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年会活动: 中国交易银行50人论坛 中国供应链金融产业联盟中国供应链金融年会 中国保理年会 中国消费金融年会 第三届中国交易银行年会

王志民:“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哈产能合作及其溢出效应

时间: 2017-02-08 16:53:58 来源: 一带一路百人论坛  网友评论 0
  • 国际产能合作是“一带一路”的重要实现形式。中哈产能合作是“一带一路”与“光明之路”战略对接的基本内容,堪称国际产能合作的典范,是发挥各自比较优势的互利共赢之举,其早期收获颇丰,合作前景广阔。
作者:王志民
本文来源:一带一路百人论坛

作者简介:王志民,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全球化与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所所长,教授,中国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引子

国际产能合作是“一带一路”的重要实现形式。中哈产能合作是“一带一路”与“光明之路”战略对接的基本内容,堪称国际产能合作的典范,是发挥各自比较优势的互利共赢之举,其早期收获颇丰,合作前景广阔。中哈产能合作的新理念和新形式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产能合作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样板,已经引发“一带一路”沿线多国国际产能合作的溢出效应,正在推动国际产能合作由“双边合作”发展到“双边合作”和“多边合作”相结合的更高层次和更广领域。 


2016年8月17日,习主席在“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推进“一带一路”,必须牢牢把握重点方向,聚焦重点地区、重点国家、重点项目,抓住发展这个最大公约数,不仅造福中国人民,更造福沿线各国人民。


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2014年哈萨克斯坦出台“光明之路”经济计划,中哈两国就开始了“一带一路”和“光明之路”的全方位战略对接,其中产能合作便是战略对接的重点。中哈产能合作已经被打造成“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产能合作的窗口和样板。


中哈产能合作,已经并将继续产生不可估量的溢出效应,辐射并影响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



1产能合作是“一带一路”的重要实现形式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调整的漫长时期石油、钢材、煤炭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总体呈持续下跌走势。与此同时,新一轮经济规则的构建已经开始。


美国等12个亚太国家签署的TPP(Trans-PacificPartnershipAgreement,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以及美欧正在谈判的TTIP(TransatlanticTradeandInvestmentPartnershi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旨在争夺国际经济规则的话语权和制定权,并带有极强的排他性。


全球性问题需要全球治理来应对。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资源禀赋各有不同,科技实力悬殊极大,但各国均有自己的比较优势相互之间完全可以通过国际产能合作来实现互利共赢。


“一带一路”构想,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和地区治理的新型区域经济合作形式基于共商、共建、共享原则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构建多条跨越亚、欧、非三洲以实现合作共赢的陆上经济大走廊和海上经济大走廊。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不仅是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而且一直努力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习主席指出: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中国不能缺席。


“一带一路”倡议正是与沿线国家实施战略对接,通过产能合作主动参与全球治理和地区治理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集中体现截至2016年7月,中国已经与34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订了共建“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和合作协议,与沿线17个国家建立了46个境外合作区,并创造了6万个就业岗位。


其实,国际产能合作伴随着世界经济发展的整个历史进程。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资源禀赋的差异,存在着以资源供求衡量的产能丰裕区和产能缺乏区,也存在着以要素价格衡量的产能高成本区和产能低成本区。


因而,任何国家,要想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要主动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更需要依托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曾两次承接国际产能转移,从而发展成为制造业大国。


第一次是20世纪70年代末,打开国门的中国积极利用自身优势承接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机遇逐渐发展成为加工工业大国;


第二次是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又一次承接了中端制造业调整和转移的机遇,发展成为制造业大国。中国提出“一带一路”的倡议,正是顺应中国经济发展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特别是以国际产能合作为主的全球治理新趋势而做出的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抉择。


中国前两次产能合作是主动承接世界产业结构转移的“引进来”的合作,而“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产能合作则是以中国企业“走出去”为主的产能合作,需要与相关国家达成共识并以相应的合作机制来保证。中国经济多年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是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分享中国发展机遇,搭中国经济发展顺风车,已经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共识。


2015年,中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创下1456.7亿美元的历史最高值,居世界第二位,超过同期中国实际使用外资(1356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突破万亿美元大关。


2016年上半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交易额达1340亿美元,是前两年的总和。中国企业“走出去”,实施国际产能合作已经成为推进“一带一路”的重要实现形式。据绿地投资监测机构fDiMarkets的统计,截至2016年6月的18个月里,中国投资者宣布的沿“一带一路”国家的绿地投资项目为315个,总金额为759亿美元,是之前18个月的两倍。


