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年会活动: 中国交易银行50人论坛 中国供应链金融产业联盟中国供应链金融年会 中国保理年会 中国消费金融年会 第三届中国交易银行年会

2010年中小企业或迎来融资春天

时间: 2010-01-08 09:12:45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  网友评论 0
  • 显然,中国的银行家们已经认识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已不仅仅成为一种社会责任,或许,在2010年银行在寻找自身业务突破转型的同时,也将破解长期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困局。

“现在资金日益向大企业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集中,而中小企业生存越来越艰难。”在一次采访中,某化工企业负责人向记者抱怨道。

2009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家出台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惠及诸多行业领域。然而,民营中小企业成了4万亿盛宴“旁观者”。

数据统计,2009年前三季度,银行业新增信贷9.4万亿元,其中61.6%为中长期贷款,主要投向以“铁公基”为代表的基础设施行业。

全年的贷款规模预计超10万亿元,中小企业几乎无缘参与。

4万亿无缘中小企业

全国工商联在刚刚出版的一本名为《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2008~2009)》的蓝皮书称,多数中央投资只是带动了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投资,进而带动了银行大规模的信贷投放,广大中小民营企业很难参与其中。

民营经济成为这场投资盛宴的“旁观者”,它在过去一年中所获得信贷的投放量证明了这一点。报告主笔人、全国工商联研究室主任陈永杰表示,融资问题仍然是当前民营经济所遇到的最核心问题,它并没有随着中央出台的相关政策而有缓解的迹象。

有报道称,2009年上半年,中小企业贷款占到贷款投放总额的53%。东兴证券银行业分析师王保伦对此提出疑问。他指出,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最新发布调查报告显示,认为难以从银行贷款的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分别为63.4%和70.9%;其次,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中绝大多数投向“铁公鸡”基础设施领域,主要分布大中型国有企业;从银行贷款分布来看,中长期贷款占比较高,多为中长期的大中型建设项目。就此分析,中小企业贷款占比额度较小。

《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底,个体私营企业在几乎无法获得长期贷款的情况下,其在短期贷款余额中的比重仅为3.37%,而这一微弱的比重在2009年的一二月份还出现了下降态势。这说明银行系统对于民营企业存在严重慎贷现象。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日前在向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报告时指出,目前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缴税额约为国家税收总额的50%左右,提供了近80%的城镇就业岗位。但中小企业中长期贷款不足,小企业贷款规模和比重仍然过低。目前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融资供需矛盾依然突出。

银行为破盈利困局瞄准中小企业

2009年的万亿信贷投放并未给中国银行业带来超常规的利润增长。上半年,各大商业银行净利润增长为负,到下半年有所回升呈现个位数增长,但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速仍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招商银行-31.16%,中信银行-8.84%,宁波银行-2.08%,华夏银行-14.93%,上述四家银行2009年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实现负增长。

实际上,贷款增量和净利润增长的倒挂现象并不难理解。多年来,存贷利差一直是中国银行业主要的利润来源。在2009年金融危机的宽松货币政策背景下,银行息差收窄、同质化竞争导致银行议价能力锐减,加上企业信贷融资需求降低,“以量补价”的策略不得不接受“打折扣”的现实。而2010年,市场预测信贷投放大概在7~8万亿之间,跟2009年比有明显减弱,比今年减少约四分之一,各商业银行显然存在巨大的盈利压力。

东兴证券银行业分析师王保伦认为,2010年商业银行的目标客户将从铁公鸡转向实体经济,从基建行业转向中小企业,依靠对中小企业较高的议价能力获取上浮贷款利率,以此突破盈利困局。

他分析说,银行本身具有回避风险的天性。2009年经济形势复杂难辨,在此背景下,银行更多是追求资金的安全性,大量贷款投向大中型国有企业,“以量补价”收入低但资金有保障。随着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实施,保8增长目标顺利实现。2010年实体经济进一步稳步恢复,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出现了企稳回升态势,中国经济呈现稳固增长。此时投向中小企业,不仅资金安全性有所保障,银行议价能力随之增强,资金收益率也将获得显著提高。

有分析认为,2009年各地方政府已经用完了大部分项目,明年各个地方政府的好项目不多了。2010年的信贷投放,主要是保证上年项目的后续资金需求,新增项目贷款会受到严格控制。减少了政府项目这个“大头”后,中小企业信贷势必成为各银行争夺的一个焦点领域。

银联信总经理符文忠指出,在经济完全复苏、利差扩大之前,国内商业银行在失去了曾经最为倚赖的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和工业领域客户的情况下,信贷需求量最大的客户则是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本文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 (责任编辑:alexmls)
  •  验证码:
热点文章
中国贸易金融网,最大最专业的中文贸易金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