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年会活动: 中国交易银行50人论坛 中国供应链金融产业联盟中国供应链金融年会 中国保理年会 中国消费金融年会 第三届中国交易银行年会

大格局下票据贴现未来,票据对经济发展再分析

时间: 2017-01-24 16:10:37 来源: 票友—票据圈儿那些事  网友评论 0
  • 世界经济发展的周期性波动,深刻影响着我国以出口拉动经济增长为重要支撑的经济增长格局。在世界经济尚未完全复苏的形势下,我国经济也将面临长期高速增长后的L型发展新常态。

看点:

1、说清票据的概念及作用(很多是你没想到的)

2、看明现在票据市场的运行特点(很多数据相当有代表性)

3、发展对策就热点问题回应:票交所、再贴现的改变、特别是对中介市场的管理


正文:

世界经济发展的周期性波动,深刻影响着我国以出口拉动经济增长为重要支撑的经济增长格局。在世界经济尚未完全复苏的形势下,我国经济也将面临长期高速增长后的L型发展新常态。为此,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一方面面临了信贷资产质量下滑的严峻考验,另一方面也面临着实体经济信贷有效需求不足的尴尬境地。为有效支持我国经济增长,促进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持续健康发展,票据贴现业务呈现其良好的发展特性。


一、票据贴现的特点及作用


(一)票据贴现的概念

票据贴现是指商业汇票的所有者因为资金需求,将未到期的商业汇票剩余期限内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让渡给持有者,从而提前获取贴现资金,支付贴现资金使用利息的商业行为。一般情况下,贴现资金的需求者为贴现申请人,其将自己手中未到期的商业汇票向商业银行或中央银行要求变成现金,商业银行或中央银行收进这些未到期的票据,按票面金额扣除贴现日至到期日的利息后付给贴现申请人贴现资金,等到票据到期时再要求出票人或票据承兑人按票面金额向其支付票款。

  

根据票据贴现交易对象的不同,票据贴现可以分为直贴、转贴现和再贴现三种。直贴是指票据所有者将没有到期的商业汇票卖给同意办理贴现的商业银行,提前获取贴现资金。一般工商企业向商业银行办理的票据贴现都属于这一种票据交易行为。转贴现是指票据持有者以贴现购得的没有到期的商业汇票转让给其他商业银行的票据交易行为,转贴现一般是商业银行间相互拆借资金的一种方式。再贴现是指商业银行持未到期的已贴现商业汇票向人民银行申请的贴现,通过转让商业汇票取得人民银行再贷款的票据交易行为。再贴现是中央银行的一种信用业务,也是中央银行为执行货币信贷政策而运用的一种货币政策工具。

  

根据票据承兑人的不同,票据贴现可以分为商业承兑汇票贴现、银行承兑汇票贴现。银行承兑汇票贴现是以商业银行的信用为基础进行的融资,是客户较为容易取得贴现资金的融资方式,具有操作灵活、简便、贴现利率市场化程度高,贴现资金成本较低的特点。商业承兑汇票贴现是以企业信用为基础的融资,如果承兑企业的资信状况良好,在商业银行也相对容易获得贴现资金,具有手续相对繁琐、融资成本相对较高的特点。

  

根据贴现利息支付方式的不同,票据贴现可以分为买方付息票据贴现、卖方付息票据贴现、双方协议付息票据贴现买方付息票据贴现是指在商品交易或服务销售过程中,由商品或服务的买入方支付贴现利息,而卖方可以全额收到票据贴现款的票据交易行为。卖方付息票据贴现是指在商品交易或服务销售过程后,卖方将买方支付的商业汇票自行拿到商业银行去办理贴现,自行支付贴现利息,获得票据贴现资金的票据交易行为。双方协议付息票据贴现是指商品交易或服务销售的买卖双方按照贴现付息协议约定的比例各自向商业银行支付贴现利息后,商业银行为卖方提供的票据融资业务。双方协议付息票据贴现在贴现利息的承担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可以根据贸易双方在商品或服务交易的主动权及各自的财务状况,事先约定贴现利息的承担主体以及分担比例,既可以是卖方,又可以是买方,也可以是双方按照约定的比例共同承担


(二)票据贴现的业务特点

票据贴现在直贴环节,与商业银行贷款业务一样同属于表内信贷业务,首先必须满足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的“三性”原则。票据贴现在转贴现和再贴现环节,就属于商业银行的资金业务,具有自身的业务发展特点。

