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年会活动: 中国交易银行50人论坛 中国供应链金融产业联盟中国供应链金融年会 中国保理年会 中国消费金融年会 第三届中国交易银行年会

交易银行:向轻型银行转型的利器

时间: 2017-01-16 16:32:19 来源: 辛思锐 魏鹏  网友评论 0
  • 从全球范围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客观上推动了各国交易银行的迅猛发展。

文/辛思锐 魏鹏 来源:金卡生活(ID:jinkashenghuo)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底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加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金融资源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资源,其功能是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发展,金融业通过推进利率市场化、改善融资结构以及健全银行业结构等方式,解放金融束缚,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更为有力的金融支撑。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是金融业自身转型发展的助推器,通过转变经营理念和改革体制机制,金融机构将更为有效地配置和使用金融资源,提升金融供给体系的服务效率。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综合化的发展趋势更加明显,而我国“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传统商业银行转型指明了方向。当前,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背景下,国内经济金融由“重”向“轻”的变化,成为结构性转变的突出特征,即经济正从高污染、高能耗重化工业,向以创新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为主的轻型产业结构转变;金融正从传统的高资本消耗、高成本投入、低效益效能的粗放重型经营模式,向内涵集约式的轻型发展模式转变。交易银行受经济周期性影响小,与客户黏合度高,属于银行轻型业务的运营模式,是银行获取核心存款、提升持续盈利能力的重要手段。建立多元化和轻资本的业务模式,以交易银行为利器,逐步实施轻型银行转型,真正实现低资本占用和低成本扩张,以相对较少的资本投入驱动相对较大的金融资源,使国内商业银行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交易银行发展实践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时,全球银行业在信贷、金融市场、投行等业务蒙受了巨大损失,但同期交易银行收入却逆势大增17%,给银行带来了丰厚利润,为银行的持续经营提供了有力支撑。从全球范围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客观上推动了各国交易银行的迅猛发展。


第一,国外银行—以德银和花旗为例


德银交易银行发展实践。德银开展交易银行业务,尤其是在协助企业建立现金管理方案上具有丰富的经验,标准化的执行是特色。在系统标准化上,德银网络银行系统通过与供应链核心企业的ERP系统实时对接,简化传统供应链融资的业务流程,在提高支付效率的同时,实现了资金处理的自动化和便捷化。目前,德银的FX4Cash系统涵盖全球130种货币,可以为企业和金融机构提供跨比重收付解决方案。


2008年,德银在中国注册法人银行—德银中国。伴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机遇,德银2013年获得外管局批复,成为跨国公司外汇集中管理银行,为参与该试点项目的企业提供外汇跨境集中管理、集中收付以及净额结算服集中收付以及净额结算服务。德银中国设立了企业及投资银行部(CIB),由企业融资业务部和环球金融交易部合并组成,交易银行业务的管理就设在环球金融交易部下。


花旗交易银行发展实践。花旗集团的交易银行业务主要通过花旗交易服务(CTS)来实现。CTS是花旗在全球的核心产品,2013年,CTS占整个集团总收入的15%,净利润的22%。根据《欧洲货币》2016年外汇调查(EuromoneyFX Survey 2016),花旗继续霸占全球最大外汇交易银行的位置,市场占有率为12.9%,低于一年前的16.1%,仍领先并列排名第二的摩通和瑞银4.1个百分点。由于市场占有率的降低,直接导致交易业务收入减少,2016年1-6月,花旗的非利息收入只有126.4亿英镑,增长率为-20.1%。

 

在交易银行业务中,花旗也打造了强大的国际化电子平台,并在组织架构上采取竖线管理,突破以地域划分板块的束缚。该平台连接全球超过200个清算系统,每日交易量超过30亿美元,多达135个币种。


第二,中资银行—以招商银行为例


供应链金融、支付结算等业务的快速发展,为国内交易银行业务广泛开展提供了环境。与传统信贷模式相比,商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实现了以中小企业为市场导向的营销模式、以区域差异化为经营策略的产品服务和以动产或权利为担保对象的风险控制等方面的创新。近年来,国内供应链金融业务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截至2016年6月末,中国银行业供应链金融融资余额超过10万亿元。支付结算方面,2016年一季度境内外支付系统共处理业务48.07万笔,处理业务金额2129.40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6.87%和5.01%;客户基础方面,2016年一季度单位银行结算账户数量4557.03万户,同比增长11.61%,积累了庞大的对公客户群,为交易银行业务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客户基础。


中资银行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交易银行的探索之路。从2012年开始,部分大型商业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正式进军国内交易银行业务,目前已有交通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广发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等6家商业银行明确大力发展交易银行业务。其中,招商银行交易银行以创新的业务融合、完备的体系架构和优秀的业绩表现领跑同业。


一是招商银行交易银行业务发展。2015年1月,招商银行合并原现金管理部与贸易金融部,组建交易银行部,结束了该行在交易银行业务中的“散打时代”,服务于客户资产负债表的上半部分,涵盖账户及收付款管理、流动性现金管理、供应链金融、信托及证券服务、现金增值、电子商务和专业化咨询等领域。专业部门虽然在6家明确大力发展交易银行业务的银行中成立相对较晚,但经营业绩却十分突出。截至2016年6月末,招商银行现金管理客户数超过90万户;跨银行现金管理平台(CBS)上线项目近600个,管理企业数量达2.6万家,企业网银交易结算替代率达95.5%;跨境现金池累计签约客户超200户,跨境结售汇市场份额达4.62%,跨境资本通业务成功落地近400个项目,项目累计交易金融超过600亿美元。交易银行各项产品业务经营数据均领跑同业。


