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年会活动: 中国交易银行50人论坛 中国供应链金融产业联盟中国供应链金融年会 中国保理年会 中国消费金融年会 第三届中国交易银行年会

这份集体提案,建议浙江与上海共同打造“浙沪大湾区”

时间: 2018-01-26 00:42:31 来源:   网友评论 0
  • 《建议》指出,浙江谋划杭州湾经济区的一个重要考虑是主动接轨上海,合作共建世界级湾区,推动浙沪大湾区以更大的经济规模融入世界经济版图。

《建议》指出,浙江谋划杭州湾经济区的一个重要考虑是主动接轨上海,合作共建世界级湾区,推动浙沪大湾区以更大的经济规模融入世界经济版图。


撰文 | 澎湃新闻记者  姚似璐


“‘湾区经济’作为浙江今后五年发展的重点,要以上海为龙头,将杭州湾腹地的城市联为一体,纵向、横向辐射,对接上海都市圈,共同打造浙沪大湾区、共建世界级城市群。”


1月24日,民建浙江省委向当天召开的政协第十二届浙江省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提交名为《关于打造浙沪大湾区的建议》的集体提案。


2017年6月召开的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谋划实施“大湾区”建设行动纲要,重点建设杭州湾经济区,大力发展湾区经济。


《建议》指出,浙江谋划杭州湾经济区的一个重要考虑是主动接轨上海,合作共建与东京湾、纽约湾等相媲美的世界级湾区,推动浙沪大湾区以更大的经济规模融入世界经济版图。


“浙沪大湾区以海陆弯弧为形态、以协同一体为特质、以开放创新为动力,致力于形成高度开放的经济结构、高效的资源配置能力、强大的要素集散功能和发达的国际交往网络。”《建议》认为,浙江能借势谋划新产业、新空间,培育发展新动能,发挥港口、开放、产业等组合优势。


具体措施上,提案建议首先实现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共建共联,浙江要在现有交通网络的基础上,与国家有关部委和上海协调,按规划同图、建设同步、运输衔接、管理协同的要求,打通一批断头路、瓶颈路,解决湾区外联、内通问题,实现交通“同城化”效应。


其次,要推进湾区内产业分工互补,如打造杭州江滨国际智能新区、宁波科创新区、南太湖绿色发展新区、绍兴先进智造基地、温州海洋经济示范区等平台,与上海错位发展。


在区域创新方面,浙江要主动承接和参与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加快两地人才、产权、技术、信息等创新要素一体化,鼓励科研人员异地兼职、科技成果异地转化,规划建设一批跨行政区协同创新合作平台。


延伸阅读


如何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海政协委员建议部分资源共享


撰文 | 澎湃新闻记者  栾晓娜


1月24日上午,以“发挥世界级城市群核心城市作用,推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为主题的上海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专题会议在上海市委党校举行。两个小时的时间里,20位委员围绕主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委员建议解决长三角地区资源共享难题


“现在政府之间的合作,虚多实少,区域壁垒非常难以打破。”刘成良委员在发言时坦言,长三角一体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上海、浙江、江苏都推出了一批重大项目,都想以点带面,但是实际上没有起到这个效果。


他建议,第一,成立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合作与发展常设机构,主要负责统筹、协调、推进一体化的发展。第二,构建完善的协同创新体系,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比如说重大项目、重大科学工程,要先抓点,再抓线,再带面。“从科技创新的项目协同到产业升级的科技创新协同,实现长三角基础研发设施的共建共享。”第三,解决资源共享难题,具体包括人才、教育、科研等资源共享。


张旭委员也谈到了共享的问题。他认为,应该建立一个科研和研发的网络,优势互补,不仅要产城互补,人力资源也要互补。同时,城际或者省际间的高速互连网络应该加强,可以把交通便利、直线交通网建得更好,以实现更好的同城效应,加强科技人员和一些产业人员之间的交流。此外,成果要共享,知识产权要共享,要加强上海科创投资的能力,鼓励长三角各省市之间的双向投资。


“区域之间要有共享、协同的机制,把竞争关系转变成合作关系,这样就可以发挥区域优势。”何建华委员建议,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要有共建共享的一体化规划;上海可以出一些措施,鼓励江浙两省利用上海的平台,设专门的基金,共建共享,实现互利共赢,促进科技资源一体化共享。人才方面,长三角地区也可以形成相互协调的人才政策,建立人才引进协商机制。


李道季委员在谈到长三角水环境污染治理时建议,抓紧制定统一的长三角流域水环境的规划;尽快推出实施长三角区域联防联治细则,落实国务院水环境防治行动计划的方案;大力推进转型升级、加强农业农村城镇水污染防止;加强对域内水污染源头控制;建立长效的长三角水生态环境保护机制。


杨守业委员则建议,围绕相关战略,以及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整合长三角的海洋力量,构建国际海洋科研中心;依托国家海底大工程等重大项目,重点建设国际大洋侦探的中国基地;建立海洋科技的联合实验室,真正提升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汇聚国际一流的海洋人才,真正把上海打造成有全球影响力的海洋中心城市。


委员建议增加人才公寓,推动人才引进


丁祖昱委员认为,要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人才的流动、流通、引进是最关键的。但是,目前上海在落户方面的一些政策还不够有力,而在落户后,要有相关政策的支持,比如子女就学等。


在他看来,主要涉及三类人群。第一类是高级专业和管理人才,他们最关注的落户、住房、税收等政策。目前,上海有一系列政策配套,但落户政策还不够到位。“一旦落户,就学等问题都有支持,应该在这方面有所放开。”


第二类是应届大学生。他们最忧虑、最关心的,是居住问题。毕业三年内的大学生留沪,日常居住成本已经占到工资性收入的50%。“让更多的优秀大学生留在上海就业创业,政府部门做得还不够。”丁祖昱建议,是否可以推出针对大学生群体的限价租赁房,特别对应届毕业生和应届毕业之后两三年的大学生。


另外,老年人也可以在长三角地区流动起来。老年人到一定的岁数之后,也不一定特别喜欢住在大都市里面,他们更看重是生态环境,更舒适的生活方式。但是他们对医疗、医保非常看中,如果这些老人可以在周边小城市能用上医保,实际上他们也愿意去小城市养老。


朱同玉委员也谈到了人才引进的居住问题。在他看来,上海要发挥城市群的核心作用,关键在建设好科创中心。他建议,要加大人才引进的投入力度,对人才要有求贤若渴的态度,具体包括:加大人才引进的启动经费力度;增加人才公寓,解决人才的住房问题等。


“让小微企业成为创新主体,上海就有活力。我建议扩大天使基金的规模,并增加天使基金的宣传力度。”朱同玉委员表示,此外,在科技投入上,建议要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制度创新体系,要以政府的小投入来撬动市场的大资本,并增加青年基金的投入数量。


“上海政府部门更愿意对五百强企业进行管理创新和服务,但是对小微企业往往比较严厉。”骆新委员坦言,今天的上海跟深圳相比,企业构架是不合理的,民企比例太少。对此,他建议,要建立起公共福利延伸的政策,让人们愿意居住在上海、工作在上海。“同时,希望在城市形态上保持某种小微,不要总强调五百强和楼宇经济,为上海的创造和创意创造条件。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长三角政商”栏目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
热点文章
中国贸易金融网,最大最专业的中文贸易金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