  

1、票据贴现的流通性。一般情况下,商业汇票持有人是等汇票到期后向出票人或承兑人申请付款。但是若汇票持有人,不论是企业或商业银行急需资金周转时,都可以将商业汇票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进行让渡,办理直贴、转贴现和再贴现业务,使商业汇票的流通性在票据贴现领域得到延伸。而一般贷款的转让,受资产证券化和现有监管政策的限制相对较难。

  

2、贴现收益的前置性。票据直贴时,需预先扣收贴现时点至商业汇票到期前的全部利息,再支付票面金额。票据在办理转贴现和再贴现时,也需考虑这部分因素。使得票据贴现的收益不会因贴现申请人的经营状况发生变化而改变,具有稳定可靠的收入保障。

  

3、贴现利率的市场化。商业银行贷款利率是在人民银行公布的贷款基准利率基础上,进行的适当浮动。而票据贴现利率是根据票据市场交易资金参与的活跃程度,参考贷款平均利率制定的。各家商业银行都有权规定本行的票据直贴利率,转贴现利率由各家商业银行协商确定,因此票据贴现利率的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

  

4、贴现资金使用的自由性。持票人在办理了票据贴现后,就完全拥有了票据贴现资金的使用权。可以根据经营的需要灵活决定使用贴现资金,而不会受到商业银行或人民银行对贴现资金用途的后继监督和管理。

  

5、票据贴现的低风险性。票据贴现相对于商业银行的土地、房屋抵押或一般保证贷款业务而言,因为有商业银行或大型优质企业的承兑作为信用风险的保障,具有低风险的业务特征。在票据到期时既可以向出票人或承兑人申请兑付,遭到拒付时也可以向贴现人或背书人追索票款,债权关系多元化。

  

6、票据贴现的简便性。在办理票据贴现业务时,商业银行仅要求提供具有真实贸易背景的商品或服务交易合同,以及提供增值税发票,无需提供其它信用佐证材料。直贴业务不需占用客户授信额度,转贴现和再贴现业务仅占用商业银行授信额度,具有业务办理速度快、流程短、不受客户信用评级限制等简捷便利的特点

  

(三)票据贴现在支持经济金融发展中的作用

随着票据贴现业务的快速增长,票据贴现良好的资产属性得到市场各方的认可,票据业务的资金化运作趋势也日益凸显。票据贴现无论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还是在服务商业银行业务经营方面,其地位和作用都得到显著提升。


1、票据直贴支持实体经济资融需求。在实体经济生产经营过程中,为节约资金成本,加之商业谈判中的竞争优势,大中型优质企业或集团公司常常使用商业汇票为上下游供应链客户结算货款或支付服务款。大中型优质企业或集团公司多为商业银行竞争的优质客户,其在商业银行的授信额度相对较高,能够较为便利地申请签发商业汇票或获取银行贷款,较少通过贴现获取银行融资,使得大量的票源集中在这些上下游供应链客户手中。无论是紧密型供应链客户还是松散型供应链客户,因与大中型优质企业或集团公司基本都会进行较为长期稳定的业务合作,通常会选择票据直贴方式获得银行融资,以加快资金周转,提高资金利润率。


另外,实体经济中的大批中小微型企业因为财务报表不健全、可用于银行抵押的资产不足、担保受限等原因,在商业银行的信用评级和授信额度往往较低。为扩大生产经营,往往会接受中小商业银行以较高保证金比例和一定的风险敞口开出银行承兑汇票,再通过票据直贴获取银行融资。


商业银行一方面可选择票源相对集中的大中型优质企业或集团公司的上下游供应链客户开展票据直贴集中式营销,另一方面可选择客户分散、但数量众多的中小微型企业开展票据直贴的分布式营销,做大票据直贴总量,使票据直贴业务主要服务于具有真实贸易背景的实体经济。


2、票据贴现支持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票据直贴后会转入商业银行表内信贷资产,作为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一部分。当实体经济发展较好、社会融资需求旺盛时,商业银行会把更多的资金投放到收益率相对较高、能推广更多综合金融服务的信贷市场。在总体信贷规模控制下,会将更少的信贷资源用于票据直贴业务。当实体经济发展相对迟缓、社会融资需求总体不旺时,商业银行又会转向风险更低、收益也相对较低的票据直贴业务,扩大票据直贴规模。从这个意义上讲,票据直贴业务既是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蓄水池”,又是社会融资需求的“风向标”。