二是业务架构及管理体系构建。招商银行建立了“扁平化”的组织条线,交易银行部自上而下跨部门整合产品、服务和风险管理的标准化操作流程,同时构建总行-分行-支行协调一致的条线专业服务体系,操作中心纳入分行管理体系,突破了传统商业银行区域化、割裂式管理现状,较好满足大中型客户跨区域经营需求。


招商银行强力推行“名单制营销”,坚持资源聚焦、收敛,把握结构性机会,对于名单内的优先级客户,创新风险控制流程,提高审贷效率,符合条件的可提前授信。同时,明确“总行联动、责任到人、过程跟踪、动态管理、动态考核”的行动原则,有效推动交易银行部门直接密切跟随企业客户深层次的贸易过程。通过该管理方式,截至2015年10月,招商银行已成功突破并上线1200余个大型重点项目,名单制营销率超过八成,有力地支撑了该行对大型企业客户及机构客户全方位服务能力的提升。



招商银行根据国际同业成功经验,针对企业客户在交易过程中的个性化金融服务需求,有序整合和应用集团内部庞大的产品体系,从本质上改变了传统银行对公业务碎片化服务的状态。运用“互联网+”思维,加强了企业客户以“账户”入口的经营理念,有机融合产品,整合服务,提供全面解决方案为特点的综合性服务举措。


在前面的组织条线中,我们提到了招商银行操作中心纳入分行管理体系,实施“集约化”运营组织,将交易银行下各板块业务的落地实施和操作进行集中处理,同时内嵌风险管理,管控业务的全过程风险,形成风险的全闭环管理。


构建交易银行统一互联网服务平台,全面整合境内外、线上下、本外币、内外贸、离在岸为一体的产品体系,集中形成客户画像,打造全新银企互动金融平台,快速响应客户需求。


三是各业务板块创新发展。通过深度嵌入企业日常供应链经营和管理,招商银行提供“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重点打造了智慧票据池、付款代理等重点产品。智慧票据池可独立满足企业各类融资需求,盘活企业存量票据,实现票据的集中管理。2015年推出付款代理业务,可锁定付款路径和风险,捕获重点企业授信客户,使企业不再完全依靠传统授信额度。


抓住人民币国际化、“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企业“走出去”机会,加速升级跨境金融业务模式。发力跨境资本通业务,打造集本外币、境内外、内外贸体系优势,得到了同业及市场的认可。把握政策红利,成立了“一带一路”重要项目跨部门工作小组,在名单制项目管理的基础上,实现项目入库常态化,对于重点项目可通过绿色通道实施。依托跨境金融联动平台和国际合作投资银行平台,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一揽子跨境金融服务方案。


现金管理通过为客户量身定制综合化财资管理方案,将此服务深植于企业财资管理最基本、最核心的资金运作和管理中,为拓展和深度经营核心机构客户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招商银行现金管理业务注重持续创新,借助跨银行现金管理平台(SCBS),整合和扩展现金管理、供应链金融产品及服务系统,系统性地嵌入到企业客户的交易行为中,可有效解决产业链上下游协作效率低下,中小企业供应商、经销商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当前,“以产带融”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带来了产业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契机。招商银行以“小企业E家”为载体,构建了较为完善的产业互联网金融生态圈。例如,2015年推出了“E+账户”,通过深度场景化的定制创新服务机制,为企业提供“互联网+”产业升级的一站式结算、融资、投资的“自金融”服务方案。


国内发展交易银行的机遇与挑战


轻型银行顺应了中国经济结构和金融业态轻型化发展趋势的客观要求,进入新常态后,商业银行结构调整和转型是大势所趋。通过大力发展交易银行等新型业务和表外业务来降低风险权重,使风险加权资产增速低于总资产增速,管理资产增速高于资产规模增速。以经营效率提升,真正实现低资本占用和低成本扩张,以相对较少的资本投入驱动相对较大的金融资源,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四大机遇


一是人民币国际化不断推进。当前,我国经济还在保持中高速增长,增长的态势没有改变。目前,我国货物贸易还有比较大的顺差,截至2016年6月末,我国货物贸易出口值为1.17万亿元,进口值为0.86万亿元,顺差0.31万亿元。2016年前4个月,国内设立外商投资企业8298家,同比增长6.5%,实际使用外资金额2867.8亿元人民币(折合453亿美元),同比增长4.8%。2016年6月当月,我国对外直接投资1001.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4.9%,截至2016年6月末,我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达6.2万亿元人民币。按照SDR计值,2016年5月,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2.28万亿SDR,环比略有增加,资本流出压力持续缓解,外汇储备较为充裕。


上述因素,都决定了人民币至少近几年将保持在一个稳定的区间中。人民币加入SDR后,我国资本项下的开放步伐不断加快,随着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汇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化,以及人民币回流机制的完善,都将成为进一步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方向。预计“十三五”时期内,人民币将取代英镑,成为仅次于美元和欧元的全球排名第三的国际货币,这就为中资银行发展以人民币为基础的交易银行业务奠定了基础。


二是人民币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当前,在利率市场化环境下,银行的负债成本急剧增加,由于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市场的兴起,客户的存款黏性降低,金融机构之间存款竞争更加激烈,此时交易银行对商业银行的重要作用显现出来,它能够为其提供黏性强、稳定且相对低成本的公司存款。


从2016年第一季度上市银行收入构成来看,样本银行中利息净收入指标占比全部为负增长,净息差(NIM)收窄已不可避免,其中建行、交行、宁波三家银行利息净收入占比负增长超过10%,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指标占比,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和兴业银行三家银行为负增长,浦发银行和宁波银行正增长超过6%。可见,做大规模吃利差的商业银行传统盈利模式已难以为继,交易银行对于优化银行收入结构、拓展收入来源的重要作用愈发显现。


