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年会活动: 中国交易银行50人论坛 中国供应链金融产业联盟中国供应链金融年会 中国保理年会 中国消费金融年会 第三届中国交易银行年会

人来人往丨建行迎首位70后副行长

时间: 2017-06-19 22:17:42 来源:   网友评论 0
  • 最近两年高管团队保持高度稳定的中国建设银行,迎来了第一位70后副行长——现年46岁的原农行资产管理部总裁张立林。

来源:Bank资管整理


原标题:建行迎首位70后副行长:原农行资产管理部总裁张立林获晋升

来源:澎湃新闻记者 陈月石


最近两年高管团队保持高度稳定的中国建设银行,迎来了第一位70后副行长——现年46岁的原农行资产管理部总裁张立林。


建设银行6月14日晚间发布公告称,该行董事会会议同意聘任张立林为副行长,需待中国银监会核准其任职资格后履职。


出生于1971年1月的张立林,是老农行人,在出任建行副行长之前,整个职业生涯都在农行度过。


资料显示,1997年7月从复旦大学外国经济思想史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后,张立林随即加入农行。至2005年1月,张立林先后在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市分行虹口支行,上海市分行风险监管处、零售业务处、个人业务处、办公室等部门工作。2005年1月起,张立林先后出任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市分行行长助理,随后兼任兼上海市分行营业部总经理。2006年12月,张立林调任中国农业银行香港分行,任总经理,随后在2009年4月回到上海,担任农行上海市分行副行长。


2012年9月至2014年8月,张立林出任中国农业银行信用卡中心总经理。2014年,农行将原本为二级部门的资产管理中心升级为一级部门资产管理部,张立林从农行卡中心总经理一职调任担任资产管理部任总裁(总经理),直至此番升任建行副行长。


值得一提的是,从2015年7月行长王祖继从保监会调任建行并与董事长王洪章搭档算起,过去两年时间,建行的高管团队一直保持高度稳定:五位副行长均未发生变化,即庞秀生、章更生、杨文升、黄毅、余静波。惟一的变动为,现年51岁的廖林接替因个人原因提出了辞呈的曾俭华,出任首席风险官。


相关文章——积极应对银行理财业务风险挑战


来源:《中国银行业》杂志2015年第5期

作者:张立林(中国农业银行资产管理部总经理)

曹桂山(中国农业银行资产管理部风险管理处)(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目前看,银行对理财业务的操作及法律合规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声誉风险等进行了有效管控。但也应注意到“刚性兑付”、风险缓释机制缺位、大类资产收益率下行、信用风险抬头等因素给银行理财风险管理带来的挑战。


银行理财业务是商业银行为积极应对利率市场化、客户财富管理需求和自身经营转型而进行的创新,至2014年末规模已超过15万亿元,为广大投资者创造了稳健而可观的收益。目前看,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稳健,整体风险可控。一方面,银监会等监管机构对银行理财严加管控;另一方面,银行在业务开展中也较为审慎,对理财业务的操作及法律合规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声誉风险等进行了有效管控。但同时,也应注意到“刚性兑付”、风险缓释机制缺位、大类资产收益率下行、信用风险抬头等因素给银行理财风险管理带来的挑战。商业银行应积极适应监管导向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充分认识到“三期叠加”经济环境的复杂性,完善理财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将理财业务风险限制在可控范围之内。


银行理财业务运作中的主要风险类型


自2002年光大银行首次推出结构性存款以来,银行理财业务快速发展壮大。银行理财业务是商业银行为积极应对利率市场化客户财富管理需求和自身经营转型而进行的创新。首先,对投资者而言,理财业务的发展契合了其巨大而迫切的理财需求。银行理财产品收益虽不十分高,但极其稳健,填补了高风险的股票和低风险的银行存款之间的空白,帮助投资者实现了稳定而可观的投资收益。其次,对实体经济和融资客户而言,银行理财通过信托贷款、委托债权、收益权等模式创造性地满足了其多元化的融资需求,近七成的理财资金投向了实体经济,且并未推高企业整体融资成本。再次,对商业银行而言,理财不仅成为银行以市场化方式主动负债的重要工具,其客户导向、轻资本、混业化、不占信贷额度、设计灵活等特点,更是成为银行维护客户、投行化创新的利器,极大促进了银行经营的战略转型。