当信贷需求增长时,为腾出一定的信贷规模,商业银行就会将手中的直贴票据进行转贴现或再贴现,以获取更多的经营资金来用于满足信贷投放的需要。如果当地的信贷需求不足,为保持利润的持续增长,商业银行也可能选择在票据市场或本行系统内买入部分直贴票据,以获取票据到期前的贴现利差收入。因此,商业银行可以根据信贷需求的变化情况,自主选择转贴现或者买入卖断型、返售型票据,灵活配置信贷资金。另外还可以利用票据期限错配,组合创新票据工具,如票据资产资管计划、票据资产托管等业务,以获取超额利差。


3、票据再贴现支持央行货币信贷政策落地。再贴现作为西方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存款准备金的三大传统货币政策工具之一,被不少国家广泛运用。再贴现能够如此受到重视和运用,主要是它不仅具有影响商业银行信用扩张,并借以调控货币供应总量的作用,而且还具有可以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有选择地对不同种类的票据进行融资,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


央行可以根据票据再贴现业务,控制社会基础货币投放量和社会总体信用规模,鼓励货币信贷政策稳定落地。再贴现率是最常为中央银行控制通货的手段之一,即当市面资金过多时,中央银行可提高再贴现利率,以促进市场一般利率提升。反之则降低再贴现率使市场利率下跌。想要预测市场利率的可能变动,再贴现率常是最好的先行指针。再贴现率较法定准备率、公开市场业务易于操作,引起的市场波动程度远比法定准备率为小,通过调整再贴现率就可控制全社会货币供应量。


作为商业银行资金成本的参照标准,央行的再贴现率是利率体系中贷款利率最低的一种。央行规定的再贴现率左右着商业银行的筹资方向,实际上也就成为衡量商业银行资金成本的标准之一。当国家发生通货膨胀或者需要执行货币紧缩政策时,央行可以通过提高再贴现率来相应提高商业银行供应资金的成本,亦即减少其决定信用规模的准备金,从而使商业银行收缩其信贷规模以达到紧缩货币供应量的目的。当经济出现衰退或者需要执行宽松货币政策时,央行可以通过降低再贴现率以鼓励商业银行办理票据再贴现,从而增加货币供应量,扩大商业银行信贷规模。


二、我国票据贴现业务的发展状况

票据贴现业务自开办以来,一方面作为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重要补充,拓宽了信贷资金支持实体经济的渠道;另一方面也打造了商业银行资金运作的平台,丰富了金融创新的工具和手段,成为近十年来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发展现状

1、商业汇票业务发展迅速,为票据贴现提供了充足的票源。近十多年来,商业银行累计签发商业汇票金额呈现持续增长态势,由2005年的4.45万亿元上升到2015年的22.4万亿元,十年增长了4.03倍,年均增幅达到18%,签发商业汇票年均周转速度达到2.28次[1]。商业银行签发商业汇票的快速增长,不仅储备了相当数量的票据客户资源,也为票据贴现业务的开展提供了充足的票源。见图1所示。


图1 2005-2015年我国签发商业汇票情况


2、票据贴现业务持续增长,为票据市场提供了广阔的舞台。2005-2015年各家商业银行累计办理贴现业务量总体呈现增长态势,累计贴现量从2005年的6.75万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102.1万亿元。虽然年度间增长有波动起伏,但10余年来年均累计办理贴现业务增幅仍高达33.05%。在经济新常态下,实体经济不景气,中小企业转型发展和创新较慢,信贷有效需求不足。抑制房地产过度投资,以及“三降一去一补”等顺应供给侧改革措施的落地,商业银行表内信贷资产供给出现短暂性过剩。特别是2011年以后,商业银行一方面加大了票据贴现的力度,将票据资产向表内信贷规模转移;另一方面多数中小商业银行加快了票据转贴现速度,以进一步获取利差收入,填补利润增长不足的空间。从2010年开始票据贴现周转速度明显加快,年均在两位数以上,2005-2015年商业银行办理票据贴现的周转速度年均达到15.03次[2]。见图2所示。


