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年会活动: 中国交易银行50人论坛 中国供应链金融产业联盟中国供应链金融年会 中国保理年会 中国消费金融年会 第三届中国交易银行年会

兴业全球更名“兴全” 我们还是辨不清

时间: 2017-01-06 16:58:36 来源: 号外财经网   网友评论 0
  • 12月29日,一则《别了,兴业全球基金》的新闻惹人关注。原来,兴业全球基金在12月29日公告,公司名称正式更名为兴全基金。

作者:小芳 来源:号外财经网 

\

  12月29日,一则《别了,兴业全球基金》的新闻惹人关注。原来,兴业全球基金在12月29日公告,公司名称正式更名为兴全基金。该公司称,更名是为了升公司的品牌识别度,树立更为精简的品牌形象。兴全基金相关负责人表示,一方面是基于对原公司品牌理念和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则由于原公司品牌名称与金融业部分公司重名,曾让投资者对公司实际业务范围产生过不必要的误解。该人士强调称,启用“兴全基金”作为品牌名称,有助于投资者更加清晰地认识兴全品牌,也有助于进一步升级和规范企业品牌。

  提升品牌识别度?但号外财经了解到,不少投资者还是有些分不清楚。

  号外财经统计显示,截至目前共有120家基金管理公司,其中名字中带有“兴”字有6家:兴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第一大股东兴业银行)、兴全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第一大股东兴业证券)、兴银基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第一大股东华福证券)、华泰保兴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第一大股东华泰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华宝兴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第一大股东华宝信托有限责任公司)、东兴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第一大股东中国东方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确实不好分辨!

  早在1998年,国泰、南方、华夏基金获得批准成立,正式成为内地的首批公募基金公司;此后随着华安、博时、鹏华、长盛、嘉实、大成、富国等基金公司相继成立,2000年前内地总共成立了10家基金公司,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老十家”。这些基金公司的名字十分讲究,并非简单的股东名字罗列。而眼下的基金公司,一个“兴”担起6家基金管理公司。

  号外财经认为,进入崭新的资管混业时代,如何让投资者快速识别出公司品牌,成为各家公司提升品牌影响力的重要因素。而公司品牌的第一步就是要有一个朗朗上口且有大气的名字,比如国泰、华夏、华安、博时、富国等,听着就觉得有情怀。次新基金公司不妨在成立前,先给自己起一个博彩的名字,而非由着股东把名字拼凑出来。


延伸阅读

华夏银行董事长人选生变!风云突起仅仅30天

来源:证券时报 券商中国(微信号quanshangcn)


华夏银行的董事长之位,或许将迎来一小段时间的空窗期。

券商中国记者独家获悉,日前刚刚卸下行长之任,按道理应该升任董事长的樊大志已经接受完有关部门考察,极大可能会于近日离职,但去向尚未确定,不排除国有大行。

之所以是“按道理”,是因为樊大志于去年12月6日被董事会选举为董事长,但此任职资格尚待监管批复。


30天到底发生了什么


刚刚辞去行长之职的樊大志,或许根本不会在华夏银行逗留太久,这句话什么意思?是的,记者从相应渠道确认,樊大志根本不会像目前媒体曝出的升任华夏银行董事长,而是会完全离开,跳槽至别处。

这件事情本身有太多值得深度揣摩,却又不方便深度揣摩的地方,我们在基于事实的范围内,最大化还原华夏银行的董事长之变。

第一个事实:去年12月6日的董事会

媒体现在对樊大志会升任董事长的报道,基本上都是依据该行去年12月6日开的那场董事会,因为就是在那场董事会上,樊大志被选举为该行的董事长。


我们先倒退回那一天。那一天樊大志知道自己的行长任期将于3个半后到期(樊大志的行长任职资格到2017年2月27日),董事会的15个成员,也一定都知道。因为是高度认可和十分感激樊大志在过去整整9年对华夏银行的付出,15个董事(其中一个因公未能出席,找别人代为投票)全部对樊大志担任董事长投下了“赞成票”。