同期,中国对其他国家的投资降至365亿美元,降幅将近29%,中国总计56%的对外直接投资最终给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国际产能合作是推进“一带一路”进程的内生动力和外生动力相互促进的结果。中国正在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因而中国经济发展有着国际产能合作的强大内在驱动。


如今,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第一大商品贸易国和第二大对外投资国,同时还是120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


2015年,中国研究与试验(R&D)经费支出1422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1%,其中基础研究经费为671亿元,中国已是亚洲最大的高科技产品出口国,还是世界文化产品出口额最大的国家,并连续五年位居发明专利受理量世界首位。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美国康奈尔大学、英士国际商学院共同发布的2016年全球创新指数,中国位列世界最具创新力经济体第25位,在中等收入经济体中排名第一。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2016中国人类发展报告》显示,以“人类发展指数”为依据,中国已成为“高水平人类发展国家”,是30余年来在人类发展领域中进步最快的国家之一。


中国标准在高铁、核电、通信、汽车等领域已经实现了从跟随到引领的跨越。截至2016年5月,中国已有189项标准成为ISO的国际标准,已与21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署了标准化合作协议,并已发布《标准联通“一带一路”行动计划(2015~2017)》,以推动国际产能与装备制造合作。


然而,作为中国发展优势的制造业仍处于中端水平,面临发达国家“重塑制造业”的制造业回流和发展中国家发展制造业的分流的双重压力。中国“高端装备关键的基础材料和核心零部件严重依赖进口,高档数控机床的进口占比大约在70%到80%之间,高端数控机床配套的数控系统更是高达90%需要进口,国产机器人所需的精密减速器、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多数直接采购国外产品。”


2016年7月,中国信息化百人会与德勤有限公司联合发布的《2016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报告(中文版)指出:2016年,中国是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制造业国家,但到2020年,美国或将反超中国,位列全球第一。


中国制造业虽然具有比较优势,但中国经济进入增速换挡期,传统优势逐渐丧失,面临的问题是:制造业成本不如新兴国家低,品牌又比不过发达国家。处于“微笑曲线”中端制造加工环节(即低利润环节)的中国制造业正在走向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的“微笑曲线”两端(即高利润环节)为此,必须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能合作是大势所趋,是发挥各自比较优势的合作共赢之举。中国所面临的产能过剩是相对过剩,并不是绝对过剩,更不能简单地将中国的过剩产能定性为落后产能。


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主要产能处于中端水平,需要实现产业结构的逐步升级,产能转移无疑是主要路径。如果将这些产能转移到一般发展中国家,将会很快转化为生产能力,并适合其市场需求,不仅能够极大地解决就业问题,而且推动这些国家的工业化发展进程。


2016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石化产业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的指导意见》指出:“充分发挥我国传统石化产业比较优势,结合‘一带一路’战略,积极推动优势产业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建设海外石化产业园区,推动链条式转移、集约式发展,带动相关技术装备与工程服务‘走出去’。”


实际上,国际产能合作对如哈萨克斯坦这样的主要以能源为经济支柱的国家来说更为重要,因为近年来石油、矿产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跌,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遇到极大困难。


对中国而言,国际产能合作将倒逼国内改革,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向创新驱动转变,进而提升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打造一个互利共赢的崭新价值链体系。


推进“一带一路”,必须要照顾沿线各国利益关切,扩大各方利益汇合点,构建新的利益共同体,进而形成新的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马克思主义认为,追求利益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动因,“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而今,面对经济全球化的不确定性,经济利益作为国家首要利益日渐突出,而中国沿价值链上移,也将使得与中国进行产能合作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受益。


“一带一路”无疑是一项涉及经济贸易、政治外交、人文交流等诸多领域的复合型国家战略,然而,市场运作是基础,企业是主体,战略对接的重点集中于产能合作领域。正如习主席所指出的: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要注意构建以市场为基础、企业为主体的区域经济合作机制,……要在发展自身利益的同时,更多考虑和照顾其他国家利益。


中国企业因国内产能过剩压力,参与“一带一路”的积极性很高,包括装备制造、高铁、核电在内的优质产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相当的吸引力特别是国家开发银行、丝路基金等国内金融机构及亚投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等国际融资平台对国际产能合作重大项目的融资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具备了大显身手的实力。



