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年会活动: 中国交易银行50人论坛 中国供应链金融产业联盟中国供应链金融年会 中国保理年会 中国消费金融年会 第三届中国交易银行年会

银行视角下新冠疫情的冲击

时间: 2020-04-01 14:22:42 来源: 银行家杂志​  网友评论 0
  • 从实际影响看,此次疫情对供需层面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其中对消费和旅游、住宿和餐饮、交通运输等服务业影响严重。
来源:银行家杂志

撰稿人:董利、赵晗、郭刚正、何建勇

2019年12月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是中国经济运行的一个重要事件。目前疫情还在发展阶段,尚无法对总体经济影响进行精确评估。在对比分析2003年非典和当前疫情特点的基础上,我们对此次疫情的影响进行了粗略的分析。总体看,由于当前疫情面临的经济环境更加严峻,新冠病毒传染性更强,其对经济影响或大于非典时期,具体影响程度取决于疫情持续的时间。疫情会对国内经济产生短暂冲击,预计主要体现在疫情集中爆发的一季度,但不会改变经济增长趋势,中长期经济增速仍然取决于经济基本面和自身增长动力。 


从实际影响看,此次疫情对供需层面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其中对消费和旅游、住宿和餐饮、交通运输等服务业影响严重。工业企业经营难度加大,尤其是中小企业资金链严重承压。受疫情冲击较严重的省份范围扩大,这些省份的GDP、消费、投资占全国总量的比重接近或者超过一半,短期或对整体经济形成显著拖累。面对疫情冲击,预期我国逆周期调节政策力度将会进一步加大。宏观经济政策总体将保持适度宽松,更加注重前瞻性、灵活性和针对性,重点从结构上解决问题,加大针对重点区域、行业、企业的政策支持,促进经济恢复正常增长。结合行业情况,建议重点关注受疫情冲击较大的餐饮旅游服务、批发零售等行业,并密切关注资本市场波动对银行业的风险传导。 


疫情对中国经济运行的影响 

疫情冲击对需求端的影响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与2003年非典疫情具有很多相似性,其对总需求的影响也呈现明显共性特征。 


消费需求萎缩最为严重。2003年SARS疫情对需求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消费上。当年,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仅为35%,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次低点。从影响时点和程度看,消费受到的影响主要集中于SARS疫情较为严重的二季度。居民减少外出,不利于旅游、住宿、餐饮、客运等相关消费行业,二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月均增速仅为6.7%,较上一年度同期下滑2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消费作为“三驾马车”中的主力,对GDP增长的贡献已大幅提高。2015~2019年,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平均为63%,较2001~2005年平均数高出16个百分点。若本次疫情持续时间较久,消费将受到持续严重冲击,并将对经济增长产生更大影响。 


延期开工短期内对投资的影响较大。2003年,我国经济处于上行期,投资增速保持较高水平,尤其在疫情控制后政府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资本形成总额实际增速达到17%。投资对经济增长拉动产生重要作用,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高达70%。相比较,当前固定资产投资缺乏增长点,投资增速显著下降,2019年已降至5.4%。这意味着,若消费增速明显下滑,后期通过投资来托底经济的难度会较大。具体来看,短期内疫情导致延期开工等问题,可能会影响投资增速,但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后续可能出现“抢工”现象,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前期投资的下降。由于此次疫情影响区域范围更广,预计对投资短期冲击更大。数据显示,此次受疫情影响较重的湖北、浙江、广东、湖南、河南、安徽、重庆等7个省份固定资产投资占总体投资比重约为43%。此外,从三大投资领域看,一季度由于工地开工延期及房地产市场成交承压,销售和投资增速的下行速度或将加快,基建和制造业投资受延期开工等因素影响也将放缓。 