风险与收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银行理财在为投资者赚取高于存款利率的收益的同时,其中必然涉及相应的业务运作风险。根据出现的频率,理财业务的主要风险类型包括:


操作及法律合规风险。即理财业务的各个环节中,由于不完善的内部程序、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如理财对外的法律文本存在瑕疵、非标占比突破35%的监管红线、清算系统故障导致产品无法正常起息和兑付等情况。由于理财业务创新较多,涉及产品、投资、清算等多个环节,且涉及数量众多的投资者,系统支持力度还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流程中任何一个细节的失误都有可能导致操作及法律合规风险。


流动性风险。理财业务运作中出现现金流入不足以覆盖现金流出的风险。由于投资者偏好等原因,理财产品期限相对较短,大都集中在6个月以内,如图1所示,而理财资金的投资期限相对较长,如非标期限一般在1年以上。这种资产端与产品端剩余期限的不一致造成“期限错配”,可能产品到期时资产还没有到期。理财业务运作中每日均须注意资金账户的余额,避免出现透支而造成流动性风险。



信用风险。所投资金融工具的融资人不能或不愿按期、按合约归还本金和支付利息的风险,如非标项目或信用债的融资人无法还本付息等情况。一般而言,投资品种的信用评级越低,信用风险越大。


市场风险。所投资金融工具由于市场价格的波动而导致价值损失的风险,如债券、权益类资产、衍生品等市场价格出现超预期的下跌等情况。一般而言,投资品种的市价波动越剧烈,市场风险越大。


声誉风险。由于理财业务的某些问题导致投资者、媒体对商业银行产生负面评价的风险,如投资者由于非保本产品出现本金损失而向监管机构投诉等情况。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其他四类风险一旦处理不当,都会转化为声誉风险。


银行理财风险管理面临的挑战


银行理财作为一种创新业务,一直受到银监会等监管机构的严格管控。同时,商业银行在理财业务开展中也较为审慎,根据Wind资讯数据,2007年至今发售的银行理财产品中,仅0.1%未实现原来的预期收益率。可见,银行理财业务的整体风险仍在可控范围之内,但也应注意到其中的一些风险管理挑战。


首先,“刚性兑付”的环境下,银行理财业务的实质风险难以有效对外分散。银行理财产品风险较低、收益稳健,但并非是完全无风险。目前,投资者“刚性兑付”的预期仍较重,虽然对于股票、基金能够认识到风险、接受一定的损失,但仍然将银行理财产品(即使是非保本产品)与银行信用混同起来,不愿意承担其中的风险。这种情况也与目前银行理财产品以“预期收益率”型为主有关,投资者很容易将“预期收益率”与存款利率等同起来,而很少关注产品背后的风险情况。这导致虽然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售以非保本型为主,如图2所示,理论上风险应由投资者自行承担,但银行实际上很难把其中的风险有效地传导给投资者,导致很大一部分风险仍主要集中在银行内部。



其次,风险准备机制缺位,制约了银行理财业务风险容忍度的灵活调整。银行理财大都为非保本产品,属于银行表外业务,相关的资金投资虽然比照表内业务审批和管理,但并不占用资本、不计提减值,也没有类似表内业务的损失处理机制。由于没有资本、减值作为风险缓冲,又在“刚性兑付”下需要大概率地保证理财投资的安全,大部分的银行理财被迫选择较低的风险容忍度。这实际上限制了银行理财有效拓展资产配置边界的能力,使得银行理财无法根据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提供风险不同的资产供其选择;也使得银行理财难以根据金融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策略,抓住转瞬即逝的市场机会为投资者创造超额收益。


