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年会活动: 中国交易银行50人论坛 中国供应链金融产业联盟中国供应链金融年会 中国保理年会 中国消费金融年会 第三届中国交易银行年会

错把冥币当真钱 银行到底还出过什么乱子

时间: 2016-12-27 23:07:48 来源: 银行联合信息网  网友评论 0
  • 女子在四川银行柜台存入美元冥币,柜员竟当真钱收了。银行方在对外币进行清理时,发现两人所存的钱币有问题,于是立即报警。一直以来,银行被认为存放财物比较安全的所在,但是近来却频频出现技术错误和人员失误导致的问题。

来源:银行联合信息网


女子在四川银行柜台存入美元冥币,柜员竟当真钱收了。银行方在对外币进行清理时,发现两人所存的钱币有问题,于是立即报警。一直以来,银行被认为存放财物比较安全的所在,但是近来却频频出现技术错误和人员失误导致的问题。


【案例概述】错把冥币当真钱


四川某银行便误将9100元美国冥币当真钱收了。一名女子前往某银行柜台存钱,因其使用的是美元,因此,银行工作人员也没太注意,到了当天下午,该女子又和一个男子到该银行的另一个柜台,两人分别存了4500美元。下午银行方在对外币进行清理时,发现两人所存的钱币有问题,于是立即报警。


这些美元很逼真,但在美元的背后,有一行英文,翻译过来,就是钱币系冥币,禁止流通交易。对方将冥币存入银行后,便立即通过ATM转汇提现。据作案人供述,其假币是从南门一太婆处购买的。银行辨别假币的能力令人堪忧。


【案件分析】内控及管理存漏洞


综合以上案件发现,风险事件发生的原因在于银行柜面操作出现错误,属于柜面操作风险中的操作失误型。一般情况下,柜面操作风险的表现形式包括:操作失误型,主动违规型,内部欺诈型,外部欺诈型。本案例柜员未及时发现假钞,以及柜员操作失误致使串户发生等都属于操作失误型。


柜面操作风险属于商业银行可控范围内的内生风险,从发生的风险现状来看,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一)人员方面的因素


1.管理方面的问题。一是基层机构负责人或监管人员对于柜面业务管理不当导致风险点的产生。如:柜面人员岗位职责不清,无法形成有效的岗位监督和制约;柜员尾箱、ATM检查流于形式;授权人员不认真审核授权事项及相关要素,使授权与监督形同虚设等;二是有关文件、制度在基层机构不能够及时传达,对柜面人员培训、指导力度不足;三是上级分行相关业务部门对于基层机构的管理缺乏统一协调,形成风险管理的空白点;四是检查督导不够,检查人员在检查时不能认真、细致核查每一个关键业务点,只是走走形式、应付差事,使得应该发现的问题未被发现,客观上造成风险隐患不能及时排除;五是基层机构重视营销指标的考核,放松对风险的管控。


2.操作方面的问题。一是柜员数量与业务量不匹配,造成操作疲劳,导致对风险事项的识别能力下降。在商业银行数据系统大集中后,一般业务都是柜员单人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业务品种多,业务量大,劳动强度超负荷,在高强压力下,稍有放松就会形成差错;二是柜面人员由于业务素质较低,责任心不强,办理业务时逆流程或减流程操作,执行内控制度不合理,从而造成业务隐患;三是柜员安全意识不强,缺乏岗位制约和自我保护意识;四是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柜面员工考核激励办法不科学,在现行体制下,商业银行对基层机构的考核注重营销指标,偏向于营销人员,而忽视柜面人员,从而造成柜员将主要精力用在营销上,而忽视了业务质量,潜在的风险越积越重;五是个别柜员受社会环境的影响,经受不住诱惑,置银行制度甚至国家法律于不顾,想方设法利用工作之便,铤而走险,违反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侵占银行或客户资金,牟取私利,由此带来操作风险,这些年发生的一系列案件足以说明这个问题。


(二)制度方面的因素


1.操作风险理念尚未健全一是操作风险管理理念上的偏差制约了管理实践。各基层机构尽管制定了操作风险防范的措施,但对操作风险管理理念仍然没有形成一个全面的、系统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操作性风险或操作中的风险,认为各种操作风险事件之间是孤立的,无法对其计量等。这种认识上的局限性不但造成对操作风险理解上的误区,也制约了基层机构对操作风险管理的具体实践。二是操作风险防范意识不强。从近年来的许多案件事故看,环节控制流于形式,规章制度形同虚设。有的基层机构对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的普遍性、长期性缺乏足够认识,容易把出现的柜面业务操作风险事件看成是偶然的、局部的,因而存在侥幸心理,导致对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的管理重视不够,缺乏强化内部控制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规章制度不完善和执行力不强规章制度是员工行为的准则和业务操作的规范,基层机构的一切活动都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随着改革步伐的加快和新产品、新业务的开发,基层机构原有的业务流程和管理制度已经不太适应变化了的新形势,制度“空白点”不断出现。另外,基层机构在制度执行上不是原原本本、不折不扣,而是存在一定的偏差。一是制度建设跟不上产品开发和业务发展的步伐。很多情况下往往是先开展业务,后制定规章,内控制度缺乏系统性,并且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一些不法分子便乘虚而入,引发操作风险。二是规章制度培训不到位。有的员工知识老化,对目前很多新业务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风险点没有准确认识到位;有的新员工入行缺乏应有的培训,把习惯性做法当作制度来执行,存在防范风险的盲区。三是过度依赖事后控制,事前、事中控制不足。个别机构负责人对于过程控制重视不足,比如授权时不认真审核相关要素导致授权流于形式。四是问题的整改效果不强。基层机构对于检查发现问题的整改仅仅局限于就事论事,同质同类问题屡查屡犯,整改的力度和深度不够。


