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年会活动: 中国交易银行50人论坛 中国供应链金融产业联盟中国供应链金融年会 中国保理年会 中国消费金融年会 第三届中国交易银行年会

中国银行姜熙:践行以客户为中心

时间: 2013-12-28 11:00:23 来源:   网友评论 0
  • 在大数据时代,供应链金融正成长为银行业激战的“蓝海”。J:企业希望银行提供的供应链金融服务更多的是基于企业供应链本身的实际运作模式进行设计和组合的产品,这是对的。

  在大数据时代,供应链金融正成长为银行业激战的“蓝海”。作为银行,非常希望能够积极介入到企业的整个产业链提供金融服务,一方面巩固核心企业业务,另一方面降低营销成本,发展新的客户。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银行的考核机制与企业的供应链金融需求仍存在差距。在融入产业链、提供更丰富的产品与服务方面,银行还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

  中国银行早在2008年就成立了供应链融资团队,经过五年时间发展,见证了国内供应链金融的异军突起。为此,本刊专访了中国银行公司金融总部产品总监姜煦。姜煦谈到,银行要进行自我转型,实现风险控制理念的革新,加快电子化的建设步伐,从以产品为中心转向以客户为中心,探讨客户的需求,向客户提供全方位、全产业链的解决方案。

  F&T=中国外汇《金融&贸易》 J=姜煦

  F&T:近两年来,供应链金融在中国快速发展。目前,银行界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态势如何?有哪些新的发展特点?

  J:供应链金融管理的核心是财务管理,随着大量企业纷纷进行供应链管理,银行顺应客户需求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中国银行2008年年末在总行组建了供应链融资团队,2009年开始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2009年这项业务发生额不到1000亿元人民币,2012年突破了10000亿元人民币,呈几何级增长态势。目前,银行界供应链金融业务呈现以下三个发展特点:

  一是全流程与定制化。早期的供应链金融,银行只做供产销其中的某个环节,现在顺应客户的需求,银行要做全流程的客户解决方案。不同的行业、企业有不同的客户、不同的需求,银行要根据行业特点、企业特点设计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

  二是全球化。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全球供应链金融或跨境供应链金融快速发展。中国银行从2011年开始提出了全球供应链金融的概念,不仅做国内,也要凭借海外网络的优势和能力去做全球供应链金融。

  三是电子化。供应链金融的本质是围绕核心企业做上下游,需要企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三流匹配,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系统的支持。供应链管理做得好的企业通过自己的ERP系统或者其他供应链系统进行管理,作为银行就应该有相对应的供应链融资系统去对接,这样才能做到时时交互,很好地控制交易中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既能向企业提供贴身服务,又有助于银行控制风险。

  F&T:当前,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流动性趋于紧缺,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对于供应链管理的需求进一步提高。从您接触到的情况看,企业实施供应链金融的需求有没有出现什么新的变化?

  J:经历了金融危机之后,近几年中国的经济也在放缓,整体来说,目前企业经营环境比前几年恶劣,企业供应链管理的需求更加迫切。其一,有些企业原来管理比较粗放,现在开始关注供应链管理,原先做供应链管理的企业,现在对供应链管理的精细化要求越来越高。其二,由于整体经济下行,很多核心企业资金链也比较紧张,对上游采购的应付账款期限越来越长,给下游企业赊销的意愿也越来越小。所以,企业对应收类的供应链产品需求越来越旺盛,银行提供这种解决方案的能力也需要提升。其三,原来在股份制银行做得比较多的货押类供应链金融产品现在开始收缩,但是应收类产品做得越来越多,这是经济下行形势下的一个特点。

  F&T:不少企业反映,目前可供企业选择的大多数供应链金融产品还处于较为传统的贸易融资领域的银行业务,如仓单质押、商票贴现和提货权质押,等等。企业希望供应链金融更多的是基于企业供应链本身的实际运作模式进行设计和组合的相关金融解决方案。对此,您如何理解?您认为企业需求与银行提供服务二者之间仍有差距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J:企业希望银行提供的供应链金融服务更多的是基于企业供应链本身的实际运作模式进行设计和组合的产品,这是对的。银行要从以产品为中心转向以客户为中心。以前银行把成型的产品卖给客户,往往不能从客户实际需求出发,为其设计符合其需求的解决方案,但是,现在银行也在发生转变。例如,中国银行提供的供应链金融服务都是按行业按客户来定制的。我们针对电子行业、汽车行业、钢铁行业等进行了深入研究,选择行业里代表性的核心企业,挖掘企业需求,为其设计解决方案,从传统的贸易融资产品、结算产品,逐渐扩展到其他领域,例如把保险产品加进去,甚至一些能够进行套期保值的投资银行的产品都加进去,就是希望能够给客户一个全方位的全产业链的解决方案。

  F&T:在当下的环境里,银行应该如何满足企业个性化、全面性的财务金融服务需要,而不仅仅是停留在传统的贸易信贷上?也就是说,如何让供应链金融从信贷表象向深化的专业服务转变?