2中哈产能合作的发展潜力与战略对接


2013年9月7日,习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中哈两国自此开始探讨产能合作。


2014年11月11日,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发布国情咨文,推出“光明之路”新经济计划。该计划旨在通过一系列投资促进哈萨克斯坦经济结构转型,实现经济增长。


2014年12月15日,中哈两国签署《关于共同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谅解备忘录》,并形成一份价值180亿美元的产能合作大单。


中国的“一带一路”构想与哈萨克斯坦的“光明之路”新经济计划均是各自国家适应世界经济发展新趋势和面对经济全球化不确定性所作出的战略性部署就“一带一路”和“光明之路”两个发展规划而言,在产能合作方面存在战略对接的多重互补性。


首先,中哈两国在产业分工和资源禀赋上存在极大互补性。制造业是中国的比较优势,占据全球制造业的1/5。中国工业竞争力指数在136个国家中排名第7位,制造业净出口居世界第1位,钢铁、水泥、汽车等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1位。


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也是能源和资源消费大国,而中国恰恰又是能源和资源相对缺乏的国家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已突破60%。而哈萨克斯坦被称为“世界能源和原材料基地”,其中已探明的石油储量39亿吨,位居全球第12位,天然气储量1.3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20位。


用于核燃料和制造核武器的铀的产量世界第一,被称为“铀库”。哈金属矿藏十分丰富,已探明的矿藏有90多种,钨的储量居世界第一,铜、铅、锌、钼和磷的储量占亚洲第1位,铬和磷矿石居世界第2位。能源合作过去相当长时期一直是支撑中哈经济合作的基础。中哈原油管道年输油量超过1000万吨,中国还是哈萨克斯坦第二大石油出口国。


其次,中哈在基础设施建设及加工制造业方面的产能合作具有巨大潜力。中国多年来一直是拉动世界经济的最大引擎,目前同样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和产能过剩的挑战:


一是国内基础设施建设基本饱和,钢铁、水泥、电力、电解铝等大宗产品及机电产品均出现产能过剩问题,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测算,中国全部产业产能利用率不超过65%。而健康且具有创利能力的产业,其产能利用率一般都在85%以上;二是制造业成本不断攀升,具体表现为劳动力工资快速上涨,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土地使用成本居高不下。


而对于哈萨克斯坦来说,中国的富余产能中大都属于性价比较高的产能,哈资源蕴藏丰富,劳动力相对充足,通过与中国的产能合作来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从而提升经济增长空间和拓展发展潜力。


中国性价比优势的产能如钢铁、水泥、玻璃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能力在哈萨克斯坦有着大量需求中国企业到哈萨克斯坦投资建设钢铁厂、水泥厂、平板玻璃厂,一则可以就地消化哈萨克斯坦的石油、天然气等优质清洁能源,降低生产成本;


二是可以满足哈国内市场需求,减少进口,增加出口,提高哈经济竞争力;


三是发展制造业有利于哈增加就业,改善民生。


再次,中哈产能合作将推动哈萨克斯坦经济发展摆脱能源出口依赖,帮助哈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目前的哈萨克斯坦基本上属于一个农业国,以畜牧业为主,农业生产总值占哈国内生产总价值的40%左右。石油工业是哈萨克斯坦的支柱行业,石油收入占财政收入的半壁江山,石油出口占到哈出口总额的60%。


目前的低油价给哈经济发展造成极大的困难。中国相对过剩的产能很适合处于工业发展初期的哈萨克斯坦,因为哈拥有劳动力增长的极大潜力,适合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业。


虽然在哈萨克斯坦独立后的前十年出现过人口外流和自然增长率下降,但自2003年起,哈国内人口增长趋于稳定人口自然增长率逐渐提升。在过去的20年里,哈新生人口为680万,死亡人口为350万。


哈萨克斯坦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是南哈州(3.7%),克孜勒奥尔达州(3.4%),江布尔州(3.4%),曼吉斯套州(3.4%)。从哈萨克斯坦的人口结构和发展趋势看更适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中哈产能合作开创了“一带一路”建设“点对点”的产能合作新模式这种“点对点”建立工业园区的产能合作模式,成为中哈产能合作的重要载体,实际上是中国对外开放进程中引进外资“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经验的现实运用。