3.操作风险管理机制存在缺陷一是基层机构操作风险防控体系尚未真正形成合力。虽然商业银行基层机构建立了委派会计主管、风险经理、纪检监察特派员三位一体的风险防控体系,但由于上述三个岗位分别隶属于不同的管理条线,相互间协调性不强,这种分散管理使上级行无法及时了解基层机构操作风险的整体状况,有些操作风险因无人管理而陷入真空状态。二是柜面业务内控制度不完善。如基层机构未能科学合理地设置与业务发展相适应的岗位;对基层机构负责人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业务处理缺乏有效制约;授权管理环节较为薄弱,一些相对重要业务不经过授权即可办理,存在风险隐患。三是机控体系还不尽完善。防范柜面业务操作风险,必须正确处理好“人控”与“机控”的关系,充分发挥科技手段的控制作用,实现对重点业务、重点环节和重点时段由“人控”到“机控”的转变,而目前对于柜面操作风险的防范在一定程度上仍然需要人为地进行控制,“机控”的目标尚未完全实现。


4.经营指导思想存在误区一是部分基层机构没有完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以及“内控优先、审慎经营”理念,片面强调发展速度,盲目追求规模扩张,对操作风险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如有的基层机构将目光聚焦在各项业务产品等硬指标上,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发展,忽视了操作风险的防范。当上级的考核激励政策与操作风险管理发生冲突时,基层机构负责人就会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不惜代价去完成考核目标,从而产生不必要的风险。二是由于基层激励机制难以充分发挥,基层的管理者只能用原始的说教和罚款来贯彻银行的各项规章制度,造成:一方面基层机构负责人工作被动,效率不高;另一方面柜面人员“逆反”心理严重,工作不主动,责任心不强,成为差错事故的发生根源之一。


【案件防范】银行应加强内控管理


对风险不重视、不敏感、不作为,内控管理不严,制度执行不力,激励约束机制与业务快速发展中的风险管理要求严重脱节,是不断出现问题真正的重要内因。这类案件所暴露出来的我国银行业在内控和管理上的漏洞,给银行业操作风险防范再敲警钟。


我们可以看出柜面操作风险在现有商业银行基层机构运营模式中非常普遍。因此,认真研究防范商业银行基层机构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的措施显得尤为重要,主要应采取以下四个方面的对策予以改进。


(一)加强人员管理,培育风险控制文化


一是要强化操作风险意识,营造良好的内控氛围,让所有员工都具有风险管理意识;二是发挥员工在操作风险管理上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并听取员工在风险管理上的意见和建议,构建充满活力的机制,做到人尽其才,形成奋发向上的氛围;三是制定风险管理所要实现的目标和发展战略,让员工有一个明确和良好的预期,以振奋精神,凝聚人心;四是建立全面、科学、可操作的风险管理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员工加强风险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另外要加强对柜员业务规章制度的培训和辅导工作,提高业务素质。商业银行要高度重视基层机构柜面员工的业务培训,采取“走出去、引进来”、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岗位培训、脱岗培训,对员工进行全面的、系统的业务培训,使其成为专业化的人才。


(二)强化内控建设,切实提高制度执行力


建立必要的职责分离,以及横向与纵向相互监督制约关系的制度,明确关键岗位、特殊岗位、不相容岗位及其控制要求,整合、梳理现有内部管理制度;规范业务环节的内部控制。在内控岗位管理上,加强内部岗位责任制,力求岗位目标实施量化考核,重要岗位尽量单设,各岗位和部门相对独立,达到内控所需的双重控制和交叉检查,所有部门都应共同参与对操作风险的管理;四是在内控业务环节上,对柜面新业务、新产品的推广,要在充分研究、试点的基础上,事先制定较为完善的制度和操作规程,再进行全面宣传推广,以有效评估和防范在新业务和新产品上形成的操作风险。


(三)健全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监控体系。


充分利用柜面监测、事后稽核、内外部审计检查等成果,针对性进行管理。提高基层机构操作风险防控体系的协调性。建立基层机构委派会计主管、风险经理、纪检监察特派员向上级分行主管部门的信息报告制度,通过定期沟通,采取有效措施将本机构存在的有关风险隐患一一排除。充分发挥风险控制的主体作用。柜面人员和委派会计主管是柜面业务操作风险识别和控制的主体,要从责任主体的角度研究分析柜面人员履行风险控制的目标、责任、环境、能力和条件,在日常工作中加强过程控制,特别把好授权审核这一关键环节。


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机制逐步改变传统的绩效考核办法,提高资本对风险的敏感程度,强化经济资本约束,增加对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经济资本指标的考核,贯彻短期收益和长期收益兼顾、风险和收益并重的全面平衡发展的理念,从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上促使全员关心柜面业务操作风险。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本文来源:银行联合信息网 作者: (责任编辑:七夕)
  •  验证码:
热点文章
中国贸易金融网,最大最专业的中文贸易金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