表1 国内14家上市银行2016年一季度营业收入构成变化(单位:%)

数据来源:根据各行2014、2015年各期财务报告整理而得,下同。


三是进一步缓解资本压力。在“三期叠加”因素影响下,我国经济进入下行周期,国内银行业面临着资本补充压力,资本消耗增量明显。


首先来看资本补充压力。商业银行作为典型顺周期行业,在下行周期,利率增速面临中长期放缓的挑战,这一点从各行近几年资产利润率和资本利润率指标上得到了印证。随着2015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可以说利率市场化已基本完成。国际经验表明,利率市场化完成初期,银行既面临着存款竞争导致的资金成本增加,又面临着竞争优质贷款客户导致的贷款收益减少。从外源融资来看,资本市场融资存在不确定性,主要体现在,一是2016年3月和4月,穆迪和标普接连分别下调我国15家和9家银行的评级展望由稳定调整为负面,这会直接影响到评级展望被下调银行在境外筹资的成本和难度,同时对境外分支机构的资本管理策略和资本成本产生负面影响。二是国内商业银行的资本金筹措对国内市场依赖程度较高,2016年上半年,仍有多家上市银行通过发行二级资本债券、优先股及普通股等形式补充各级资本,但是由于国内经济形势下滑、银行信贷风险加大,导致投资者对上市银行发行的各级资本认购热情不高。三是无论是A股还是H股,国内上市银行平均市净率在1倍以下,意味着国内上市银行的股价相对于其每股净资产有所折让。2016年7月20日,时隔10年,作为国内第四大城商行,江苏银行登陆A股资本市场,在主板上市。按照6.27元的发行价格计算,折合市净率也只有1.1倍。投资者担心息差进一步收窄、中长期信贷成本上升,对银行股未来估值走势普遍偏悲观,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商业银行融资规模或将有限,融资难度或将加大。


其次来看资本消耗增量。资产扩张和资产质量是商业银行资本消耗的两大因素。截至2016年一季度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已突破1.39万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75%。另据7月14日召开的“中国银监会2016年上半年全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工作暨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会议”披露的数据,截至2016年6月末,国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已达到1.81%。为应对资产质量的下降,国内商业银行加大了贷款拨备计提力度,例如贷款损失准备指标,仅2016年二季度,较一季度就增加了1.03万亿元,上半年拨备覆盖率为161.3%,也保持在较高水平。从贷款增速来看,截至2016年6月末,我国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06.69万亿元,同比增长13.0%,2016年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7.53万亿元,同比多增9671亿元。分部门看,住房和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的中长期贷款共增加5.24万亿元,占比有所提高。中长期贷款占比提高,意味着高风险权重业务增加,相应计提的资本占用也会增大。


交易银行的轻型资本属性,有助于缓解资本压力,提升资本使用效率。交易银行低资本消耗的经营特性,有助于商业银行在当前日趋严格的监管环境下,获得更大的经营业绩。通过下面两项指标,我们考察了国内部分上市银行的“轻型化”程度,整体上看,大型银行“轻型化”程度略高于中型银行,招行两项指标在样本银行中均排名第一,华夏和光大两项指标均最低,拖累了中型银行整体轻型化程度。大型银行中,农行和中行轻型化程度有待提高。

 

表2国内14家上市银行2016年一季度“轻型化”程度情况(单位:%) 


四是支付体系建设日益完善。支付结算是交易银行的基础和起点,也是商业银行的基础业务,横跨贸易金融、现金管理和资产托管等业务线条或部门。因此,在交易银行建设中,需要构建跨国、跨区域、跨渠道和跨币种的支付结算网络,培育其支付结算能力。近年来,我国支付体系建设日益完善,对交易银行支付结算业务发展起到了助推作用。


数据显示,2016年一季度,全国银行机构共处理电子支付业务303.22亿笔,金额793.97万亿元。其中,网上支付业务104.43亿笔,金额657.84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6.60%和9.11%;电话支付业务0.54亿笔,金额3.18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31%和10.70%;移动支付业务56.15亿笔,金额52.13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8.08%和31.05%。2016年一季度,全国共发生贷记转账、直接借记、托收承付、国内信用证等其他业务20.87亿笔,金额649.81万亿元,笔数环比上升0.52%,金额环比下降2.77%。其中,贷记转账业务17.26亿笔,金额621.11万亿元,分别占贷记转账、直接借记、托收承付以及国内信用证结算业务总量的82.70%和95.58%。2016年一季度,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处理业务9.55万笔,金额4135.67亿元,日均处理业务0.16万笔,金额67.80亿元。


三大挑战


目前,国内交易银行业务模式尚未形成,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差别较大,未形成传统存贷款业务规范成熟的管理模式,大多数商业银行的交易银行业务开展还处在局部自发阶段。