这种“点对点”的产能合作新模式,不仅将中国“一带一路”的宏伟构想落到项目合作的实处,而且能够有效化解“一带一路”风险。如今,“丝绸之路经济带”与“光明之路”战略对接已经成为中哈两国政府和民间的共识。


哈萨克斯坦驻华大使沙赫拉特·努雷舍夫在哈驻中国使馆举行的记者会上指出: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新经济计划与中国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形成了良好的呼应,二者目标相同,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而且二者的核心都是基础设施建设,哈萨克斯坦在实施“光明之路”计划时,有必要与中国这一倡议进行对接,从而实现共同的目标,这两大构想的互补性将促进哈中经贸、投资合作全方位发展。哈萨克斯坦政府决定大力发展农业金融业、制造业等,并修改法律法规吸引外资进入。


2014年12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访问哈萨克斯坦期间,两国签署了价值140亿美元的合作文件,还就180亿美元的“中哈合作框架协议”达成共识。


2014年12月26日,中哈产能合作第一次对话签署《会议纪要》,两国初步确定16个早期收获项目和63个前景项目清单,涉及水泥、钢铁、平板玻璃、矿业、化工、能源、电力等领域。


2015年3月27日,中哈两国签署加强产能与投资合作备忘录,共签署钢铁、炼油、水电、汽车、有色金属、平板玻璃等产能合作33份文件,总金额达到236亿美元。现有的中哈产能合作项目极大地促进中哈经济贸易往来,推动着两国的经济发展。


2015年,中国企业宣布了12个对哈萨克斯坦的“绿地投资”项目,总投资额约12亿美元,中国成为哈萨克斯坦对外直接投资的最大来源国。


受世界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中国和哈萨克斯坦以及大多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都面临经济增长放缓的严峻现实。为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各种风险与挑战,各国政府和人民唯有加强合作,才能实现互利共赢。“一带一路”与“光明之路”的战略对接,使中哈两国的产能合作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推动两国关系与经济合作向更高水平发展。


2015年8月31日,中哈签署加强产能与投资合作政府间框架协议,这是中国与外国签订的首个产能合作协议。为保证协议落实,中国还建立部门间工作机制,同时设立产能合作基金,其中确定的52个早期收获中,汽车组装、聚丙烯项目、阿斯塔纳市轻轨项目已于2015年底开工,钢铁、冶炼、水泥等领域十余个项目正在启动或即将启动。


时任哈萨克斯坦总理的马西莫夫高度评价中哈产能合作的进展,他说:哈中产能合作在过去的一年取得了可喜的早期收获,哈萨克斯坦高度重视中方倡议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一系列发展战略,愿同中方积极对接发展战略深入推进产能合作,并从金融、人力资源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进一步拓展油气开发、管道建设、核电等资源合作项目,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金融、农业、航天、环保等领域合作,扩大地方、教育等领域的交往,促进人员往来。


中哈两国正在共同分享机遇、齐心应对挑战,创造“一带一路”和“光明之路”战略对接的新型合作模式,为两国乃至地区经济发展开拓美好前景。


哈萨克斯坦的5年工业计划决定将200多亿美元的政府拨款中的90%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其余用于中小企业发展;同时计划启动一系列经济特区建设、节能技术设备的推广、基础设施建设等。


哈萨克斯坦的5年工业计划还要建立4000多公里的公路、东西南北贯通的铁路干线,连接中国西部与哈萨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因与中国地缘相近,经济互补性等因素,这个5年工业计划几乎就是针对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对接而设计的。


中哈跨境公路铁路、石油天然气管道、边境口岸与国际合作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运行,有力推动了中哈产能合作的深化。2016年3月,“长安号”国际班列满载哈高品质油脂,从哈边境小镇多斯特克开往中国,中亚地区与中国内陆铁路贸易真正实现了“有来有往”。受世界经济下滑的影响,2015年哈萨克斯坦境内铁路货运量同比明显下降。


哈萨克斯坦国家铁路公司物流与转运部主任乌尔金巴耶夫认为,其公司利润还能保持高峰年间的水平,完全是得益于哈中贸易填补了空白。


中哈产能合作已经得到哈萨克斯坦举国上下的认同。哈萨克斯坦-德国大学国际和地区合作研究所所长布拉特·苏尔丹诺夫给予高度评价:在哈萨克斯坦,人们早已习惯使用来自中国的商品。