疫情对出口的影响可能更多体现在一季度。疫情对全年经济的影响程度取决于疫情的持续时间。整体上看,疫情对出口的冲击会更加显著。目前,本次疫情主要集中在中国境内,外部需求变化不大,国内生产则受到较大冲击,进而可能影响出口。未来,疫情对出口的影响关键看疫情持续的时间。主要原因如下:一是制造业订单或将面临交付延期。疫情的爆发出现在春节长假,很多企业原本就计划在元宵节左右才复工。如果疫情控制的好,企业开工能大致按原计划进行,那么对出口企业的生产影响就会较小。但如果疫情延续至二季度,企业的复工期显著延后,则对出口的冲击将显著增加。二是制造业新订单增长面临压力。从国内制造业订单看,疫情因素导致春节后生产恢复过程迟滞,较多订单将面临延误,给生产企业造成损失。从出口制造业订单看,每年春节后的三四月是年内的出口订单下单高峰期,甚至明显高于9月份圣诞节订单。但受疫情冲击,2020年年初订单交付时间目前尚无法确认,甚至将有一定可能性发生延误。如果3月份工业产能的恢复仍然存在不确定性,则可能影响后续新订单情况。目前,外国采购商对于中国疫情高度关注,尤其是1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把中国这次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尽管世界卫生组织明确表达不希望看到各国对中国货物禁运和人员流动禁行,但一些国家已经分别采取了限制措施,并提升了风险等级,这将对国际贸易尤其是出口产生进一步影响(见图1)。 


图1 2001-2019年GDP增长率分解(支出法)

数据来源:Wind,建行研究院

疫情冲击对供给端的影响 


疫情冲击对企业生产活动也产生着显著负面影响,这主要体现为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企业的产出呈现不同程度的减少。具体表现为: 


一是服务业总体承压,但部分新兴行业获益。2003年中国服务业占比为42.03%,而2019年服务业已经占中国GDP的53.9%。受SARS影响,2003年二季度服务业增速降低2个百分点。考虑到本次防控力度更大,对服务业造成的冲击也更大。进一步,考虑到服务业占比超过经济总量的一半,若不能尽快结束这场战役,仅服务业受到的冲击就有可能拉低全年经济增速0.5到1个百分点。从行业结构看,餐饮、旅游、电影、交通运输、教育培训等行业受冲击最大,而医药医疗、在线游戏等行业受益。数据显示,2019年春节电影档票房达58.59亿元,2020年春节档颗粒无收。2019年除夕至正月初六(2月4日至10日),全国零售和餐饮企业实现销售额约10050亿元,2020年同期受损严重。2019年春节假期,全国旅游接待总人数4.15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139亿元,2020年同期锐减。2020年1月底,交通运输行业出行人次减少约七成。房地产行业暂停销售活动,建筑业、金融业等行业也受明显波及。据恒大研究院估算,短短7天仅电影票房、餐饮零售、旅游市场这三个行业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超过1万亿元,相当于2019年一季度GDP(21.8万亿元)的4.6%。但在疫情冲击下,一些新兴行业则明显受益,比如医药医疗、消费金融、游戏、在线视频等行业。此外,疫情传播对5G通信、云游戏、AR/VR、机器人、无人机等新技术的快速应用,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是工业生产经营难度加大,尤其是中小企业资金链承压。本次疫情的爆发时点特殊,对工业生产活动产生了显著冲击。第一,中小工业企业的资金链条普遍处于紧绷状态。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2019年11月,以民营工业企业为代表的中小企业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金额达到5.025万亿元,同比增速达32.3%,这也是2007年以来的最高同比增速。同期,民营工业企业的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达到44.6天,较2019年的峰值有所缓解,但仍处于历史高位(见图2)。由于我国中小企业主要以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且所处行业大多是基础性行业,此次疫情冲击进一步加剧中小工业企业资金链紧张。如果这些企业的资金链发生断裂,可能会带来企业破产、失业增加,全部行业受到的影响和就业情况的严峻性将难以估计。第二,刚性成本拖累中小企业,警惕引起社会系统性风险。由于推迟复工以及外地员工被隔离期间,企业仍然面临固定费用支出,包括融资成本、税费成本、房租水电物业费以及支付延期复工期间工人的标准工资等,这些刚性成本支出对中小企业影响巨大。由于我国企业盈利整体仍然较差,疫情冲击导致收入萎缩,加剧了企业经营压力,可能导致大批中小企业未来一段时间持续亏损,而由此导致的一系列问题也不容忽视。 