一是金融脱媒。随着金融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中介的重要地位在一定程度上逐渐弱化,金融脱媒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首先,从居民家庭的金融资产构成上看,逐步从银行储蓄转为资本投资,这加大了银行吸储的难度。统计显示,截至2016年6月末,国内商业银行各项存款余额为150.59万亿元,同比增长10.7%,而2008年末,中国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同比2007年末增长一度达到26.3%,由此可见存款增速不断下降。同时,净息差出现下滑,截至2016年一季度末,国内商业银行净息差为2.35%,而2012年末达到2.75%。其次,从企业的融资角度看,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加快,实体经济对债券融资这一直接融资渠道的需求快速增长,债券融资成本相对较低,发行期限灵活,可改善资本结构,近年来企业对直接融资的需求不断上升,降低了对间接融资的依赖程度。根据发改委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一季度,国内直接融资规模达1.52万亿元,占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的比重同比提高12.3%。2016年初,发改委明确表示,要继续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规模,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再次,从银行自身角度看,随着一些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设立,金融租赁业务的兴起,企业客户群体黏性趋于下降。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末,全国共有财务公司法人机构224家。截至2016年二季度末,全行业资产总额3.84万亿元,同比增长26.32%,所有者权益6023.03亿元,同比增长21.82%,不良资产率仅为0.04%,同比下降0.02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高达2511.76%,同比提高518.61%。产业领域涵盖了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和传统行业,以及民生消费、文化产业、节能环保等新兴行业。


二是互联网金融。近年来,以云计算、大数据、社交网络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已经以互联网金融业态形式渗透到金融领域,产生了巨大的“鲶鱼效应”。


三是外资银行。在交易银行发展上,外资银行走在了前列,实力雄厚的外资银行还特别重视其创新和研发的产品,向世界各地进行广泛推广。

 

国内发展交易银行的实施策略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升为我国“十三五”时期发展主线的背景下,国内商业银行应以新理念研判和制定未来改革发展的战略,密切跟踪“一带一路”战略、“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等领域的进展,特别是这些领域所带来的直接或间接的新的交易需求。


第一,优化组织结构。任何一项业务的发展都离不开顶层设计,一体化的业务及管理架构设计是新常态下交易银行构建的基本要求。在交易银行业务架构及管理体系中,应包含战略管理、客户服务、运营管理和支持保障四个层次子系统,体系化地实施交易银行体系构建。交易银行体系的建设需要摆脱固有的“部门制银行”思维,要削弱部门边界,打通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藩篱,这既是重点,也是关键。弱化部门管理制,可以采用如交易银行事业部管理,还可推进传统业务管理部门向产品管理部门转型,建立客户营销服务部门,统一负责客户营销和业务管理。构建项目制营销与服务管理机制,这一机制可在总行和分支机构之间广泛使用。


第二,强化技术管理。交易银行着眼于账户管理和账户之中价值转移过程的研究和商业化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帮助商业银行实现上述目标,将是最优选择。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交易银行发展应强化商业银行技术管理,提升信息科技治理水平,深化科技创新,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应用,增强应用体系支撑能力,健全产品研发管理机制,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努力提高银行提供给客户的各类产品和服务的信息化技术水平,这也被写入了《中国银行业信息科技“十三五”发展规划监管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中,中国银监会将意见稿于2016年7月15日公开征求意见。此外,还要有效掌握客户交易的各类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等,服务于交易银行发展。


第三,创新内部管理。建立独特的核算与绩效体系,有助于交易银行管理中的战略思维的落实。交易银行要创新内部管理,改变以往按照部门或条线核算的方式,以每一位客户的综合贡献为计量维度,强调单一客户业务的统一业务视图,在单一客户综合贡献的前提下,细分产品核算方式,进行综合性的利润分配和协调发展。此外,要精简传统业务所涉及的绩效核算、成本费用核算指标,建立符合交易银行业务特征的新核算指标体系。


第四,构建发展体系。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在交易业务中的广泛应用,是对传统的交易银行商业模式的创新。


一是以互联网“平台”思维构建交易银行组织结构体系,包括资产托管、支付结算、现金管理、贸易融资等平台。


二是以互联网“用户”思维构建交易银行客户体系。互联网用户思维所强调的用户体验在整个人机交互界面设计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交易银行通过收集用户交易信息、预测用户交易需求、模拟使用环境、制定用户测试、统计用户反馈等,不断优化网络平台,最终实现以用户为中心的功能与形式完美结合的人机交易界面。


三是以互联网“迭代”思维构建交易银行产品体系。交易银行产品体系的构建将决定其业务规模的大小,对交易银行产品的综合化、定制化和标准化内在要求较高,积极有效地运用互联网“迭代”思维,可有效满足“三化”要求。


四是以互联网“大数据”思维构建交易银行风控体系。在交易银行风险控制体系构建中,通过依托云计算平台、虚拟化技术、可支持海量的、多结构、高频率的交易数据信息处理,以全新的价值判断审核交易银行业务,重点通过大数据思维,构建流动性风险模型、利率风险模型、汇率风险模型等,服务于交易银行风险控制体系建设。


——延伸阅读
干货|交易银行如何转型


本文结合国际交易银行成功的根本原因、交易的核心及要素、交易银行业务和管理一体化构建、商业模式和发展阶段、运营管理、转型发展的驱动因素等方面进行初步剖析,探讨符合国内商业银行公司银行业务转型发展之路


原标题:交易银行转型之路:从资产持有到交易服务
来源: 《中国银行业》(原文有删减,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作者:李鹏 赵常诚 均任德勤管理咨询咨询总监


伴随中国经济黄金十年的高速发展,中国银行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但是,受全球金融危机的深刻影响,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中国经济将长期面临增长速度换档、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刺激政策消化三期叠加的复杂环境。商业银行依靠资产拉动规模、利用存贷利差获得盈利的模式将不可持续。传统业务模式下商业银行生存和盈利能力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

交易银行由于其长期稳定的盈利能力、低风险经营的突出特点、高效的客户粘滞特性,备受国际知名商业银行的重视和推崇。本文将结合国际交易银行成功的根本原因、交易的核心及要素、交易银行业务和管理一体化构建、商业模式和发展阶段、运营管理、转型发展的驱动因素等方面进行初步剖析,探讨符合国内商业银行公司银行业务转型发展之路,敬请阅读。