图2 2005-2015年我国票据贴现办理情况


3、地区票据市场侧重分明,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总体上看,票据贴现发生额与经济总量密切相关。从2015年票据贴现情况看,票据贴现年累计发生额在2.5万亿以上的浙江、江苏、广东、重庆、北京、上海等11个省份,GDP也占到了全国经济总量的61.3%,票据贴现金额占全国票据贴现额的62.8%,有力地支持了当地实体经济发展。但也有个别经济发达省市不重视当地票据贴现业务发展,当地银行业票据贴现业务量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极不相称。见图3所示。


图3 2015年全国各省份票据贴现情况


4、商业银行票据业务各异,为金融改革提供了创新的空间。由于票据贴现的低风险业务特性,随着商业银行信贷资产不良率的攀升,各家商业银行开始重视票据贴现业务,不仅加大的直贴业务量,同时也加大了票据转贴现力度。商业汇票累计贴现率逐年增长,由2005年的1.52倍增长到2015年的4.56倍,年均累计贴现率为2.47倍[3]。见图4所示。


图4 2005-2015年我国商业票据累计贴现率变化趋势


从16家上市商业银行公开数据看,商业汇票贴现余额近3年大幅上升,且国有商业银行票据贴现余额增长较快。2014年16家上市商业银行票据贴现当年增幅达41.44%,2015年当年增幅更高达76.53%。票据贴现占公司贷款的比重由2013年末的2.71%上升到2015年末的5.88%,增长了3.17个百分点。票据贴现规模的快速增长,促进了票据市场的繁荣,为建立全国票据交易所及金融体系的细分,全面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创造了条件。


(二)存在的问题

1、票据贴现业务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上遭遇瓶颈。商业银行累计签发的商业汇票金额与国家宏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密切相关。如2009年在经济刺激的宽松政策下,商业银行累计签发的商业汇票剧增,当年增长率达到近十年最高点45.07%。2012年以来世界各国经济相继出现衰退,我国实体经济也面临严峻的考验,一方面以出口为导向的外向型经济出口遇冷,另一方面国内消费需求没有得到有效拉动,使得主要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商业汇票签发量停滞不前。2012年以来商业银行累计签发的商业汇票当年增速开始出现大幅下滑,由18.54%逐年下降到2015年的1.36%,创下近十年来低谷。对比近十年来我国商业汇票累计签发金额与票据贴现金额增长率曲线,可以看出2011年以前票据贴现与商业汇票的签发增长率变动趋势基本一致。由于2010年签发的商业汇票仅出现短暂的恢复性增长,2011年票据贴现仍呈惯性下跌,属正常范畴。但2012年以后,票据贴现增长趋势与签发的商业汇票增长趋势明显背离,票据贴现金额的大幅增长,说明票据贴现已部分脱离服务实体经济,成为市场各方逐利的工具。见图5所示。


图5近十年来我国商业汇票签发与票据贴现增速对比


2、省际间发展不均衡。票据贴现业务跟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金融竞争环境密切相关。原则上,当地经济越发达,信贷投放越多;实体经济越强,票据承兑业务量越大;金融聚集效应越明显,票据贴现量越大。从图6可以看出,票据贴现业务在各省际间的发展极不均衡。有的地方经济发展速度较快,GDP总量较大,金融环境较好,票源丰富,已形成全国性票据贴现中心,如上海、北京、重庆、浙江等省市。有的地方经济发展虽慢,但地方金融竞争激烈,对票据贴现业务较重视,吸引大量票源向其集中,形成了区域性副中心。有的地方虽然经济总量较大,但当地金融环境相对保守,对票据业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认识不够,票据贴现业务发展相对迟缓。


图62015年全国各省票据承兑、贴现与贷款对比


3、行际间发展不均衡。主要表现在:一是国有商业银行是票据贴现市场的主力军,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发展提速。从16家上市商业银行近三年财务报表看,国有商业银行占据了票据贴现市场70%以上的份额。近两年,股份制和城市商业银行提高了对票据贴现业务的关注度。特别是城市商业银行票据贴现增长速度较快,2014和2015年票据贴现余额比上年增速分别为88.56%和157.12%,远远高于股份制和国有商业银行,但总量仍然较小。二是部分行对自贴票不重视,致使部分承兑汇票被迫转往他行贴现,一方面增加了票据贴现审查的真实性风险,另一方面也客观造成了实体经济融资困难。