再次,市场收益率下降,信用风险抬头,外部环境的变化对理财业务的稳健运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方面,2014年年初以来,银行理财主要投资资产的收益率均出现显著下行,其中银行间市场7天回购利率下行约300Bps,10年期国开行政策性金融债利率下行约200Bps,1年期AAA短融收益率下行约300Bps,如图3所示,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降90Bps;但同时,理财产品由于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产品收益率呈现“粘性”特点,下降幅度远低于资产收益率的下降,这给银行理财的资金运作带来了较大难度。



另一方面,“三期叠加”的大环境下,宏观经济仍在筑底企稳,实体经济的信用风险增大,给理财资金的稳健运作带来了挑战。据统计,截至2015年第一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9825亿元,较2014年末增加1399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39%,在2014年末的基础上进一步上升0.15%。同时,市场上点状的信用风险事件频现,债券市场上也出现实质违约,在“11超日债”之后,“ST湘鄂债”成为公募债券首单本金违约,“11天威MTN2”未能按期付息而成为首单银行间国企公募债券违约。


最后,传统信贷思维难以适应权益类资产的拓展。银行理财业务风险管理主要是承袭了表内业务,特别是信贷业务风控的思路和主要措施。这种审慎的风控理念以传统银行信贷思维为主导,重信用风险,重审查审批,对目前银行理财投资中规模占比超过90%的固定收益类资产(债券、存款、非标)的风险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管控,奠定了目前银行理财收益稳健、整体风险较低的基础。但需要指出的是,这种信贷思维并不十分适应权益类等博弈市场风险、价格变化较快的资产类型。目前,权益类资产占理财的投资比重不足8%(含公募基金),但随着近期A股市场强劲反弹,权益类资产已成为目前低利率环境下获取超额收益的一种重要资产类型。如何介入权益类资产,并将业务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对银行理财的风险管理是巨大的挑战。


银行理财业务风险管理的主要措施


当前,几家有代表性的商业银行对理财业务的风险管理思路,总结起来有以下特点:


一方面,将理财业务独立运作,根据监管要求成立独立的资产管理业务部门,在人员、投资、账务、托管、系统等方面独立于银行自营业务,以避免理财与自营之间的风险传染和利益输送嫌疑。这方面,光大银行和浦发银行相对超前,先后开始推进设立独立的资产管理子公司。


另一方面,将理财业务全流程纳入全行风险管理体系,充分利用全行(包括总行专业职能部门和分支行)的风险管理资源。首先,前中后台各个部门既各司其职,又相互协作,如零售、公司、电子银行等渠道部门负责产品发售,分行和公司、大客户等客户部门负责非标等项目的推荐、调查、审查和投后管理,信贷管理部门负责投资资产的信用审查和授信审批,风险管理部门负责理财业务风险政策的制定与日常风险监控,法律合规部门对法务及合规事宜提供专业支持,运营、托管等部门为理财业务建账、核算和独立托管,科技和软件开发部门提供系统支持。其次,搭建理财业务专门的制度规章体系,借鉴表内业务(如信贷)管控措施的同时,对理财产品发售、资金投资、投后管理、到期兑付等环节做出针对性的管理要求。


在上述风险管理思路下,针对具体的风险类型,商业银行采取了有针对性的风险管理措施。这其中,大型银行及股份制银行在管控上整体而言更加审慎,而中小型银行则在机制上相对灵活。


操作及法律合规风险管理。一是严格执行银监会等监管机构针对理财业务的监管规定;二是为理财业务建立专门的授权体系,严禁越权操作,并建立非标等项目的前中后台部门共同参与的审议机制;三是做好理财产品的风险等级认定和客户风险类型评估,从源头上将合适的产品销售给合适的投资者;四是对理财业务涉及的产品说明书、理财协议、项目合同等各类合同文本,进行必要的法律及合规审查;五是不断完善理财业务系统,尽量将理财业务全流程纳入系统中进行,减少手工操作及操作风险隐患。


流动性风险管理。一是控制较长期限资产的配置,适度控制理财业务资产负债的整体期限错配程度;二是根据《关于规范信贷资产转让及信贷资产类理财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银监发[2009]113号),配置至少30%的高流动性资产,作为必要的流动性储备;三是及时监测业务运作中的现金流缺口,并建立与外部机构和本行的融入资金通道,以缓释流动性风险。