一、技术和商业创新是全球交易银行业务获得成功的原因

全球交易银行业务(Global Transaction Banking,简称 GTB),最早由德意志银行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年提出。它反映了德意志银行对机构业务的独特理解和对商业模式的创新。GTB 为机构客户提供对公批发业务,围绕机构日常经营中发生的商品、资金、资本/ 金融资产流动而提供的综合、立体化的金融服务。
 
GTB 模式的诞生有其独特的时代背景。20世纪70年代,随着欧美经济体的逐步复苏、东南亚经济的日益强盛,国际贸易逐步繁荣。跨国商品交易对金融服务支撑需求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就要求跨国银行组织可以提供对跨境支付、跨境商贸服务、跨境贸易融资和外汇结算、买卖等一揽子解决方案。由此诞生了以德银、花旗、AMN 为代表的一批领先的GTB实践者。
 
GTB的主营业务并非完全创新。例如,支付和结算业务从银行业诞生之初就已经存在。GTB的创新之处在于,公司金融部门从更高层面对原有相对割裂的业务进行重新整合,从而获得一揽子、综合性解决方案。这使得银行对大型跨国贸易客户的金融服务能力大幅提升。GTB的创新业务模式成就了全能型、跨国发展的大型商业银行转 型之路,帮助其实现了差异化经营和快速发展。
 
德银等领先实践者敏锐察觉并抓住了国际贸易发展的巨大商机,成功推动GTB的发展、提升了资本收益率、并实现了业务轻资本转型。三个深层次的原因促进了该商业模式的成功。第一,战后社会发展和经济生产水平不断提升,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国际商贸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迅猛发展;第二,各发达经济体固定资产投资需求下降、金融改革、银行业利率市场化开始推行,大型商业银行迫切需要进行发展转型;第三,在国际贸易中,通讯技术和各类标准的建立,推动国际贸易业务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促进了银行GTB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第三点,在国际贸易中,通信技术、国家海关各类法规标准、国际贸易法律、国际银行组织延伸、金融补偿工具等进步,对识 别和管理交易客户、规范交易对手行为、掌握交易信息等方面起到了非常积极的推动 作用。这使得国际贸易业务中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具备了清晰、准确、标准、真 实、可被认知、可控制的特点。也正是这些变化推动了GTB的各类业务迅速被风险严格控制的银行业所接受。如果没有这些技术和管理的进步为基础,银行业将很难单凭 信任和一己之愿而满足国际贸易客户复杂的投融资需求。
 
越来越多的国内银行家关注到国际交易银行这个概念及其商业模式,或认为交易银行就是国际贸易金融服务,或认为GTB的商业模式重点是对产品进行的组合。其实不然。
 
时移势易,交易银行的内涵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但其本质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和商业模式不断创新,在国家之间或者一个地区内部的各种交易也变得空前活跃、异常繁荣。海量的交易随时随地发生,无处不在、触手可及。对商业银行家而言,新的商业机会已经显现。

二、账户和数据是交易银行的理论核心

交易(Transaction),英语解释为买卖(buy & sell)或者业务(business)。在汉语中,交易被解释为以物易物,后泛指买卖商品和服务。最早在战国《易·系辞下》中出现“交易”一词,“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可见,不论是哪种文化体系下,交易都可以看作是伴随工商业发展,从人们以物易物发展到以货币等中间媒介进行的价值交换,以及其它衍生价值的交换过程。
 
交易类型多种多样,能够被银行业识别、掌握,并能成功匹配金融服务的“交易” 才是可以最终落地、可操作的银行业务场景。对银行业而言,可以将交易过程抽象的简化为两个“账户”之间进行的“价值”流转过程。交易的关键要素涵盖五个方面:交易对手、交易的时间和空间、交易契约结构(类型、方式和标准)、交易的标的和交易的资金流(如果采用货币作为中间媒介进行交易支付)。这些要素在交易账户之 间流动,形成交易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
 
这里需要指出,“账户”并非仅指侠义的银行账户。它不仅应该包含个人金融账户、企业财务管理账户,还涵盖虚拟与现实之间,也存在类似的价值流转,例如邮箱、社交端入口、游戏平台账号、会员资格及账户积分,甚至还涉及未来将要出现的电子或虚拟货币。只要可以用于反映各类价值要素的增减变动情况及其结果的载体都可以称之为广泛意义上的账户。
 

银行从业人员所言的交易业务不仅涉及到各类实体经济活动,也包含财务、金融中的各类型业务,同时也应将虚拟网络中的各类有价值交换的过程全部涵盖进来。交易银行业务的实质是“交易”,但其核心既不是“全球”,也不是仅简单覆盖“贸易”类业务。我们应该用全新、更具拓展性的思维赋予交易银行新的内涵,即围绕各类 “交易”行为,以账户管理为核心,以掌握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为基础,设计并通过不同形式的产品或产品组合为客户提供匹配性的服务,辅以各类技术手段提升产品 服务的获得性及客户体验感,以此建立起来的业务模式统称为交易银行(Transaction Banking),简称 TB。



依据上述理解,交易银行业务不仅涉及到公司金融业务,同样也可以适用于零售金融业务,甚至包含互联网企业依此建立起来的金融服务体系。对于零售金融交易银行业务将另文阐述。
 