图72014年主要商业银行票据承兑直贴情况


4、再贴现业务总量偏小。各家商业银行为规避央行对信贷规模的约束,利用票据资产来调节信贷规模时,首先会在本行系统内或同业间票据市场进行票据买入返售或卖出回购业务,而较少选择再贴现业务。自1986年人行上海分行首办再贴现业务后,1994年10月起人民银行总行开始在全国推广再贴现,2000年末全国再贴现余额曾达1258.27亿元。之后,各家金融机构在资金头寸趋向宽松的情况下逐渐将票据作为加强自身资产管理的手段,央行再贴现余额逐年下降,到2004年末只有33亿元的规模。经过近十年的发展,2015年全国票据贴现当年发生额为102.1万亿元,票据贴现余额也有4.6万亿元。而2015年末央行再贴现为1305亿元,仅占当年票据贴现余额3.26%,远远小于票据市场的贴现资金需求,使得央行的再贴现利率工具已实际丧失了市场基准利率变动风向标的作用,央行货币信贷政策也较难通过再贴现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和信贷结构调整进行调控。


三、票据贴现业务的发展对策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金融改革持续推进的新形势下,票据贴现业务的创新性和灵活性将会得到长足发展,在国民经济和金融市场中会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票据贴现业务的发展空间将十分巨大。


(一)加大票据直贴业务,积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1、顺应国家产业政策,保持和行业信贷政策一致。商业银行在办理票据贴现和再贴现业务时,也要主动适应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要求,围绕国家十三五规划,紧跟“一带一路”、长江中下游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经济带“三大支撑带”和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等国家重大经济发展战略,有序推进战略新兴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工业强基工程、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等经济实体的发展壮大。加大对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支持力度,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融资需求,主动研究退出高污染、高能耗的资源性行业以及产能过剩行业和“僵尸企业”。


2、发挥票据周转灵活的特点,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中有很大一块是投向于城市基础设施、公路、铁路、航空、电力、石油等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以及大型集团客户。在经济下行时期,商业银行会将更多的信贷资金投向于国家投资项目或有地方政府背景的政府融资平台,从而压缩了中小企业融资空间。票据直贴业务不同于一般信贷业务,由于票据签发时必须具有真实贸易背景,且期限短,票面金额小,因此办理直贴时,贴现资金会更多地流向于实体经济和中小企业。


3、提高自贴比例,防止“票据空转”。商业银行在签发商业汇票前,会根据企业风险状况评定信用等级,核定授信额度,交纳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同时对交易合同、发票等贸易背景的真实性进行审核,重点在于防范融资性票据的风险。因此,各家商业银行要在发展票据直贴业务的同时,提高本行承兑汇票贴现归行率,一方面有利于票据贴现资金回流实体经济,另一方面可以防止票据在同业金融市场中空转,回归票据贴现持续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


(二)加强央行窗口指导,有效规范商业银行经营

  1、持续发挥央行窗口指导作用,引导信贷资金流向实体经济。央行要进一步发挥货币信贷政策的引导作用,鼓励票据贴现业务符合国家宏观经济政策需要,支持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及实体经济转型发展。通过政策规定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的票据优先办理直贴业务,引导信贷资金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方向倾斜。要加强再贴现业务的管理,鼓励商业银行利用再贴现利率低于市场贴现利率的优势,通过再贴现扩大信贷规模。人民银行可以设立不同的再贴现利率,对于投向实体经济、中小企业的再贴现票据可以在现有再贴现利率基础上,给予更多的优惠,以引导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服务中小企业。

  

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规范票据市场发展。由于票据贴现市场长期以来一直受票据形态限制、区域发展不均衡、信息难以公开透明等因素制约,各种票据交易需求处于分封割裂状态,票据风险防控措施、票据资金流向和票据业务监管等都受到较大局限,亟需央行在政策层面上进行梳理,规范票据市场发展。今年9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下发了《关于规范和促进电子商业汇票业务发展的通知》(银发[2016]224号),放宽了电子商业汇票的业务界限,是票据市场近年来最为重要的指导性文件。一是所有金融机构均可通过银行业金融机构代理加入电票系统,开展电票转贴现(含买断式和回购式)、提示付款等规定业务,开放电票转贴现市场,扩大了票据转贴市场参与者,为建立全国性票交所做准备。二是取消电票贴现和转贴现贸易背景审查,电票贴现无需再提供交易合同与发票,极大提高了企业开具电票的意愿,同时也为融资性票据的合法出现留下伏笔。央行还要求商业银行优先办理电票贴现、给予电票贴现费率优惠,鼓励和引导产企业签发、收受、转让电票。三是设立强制使用电票起点金额,堵住商业银行利用纸质商业汇票消减信贷规模,规避监管约束,用“打同业户”等方式套利的内控漏洞。