图2 民营工业企业应收账款状况

数据来源:Wind,建行研究院

疫情冲击对主要区域的影响 


此次疫情冲击的区域范围更大。本次疫情集中爆发的湖北,是中国长江经济带的核心区域,也是中国南方的经济重镇、交通枢纽,虽然在产业链上的经济权重低于当年“非典”时期的北京和广东两个重灾省份,但此次疫情波及的区域更大。截至2020年2月8日24时,确诊病例超过200人的省份达到17个,超过100人的省份高达22个,总体影响短期内会更大(见表1)。 


表1 全国主要受影响省份各指标占全国指标比重

数据来源:Wind,建行研究院

注:表中疫情确诊人数截至2020年2月8日24时。“*”表示2017年数据。

从各地复工时间看,多数省份已经明确复工时间不早于2月9日24时,也就是元宵节前后,而湖北明确复工时间再延后一周。复工延迟省份占全国GDP比重超过70%。从历年来看,春节期间是工业淡季,一些行业比如建筑业、加工业等本身就是元宵节前后复工。如果疫情能在2月份得到有效控制,企业正常复工,对总体投资的影响或相对有限,否则将会对短期投资和经济增长形成显著拖累(见表2)。 


表2 全国主要受影响省份复工时间

数据来源:各地政府公开新闻,建行研究院

疫情冲击对经济增长的总体影响 


疫情冲击会对国内经济造成短暂扰动,预计主要体现在疫情集中爆发的一季度,但不会改变中国经济长期增长趋势,中长期经济增速仍然取决于经济基本面和自身增长动力。 


国内外经验表明,大规模传染病疫情对经济的冲击通常是短暂的。随着疫情消退,经济将回归正常轨道。从全球范围看,近百年全球经历了七次重大突发疫情,这些重大突发疫情对区域经济的影响都是阶段性的,影响程度大小取决于疫情持续时间、政府管控、传播范围等多重因素。最近一次2016年巴西寨卡病毒爆发并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巴西一国的寨卡病例数高达30余万人。2015年受世界大宗商品价格变化等因素影响,巴西GDP增长仅为-3.8%,经济处于崩溃边缘。但经历2016~2017年疫情后,巴西经济甚至出现“扭亏为盈”。从国内看,2003年二季度受SARS疫情冲击,我国GDP短期内快速下行,但是下行持续时间短,且在疫情消退后快速反弹。从2003年3月开始,SARS从广东地区蔓延至内地其他省份,全国GDP实际同比增速从一季度的11%左右下行至二季度的9%左右。但是随着7月份疫情解除、生产活动恢复,三季度GDP同比增速回升到10%左右。SARS没有改变当时中国经济上行趋势。2001~2005年中国实际GDP分别增长8.3%、9.1%、10.0%、10.1%和11.4%,呈现逐年加快的经济增长态势(见表3)。 