  J:所以说,银行需要转型。供应链金融可以成为银行发展模式的一种变革。首先,传统银行更多的是一种部门银行或者产品银行,现在要转向流程银行,也就是针对客户需求,给客户设计解决方案的银行。要改变业务流程,必须以企业需求为出发点,真正做到以客户为中心,而不是以前口头上说以客户为中心,以前实际上就是把现成的产品卖给客户。

  其次,银行的风控理念要革新。因为银行原来做信贷业务,只是看企业的基本面,即使是中小企业融资,也只看财务报表。但对于供应链金融,银行考量的重点并不是中小企业自身的财务状况,而是要重点看它与核心企业的交易产生的债项,也就是应收账款,银行要对这个债项进行把控。所以,在供应链金融中,银行要做好两维的风险考量,除了看企业基本面,更重要的还要看债项,要看资金流和物流。

  此外,银行要加快电子化的步伐。银行要向核心企业提供全流程解决方案,没有强大的系统支持仅仅靠手工操作是不可行的。目前,这些方面对银行都还是挑战,要在这些方面努力。

  F&T:供应链金融涉及三方主体:核心企业、银行、上下游中小企业,对这三方来说,它们在实施供应链金融中所扮演的最核心的角色和职责分别是什么?三方应该如何紧密地协作?对此,您有哪些建议?

  J:打个比方,如果说供应链金融是一棵大榕树,核心企业就是主干,上下游就是枝桠和树叶,银行是树根,给大榕树提供生长所必须的养分。实施供应链金融的关键是核心企业。核心企业自身要有清晰的发展战略和良好的供应链管理能力,对它的上下游企业要有一套准入退出的管理标准和定期考核机制。基于此,银行再根据核心企业对上下游的控制管理能力,判断能不能提供服务?以及能在哪些地方增加价值?银行据此设计解决方案、提供各种产品。对上下游企业来说,关键是要提高自己的信誉度和履约能力,毕竟它们是依附在核心企业身上,如果不能给核心企业提供比较好的产品或者服务,核心企业会将它们淘汰出局,这对银行来说也将产生坏账风险。

  实施供应链金融过程中,各方都要有一种共赢的态度。首先,核心企业应认识到自己与上下游企业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实施供应链金融初期,核心企业对上下游配套企业不能太苛刻,应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一些信用支持;其次,核心企业要有一定的透明度,能够向银行提供物流、信息流的相关数据。如果核心企业担心泄露商业机密,可通过一些技术手段处理,达到双方平衡。

  F&T:与财资这个概念一样,供应链金融也是舶来品,最早是在国外发展起来的。目前看来,国内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与国外的有什么不同?内资银行的供应链金融管理与操作与外资银行有没有区别?

  J:整体看来,国内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与国外供应链金融越来越趋同,没有太大区别。但是,欧洲人一般不说供应链金融这个概念,他们理解的供应链金融就是供应商融资,只做链条当中的一小段。但是亚太地区或者美洲,这一理念则完全趋同,都是围绕核心企业提供全产业链解决方案。

  但是,从实际管理与操作看,境内外银行还是有区别的。供应链金融的基础是贸易金融,在贸易的基础上逐步加入产品元素。一些内资股份制银行的通常做法是成立行业事业部,选择相对熟悉的行业,针对特定的行业提供全产业解决方案。行业事业部本质看,是脱胎于原来的信贷部门,在产品设计能力、交付能力方面有欠缺,往往提供的产品以某一类为主,难以真正提供一个全方位的综合解决方案。如果向全球供应链金融的方向发展,行业事业部的管理与操作可能会受限。而外资银行不这么做,它们往往会基于交易产生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考虑成立交易银行。交易银行的好处是,便于根据客户需求嵌入各种产品元素,从产品银行向流程银行转变。

  F&T:目前,国内多家银行实施《巴塞尔协议III》。这一资本协议的实施对供应链金融业务开展并不是很有利,对此您怎么看?

  J:供应链金融的基础是贸易融资。贸易融资有大量的基于客户基本面、债项进行的两维风险评估。当前,大家看得更多的是客户基本面,即PD。这样,对中小企业考核就比较吃亏。银行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时的EVA、RAROC考核结果就会比较差,往往不如一般的公司信贷产品,因为公司信贷产品往往有抵押担保,风险缓释更好。实际上,供应链金融是有债项缓释的。但是,这个因素目前在银行考核体系中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这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推广是不利的。但是,银行业也在变通,比如从初级内评法向高级内评法变化,从单纯看PD向PD、LGD兼顾转变,并不断地积累数据和经验。在初级内评法下,对公授信的LGD为监管给定的45%,对供应链金融业务偏高。就贸易融资而言,按照巴塞尔委员会的要求,银行在运用内部模型评估LGD之前需要积累至少7年的数据。当然,一方面银行需要有相关数据的积累,另一方面我们呼吁监管部门能在这方面向银行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指导,帮助银行更好地从二维维度评价业务。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本文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bizcom)
  •  验证码:
热点文章
中国贸易金融网,最大最专业的中文贸易金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