央行此次全力推进电票使用,意在进一步发挥电子票据安全便利的特点,重点防范纸票一票多卖的现象再次发生,同时也为正在筹建的全国票交所铺路。各家商业银行应积极顺应票据改革的发展方向,认真执行央行政策指引,积极推动电子票据快速发展,以形成央行、商行、企业三方互动,确保政策落地,促进票据业务健康发展。


(三)加快正在筹建的全国票交所步伐,推动票据贴现业务标准化

建立由央行主管的统一标准、统一议价、统一支付、统一管理的全国票据交易所,鼓励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合格投资者在票交所直接参与票据交易,将有助于解决全国各省际、各行际间票据贴现业务发展的不平衡,有助于金融市场的健全和风险防范,更有利于票据业务的健康持续发展。全国票交所的建立,必须具备以下几个发展条件。


1、加快推动商业承兑汇票贴现。商业承兑汇票因为是企业商业信用作为承兑,在票据流通、贴现上都受到一定的局限。在如今大数据信息化时代,随着大数据挖掘技术的不断提升,可以依据全国票据市场庞大的数据源,建立强大的数据统计分析系统,通过市场公开的真实数据来分析企业生产、经营和财务情况,对企业进行风险评分以及动态观测。比如阿里的个人信用大数据分析系统,通过对个人网上购买行为以及网店的实际销售数据按照设计的模型进行统一计算后,分析得出个人消费信用状况的结论。并根据其个人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消费特点,对其未来消费行为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预警,方便网店经营者准确判断并控制销售风险。这比起银行传统的人工尽调审批模式,显然更具有安全性。


结合目前大数据应用在金融市场中的发展情况,近几年这种设想很有可能逐渐成为现实。一旦有任何一家金融机构能够掌握并开展运用这种技术,解决了商业承兑汇票的风险控制问题,那未来商业承兑汇票贴现市场将有飞跃式的发展,而不再停留在目前这种流通难、融资成本高的境况中。商业承兑汇票贴现、转贴现的买方也会呈现更加多元化,除了传统的商业银行参与,还有更多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以及大型集团资金方会争相涌入票据市场,并投资收益率相对较高的商业承兑汇票贴现业务。目前国家反复强调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金融机构就应该更多地帮助企业进行应收账款融资。作为实体经济运行中的一种重要的贸易支付工具,商业承兑汇票或将迎来新的一波黄金成长期。


2、加快推动电子商业汇票贴现。电子商业汇票是由出票人以数据电文形式制作,采用电子签名和可靠的安全认证机制,其出票、保证、承兑、交付、背书、质押、贴现、转贴现、再贴现等一切票据行为均在电子商业汇票系统上进行。与传统纸质商业汇票相比,电子商业汇票能够保证其唯一性、完整性和安全性,降低了票据被克隆、变造、伪造以及丢失、损毁等各种风险。电子商业汇票最长期限从6个月延长至1年,最大票额从1亿元放大至10亿元,具有流动性好、短期融资能力强的特点,可以大大提升票据流转效率,降低人力及财务成本,有效提升金融和商务效率


央行推出加大电票业务发展的新举措后,有预测2016年电票的签发量将会上升到50-60%,2017年更可能扩大到80-90%,加快纸票退出市场的进程。电票的大力推广,对票据贴现业务而言具有以下四方面好处:一是可以扼制目前票据签发增长停滞的现象,促使更多的企业通过签发电子商业汇票后,选择票据贴现市场进行融资。二是增加转贴现交易主体,通过简化流程,提高效率,促进票据市场转贴现交易额的增长。三是鼓励更多的中小金融机构能够更加快捷方便地进行票据再贴现,以补充信贷运营资金。四是票据转贴市场盈利模式有可能从单纯的依靠银行内部FTP差价、通道收入等转移到依靠对市场趋势、杠杆资金、不同类别的票据等类债券化的转贴现交易收入。