表3 全球历史上重大突发疫情一览

数据来源:卫健委,世界卫生组织,布鲁金斯学会,建行研究院

注:“*”表示截至2020年2月8日24时数据。 

考虑到新冠病毒传染性更强,其对经济的影响或大于非典时期,具体影响程度取决于疫情持续的时间。从经济环境看,2003年中国处在经济上行周期,内生性动力较强,货币信用均处在快速扩张阶段。SARS疫情产生的外生性冲击带来的影响更短暂、更易于恢复。相比较而言,自2018年以来,全球经济增长动能趋缓,地方贸易保护主义事件频起,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内外部形势复杂,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从疫情持续时间看,非典时期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从2002年底到2003年3月的疫情扩散;从2003年4月到5月的快速爆发;从2003年6月到7月的受控和消退。当前的新冠病毒疫情传播与当年的SARS有所不同。新冠病毒传染性更强、潜伏期更长、传播速度更快、传播方式更复杂,导致目前大范围的延迟复工和居家隔离等应对措施史无前例,这些势必会对前期初步企稳的工业生产造成冲击。总体看,疫情对经济的负面冲击主要体现在疫情爆发集中期,国际主要机构对疫情冲击表示担忧,近期纷纷下调了我国一季度经济增长预期(例如,高盛对我国一季度经济增速预测由原来的5.6%下调至4%,花旗银行的预测由原来的5.9%下调至4.8%)。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增速会呈现一定程度的回升。 


疫情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 

本次疫情将对银行业运行产生短暂的负面影响。从2003年SARS情况看,疫情对银行业务冲击较小,呈现出显著阶段性和局部性特征。预计此次疫情对银行业的冲击相对间接且影响有限,但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从量的方面,信贷投放容易受到融资端需求减弱的遏制。在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的情况下,疫情防控正处于关键阶段,企业生产经营和个人消费都受到明显遏制,有效信贷需求趋弱,资产投放相应受到影响,影响程度和大小主要取决于疫情持续时间和疫情控制的节奏。按历史规律,一季度是银行旺季营销,贷款新增占全年新增的1/3左右。如果本次疫情持续整个季度,则保持信贷稳定增长面临较大挑战。但同时考虑到前期抑制的融资需求将在疫情稳定后释放,且有逆周期的托底政策支持信贷投放,全年影响或将相对有限。 


二是从质的方面,疫情或对存量贷款的资产质量形成一定冲击。本次疫情下,不同行业、企业和区域受到疫情的冲击有所不同,对不同银行产生的影响存在差异。其中,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物流运输、文化旅游、建筑等重点行业受到明显影响,部分高杠杆和现金流较为紧张的行业和民营小微企业受到影响更大。从区域看,中部地区信用风险暴露压力可能进一步加剧,尤其是湖北、河南、湖南等疫情相对严重的地区需要重点关注。银行存量贷款资产质量受冲击大小,一方面取决于疫情能否有效控制以及企业生产经营能否尽快恢复正常。另一方面也取决于财政和货币等宏观政策对于受影响行业的支持力度(见表4)。 


表4 银行业信贷资产行业占比

数据来源:公司财报,中泰证券研究所,建行研究院。其中,银行整体为2017年末数据,上市银行为2019年一季度末数据,建设银行为2019年二季度末数据。


三是从金融市场方面,短期内市场波动将明显加剧。当前,股票等风险资产波动性明显加剧,黄金等避险资产价格上涨,人民币离岸汇率贬值。在当前疫情防控特殊时期,一方面考虑到疫情特殊时期不确定因素比较多,央行会根据市场需求而前瞻性增加流动性。另一方面,需密切关注资本市场波动对银行业的风险传导。2月3日及4日,央行开展逆回购操作净投放1.7万亿元,这一前瞻性政策操作使得流动性更加充足,高于历史同期水平,为金融机构支持疫情防控、服务实体经济和保持金融市场稳定送出了“定心丸”,有利于稳定金融机构预期,提振金融市场信心。 


政策建议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当前国家进一步加大了逆周期调节力度,围绕“六稳”工作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的政策措施。总体看,短期宏观经济政策保持适度宽松,更加注重前瞻性、灵活性和针对性。重点从结构上解决问题,加大针对特定行业、企业、区域和群体的政策支持,促进经济尽快恢复正常增长。 


第一,货币政策保持适度宽松,加大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中小企业和地区的政策倾斜。人民银行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指出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地区、行业和企业提供差异化的优惠金融服务,包括但不限于加大融资支持、适当下调贷款利率、增加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允许展期或续贷等。同时,要求各监管部门着力加快落实,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投放和降低授信利率,缓解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流动性压力。预期货币政策将会根据疫情进展情况保持适度宽松,灵活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常备借贷便利、再贷款、再贴现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提供充足流动性,预防企业经营活动中资金链风险,以及配合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等。 


