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年会活动: 中国交易银行50人论坛 中国供应链金融产业联盟中国供应链金融年会 中国保理年会 中国消费金融年会 第三届中国交易银行年会

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分析及化解信贷风险措施

时间: 2016-01-20 13:50:02 来源: 银通智略  网友评论 0
  • 近年来,金融机构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加大对小微企业扶持力度系列工作部署,小微企业贷款投放快速增长。但不容忽视的是,部分产能过剩行业和受内外需下降影响较大的小微企业是近年来贷款风险暴露的主要领域。
导读

近年来,金融机构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加大对小微企业扶持力度系列工作部署,小微企业贷款投放快速增长。但不容忽视的是,部分产能过剩行业和受内外需下降影响较大的小微企业是近年来贷款风险暴露的主要领域。据统计,小企业的不良贷款率是其他企业的1倍,5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是其他企业的4倍.监管部门透露,对小微企业贷款的不良贷款率的容忍度可以提高到5%,但从基层反馈的数据来看,2014年以来部分地区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率已远远超过了容忍度。


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原因


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的发生存在多样性和复杂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1产能过剩和内外需下降带来的风险


目前,宏观经济下行,行业竞争激烈订单减少,小企业资金成本、人工成本高涨,信贷规模紧缩融资难,税负过重,这些对小微企业经营发展来讲都是很大的挑战。部分产能过剩行业和受内外需下降影响较大的小微企业规模小,产品附加值低,盈利率不高,自有积累较少,抗风险能力差,受市场环境影响明显。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特别是销售淡季,存货积压严重,严重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给贷款造成一定的风险隐患。


企业经营周转出现困难初期某些企业主往往借用民间资金转贷进行掩盖,但资金链紧张后民间借贷风险逐渐向银行体系传递。另外同行业企业的生产流通及上下游企业在某个区域相对集中,使银行信贷资产区域性风险与行业风险具有一定的重合度。


2小微企业自身的局限性


小微企业良莠不齐,有些小企业产品技术含量低、产品档次低、低水平重复建设。同时,小微企业法人代表的素质、性格、个人行为往往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发展或成败。多数小微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有缺陷,经营方式不够稳健,对外担保决策大多属于法人代表哥们义气,经营业绩不佳和不加以研究的对外担保最终导致公司出现风险。在调查中发现部分企业主近年来甚至有赴境外豪赌现象,某些信贷人员在贷前对借款企业主品质背景审查不够充分,贷后管理更是流于形式,留下了风险隐患。


3担保类贷款的风险


1、担保机构信用风险


大多小微企业缺乏抵押物,因此一般都乐于和担保公司合作,这样一来,导致小微企业贷款过度依赖担保机构。但由于国内信用担保公司整体规模较小、出资比较分散、监管制度也不够健全等诸多原因,商业银行与信用担保公司的合作业务面临着一些风险。银行对担保公司与小企业处于信息不对称状态,银行很难完全掌握客户真实信息,其资金链断裂之时风险立即完全暴露。


2、担保圈贷款风险


近年来,银行采取内部制度控制的方式有效扼制了传统上的互保现象,但企业将互保形式转为连环担保,即甲为乙担保,乙为丙担保,丙为丁担保……这样在一定区域内就形成了担保圈,连环担保极易引发不同程度的担保圈系统性风险。


担保圈贷款问题形成情况比较复杂、涉及面广、区域之间差异较大,部分客户群体问题突出。目前,各商业银行对担保圈贷款的管理在日常管理流程中未能有所体现。


4银行信贷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


1、各种考核倒逼小微贷款的发放带来不少隐患


商业银行面临考核的困境,出于业务拓展的需要,业务网点遍地开花,业务竞争非常激烈。在相关利益驱动机制下,为了业务指标的完成,某些银行信贷业务员甚至为中小微企业违规发放贷款,授信额度超过企业正常生产经营需求的过度授信现象并不鲜见,得到贷款支持的企业主往往盲目扩张或将贷款挪作他用。


2、产品设计信息不对称


单从产品设计来看,银行现有信贷产品是比较完美的,但实际工作中多个环节客户经理及相关人员无法做到产品设计时的要求;信息不对称问题尤为突出。比如需由信贷客户经理进行贸易背景真实性核查,同时随时监控客户销售款、应收账款回笼情况,但在实际工作中,虚构贸易背景、开立的回款专用账户被绕开入账的情况时有发生。


3、贷款期限不合理


传统贷款还款模式下贷款到期必须先还后贷,这就给小微企业带来还款时点资金周转压力忽然增大的问题。部分借款期限和经营资金回笼周期不一致的小微企业无奈之中求助于地下钱庄、高利贷等非法金融活动,筹措资金度过还款时点这个难关,大大增加了小微企业的财务成本。甚至有些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利用企业还款时点资金周转压力大的机会介绍非法金融活动从中牟利,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非法金融活动存在的需求,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给小企业经营资金的周转带来风险隐患。


5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能力较低


近年来,P2P网贷平台各种模式竞相发展,开辟了小微企业融资的新渠道,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瓶颈问题似乎有望得到缓解。但互联网金融并不是看上去那么美好,许多在P2P平台上申请贷款的企业都是不符合银行对借款人的资质要求的,其利润率也无法覆盖在网贷平台融资的高额成本。而且P2P平台大多风控体系与能力不如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所以坏账风险比较大。截至2014年11月底,网贷行业运营平台达到1540家,贷款余额达896.41亿元,目前已发生多起P2P网贷平台实际控制人诈骗、跑路事件,问题平台达到257家。


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的危害性


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大量增加具有多重危害。


1
影响商业银行持续经营能力


首先,自中国加入巴塞尔协议之后,不良贷款率成了商业银行风险控制能力的重要监管指标,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压力加大。其次,利润率、资本回报率、拨备覆盖率、经济资本等财务指标在进一步恶化,商业银行持续经营能力受到挑战。