然后,这个董事会通过的议案,就送到了银监会,待核准。当时的董事会和樊大志,一定认为在不久的将来,樊大志会升任董事长。

第二个事实:今年1月5日樊大志的辞职

昨天,樊大志在自己的行长任期还有不到两个月就到期,而董事长之职还没有得到监管批复的情况下,选择了辞去行长职位。


华夏银行发的公告,有两处颇值得揣摩——第一,因“工作原因”辞职;第二,华夏银行对于一个已经通过董事会决选要留在银行当董事长的人,居然用了很重的笔墨来感谢他在任职期间的付出。

这更像是对一个深受喜爱的领导的话别。

第三个事实:去年11月3日,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人保财险”)获银监会批准,受让德意志银行合计持有的华夏银行19.99%股权,成为二当家。


对比一下去年三季度末的华夏银行前十大股东会发现,人保财险进驻,华夏银行形成大股东四方制衡,即“首钢总公司、人保财险、国网英大国际控股集团及云南合和(集团)”。

搞清楚了以上三个事实后,我们再来为您呈现记者从可信渠道证实的消息:

1.樊大志不会升任董事长,所以我们以后都不会看到监管对于樊大志当董事长的批复;

2.樊大志会跳槽,有关部门已经完成对其的考核,但尚未出具相关评估报告,樊大志的去向还未定,或许不排除国有大行;所以樊大志的离去,还真的是像公告里说的那样,因为“工作原因”。

3.空窗的董事长,将来可能会先由北京市里委派,过渡期完了之后,再由新任的、强势的二当家人保财险派自己的人过来。


当然,上述信息均停留在记者从可信渠道的确认阶段,并未得到华夏银行官方与樊大志本人的确认,但结合上述三个事实来消化这些消息,华夏银行风云突变的30天,似乎离真相不太远。

华夏银行高管“动荡”


随着樊大志的辞职,业内人士猜测,外部空降华夏银行“行长”的概率较大。

此前有消息称,华夏银行行长之位将被北京农商行原行长张健华接任,但该认命还在审批中。张健华已于1月5日被北京市国资委任命为华夏银行委员会党委副书记,北京市国资委同时建议拟任张健华为华夏银行行长。

值得注意的是,华夏银行近来高管变动频繁。券商中国记者根据华夏银行公告梳理发现,自2016年11月以来,华夏银行独立董事曾湘泉和于长春、董事Robert Vogtle(德银)、董事长吴建及行长樊大志先后“递交辞呈”,这五位高层辞职的理由分别是“任职期满、股权转让完成、退休年龄及工作原因”。


再回溯至2016年8月,看看华夏银行当时的“高管阵容”。


这也意味着,不到半年时间内,华夏银行再遭高管集中离职。资料显示,2015年4月至8月,华夏银行高管出现大规模离职潮,包括副董事长方建一、主管零售行业的副行长黄金老等在内的多位高管先后因“退休、跳槽”等方式离职。而2016年年初,作为德意志银行代表的Christian K. Ricken也提交辞呈,卸任董事、提名委员会委员和战略委员会委员。

去年前三季度净利同比增长5.07%


尽管遭遇多名高管变动,但华夏银行整体发展平稳。

华夏银行2016年三季报显示,该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475.95亿元,同比增长10.25%,较中期10.16%的增速小幅增长;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46.17亿元,同比增长5.07%。

华夏银行中间业务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去年前三季度同比增长27.4%。成本收入比34.8%,较去年上半年下降0.07个百分点。去年前三季度华夏银行信用卡累计发卡量达到1070万张,较6月末增加99万张。

去年前三季度,华夏银行移动银行、网上银行客户数分别达到534万户和467万户,比6月末增长13.9%和3.5%。

在机构网点基础建设方面,2016年三季度,华夏银行新开业综合性支行13家,社区及小微支行17家,机构网点总数达到864家。

在全面风险管控方面,2016年三季度,华夏银行持续加大风险管控力度,建立了全面风险分析视图,加强了集团风险并表管理。推进贷后统筹,建立了贷后管理工作评价机制,正式运行贷后管理中心,实现了放款集中管理。正式实施同一客户跨条线融资总额管控,加强了集团客户集中度风险管控。持续强化风险管控,加大了问题贷款清收处置力度。

截至2016年三季度,华夏银行不良贷款率1.6%,数值在23家有披露数据的上市银行中排名第7,环比2016年中报的1.56%增长2.56%,上升0.04个百分点,增长较明显。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
热点文章
中国贸易金融网,最大最专业的中文贸易金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