此外,由于疫情对实体经济短期冲击影响仍具有很大不确定性,资金链问题仍是企业尤其是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预计结构性定向支持政策力度会进一步加大。主要体现在:加强对小微、民营企业信贷支持和补贴,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完善和落实中小企业融资支持政策,保证中小企业资金链的持续性。可能会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保证保险机制等,尽量帮助中小企业减少经营上的不确定性,提高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加大对中小银行的流动性支持,鼓励引导中小银行加大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等。 


第二,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拓展财政收支空间。据财政部统计,截至2020年2月3日,各级财政累计下达疫情防控补助资金470亿元。2020年2月6日,财政部发通知要求地方各级财政部门落实好各项保障措施,支持医疗物资重点保障企业复工复产。当下,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新冠肺炎的双重考验,预计财政政策将更加积极,并更加注重提质增效,注重结构调整,做好重点领域保障。一是特定时期要扩大财政支出规模,财政赤字率可能上调至3%。当前财政收支矛盾大,且2020年以收定支,财政收入明显下降,疫情防控支出显著增加。为避免挤压其他民生和稳增长支出,有必要扩大财政赤字。二是加大对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减税降费力度。疫情冲击下,中央和地方多项针对性政策正在陆续出台和落地,比如,适当减免一季度受疫情影响严重的部门尤其是交通运输、旅游、餐饮、住宿等行业的增值税,让亏损金额抵减盈利月份的金额以降低所得税,降低疫情影响期间社保缴费比例以及工业用电电费等相关费用。相关政策预计还会进一步加强。三是在全国范围内加强专项债的使用,促进项目落地。在强化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管理背景下,专项债额度可能会有较大幅度的扩容,项目的收益要求或适当放低。同时,加大对医院、学校、污水垃圾处理、停车场等民生短板领域的建设支持,对冲疫情引发的经济下行和就业压力。四是扩大基础设施投入,结合疫情加大民生投入。提前做好基建项目储备,扩大交通运输、物流基础建设、公共卫生和服务、生物医药、分级诊疗等投资,扩大研发、救治、防疫物资、一线医护人员补助的财政兜底范围。 


第三,重点关注受疫情冲击较大的餐饮旅游服务、批发零售等行业,以及小微企业和中部地区对银行业务的冲击。近几年,银行中部地区资产占比大约稳定在12.8%,而盈利占比有所回落。2019年上半年末,中部地区对银行总利润贡献占比较2018年同期下降约2个百分点至13.13%。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本次疫情可能会造成湖北等中部地区中小企业经营困难、信贷需求下降、存量资产质量承压,可能对银行业在中部地区的盈利产生一定的压力。建议重点关注该区域资产质量,加大对存量客户与资产质量的排查,避免不良率大幅上升,将疫情对银行利润影响降到最低。另外,重点关注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物流运输、文化旅游等重点行业的资产状况,加大相关行业资产质量排查。 


第四,密切关注资本市场波动对银行业的风险传导。当前疫情期间资本市场的波动性明显加大。对此监管部门已制定措施强化预期引导,并加强政策协调,以维护资本市场稳定和缓解市场恐慌情绪。对于银行业而言,受疫情影响,一季度经济增长或将显著承压,资本市场波动会直接或间接导致银行储蓄存款波动、信贷需求波动以及贷款挪用股市风险。此外,需特别关注部分中小金融机构的内在脆弱性问题,防止市场波动的叠加被进一步放大。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本文来源:银行家杂志​ 作者:董利、赵晗、郭刚正、何建勇​ (责任编辑:lihuiqin)
  •  验证码:
热点文章
中国贸易金融网,最大最专业的中文贸易金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