2
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再次凸显


在目前信贷风险加速暴露背景下,金融机构更加注重风险管控,对规模较小或经营较差企业的信贷投放趋于谨慎,提高抵押、担保要求。同时受风险事件频发影响,担保机构代偿增加,担保能力和意愿下降,小微企业贷款融资担保严重制约了小微企业的银行融资准入,小微企业有效信贷需求不足。同时,许多制造业工业企业在逾期贷款的压力下持续经营,财务成本高企。小微企业在和商业银行签订贷款合同时,一般情况下都有约定,贷款逾期后商业银行按照贷款利率增收50%的罚息,在银行贷款利率原本就不低的情况下增收罚息,企业融资财务成本大幅增加。


3
不良贷款大幅增加对经济生态系统造成影响


一是影响金融资源优化配置。金融资源原本配置到新兴产业、有市场前景的企业中去,由于不良贷款的形成,金融资源被困在了经营管理不善、已经被淘汰的企业中,造成金融资源的极大浪费。


二是对社会信用环境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在小微企业没有形成大面积逾期的情况下,借款企业都很重视信用记录,在目前借款企业无法还本付息、企业难以为继的情况下,企业无法维护自身的信用记录,对信用记录的重视程度急速下滑,小微企业信用状况堪忧。


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管理措施


当前,商业银行管理不良贷款的措施主要有三种:


3现金清收


这种管理措施,对于借款人还款意愿不强的小额贷款比较有效。由于借款人还款意愿不强,通过加大清收力度,逐步降低不良贷款额度,促使借款人履行还款义务,在借款人有还款能力的情况下有一定的效力。但在当前,借款企业普遍不具备还款能力,现金清收的效果很小。


2司法诉讼


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管理中,经办机构和经办人最偏好的管理措施就是司法诉讼,因为司法诉讼是经办机构和经办人尽职表现的最有效证明,同时也可以把部分管理责任推给律师事务所、法院等机构,如资产保全、资产评估、强制执行等工作。目前,在银行不良贷款管理实践中,普遍形成了“一诉了之”的尴尬局面,只要出现了逾期贷款,管理部门就会提起法律诉讼,进行资产保全。一个借款人在几家商业银行有贷款,就有几个诉讼案件,造成司法机构案件审理的压力骤然增加,涉案借款人的资产和账户被多轮查封。但是,不良资产管理的效果并不好。


1不良资产转让


为了保住不良贷款率监管指标达标,各家商业银行都会采取不良贷款转让的方式降低不良贷款率。目前,不良贷款转让市场价格极低,有足值抵押物的不良贷款转让价格一般是贷款余额的30%。不良贷款转让会造成银行资产损失。


化解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的几点建议


本着“减额、缓释、化解”的基本思路,信贷人员应保持与借款人、担保单位、当地政府和其他债权银行之间的沟通和联系,从以下几个方面稳妥有序地推进化解信贷风险工作:


(一)督促借款企业向政府及主要股东寻求财务援助,加大力度与下游客户协商,务求尽快收回应收款项。在企业具备还贷能力时,应压缩授信风险敞口,提前收回贷款。同时银行要密切关注政府的态度和动作,确保政府的态度一致性和连续性;密切关注市政府税费优惠政策落实情况,确保政府税费返还用于归还贷款本息。


(二)高度关注借款企业和担保单位的生产经营、财务和现金流状况,密切关注企业包括企业水、电、气变动等非财务信息,判断其是否能够依旧保持正常订单和生产。如发现借款人不能持续经营,就要抓住其资产尚未流失的时机,迅速利用其现有资产如存货、土地使用权、短期投资、固定资产等抵偿贷款。密切关注担保人的诚信和履约情况;为防止企业和担保单位逃废银行债务,信贷经营人员应及时通过各种途径掌握企业股东个人资产情况,争取追加其个人资产抵押;同时应积极采取多项措施,促使授信敞口有所下降。


(三)逐步化解存量担保圈贷款风险,降低存量担保圈风险敞口、减少损失,对形成担保圈风险的主要保证关系进行切割,追加有效的抵(质)押品,加大对重要资产的监控。将保证类流动资金贷款置换为贸易融资等产品或采用动产质押。为避免担保圈风险恶化引发连锁反应,可考虑暂时延续存量保证担保类信贷业务原有授信条件。


(四)关注企业或有负债质态,企业对外担保可能存在一定的代偿风险,需密切关注担保链形成的风险状况,密切关注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关注其他债权人对涉及担保链企业的处置方案及进展情况,如其他债权人采取法律措施、实质性收回、增加抵押、质押等,应及时做好预判和采取对应措施,及时调整信贷策略。


(五)采取相应措施防止企业通过非正常交易抽逃资金,取得企业不增加对外担保和对外投资的承诺,防止企业过度负债和代偿能力变化。对于授信到期30天后仍然无法归还贷款、或涉及民间高利借贷、或对银行加快授信回收的要求态度不明朗不配合的企业,应在强化授信管理工作的同时,还要同步启动强制回收。


(六)各金融机构一般都有不良率要求,基层信贷人员往往会用到期转贷#借新还旧等方式,将归入次级类、可疑类的贷款归入关注类甚至正常类,以降低不良贷款率及账面风险,从而贷款分类很难完全反映不良资产真实情况。因此,信贷风险管理人员应注重提高贷款分类准确性和掌握资产质量真实性,把握风险暴露的金额和时间点避免引发新的风险和问题。


注:本文摘自银通智略报告《小微金融创新实务》(2015年11月)

来源:融银智信(ID:bankwisdom)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
热点文章
中国贸易金融网,最大最专业的中文贸易金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