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交易足够活跃、市场空间广阔,在一国、乃至一地内部完全可以建立起以交易银行概念指导下的新型公司金融业务模式。银行业可以充分利用 新思维、新技术、新方法帮助我们有效的捕捉、识别、掌握各类账户及交易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可以根据自身的资源、风险偏好、业务擅长领域,在账户及主体透视、交易咨询流研究等方面进行探索,形成对债项及账户主体的深刻认知。通过“交易”类型和场景重构的方式,跳脱出银行的固有思维,为客户提供附 加值更高、更加专业、深入、全面、系统化、价值延伸程度更好的服务。这对银行公司金融业务创新发展大有脾益。

三、一体化的业务及管理架构设计是新型交易银行构建的基本要求

很多银行从业者在交易银行转型实践中,缺乏对交易银行概念的深层次思考,也缺乏对交易银行整体构建的规划。我们认为,交易银行的构建不仅包含核心业务的整合,同时包含在这种新的理念下建立起来的一整套管理体系,这与传统部门制管理完 全不同。图二展示了新型交易银行完整的业务及管理体系。
 

交易银行整体架构共包含战略管理层、客户交付层、运营管理层、支撑保障层共四个层次子系统。其中,战略管理层包含战略目标、财务目标和工作规划。客户交付层包含目标客户管理、营销管理、流程银行建设及两大业务条线。这两大业务体系分 别为日常银行和投资银行。其中,日常银行涵盖支付与结算服务产品体系、融资产品体系和财资管理产品体系。而投资银行则重点为投行业务体系和顾问服务体系。在运 营管理层,包含风险管理、运营管理和数据管理三个重要的运维和管控内容。在支撑保障层面,则需要重视组织管理体系、核算与绩效管理体系、人力资本以及文化体系建设。



需要指出,交易银行体系的建设需要摆脱固有的部门制银行思维。我们认为,必须从战略管理、客户交付、运营管理、支撑保障四个高阶层面为指导,体系化的实施交易银行体系构建,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实现交易银行的核心理念和更具拓展性的业务内涵。

四、“农垦”与“围猎”是新型交易银行的两种基本业务模式

传统观念认为,贸易金融/供应链金融加上现金管理就是交易银行,这种想法过于简单。在实际业务操作中,“交易银行”更是逐步演变为以贸易融资部/国际业务部为主体的业务单元。贸易金融与其他业务并驾齐驱,这将重新回到部门制银行管理的 逻辑框架,与交易银行的建设初衷大相径庭。
 
如前述,交易银行的核心是账户之间的价值转移,价值转移过程中伴随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这是银行业将交易行为转化为价值服务的根本出发点,是银行服务的本源。因此,我们认为,支付和结算业务是连接各类账户之间的一种桥梁,是机构客户账户服务的基本内容,财资管理是针对客户账户管理提供的一种综合性的解决方案,而供应链融资、贸易金融和各类传统贷款在内的各项融资业务则是银行掌握各类交易信息后提供给客户的几种基本融资服务。这些业务应规划为日常银行产品体系。与传统银行信任“三张报表”、崇拜“抵质押物”、“喜大厌小”相比,交易银行更加重视基础服务内容,深入了解客户业务核心运行情况,逐步掌握更多流动的数据和信息,将银行自身服务与企业日常运营进行紧密的套嵌设计完成整个金融服务的提供。另一 类,则是为客户提供非标准化的投行服务和顾问服务,其实质仍然是建立在对客户高频交易和企业运行情况的理解、客户需求基础上的金融服务行为。这类业务应规划为投资银行产品体系。
 
日常银行与投资银行,可以简单的用“农垦”和“围猎”来比喻。交易银行中的日常服务,其基础功能是为企业客户处理各类支付结算业务,包括资金归集、支付结算、跨境划转、票据托管和流动性管理等。对银行而言,账户资金沉淀成为极具吸引 力的低成本负债来源,以及稳定的中间业务收入来源。此外,依托账户的沉淀资金可对接短期理财、短期存款和资产管理,依托账户的交易数据可跟进供应链融资、贸易融资以及传统融资业务。交易银行中的日常银行业务频次高、收益适中,像“农垦” 一样需要银行从业人员辛苦劳作和强大的系统体系进行支撑。日常银行业务收入稳定, 资金获得成本低廉、客户粘滞性好、抗风险能力很强。投行业务则是典型的“围猎”, 项目收益高,客制化的顾问服务和投行服务项目不能连续发生,其收益并不稳定。
 
新型交易银行中,用“农垦”式的金融服务可以深入客户日常经营领域,具有很好的客户粘性,容易获取客户低成本资金沉淀、容易账务客户账户和各类交易信息,同时为风险管理提供更为有效的数据积累和透视能力;由于深入的了解客户信息,银行又可以采用“围猎”式的投资银行服务帮助客户解决高层次或创新的金融需求,获取更为丰富的收益。这两种模式,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五、虚拟平台、在线服务和构建生态圈是新型交易银行发展的三个阶段

在交易银行建设的过程中,依据对信息自动化处理的水平,可分为三个主要发展阶段:虚拟平台模式、在线服务模式、交易生态圈模式。这三类模式各有利弊,但可以覆盖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企业客户。



虚拟平台模式,主要是在传统部门制银行的基础上,进行横向整合,弱化部门边界。在总对总营销、项目制管理和产品梳理与整合的基础上,针对选定的战略、核心企业开展交易银行营销和项目深度合作,建立虚拟的综合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全面的服务。当然,这种服务成功的关键还是对内部业务和管理的整合力度。区域性中小商业银行可聚焦核心客户群、以主办行切入,以传统融资业务、供应链及贸易金融、及结算支付业务、企业网银及现金管理平台为主要产品体系,搭建项目制服务平台,启动交易银行业务。
 