中国大型企业纷纷来哈投资设厂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居民就业做出了贡献,哈中国际产能合作的一些项目也堪称典范。中国正在帮助哈萨克斯坦建立工厂,完善哈萨克斯坦的工业体系。在未来的经济活动中,哈萨克斯坦将因此受益。



3中哈产能合作对周边地区的辐射效应


习主席特别强调:要切实推进关键项目落地,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能合作、经贸产业合作区为抓手,实施好一批示范性项目,多搞一点早期收获,让有关国家不断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中哈已经签署一系列产能合作文件,包括《关于共同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谅解备忘录》(2014年12月)、《关于加强产能与投资合作的框架协议》(2015年8月)及关于产能、能源、海关、质检、金融、旅游等领域十余个双边合作文件(2015年12月),《中哈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对接合作规划》(2016年9月)。


中哈产能合作正在向全方位、深层次、多领域发展。截至2015年底,中哈共举行了七轮产能与投资对话,确定52个早期收获清单,总金额超过300亿美元。哈萨克斯坦前总理马西莫夫曾经如此评价中哈产能合作:这一双边互利合作的全新模式具有广阔的前景,同时这一模式也可为地区产业产能合作提供借鉴。


的确,中哈产能合作早期收获丰硕未来前景极为广阔,对“一带一路”沿线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产能合作形成溢出和示范效应,正在被打造成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的新名片。


第一,中哈产能合作的崭新理念为“一带一路”沿线产能合作提供总体思路。


理念引导行动。中哈之所以能够在产能合作方面取得实效,其根本动因是中哈两国已建立起牢固的政治互信。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在2016年9月参加杭州G20峰会期间直接告诉习主席,哈萨克斯坦同中国保持着传统友好和高度政治互信。中哈早在2011年就签署了《中哈关于发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


这种“结伴而不结盟”的双边关系新理念是以中国倡导的建立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为基础的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


2014年12月的中哈产能合作第一次对话会,双方就确立了产能合作要坚持“政府引导、企业对接、务实高效、互利共赢”的原则。哈萨克斯坦-德国大学国际和地区合作研究所所长布拉特·苏尔丹诺夫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强调: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产业规模和市场潜力巨大,任何国家都能在与中国的合作中找到商机这对世界经济起到了拉动和稳定作用[24]2016年9月,G20杭州峰会期间,中哈两国领导人决定以2017年建交25周年为契机,弘扬睦邻友好,深化互利合作,加强战略协调,携手打造真诚互信、团结互助、安危与共、合作共赢的中哈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中哈产能合作的第二个理念是坚持“计利当计天下利”的正确义利观中国历来反对以力取利、赢者通吃的霸权利益观。一般来说,资本具有逐利性质,经济合作难免追求功利性的目的。


而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的“一带一路”构想,是以政策沟通、民心相通为基础的,坚持的是“计利当计天下利”的义利观,奉行“独行快,众行远”的合作思路。


推进“一带一路”体现的是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首席经济学家、前摩根士丹利知名市场分析师任永力如此评价:“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将是中国与世界的双赢,不但会给这一项目所覆盖的国家带来贸易上的活跃和经济上的繁荣,而且也能促进中国与这些国家之间,以及这些国家与世界之间实现更大的政治凝聚力。”中国坚持的“计利当计天下利”的正确义利观,就是要在追求和维护本国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利益,做到弘义融利。


中哈产能合作的第三个理念是实施互利共赢的战略对接。2013年至2014年,中哈两国先后提出适合各自国家的“一带一路”和“光明之路”发展规划。“一带一路”和“光明之路”的核心都是基础设施建设先行,同时推进产能合作。


根据“光明之路”经济计划的安排,哈萨克斯坦在2015年完成霍尔果斯口岸经济特区基础设施第一期工程,以及阿克套等地油气设施建设以重点口岸带动周边地区发展,提供其物流运输能力。


正是在基础设施建设合作的推动下,中哈两国全方位的产能合作逐步推进。中国不仅具有性价比很高的中端水平的产能,也有更先进的高端产能,而对作为农业国和能源国的哈萨克斯坦来说,既可以承接中国的中端水平的产能以优化其产业结构,也可以承接最先进的产能(如高铁、核电等)提升其产业层次。中哈产能合作充分整合中国的产能、技术、资金和哈萨克斯坦的资源、需求、劳动力,甚至可以开拓新的市场,推动资源和要素在双边及区域范围内的有效配置。


