,在这一波的股市下跌或唱衰经济声浪中,真正受到贸易战冲击的出口企业叫苦声不高,反而是没有任何出口业务的金融行业呼声更高。更准确的说,是切身利益深受股市下跌影响的券商和私募哭声更响亮。


不然大家想想看,实体企业里有多少人会看周金涛和达里奥的理论,又有多少人看得懂呢?


为什么实体企业经受融资困难和中美贸易战的冲击,大声喊疼的却是与股市涨跌相关的“虚拟”经济呢?


本人看来,实际上遭受创伤最大的不是实体经济,而是“虚拟经济”。


在前期的金融自由化和股市泡沫时期,受益于股市大涨和IPO、并购重组、股权质押、表外业务、通道业务、融资融券、经纪业务等的繁荣,券商、基金、信托、私募等都享受着与他们实际贡献不匹配的过高收入和奖金;而当股市下跌、债市爆雷、股权质押危机、表外业务收缩、成交量低迷后,券商、基金、信托、私募等等严重依赖股市的机构纷纷盈利大幅下降,甚至开始降薪裁员。


融资难,企业尚可以节约开支、甩卖资产或股权以渡难关;中美贸易战,企业可以开发新的出口市场或转内销;而股市下跌,这一众的金融机构如何转型?高峰时期招聘进来的众多员工又如何消化?


池塘水位上涨的时候,所有鸭子都会上升,但不是鸭子厉害而是环境使然。


同理,牛市来临时,券商和私募机构大赚特赚,不是自己水平有多高、业务能力有多强,只是沾了牛市的光;而股市下跌后,券商各项收入急剧下降,私募机构产品净值回撤甚至被清盘,也是股市周期轮回的必然,不必以己度人,以自身行业的寒冬而推演出实体经济也陷入“至暗时刻”。


中国不同于美国!


在美国,资本市场是经济体系的心脏,股市直接关系到居民财富,直接影响社会消费,从而对国民经济的增长举足轻重,你看美股才跌那么一点儿,特朗普就赶紧跑出来喊话。


而中国,虽然资本市场发展了近三十年,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也喊了很多年,但以银行为核心的间接融资体系才是经济的心脏,资本市场和股市的重要性远不能与银行体系相比,对实际经济的影响也远没有美国股市那样的份量。


所以年初至今,A股跌成这样,我们的监管层依然能安之若素。


只不过金融人才学历高,文笔好,把简单事情搞复杂的能力也强,不仅享受了与他们贡献不相匹配的收入,也占有了与他们在实体经济中比例不相称的话语权,所以叫起苦来声音格外响亮:

他们没有经营过实业,却能把实体经济描绘的愁云惨雾、黯淡无光;不去研读经典著作,却热衷于微信圈里不着四六的理论,然后把股市写得悲悲戚戚、绝望无比。要不怎么说金融圈都是被股市耽误的段子手了呢。


实体经济到底是好还是差,股市的未来究竟会如何?


建议大家不要总盯着股票屏幕和手机微信,而要走到大街上,走到人群中,近距离观察有血有肉的实体经济,感受他们朝气蓬勃的气息;


不要在个别行业的周期谷底悲悲戚戚,不要沉湎于股票账户的得失和产品净值的盈亏,而要敞开胸怀,拔高格局,站在14亿人努力奋进的大背景下,把握时代赐予我们的无以伦比的大机遇!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
热点文章
中国贸易金融网,最大最专业的中文贸易金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