在线服务模式,金融企业可以利用新型的信息技术不断提升本行对重要客户的业务信息化处理水平,通过直接对接、整合、改造、升级企业ERP、财务管理系统、产销管理平台、采购管理平台、生产管理平台、人力资源管理平台,实现银行业务系统与客户核心管理系统的深入连接,帮助客户实现不同账户之间的无缝金融服务。新的服务模式紧紧倚赖并获得大量客户经营管理的数据,不仅涵盖企业供销数据、生产经营数据、投融资需求,还包括内部管理数据、员工薪酬福利计划、员工个人业务等全面信息。这不仅为银行提供诸如财务管理、流动性管理、风险管理的价值延伸服务, 更为银行本身开展新兴的风险管理创新提供了更多有价值的判断依据。
 
互联网及其他新兴技术的涌现,极大的推动了金融业务形态的发展和变化,商业银行应该抓住这一发展的巨大机遇。当越来越多的行为可以被识别、观察、记录和分析的时候,将可以积累起巨大的数据财富。通过将这些散落在各处的数据信息,整理 清洗、交叉验证、关联映射,统计分析,将为我们提供准确的营销和风险控制决策依 据,极具想象空间。交易银行的第三个发展模式,应着眼于利用先进的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实现账户和交易信息的管理。其业务形态包含互联网生态圈建设和利用大数据构建分析型先进技术银行两个方向。互联网生态圈将企业、个人和银行之间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交易生态系统相对封闭,账户和信息获取真实简易,直接有效的解决了金融业务中的信息平衡和风险控制的问题,同时还将支付、财务管理、服务管理、物流管理、金融服务、客户管理等服务的集合成为线上高效的整合服务方案,这以互联网公司及其背后的金融服务集团为典型的代表。分析型先进技术银行,则将视角扩大到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用更为宏大的视角、更强大的数据收集能力、更先进数据分析技术,全面覆盖交易的各种场景,将企业分布于各处的信息数据进行抓 取收集、整理和分析,一方面为客户提供宽泛的各类线上账户服务功能,一方面利用 大数据技术进一步精准的对客户进行风险控制。应该注意到,由于无法提供个性化的定制服务,这种业务模式将更多的适合中小企业。这一类银行的则以Capital One为典 型代表。

六、削弱部门边界和以客户为中心是新型交易银行良好客户体验的关键

许多已经开始着手建立交易银行的商业银行家都会感叹虽然交易银行理念先进,但确没有办法落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部门制银行”管理思维的惯性影响了交易银行的构建。
 
众所周知,交易银行需要对对现有产品的适应性改造和整合。但是,对产品进行组合、包装,却是构建交易银行体系中实践价值和意义较小的操作性环节。
 
削弱部门边界是建立交易银行体系的第一步。我们认为,逐步削弱部门之间的边界,打通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藩篱是交易银行构建的关键和重点。只有当商业银行体系 内部的各种玻璃门被打碎,不同专业的人员怀抱相同的业务理念和目标,才可能在共同服务过程中做出妥协和调整,才可能建立统一的客户中心服务理念。弱化部门制管理,可以采用多种调整方式,例如采用统一指挥的交易银行事业部,或推进传统业务管理部门向产品管理部门转型,并建立客户营销服务部门统一负责客户的营销和业务 管理。简言之,及要削弱部门边界,并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整合营销与业务管理架构。
 
建立项目制营销与服务管理机制是以客户为中心的重要举措。交易银行要对客户进行精耕细作和深入服务,因此需要对客户进行清单式管理和分层管理。营销每一个 客户时,项目组需要统一调度专业人员、制定统合的营销方案、设计服务产品,统一发声渠道、统一营销行为;服务客户时,项目组统一需要协调内部产品、运营和管理 条线的各类事务。项目制营销和服务管理机制可在总行和分支机构之间广泛使用。
 
此外,在交易银行体系中梳理、建立端到端流程将为复杂业务的高效处理奠定基础。客户在使用交易银行各类产品时的体验将至关重要。特别是在整合后的产品与服务体系中,如何高效、优质的为客户解决实际问题和需求,协调各种突发问题,都需要商业银行有着完整、清晰、便捷、简单的各类业务处理流程。这些流程体系不仅需要制定清晰的操作规范、制式表单和流转要求,同时还需针对更新换代的产品和服务进行快速迭代,不断优化,以提高营销服务人员和客户使用时的便捷性。

七、利用大数据实现精益管理是新型交易银行运营管理的根本目标

交易银行应着眼于账户管理和账户之间价值转移过程的研究和商业化应用。因此,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帮助我们实现上述目标将是最优选择。一方面,应努力提高银行提供给客户的各类产品和服务的信息化技术水平,促进银行系统与客户关系信息系统融合、推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在交易业务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这些技术在低价值、重复和繁杂工作中的替代率,同时改善客户使用的便捷性、体验感和自动 化水平。特别值得指出,作为专业的金融服务提供商,如果银行能够摆脱传统思维,跳出银行做银行,将自身服务和产品与客户的业务和需求更进一步紧密结合,迎合甚 至改变客户的行为,将会受到市场的广泛追捧。
 
新技术的应用还可以有效促进管理人员掌握客户交易的各种信息。受制于社会信用环境,银行业一直倚赖抵押担保,风险控制手段相对单一。利用交易银行的各类业务历史、系统对接、深入合作关系,银行可以在交易过程中收集和积累的大量数据,并利用这些数据沉淀对客户进行更为细致的分析、精准的画像、准确的判断,从而摆 脱抵押物崇拜,从企业的实际运营情况出发,提供符合企业需求的金融服务,并以此 建立符合自身管理特点的风险控制体系。
 