第二,中哈产能合作的深化将引发“一带一路”沿线多国合作溢出效应。


中哈产能合作作为中国与“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的成功样板,不仅为中哈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动力和引擎,而且也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能合作提供示范。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将中国总理李克强提出的中国在哈投资设厂、对接哈“光明之路”的产能合作总体设计称为“李计划”仅2014年,李克强总理就出访5次,历时33天,访问了15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总部,亲自出席了5次大型多边国际会议,这些外交活动均是在推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国际产能合作,重点推销的是中国核能、高铁、基建等性价比高的先进产能。


而哈萨克斯坦以“光明之路”对接“一带一路”,正是根据纳扎尔巴耶夫总统的倡议,未来要将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市建成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金融中心和交通枢纽。


中哈产能合作首先为“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中亚及中东能源输出国的产能合作提供样板。同为中亚国家的吉尔吉斯斯坦正在加快与“一带一路”的战略对接。


2014年5月18日,中吉两国签订《关于进一步深化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双方决定本着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合作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同时积极制订和通过相关文件,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框架下推进务实合作。


吉尔吉斯斯坦著名经济学家、前农业部长朱玛卡都洛夫·阿科涅夫认为,“一带一路”将带动吉尔吉斯斯坦民生和经济发展。在他看来,中国路桥公司承建和修复的北南公路、中吉乌公路等多条公路,使吉尔吉斯斯坦国内逐渐形成四通八达的公路网,并连通中吉两国与其他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交通,吉尔吉斯斯坦国内两座中国投资的炼油厂,不仅能让吉尔吉斯斯坦获得价格较低的成品油还将帮助吉尔吉斯斯坦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和税收。


《外交学者》2016年7月14日文章披露:吉当局宣布了一项计划,将把40家中国工厂迁往该国以实现“再工业化”。工厂列表中包括酿造厂、纺织厂、棉花生产线和硅加工厂等。此举将有助于吉尔吉斯斯坦创造新的就业岗位、降低失业率和减贫。


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前卡里莫夫也曾表示:“乌方愿意积极参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促进经贸往来和互联互通,把乌中两国的繁荣更紧密联系在一起。”截至2016年9月,中国和土库曼斯坦合作委员会已经举行了4次会议就产能合作达成一系列协议。


“一带一路”要打造的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格局推动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实现。美国彭博社甚至预测,到2050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将新增30亿中产阶级。


石油价格下跌重创了中东和中亚产油国,迫使其寻求新的经济发展之路,也为推进“一带一路”提供了新机遇。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16年4月25日报告估计,因油价持续走低,2015年中东石油出口国已经损失了3900亿美元石油收入,而2016年这一数字可能超过5000亿美元。


面对能源革命和“后石油时代”的来临,沙特阿拉伯2015年财政赤字达到创纪录的980亿美元,外汇储备比2014年减少15.8%,政府不得不动用800多亿美元外汇储备并发行200亿美元债券以应对财政困难。


为此,沙特政府决定调整国家发展战略,制定了《2030愿景》(Vision2030)的长期改革计划,推动产业多元化。沙特副王储穆罕默德·沙尔曼说:“在沙特阿拉伯,过去多年来我们都染上了石油瘾,这是非常危险的,也妨害发展……到了2020年,就可以不用再依赖石油而活”。


中沙将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深入探讨“一带一路”与“2030愿景”的战略对接,深化中沙产能合作,而中哈产能合作的成功经验无疑是样板和参考。2016年1月,中沙产能合作项目延布炼厂正式投产启动,中国国家主席习主席和沙特国王萨勒曼共同出席投产启动仪式,中沙还签署包括能源投资、出口贸易等14项协议,沙特还希望引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拓展中沙各领域的合作。


中国还决定与海合会恢复自贸协定谈判,在2016年内达成自贸协定。中石化与沙特阿美石油公司在中国福建省合作建立了炼化一体化合资项目。埃及驻华大使马杰迪·阿米尔也撰文指出:埃及希望同中国加强在工业、制造业等领域的合作,也期待中国继续参与埃及的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产能合作正在由“双边合作”向“多边合作”方向发展。


哈萨克斯坦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国家,属于英国著名地缘政治学者麦金德“世界岛”理论中的“心脏地带”国家。从地缘经济上看,哈萨克斯坦所在的中亚地区联结亚太和欧洲两大经济圈,处于“一带一路”构想的中枢位置。