信用风险管理。一是严把准入关,通过制度规定或风险政策对投资品种、行业、客户、评级等方面的准入标准做出明确限制,从源头上优选资质较为优良的投资标的;二是对于非标项目,原则上比照自营信贷业务进行调查、审查、审批、放款审核,并全程全额占用相应的业务授信;三是将相关投资纳入银行的贷后管理,及时监测客户的信用风险变化。


市场风险管理。一是前瞻性地预判宏观经济形势、货币政策和资金面的变化,及时调整债券、非标、同业存款等大类资产的配置策略;二是针对债券资产建立久期和基点价值(DV01)的监测体系,将市值波动幅度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三是对权益类资产建立市值波动监测和必要的预警/止损机制。


声誉风险管理。与渠道部门密切配合,建立客户投诉响应和处置机制,并将理财业务纳入全行整体的舆情监测体系中,及时反应,有效处置。


银行理财风险管理趋势预判


顺应监管关于理财产品的净值化转型趋势,通过净值波动明示风险。对于银行理财业务中的风险隐患,银监会等监管部门正在积极推动银行理财业务向资产管理业务本质回归,商业银行应重视这一监管环境的重大变化并积极做好准备。银监会在2014年底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提出,将推动目前的预期收益率型理财产品向净值化方向转型,打破“隐性担保”和“刚性兑付”。净值化下,将各类风险的变化体现在产品单位净值的变动中。投资者可以通过观察净值的波动,看到自身承担的风险,进而提高风险意识,将原本集中在银行体系内的理财业务风险相对顺畅地传导给投资者。这一监管环境的重大变化,将彻底改变现有的银行理财业务风险格局,即在投资者承担实质风险的情况下,银行可以根据投资者的自身风险偏好,根据其需要为其配置符合其自身特点的各类金融资产。


探索建立理财业务的风险准备机制。由于“买者自负、卖者有责”,银行出于声誉风险的考虑,仍然需要对理财业务中的操作及法律合规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进行有效识别和管控。完全“无风险”是不现实的,否则只能获得较低的存款利率。只要有投资,有市场,就会有风险,关键是如何有效识别风险并将其限制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银行理财应积极探索和建立理财业务自身的风险准备机制,通过风险准备的计提、使用,来实现对超预期风险的处置和吸收,为理财业务的稳健运作提供风险缓冲。在此基础上,银行理财将不再被迫选择较低的风险容忍度,可有效拓展包括固定收益、权益类、衍生品、大宗商品等各类资产配置边界,并根据金融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策略,为投资者创造超额收益。


积极适应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通过承担必要的风险创造收益。一是加强市场研究,前瞻性地把握各类资产的利率和价格走势,在利率较高的市场环境中重点配置固定收益品种,在利率较低的市场环境中拓展风险可控的权益类资产。二是做好大类资产配置的同时,注意市场波段的把握,适时通过债券、衍生品等交易性策略提升投资收益。三是审慎把握信用风险,深刻理解目前“三期叠加”下的宏观经济形势,充分利用银行关于信用风险管理经验,以及总分行的信用风险管理资源,以AA及以上的中高评级为主,优选前景较好、国家支持力度较大的行业和主体;对于煤炭、有色、钢铁、房地产等行业,在审慎分析的基础上优选行业龙头、实质风险可控的信用体。


创新风险管理理念,实现混业化的“广谱”资产配置。在对权益类资产的投资过程中,银行理财实际上充当了商业银行试水混业化经营的“先头部队”。这一过程中,银行理财的风险管理理念也需要在借鉴表内信贷经验的基础上与时俱进。理解股票、基金、衍生品等各类金融资产的风险属性,积极适应投资者的多元性、投资工具的丰富性、市场的多层次性和快速变化性,探索适合市场风险的管理方法,通过优先/劣后的结构化设计、市场中性策略保本、对冲套利等风控措施,严守风险底线,实现混业化的“广谱”资产配置,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实现理财业务的稳健发展。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本文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七夕)
上一篇:时间是多少
  •  验证码:
热点文章
中国贸易金融网,最大最专业的中文贸易金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