交易银行业务的内部管理也是考验一家商业银行内部精细化管理能力的具体体现。首先,交易银行特别强调以客户为中心,这意味着客户的营销是统一的,产品和对外服务的口径也需要高度整合,但统合的服务体系也需要对客户的各类维度信息进行分析,这对业务管理系统和核心系统提出了更高的数据分析要求。第二,交易银行集合了传统银行的所有产品业务条线,对银行内部管理而言也需要进行各种维度的拆分-组合分析,以便更好比较和激励各业务线的充分发展。对外统合的客户管理、对内精益 化管理是交易银行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八、创新内部管理是新型交易银行的有力保障和支撑

根据交易银行的特性,在组织设计方面需要与传统银行进行区隔管理。首先弱化部门边界,推动原有公司金融部、国际金融部、投资银行部、票据业务部、运营管理部、贸易金融部进行整合。一种方向是逐步整合这些部门,建立交易银行事业部,统一协调传统部门作业。另外一种方向是设立客户营销管理部,将上述传统业务部门弱化为产品部门,并在此基础上,成立针对专一客户的项目营销管理机制,通过跨部门的项目管理机制实现客户的专业经营管理与产品供给的有效整合。此外,在总分支机构上,也可根据客户的分层管理,实现不同层次的交易银行组织设计方案。
 
专业分工和统一整合是交易银行人员建设中应该特别重视的内容。一方面,交易银行需要综合性人才,帮助银行深刻理解目标企业的实际业务需求、业务运行特征、行业特征,甚至可以综合运用各方面信息,挖掘和设计出客户新的业务解决方案。另 一方面,随着业务的逐步深入,银行本身提供的金融服务处理时也必将更加强调专业性。
 
建立独特的核算与绩效体系将帮助交易银行管理中的战略与管理思想切实落地。我们需要改变以往按照部门或条线核算的方式,以每一客户的综合贡献为计量标准,强调单一客户业务的统一业务视图,在强调综合贡献的前提下,开展细分产品核算,进行综合性的利润分配和资源协调。

九、国内商业银行向交易银行转型的驱动力

国内商业银行公司金融业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遇到了诸多发展瓶颈,应该寻找发展的转型突破口。新型交易银行业务则为我们提供了健康的转型选择。
 
首先,交易银行能带来稳定业务收入和更高的收益率。有资料显示,世界领先银行公司银行业务的综合风险加权资产回报率为2.3%,而一般交易银行业务的风险加权资产回报率为5.3%,领先者其风险加权资产回报率(RRWA)更是达到6%,净资产回报率(ROE)为31%。以传统信贷业务为主的银行,在这两项重要指标上只有2.5%和 8%。
 
其次,交易银行的经营理念符合监管政策引导方向。交易银行服务于实体经济,交易银行服务的定制化、业务的综合性、资金流动的自偿性、智力服务的高附加值决定了其业务风险较小,相应的风险权重值较小,风险资产占用较低。这对于商业银行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金融危机后,巴塞尔协议III对银行间市场大量拆借和主动负债的不稳定性而导致流动性危机的问题,提出了对银行流动性约束的新要求。交易银行业务对银行的流动性管理起到减压和缓冲的作用,十分契合银行回归本质,依托自有负债长期、稳健发展的合理趋势。
 
第三,信息技术和其他新兴技术可以帮助交易银行理念的进一步落实。随着交易银行业务不断深入客户业务核心,利用信息技术和其他新兴技术解决业务操作的实际困难成为可能。例如,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技术、金融支付创新、物联网和生物识别技术等,将极大的解放传统银行服务过程中的低价值、重复性操作工作,各种散落的数据也将重新被识别、收集、整合和挖掘分析。同时,这些新技术的可靠性也越来越多的得到验证。新技术推动金融服务变革的浪潮已经到来。
 
第四,国内经济结构调整是重要历史机遇期。随着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和产能扩张期结束,商业银行大量倚赖重资本的信贷业务也需要进行结构性调整。特别是在新经济环境和政策引导下,拉动消费、扩大商品流通和创新创业成为主流。对于交易银行概念而言,并没有特定要求一定为大型企业。相反,随着经济调整的逐步深入,中小企业的交易金融服务需求也同样旺盛。特别是在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的带动下,各种交易行为将呈现碎片化特征、更深入核心生活领域、更加活跃、更唾手可得。可以预见,这些新的变化也将导致不同类型的金融服务需求也随之发生改变,交易银行的产品和服务恰好可以匹配这一转型发展理念。
 
第五,交易银行是维系银行与公司客户的最优商业模式。客户使用交易银行服务频率高、产品及服务方案整合性强,客户粘性好、客户关系联系紧密。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可以发掘大量的相关联的业务机会并带动交叉销售,同时完成对这些客户的投 行业务资源挖掘,实现日常银行业务与投资银行业务的互动发展。
 
第六,交易银行业务壁垒明显。交易银行对软、硬件平台支撑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无论是银行所提供的服务紧密程度、业务应用系统的客制化设计、渠道的便利及用户体验、核心系统记账和账务处理的能力,都需要在高水平上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资源投入多,同时也需要长时期的业务实践、经验积累和相互磨合。在客户粘性和使用惯性的共同作用下,交易银行将会给后来竞争者造成巨大进入壁垒。
 
商业银行应该认识到交易银行的诸多优势,抓住本轮经济调整的时代背景,推动公司业务的转型,为商业银行的公司金融业务长期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十、结束语

目前,国内各商业银行均已认识到交易银行的重要性,众多银行开始尝试这一实践。商业银行需要从战略的高度充分重视,整体规划,有计划有步骤的部署实施,开创交易银行业务的新蓝海。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
热点文章
中国贸易金融网,最大最专业的中文贸易金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