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年会活动: 中国交易银行50人论坛 中国供应链金融产业联盟中国供应链金融年会 中国保理年会 中国消费金融年会 中国交易银行年会

国务院四部委透露这些重磅经济利好

时间: 2019-03-25 17:41:00 来源:   网友评论 0

本文作者:凤凰网财经,田牧


3月24日,2019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开幕式正式举行。


在经过了昨天海内外政商学界精英对中国开放和世界经济的大讨论后,今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宁吉喆、财政部部长刘昆、商务部副部长钱克明等领导在论坛上就“稳中求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财政政策新举措”“金融业开放与金融稳定”“推动全方位对外开放”等话题进行了具体的阐释。


韩正表示,我们不以追求贸易顺差为目标,真诚地希望扩大进口,促进贸易收支平衡。


易纲指出,我们今年的重点任务是创造条件,提供足够对冲工具,使各类投资者能够有效对冲和管理风险。


宁吉喆针对今年继续坚持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了四方面工作,包括推进电力油气铁路等领域改革、处置僵尸企业、提升产业链水平、促进居民家庭消费等。


刘昆在论坛上明确表示,将于5月1日起下调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的缴费比例,从20%降到16%。同时强调政府要开源节流,为减税降费筹措资金。


韩正:不以追求贸易顺差为目标 进一步压缩负面清单



韩正表示,中国推动更高水平开放的脚步不会停止,即使面对一些国家的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中国也绝不会步其后尘、筑起壁垒,绝对不会走回头路,我们将坚定不移、积极主动扩大进口。中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进出口国,已经实现向出口、进口并重大国转变。我们不以追求贸易顺差为目标,真诚地希望扩大进口,促进贸易收支平衡。


“全国的负面清单和自贸区的清单越来越接近,今年自贸区的成功经验将继续在全国进一步推广,我们还将对全国的负面清单和自贸区的负面清单进一步压缩。”韩正说。


韩正表示,目前已经推出了一系列重大开放的措施,我们还大幅度扩大了服务业的开放,基本放开了制造业。下一步我们将继续缩减外资准入的负面清单,允许更多领域实行外资独资,我们还要加快电信、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的开放进程。鼓励外资企业在华开展研发、创新。


央行行长易纲:继续扩大金融开放 完善风险防控体系



易纲表示,扩大金融业开放是金融领域的一项重点工作。他指出,中国金融业的开放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更是势在必行。


对于如何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开放,易纲提出了五点考虑:


第一,坚持金融服务业开放、金融市场开放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相互配合,协调推进;


第二,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推动落实“非禁即入”,中资机构和外资机构皆可依法平等进入负面清单之外的领域和业务。


第三,完善金融业开放的制度规则,实现制度性、系统性开放。


第四,改善营商环境。进一步推动简政放权,优化行政审批,提高审批过程的透明度和审批效率。


第五,完善金融监管。中外资机构开展金融业务都必须持牌经营、接受监管。


易纲表示,未来要适应不断提升的金融业开放水平,就要进一步完善我国金融风险防控体系。他提出了四点举措:


一是充分发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的统筹协调作用,统筹把握各领域出台政策的力度和节奏,形成政策合力;


二是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加强对金融控股公司监管,加强金融市场的实时监测;


三是加快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做好金融业综合统计。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支付结算机制,实时动态监管线上线下、国际国内的资金流向流量;


四是健全问题金融机构的处置机制。探索以存款保险为平台,建立市场化法治化的金融机构退出机制。


在谈到金融科技带来新的监管挑战时,易纲表示,第一,金融创新是好事,金融创新的一些技术使得成本降低,普惠金融得以推广,老百姓从中受益。


第二,金融业务是牌照业务,特别是涉及到从社会公众融资时,应注意风险防范问题,牌照业务必须要强调保护公众利益,保护中小存款人、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第三,金融创新使得各国监管当局的协调非常重要,因为存在很多金融创新,其资金流、业务和资产管理都是跨境的,这使得各国监管当局的协调变得更重要。


此外,易纲还表示,当前,境外投资者进入中国以后,他们会发现我们的对冲工具、衍生品和其他金融产品还须进一步发展。我们今年的重点任务是创造条件,提供足够对冲工具,使各类投资者能够有效对冲和管理风险。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宁吉喆:去产能、促消费、发挥企业家积极性



宁吉喆表示,2019年,要继续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更多采取改革的办法,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在贯彻落实“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上狠下功夫,重点做好以下4个方面工作:


第一,着力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持续加大破立降力度。


继续推进结构性去产能、系统性优产能,健全各方面责任共担和损失分担机制,稳步推进企业优胜劣汰,推动依法处置“僵尸企业”,制定退出实施办法。


聚焦三大攻坚战等薄弱环节,在脱贫攻坚、生态环保、农业农村、水利、科技创新、棚户区改造、社会民生和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领域促进有效投资。依法合规采用PPP等多种方式撬动社会资本投入补短板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川藏铁路、沿江高铁等一批重大工程规划建设。


第二,着力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充分发挥企业和企业家主动性积极性。


扩大重点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范围。深入推进电力、油气、铁路领域改革,自然垄断行业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实行运网分开,将竞争性业务全面推向市场。全力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按照竞争中性原则,在要素获取、准入许可、经营运行、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等方面,对包括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在内的各类所有制企业平等对待。


第三,着力提升产业链水平,大力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


今年将实施一批制造业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重大工程,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切实引导和支持各类生产要素向传统产业改造提升集聚,促进传统产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升级。


第四,着力畅通经济循环,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要适应包括4亿多中等收入者在内的14亿居民消费升级和分级的态势,调整优化产品结构、服务结构、产业结构和投资结构。研究制定居民增收三年行动方案,进一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制定出台促进汽车、家电等热点商品消费的措施。


财政部部长刘昆:政府开源节流居民企业获利



1.将于5月1日起下调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的缴费比例,从20%降到16%。同时,还将继续执行阶段性降低失业和工伤保险费率的政策。对劳动密集型企业提高稳岗和社保补贴力度,通过这些举措切实减轻企业的社保缴费负担。


2.今年中央财政就业资金安排539亿元,将通过调整支出结构,大力促进就业创业,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险等方面的突出问题,支持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


3.财政部将继续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保障水平,推动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适当提高城乡低保、专项救助等标准。在加强民生保障的同时,针对部分民生领域过高承诺,民生支出约束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将进一步定规矩、明要求、建机制、严监管。坚决制止超越发展阶段和财力可能实施的民生政策,使民生支出建立在更加巩固、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的基础之上。


4.加快地方政府债券发行使用,争取9月底前将全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3.08万亿元发行完毕,同时督促各地加快资金拨付,及时用在项目上,充分发挥对地方稳投资、扩内需的积极作用。


2018年年末,地方政府债务余额18.39万亿元,债务率为76.6%,远低于国际通行的警戒线,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今年将坚持疏堵并举,有效防控地方政府债务,特别是隐性债务风险,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对违法违规举债融资行为发现一起问责一起通报一起,终身问责,倒查责任。妥善处置隐性债务存量,督促高风险市县尽快压减隐性债务规模,降低债务风险水平。


5.今年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总减税降费额度将达到近两万亿元人民币。要确保所有行业的税费只减不增。


没有哪个国家能够达到一年减税降费这么多,财政收支的平衡确实是很困难的,会造成我们财政收支矛盾的突出。而如何做好平衡,实际上是四个字,一方面开源,一方面是节流。


他介绍说,在开源方面,我们的经济发展前景是很好的,财政收入还会有正常增长。在节流方面,我们要当铁公鸡、铁算盘。


从中央财政情况看,就中央财政本级,我们筹措了超过1万亿资金来解决减税降费带来的困难。超过1万亿的筹资资金主要通过提高赤字率,向特定企业和央企收取一部分资金,再加上预算稳定调节资金使用了2800亿元,还有通过减少支出等方式筹措近2000亿元等来实现。


商务部副部长钱克明:在制定实施外商投资法的基础上,商务部将推进三项工作



钱克明表示,中国过去的开放存在不平衡、不协调问题,未来要注重扩大服务业开放与西部开放,注重推动形成一、二、三产业协同、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新格局。


中国过去的开放形成了一些政策洼地,带来了一些竞争扭曲和寻租,未来将更加注重竞争中性等规则,对国有、民营和外资企业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钱克明表示,在制定实施外商投资法的基础上,商务部将推进三项工作,一是对现行与准入前国民待遇不相符的法律法规进行清理;二是对大量实际外商投资的行政法规、地方性的法规,以及部门的规章进行相应的调整;三是尽快制定更加细化的配套法规规章,保障外商投资法政策落地。我们将要提高政策透明度和执行的一致性,形成公正公平的市场营商环境。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
热点文章
中国贸易金融网,最大最专业的中文贸易金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