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年会活动: 中国交易银行50人论坛 中国供应链金融产业联盟中国供应链金融年会 中国保理年会 中国消费金融年会 第三届中国交易银行年会

金融危机与战争

时间: 2013-07-18 11:28:44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网友评论 0
  • 随着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百年庆典在即,政界及评论界人士正为当前脆弱的全球政治经济环境而忧心忡忡。在欧洲银行家和某些政府看来,美国当前修改对外国银行附属机构在美经营态度的做法,凸显了上述趋势的势在必行。

  随着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百年庆典在即,政界及评论界人士正为当前脆弱的全球政治经济环境而忧心忡忡。事实上,卢森堡前首相让-克洛德·容克最近提出,欧洲日趋严重的南北分化让这块大陆倒退了整整一个世纪。

  1914年大战的教训不仅是民族仇恨的危险性。一战的起因中包括金融全球化在何种情况下会等同于国家军备竞赛、进而对国际秩序构成威胁的有趣先例。

  1907年,一场源自美国的大规模金融危机开始影响其他国家,并显露出国际金融体系的脆弱特征。对当前金融危机所采取的对策也具备类似的特征。

  沃尔特·白芝浩1873年的经典著作《朗伯德街》将伦敦形容为“全球有史以来经济力量和经济脆弱性最完美的结合”。根据小说家、工党议员诺曼·安吉尔的著名解释,复杂全球经济的相互依赖彻底消除了战争的可能。但反向结论同样站得住脚:鉴于全球经济的脆弱性,巧妙地操纵控制能协助经济霸主取得军事成功。

  1907年股灾后,当时的霸主英国开始反思如何利用金融影响提升其整体战略优势。这是尼古拉斯·兰伯特最近一部研究一战及英国经济规划的重要著作《规划大决战》的结论。兰伯特展示了在一场宏伟的战略赌局中,英国如何把其军事尤其是海军优势与全球金融领导力相结合。

  1905年到1908年,英国海军部制定了对欧洲新兴强国——德国发动金融经济战的大致计划轮廓。经济战计划破坏德国的金融体系,迫使其退出任何军事冲突。

  1914年前,英国就对今天将谷歌、苹果或威瑞森等科技巨头与美国情报机构相联系的公私伙伴关系有所预测。伦敦银行为大部分世界贸易提供担保;劳埃德当之无愧地成为世界航运险的巨头。上述金融网络提供的信息使英国政府能够发现敌对联盟战略上敏感的薄弱环节。

  而对于英国的对手,1907年的金融恐慌向他们展示了掌握金融力量是多么必要。如美国就意识到需要成立与英格兰银行相似的中央银行。现实告诉美国金融家,纽约需要建设自身的商业交易系统,像伦敦市场那样处理汇票并实现汇票的货币化(也叫“承兑业务”)。

  开创美国承兑市场的核心人物是保罗·沃伯格,保罗是曾任德皇威廉二世私人顾问的那位伟大汉堡银行家移民美国的亲弟弟。沃伯格兄弟在大西洋两岸共同努力推动德、美金融体系的发展,打破英国在工业和金融领域的垄断地位。他们深信英国的实力会随着德、美两国实力的逐年增强而不断削弱。

  1914年前世界金融市场的某些动态,如今再度出现。在2008年那场金融危机的余波中,金融机构似乎既是大规模经济破坏的危险武器,又是国家权力应用的潜在工具。

  在2008年的危机管理中,外国银行对美元资本的依赖构成一种主要弱点,需要美联储保证较大的换汇额度。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对银行重新执行国有化,并停止大型金融机构的活动。

  在欧洲银行家和某些政府看来,美国当前修改对外国银行附属机构在美经营态度的做法,凸显了上述趋势的势在必行。他们将美国此举视为一种新的金融保护主义,并威胁要予以报复。

  地缘政治因素在其他国家也开始对银行经营起干扰作用。俄罗斯银行正竭力在中东欧地区收购资产。亚洲贸易融资领域正不遗余力地限制欧洲银行的作用。很多国家已开始运用金融保护主义的方法扩大政治领域的杠杆作用。

  这种逻辑的下一步是思考如何让金融实力在外交冲突中转化为国家优势。

  1907年,随着一场几乎令全球陷入崩溃的划时代的金融危机,一些国家开始把金融视为能够而且应当转化为国家优势的、代表原始力量的工具来加以运用。这种想法导致在1914年一战的爆发。一个世纪后的2007~2008年,世界经历了规模更大的金融震荡,并随后点燃了民族主义激情。破坏性战略也许并非遥不可及。

  (作者系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及国际事务教授、佛罗伦萨欧洲大学研究所历史学教授。Copyright:Project Syndicate,2013)

  (编辑:李燕华)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本文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哈罗德·詹姆斯 (责任编辑:zhaobowen)
  •  验证码:
热点文章
中国贸易金融网,最大最专业的中文贸易金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