而中国作为横跨“心脏地带”和“边缘地带”的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新兴发展中大国,已经成为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经济体。新加坡贸工部兼国家发展部政务部长许宝琨曾作过一个形象的比喻: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一条联系各国的重要纽带,哈萨克斯坦被称为这条纽带上的“纽扣”,在它的帮助下,中亚与东南亚两个经贸联系不甚紧密的地区,有机会进一步深化合作。


中哈通过产能合作建设良好的基础设施,不仅为哈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将贯通“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六大经济走廊中的四大经济走廊(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中蒙俄经济走廊、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并形成地理上的外溢。这种地理上的外溢将随着本地区国家之间加强经济和政治合作并从中受益,而使周边其他国家希望加入合作阵营,从而深化地区一体化进程,促进区域集体安全和经济繁荣。


哈萨克斯坦是中国推进“一带一路”中心点也是“一带一路”构想陆上向西、向南、向北发展的国外起点,有着重要的地缘经济价值和地缘辐射作用,如今正在由“双边合作”向“双边合作”与“多边合作”相结合的方向发展,进而形成中国主导的区域性互利共赢的新型价值链体系。


首先,中哈产能合作为“一带一路”与“欧亚经济联盟”的战略对接提供示范。“一带一路”所穿越的中亚地区一直是俄罗斯主导的地区,俄罗斯的态度对“一带一路”推进至关重要。而中哈产能合作有效推进的现实,不仅在某种程度上打消了俄罗斯的疑虑,进而推动“一带一路”与俄罗斯主导下的欧亚经济联盟的战略对接。欧亚经济联盟现由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亚美尼亚、吉尔吉斯等五国组成,计划到2025年在五国内实现商品、服务、资金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正式形成统一的大市场。2016年4月,欧亚经济联盟批准使用统一特惠关税章程。


习主席与普京总统于2015年5月8日共同签署并发表的《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为“一带一路”与欧亚经济联盟战略对接提供了制度保证。“一带一路”战略与欧亚经济联盟可以在设施联通方面、电力领域、金融领域、农业领域等多领域展开合作,并以中哈产能合作为样板,不仅为推动中国企业参与俄罗斯远东开发提供参考,进而推动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其次,中哈产能合作为“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与发达经济体合作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奠定了良好基础。中哈产能合作不仅涉及中低端制造水平,还会涉及中高端水平,中国在某些领域里已具备中高端水平的产能合作的条件,而有些中高端水平的产能合作则需要引进发达国家的产能,即中国与发达国家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与发达经济体合作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就可能将中国的产能、资金和发达国家的研发、品牌与一般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劳动力有效结合形成最佳资源配置,通过开发国际供给侧来形成全球性新需求,推动世界经济繁荣发展。


目前,中国已经与法国、比利时等发达国家签订了共同开发第三市场的产能合作协议。这种合作形式未来将成为“一带一路”合作的重要形式。正如李克强总理所指出的:“国际产能合作,可以将中国制造业的性价比优势同发达经济体的高端技术相结合,向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优质优价’的装备,帮助他们加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以供给创新推动强劲增长。


这不仅可以扩大中国的开放,同时也可以凝聚全球经济稳定增长的新动力。”哈萨克斯坦良好的地缘环境及中立务实的外交战略,使其具备与中国和其他发达国家共同开发三方市场的良好基础。这种合作模式将为“一带一路”的高端国际产能合作提供参考示范。


“一带一路”作为市场导向的区域经济合作形式属于“低政治”范畴而在“高政治”特别是政策沟通的推动下,以中哈产能合作为样板,沿线大多数国家已经积极参与到“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国际产能合作中来。李克强总理将中哈产能合作比作“种子”。中哈产能合作的“种子”像蒲公英一样不断飘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生根发芽,结出累累果实。“一带一路”不只是一个地理上的经济合作概念,而是推动世界经济实现包容联动式发展的中国方案。


2016年9月杭州G20峰会期间,中国提出并通过了《全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联盟倡议》。目前,中国已与30多个国家签订“一带一路”及产能合作的谅解备忘录或具体协议,初步形成覆盖亚、非、欧三大洲的布局这些合作大多参照了中哈产能合作模式。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本文来源:一带一路百人论坛 作者:王志民 (责任编辑:七夕)
  •  验证码:
热点文章
中国贸易金融网,最大最专业的中文贸易金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