3、积极向“互联网+票据”平台方向发展。随着“互联网+”思维在票据领域的渗透,“互联网+票据”平台呈现多元化。“互联网+票据”平台不同于票交所正规的专业交易行为,它是向社会公众开放的,主要用于展示票据报价、市场研究、数据分析等资讯信息的网络平台。既需要有社会公众建立的平台,也应有央行牵头打造统一的互联网+票据平台。央行建立统一的互联网+票据平台具有其它平台不可替代的权威性,可以发布权威数据,也可以进行票据信息系统和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提供包括客户准入、市场报价、市场议价、交易撮合、票据资讯、产品展示、产品管理、风险信息、统计分析、市场研究、政策法规、票据咨询等在内的规范化门户级平台,并预留标准化接口,方便票据市场各方参与,为全国票据交易所提供系统化的信息服务。


基于互联网+票据平台信息受众广泛,可以依据该平台对社会公众的开放程度以及公众的风险承受能力,将票据产品作为社会公众投资品进行创新和开发。根据票据产品的票面金额、利率、期限、风险程度等形成票据产品池,设计成标准化产品,开发票据理财、票据资产证券化、票据资管计划等先期推向市场。待产品成熟并为公众广泛接受形成一定规模后,可以继续开发票据期权、票据掉期等票据风险衍生品,从而更好地发挥票据作为社会公众投资品的作用。


4、加快筹建全国票据交易所步伐。当前票据贴现业务快速发展,票据风险急剧上升,商业银行仅靠行业自律和系统内控约束票据交易行为,使得票据贴现市场在高速发展中出现一些偏差,特别是近年来大案要案频发,急需由央行出面规范票据交易平台,建立统一的全国票据交易所。今年5月20日京津冀协同票据交易中心股份有限公司的正式注册,形成了区域票据交易中心,为全国票据交易所的建立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迫使全国票交所的建立必须提速


通过搭建覆盖全国金融同业市场、银企间市场、企业间市场等多层次、全方位的票据业务服务平台,将有效提升全国票据市场的活力,在培育多层次市场主体、拓宽市场参与者广度、提高市场交易效率、促进票据市场交易深化、确保票据业务稳健运行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同时可以进一步促进全国票据市场与其他金融市场资源的有效互动与交流,最终实现经济、金融的共同发展


建立全国票据交易所,会将银行开展的所有票据贴现及转贴现业务都被纳入统计数据之中,可以限制同业户贴现业务,有针对性地消灭监管视线之外的票据贴现规模。电子盘操作方式也会使得票据信息更加公开透明,央行可以有效地引导社会资金流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经济实体,增强货币政策实施效果,提高货币政策调控灵活性,指导商业银行优化信贷结构调整,提高信贷资源配置效率,达到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稳定社会货币供应的核心目的。


5、鼓励票据中介成为票据贴现市场的合格参与者。票据资产的低风险性、业务办理的便捷性及稳定的收益回报,吸引着社会各界资金的高度关注。票据中介参与票据贴现业务基于以下三方面考虑:


一是票据中介事实上已经参与了票据直贴和转贴现业务。票据中介利用自身的资金优势和信息优势,主动与企业开展票据合作,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企业在日常贸易支付中习惯使用商业汇票,快速促进了社会融资性票据规模的增长,为丰富票据贴现的票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是票据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需要社会各方的积极参与。鉴于票据市场的信息不对称、资金供需不平衡、地区差异明显,以及票据产品的非标准化,给票据中介留下了可操作的空间。一方面地方商业银行、中小商业银行需要与票据中介加强票据信息合作,但是绝不能允许商业银行与票据中介发生票据交易行为。另一方面鼓励个人或企业成为票据市场的合格投资者。这样既可丰富票据市场的参与主体,客观上起到提高票据贴现市场活跃度的作用;又为社会富余资金打通了一条投、融资的创新之路,使票据中介从“地下行为”变成“阳光操作”。


三是加强票据中介的规范化管理。由于资金的逐利性和社会富余资金的客观存在,票据中介的操作风险较大,必须接受合法监管。可由央行牵头,联合国家税务、工商、银监等部门共同研究制定票据中介规范运作管理意见,包括票据中介的准入标准、市场定位、发展目标、监管部门、管理要求、退出规则等。既可拓宽社会投、融资渠道,允许社会资金参与全国票交所业务,又可强化票据市场合规操作,规范票据中介合法运营,引导票据中介成为市场合格投资者。

作者:肖小和张雯

整理:票友—票据圈儿那些事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本文来源:票友—票据圈儿那些事 作者:肖小和张雯 (责任编辑:七夕)
  •  验证码:
热点文章
中国贸易金融网,最大最专业的中文贸易金融平台